第四章隋唐时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二、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1.司马承祯简介:(647—735) 2.思想:守静去欲为宗旨 (1)每个人都有成仙的可能 (2)如何才能修炼成仙:简易的学仙方法,渐进 的修真步骤 3.评价:其静心无欲的修道理论为周敦颐、程颐、 朱熹等理学家所吸取。 三、李筌的思想 1.简介: 2.思想: (1)宗教思想:“抱一”复本 (2)政治思想:“以名法理国” (3)军事思想:“以权术用兵” 3.评价:宗教色彩较淡,杂糅先秦道、法、兵诸 家思想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一、刘知几反神学的史学思想 1.刘知几简介:(661—721) 2.思想: (1)对历史研究中的神学观点进行了归纳:四类 (2)指出董仲舒、刘向等人用阴阳灾异解释历史 的观点完全不符合史实 (3)认为司马迁、班固等人用天命、谶纬揭示历 史的说法不可取 (4)历史研究中的“疑古”、“惑经”精神 3.评价:其史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集中表现在他 对史学研究中各种迷信传说的怀疑与批评。
第三节 隋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三、唐初的排佛言论 武德(618-626)至贞观(627-649)年间,出现过 一股反佛潮流。 1.唐初反佛的两种类型 2.傅奕的反佛言论 (1)佛教违背了中国以忠孝立国,以“周孔 之教”育民的古老传统 (2)佛教违背了天地自然之理 (3)方式比较缓和:“请胡佛邪教退还西 域,凡是僧尼悉令归俗”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有:
1、北方由于气候逐渐干燥,水资源的减 少使水稻种植面积逐渐缩小,小麦逐渐 占据主要地位; 2、玉米、甘薯等旱地作物的传入,全面 改变了原来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方式
玉米:玉米原产南美,明代中叶传入,至清末已推广 至全国,成为民间的重要主食。 玉米种植的影响:与传统作物相比,玉米高产、耐瘠、 抗旱涝。 a、明清时期大量剩余人口涌向福建、江西、两广、 云贵及陕南山区,恃玉米为生,玉米的推广迅速推动 了山区的开发进程。 b、粟等旱地作物逐渐被玉米取代,并占有绝对优势。 总而言之,玉米的传播不但解决了急剧增加的人口的 温饱问题,而且取代传统作物成为粮食生产中的大宗。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一、王玄览及《玄珠录》
1.王玄览简介:(626—697) 2.思想:道家思想为主,兼采佛家学说。显著
的道、佛合流色彩。 (1)“道”为最高范畴:分“可道”(无常, 假)——生万物,“常道”(真、实)—— 生天地;二者互相依存相互转化 (2)道与众生(人)的关系 (3)如何修炼“常道”:“坐忘养神”
甘薯:甘薯也在明朝中期传入,同样由于 适应力强,田间管理简单等原因得到迅速 推广,清代与玉米并行,成为山区开发的 重要动力。 马铃薯:马铃薯原产南美,明清时传入。 马铃薯适宜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生长,成为 北方通行的农作物。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四、谭峭及其《化书》
1.谭峭简介:五代时期人,爱好诸子黄
老之学,不求仁禄功名,遍历名山。作 《化书》8卷 2.《化书》的主要观点: (1)“道”为最高范畴 (2)社会发展观
中国几个主要农业区变化的大致过程
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稍迟,由于水资源丰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思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 隋唐时期的儒学 隋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儒学与佛学 的矛盾和融合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第一节
思想文化政策
实行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政策,形成多元文化格 局 一、积极扶植传统儒学,进一步统一儒家经典 1.官方撰定《五经正义》颁行全国 2.儒学在思想界并未处于一尊地位 二、积极提倡佛学,加速了佛教宗派的形成 三、推崇道教 1.推崇情况 2.唐代统治者推崇道教原因 (1)以老子为李唐王朝始祖,来抬高门第出身 (2)道教形体不灭的理论可以刺激统治者追求 “长生不老”的欲望
第四节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 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二、禅宗 1.简介:唐中叶产生的真正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菩 提达摩——慧可——僧灿——道信——弘忍,慧能 (638—713)被推为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莫使染尘埃”;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代表性著作为慧 能的传经记录——《坛经》 2.教义: (1)以心外无佛为宗旨:“佛向性中作,莫向身 外求”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 次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2)以自悟自修为入教之门: (3)以直接简易——顿悟顿修为方法:“道由心 生,岂在坐也”
第三节 隋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二、唯识宗(法相宗) 属大乘有宗 1.简介:唐初最重要的佛教宗派,认为世界上一 切现象都是“识”变现出来的。由玄奘(602—664) 及其弟子窥基所创 2.教义: (1)以“万法唯识”为宗旨 (2)通过自我意识的反思,彻底转变思想认识, 以达到由迷而悟,由染而净的修习目的 (3)以渐悟为修习特色 3.评价:是忠实于印度佛教原著的宗派,其庞大 繁琐的思想体系限制了他在中国的传播,流行了40 年即衰落。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秦汉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
1、小麦的种植需要灌溉,战国以后中
