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LS等导致的延髓麻痹: 据症状体征和腾喜龙试验等易于鉴别
治疗
AChR-Ab
抗胆碱酯酶药物和血浆交换是对症治疗,胸 腺切除、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可能改变病程
NMJ传递障碍
? 抗胆碱酯酶药:常用溴吡斯的明,
胆碱酯酶
? 皮质类固醇:注意用药早期肌无力可能加重。①
大剂量泼尼松口服,②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 到达AChR
临床症状 波动性
诊断
? 肌无力的波动性:包括疲劳试验阳性
AChR-Ab
? 无力肌肉的分布特征 ? 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效:包括新斯的明
试验或腾喜龙试验 阳性 ?AChR-Ab 滴度增高
NMJ传递障碍 胆碱酯酶
到达AChR的Ach增加
? 电生理检查阳性发现
症状波动 电生理阳性
鉴别诊断
?Lambert-Eaton 综合征
?辅助检查:肌酶( CPK、LDH),肌电图、肌 活检
THANK YOU
病因和发病机制
? 抗体对 NMJ 的影响
抗体阻滞 ACh和AChR结合 加速 AChR 降解速率
引起补体介导的后膜皱褶破坏
神经末梢区域减少 突触后区简化(稀少、变浅等)
突触间隙变宽
EPP幅度变小( MEPP 为正 常的 20%) ,NMJ 传递障碍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病因和发病机制
15%MG患者合并胸腺瘤,70%合并
?抗体来源: 胸腺肥大
AChR-Ab由B细胞在增生的胸腺中产 生 推测在某些特定的遗传个体中,病毒 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胸腺导致“肌样 细胞”表面的AChR构型发生变化,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ChR-Ab
症状严重,快速进展,伴有危象, 药物反应差,死亡率高,胸腺瘤 高发
症状同III型,但进展2年以上, 可由I型发展到II型
临床分型
? Compston 等
?MG伴胸腺瘤:无性别和HLA相关性,高AChR-Ab滴度 ?40岁以前起病,无胸腺瘤:女性多见,与HLA A1、B8、 DW3抗原相关性增加 ?40岁以后起病,无胸腺瘤:男性多见,与HLA A2、A3 抗原有关
? 其他类型
新生儿MG 先天性MG:婴儿期开始出现症状,为AChR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病
辅助检查
?X线和CT发现胸腺瘤 ?血清AChR-Ab滴度增高 ?电生理检查:NMJ传递障碍
AChR-Ab NMJ传递障碍
囊泡耗竭
RNS:低频刺激衰减 >15%
RNS低频 刺激阳性
单纤:颤抖( jitter)增宽或阻滞
? 诊断:临床表现、血钾低、补钾及醋氮唑胺治 疗有效
? 治疗:口服氯化钾,或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 缓慢进行性加重、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遗 传性肌病。
?常见的类型:假肥大型( Duchenne型,DMD, 及Becker型,PMD),面肩肱型和肢带型。
? DMD 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 力,翼状肩胛、鸭步、 Gower征,肌肉假性肥 大,小腿腓肠肌最常见。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神经-肌肉接头(NMJ)疾病
概论
?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 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 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病理:突触后膜的AChR受累。
?临床特征: 某些骨骼肌的波动性无力 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肌无力 显著改善
累及突触前膜的钙通道; 短暂用力肌力增强,但持续收缩后又呈病态疲劳; 无力肌肉的分布四肢肌肉为主,下肢为重; 腾喜龙试验可阳性,但不明显; AChR-Ab 滴度不高; 电生理:低频降低,高频增高
? 肉毒杆菌中毒等
累计突触前膜 有明确病史,且肉毒中毒是烟碱和毒蕈碱受体都传递障碍, 骨骼肌麻痹伴有口干、汗少等
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
? 体检: 感觉正常、反射保留、轻度肌萎缩或不明显
临床分型
?Osserman分型
I型 眼肌型 IIA型 轻度全身型 IIB型 中度全身型 III型 重症急进型
IV型 迟发重症型
15-20% 仅眼肌受累 30% 进展缓慢、无危象,对药物敏感
25% 15% 10%
严重骨骼肌和延髓肌受累,无危 象,对药物欠敏感
受累肌肉的特征性分布 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 AChR-Ab滴度增高 电生理试验阳性
? 治疗:抗胆碱酯酶药物、清楚AChR-Ab或抑制AChRAb产生
? 危象的诊断与处理
周期性瘫痪
? 反复发作的迟缓性肌无力或麻痹
? 发作期间血清钾水平异常
? 属于离子通道病:低钾-钙通道,高钾和正常 钾-钠通道
?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夜晚或晨醒时发病,常由 下肢开始,双侧对称性四肢瘫痪,近端重、肌 张力低、腱反射弱或消失,持续 1~2天。
?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骄悉
的Ach增加
? 血浆置换 ? 免疫球蛋白 ? 胸腺切除
症状波动 电生理阳性
? 避免应用影响NMJ功能的药物:
神经肌肉接头(NMJ)
?MG诊断
?正常生理信号传 递
?MG时NMJ生理 信号传递障碍
?MG临床特点 ?MG辅助检查
?MG治疗
危象及其处理
概念:急骤发生的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不能维持正 常换气功能 ——危象
治疗:气管插管或切开,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同时保 持气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
? 肌无力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腾喜龙试 验阳性。肺部感染、手术等是诱因。治疗:维持呼吸, 预防感染
? 胆碱能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引起,腾喜龙试验 阴性或加重,伴毒蕈碱样反应。治疗:停用抗胆碱酯 酶药物。
? 反拗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所致。腾喜龙试验无 反应。治疗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维持输液或改用其 他药物。
小结
? MG是AChR-Ab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主要病理:AChR受累导致NMJ传递功能障碍。 ? 临床特征: 波动性肌无力:晨轻暮重等
MG是AChR-Ab 介导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反复运动
? 三个特征性症状
Ach量子数目 (囊泡)耗竭
肌无力的波动性
EPP障碍
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无力肌肉的分布特征
眼外肌(40%首先受累,90%最终受累)、面肌和 口咽肌(80%)、躯干和肢体受累时近端重于远端
治疗
AChR-Ab
抗胆碱酯酶药物和血浆交换是对症治疗,胸 腺切除、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可能改变病程
NMJ传递障碍
? 抗胆碱酯酶药:常用溴吡斯的明,
胆碱酯酶
? 皮质类固醇:注意用药早期肌无力可能加重。①
大剂量泼尼松口服,②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 到达AChR
临床症状 波动性
诊断
? 肌无力的波动性:包括疲劳试验阳性
AChR-Ab
? 无力肌肉的分布特征 ? 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效:包括新斯的明
试验或腾喜龙试验 阳性 ?AChR-Ab 滴度增高
NMJ传递障碍 胆碱酯酶
到达AChR的Ach增加
? 电生理检查阳性发现
症状波动 电生理阳性
鉴别诊断
?Lambert-Eaton 综合征
?辅助检查:肌酶( CPK、LDH),肌电图、肌 活检
THANK YOU
病因和发病机制
? 抗体对 NMJ 的影响
抗体阻滞 ACh和AChR结合 加速 AChR 降解速率
引起补体介导的后膜皱褶破坏
神经末梢区域减少 突触后区简化(稀少、变浅等)
突触间隙变宽
EPP幅度变小( MEPP 为正 常的 20%) ,NMJ 传递障碍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病因和发病机制
15%MG患者合并胸腺瘤,70%合并
?抗体来源: 胸腺肥大
AChR-Ab由B细胞在增生的胸腺中产 生 推测在某些特定的遗传个体中,病毒 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胸腺导致“肌样 细胞”表面的AChR构型发生变化,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AChR-Ab
症状严重,快速进展,伴有危象, 药物反应差,死亡率高,胸腺瘤 高发
症状同III型,但进展2年以上, 可由I型发展到II型
临床分型
? Compston 等
?MG伴胸腺瘤:无性别和HLA相关性,高AChR-Ab滴度 ?40岁以前起病,无胸腺瘤:女性多见,与HLA A1、B8、 DW3抗原相关性增加 ?40岁以后起病,无胸腺瘤:男性多见,与HLA A2、A3 抗原有关
? 其他类型
新生儿MG 先天性MG:婴儿期开始出现症状,为AChR基因突变导致离子通道病
辅助检查
?X线和CT发现胸腺瘤 ?血清AChR-Ab滴度增高 ?电生理检查:NMJ传递障碍
AChR-Ab NMJ传递障碍
囊泡耗竭
RNS:低频刺激衰减 >15%