原大兴水利,为推广种植小麦创造了首 要条件; 2、石盘、石磨普遍使用,小麦从粒食 改为粉食,对推广小麦也有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传入的品种:葡萄、苜蓿。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魏晋至宋元 这一时期由于自然、人文景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因此粮食作物的种类和分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 传统粮食作物的变化: 1、黄河流域小麦种植进入发展期,种植面积进一 步扩大;由于北方人大量南迁,江淮以南也始有种 植,南宋以后,南方一年稻麦两熟制确立。 2、水稻种植面积扩大,黄河流域、海河流域也有 种植。 这一时期传入的品种有:高粱、荞麦、占城稻。
其中秦岭淮河以北植粟、黍,以南种植稻。
商周至春秋: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主要作
物是黍、稷、稻、麦、麻;这一时期小麦从 西亚传入中国,但小麦需要灌溉,在当时的 生产力条件下尚无法大规模种植。江淮以南 主要种植水稻。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
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极大地推动了 生产力的发展:大田农作物在种类和产量上 发生了很大变化,稷仍然是主要粮食作物, 但小麦、水稻种植面积已大为扩大。黄淮平 原已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种稻区主要在太 湖平原与程度平原。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二、柳宗元的思想 主要探讨天人关系和解释天究竟是什么 1.柳宗元简介:(773—819) 2.思想: (1)反对韩愈神话天的论点:《天说》 (2)论证了宇宙的无限性:《天对》 (3)历史观:认识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非神 3.评价:其思想的中心论题是“天人之际”的问题。 敢于批评那些不合乎科学道理的儒家经典,并把无 神论思想延伸到政治、历史领域,这也正是唐中叶 无神论思潮的特色,柳宗元又是其中造诣较深的。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儒学
一、儒学变化的趋势 1.儒学与佛学的结合 两种类型: (1)积极反佛,但不自觉地受佛学影响。如韩愈 (2)颂扬佛教,同时又利用和改造佛学若干理论命题,建 立无神论思想体系。如柳宗元 2.早期儒学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发展 3.儒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 二、王通与《中说》(《文中子》 1.王通其人:584—617年。门人私谥“文中子”。有《中说》 10卷存世 2.“三教可一”的学术主张: (1)三教“不可废” (2)三教各有缺陷 3.评价:其学术目的是为了推行“王道”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Leabharlann Baidu 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三、韩愈的排佛与容佛 1.韩愈简介:(768—824)。德宗贞元八年 (792)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有《韩 昌黎先生集》,其中以《原道》、《原性》、《原 人》、《原鬼》、《原毁》最著名。 2.思想 (1)儒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兼容百家 (2)排佛言论:两部分组成 (3)倡导古文:古文 “文书自传道” “文以载 道”(周敦颐) 韩文中的口头成语:杂乱无章、不平则鸣、深居简 出、痛定思痛、驾轻就熟等。
富,气候温暖湿润,水利条件优越,自 战国末都江堰工程修建以后,二三千年 始终保持着发达农业经济区的地位,长 盛不衰。 长江下游东南地区原始农业起源也很早, 但早期受生产力的限制,进程缓慢。六 朝以后才飞速发展,两宋时跃为全国农 业经济的首位,至今不变。
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及其变迁
史前:史前中国粮食作物以粟、黍、稻为主。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反神学思想
三、刘禹锡的思想 1.简介:(772—842)《天论》上、中、下三篇 2.思想: (1)天人关系:“交相胜,还相用” (2)从人类社会历史方面寻求神学天命论的根源 (3)从认识论上探求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分野 3.评价:刘禹锡在“天人之际”问题上 “交相胜, 还相用”的基本观点,补充了柳宗元《天说》《天 对》等文的内容
第三节 隋及唐初的佛学与排佛言论
一、三论宗和天台宗 皆源于大乘空宗 (一)三论宗 1.简介:“三论”即《中论》、《十二门论》、 《百论》。隋朝时吉藏所创 2.教义: (1)二谛:俗谛(世谛)、真谛(第一义谛) (2)“中道”:“不二为中道” (3)“八不”: (二)天台宗(法华宗) 1.简介:隋朝,智顗 2.教义:以止、观并重为特色。止:坐禅、定,观: 亦称慧,即静心,为修心。 3.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发展了天台宗的教义
第四节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 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一、华严宗 属大乘有宗 1.简介:武周时期重要的佛教宗派,以发挥《华 严经》教义而得名。法藏(643—712)为实际 创始人。 2.教义: (1)“缘起论”——出污泥而不染 (2)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缘 因 事 理 (3)“六相圆融”的范畴观: 3.评价:其理论目的是向人们证明:现存的一切都 是合理的;现象界与真如界可以贯通;在污染的环 境里也可以追求宗教的理想。
第四节
唐中叶以后的佛学及 儒学与佛学的矛盾和融合
四、李翱的《复性书》 1.李翱简介:(772—841)。字习之,陕西成纪 (甘肃秦安东)人。德宗贞元进士,历任国子博士、 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东南道节度使 等职。有《李文公集》,其中以《复性书》最著名。 2. 人性问题的探讨 (1)人性本善,人性无先天差别 (2)圣人与凡人之别在于是否为情所迷惑 (3)“灭情复性” 3.评价:其糅合儒佛的观点,实为宋明理学之先声。
第二节 隋唐时期的儒学
三、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1.其人:574—648年。孔子32世孙。奉命编定 《五经正义》 2.《五经正义》的思想 (1)兼采南北经学 (2)以儒家为主,兼取佛、道二说 (3)综合论述“道”、“气”关系,提出道、形、 器、气四个范畴 (4)既排佛又容佛 (5)特别强调“礼”的作用 3.评价:某些方面具有封建法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