RNS低频 刺激阳性
单纤:颤抖( jitter)增宽或阻滞
? 诊断:临床表现、血钾低、补钾及醋氮唑胺治 疗有效
? 治疗:口服氯化钾,或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 缓慢进行性加重、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遗 传性肌病。
?常见的类型:假肥大型( Duchenne型,DMD, 及Becker型,PMD),面肩肱型和肢带型。
? DMD 临床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肌肉萎缩无 力,翼状肩胛、鸭步、 Gower征,肌肉假性肥 大,小腿腓肠肌最常见。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MG)
神经-肌肉接头(NMJ)疾病
概论
?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 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 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病理:突触后膜的AChR受累。
?临床特征: 某些骨骼肌的波动性无力 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肌无力 显著改善
累及突触前膜的钙通道; 短暂用力肌力增强,但持续收缩后又呈病态疲劳; 无力肌肉的分布四肢肌肉为主,下肢为重; 腾喜龙试验可阳性,但不明显; AChR-Ab 滴度不高; 电生理:低频降低,高频增高
? 肉毒杆菌中毒等
累计突触前膜 有明确病史,且肉毒中毒是烟碱和毒蕈碱受体都传递障碍, 骨骼肌麻痹伴有口干、汗少等
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
? 体检: 感觉正常、反射保留、轻度肌萎缩或不明显
临床分型
?Osserman分型
I型 眼肌型 IIA型 轻度全身型 IIB型 中度全身型 III型 重症急进型
IV型 迟发重症型
15-20% 仅眼肌受累 30% 进展缓慢、无危象,对药物敏感
25% 15% 10%
严重骨骼肌和延髓肌受累,无危 象,对药物欠敏感
受累肌肉的特征性分布 对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 AChR-Ab滴度增高 电生理试验阳性
? 治疗:抗胆碱酯酶药物、清楚AChR-Ab或抑制AChRAb产生
? 危象的诊断与处理
周期性瘫痪
? 反复发作的迟缓性肌无力或麻痹
? 发作期间血清钾水平异常
? 属于离子通道病:低钾-钙通道,高钾和正常 钾-钠通道
? 低钾性周期性瘫痪:夜晚或晨醒时发病,常由 下肢开始,双侧对称性四肢瘫痪,近端重、肌 张力低、腱反射弱或消失,持续 1~2天。
?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骄悉
的Ach增加
? 血浆置换 ? 免疫球蛋白 ? 胸腺切除
症状波动 电生理阳性
? 避免应用影响NMJ功能的药物:
神经肌肉接头(NMJ)
?MG诊断
?正常生理信号传 递
?MG时NMJ生理 信号传递障碍
?MG临床特点 ?MG辅助检查
?MG治疗
危象及其处理
概念:急骤发生的延髓肌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不能维持正 常换气功能 ——危象
治疗:气管插管或切开,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同时保 持气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
? 肌无力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引起,腾喜龙试 验阳性。肺部感染、手术等是诱因。治疗:维持呼吸, 预防感染
? 胆碱能危象:因抗胆碱酯酶药过量引起,腾喜龙试验 阴性或加重,伴毒蕈碱样反应。治疗:停用抗胆碱酯 酶药物。
? 反拗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所致。腾喜龙试验无 反应。治疗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维持输液或改用其 他药物。
小结
? MG是AChR-Ab介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主要病理:AChR受累导致NMJ传递功能障碍。 ? 临床特征: 波动性肌无力:晨轻暮重等
MG是AChR-Ab 介导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反复运动
? 三个特征性症状
Ach量子数目 (囊泡)耗竭
肌无力的波动性
EPP障碍
晨轻暮重、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
突触前膜 钙离子内流
囊泡释放 Ach弥散到突触后膜 产生终板电位(EPP)
AP 通过横管系统扩散
肌肉收缩
无力肌肉的分布特征
眼外肌(40%首先受累,90%最终受累)、面肌和 口咽肌(80%)、躯干和肢体受累时近端重于远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