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导入艺术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艺术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个孩子跟各自的父亲去公园游玩。孩子们在花丛中追逐着美丽的蝴蝶,嗡嗡的蜜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回家后孩子们向各自的父亲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蜜蜂飞时会发出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时却不发出声音?
第一位父亲说:管那么多干吗?读好书就行了。
第二位父亲回答说:因为蜜蜂的翅膀抖动的快,而蝴蝶的翅膀
抖动的慢。
第三位父亲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一张纸,先是慢慢地抖动,接着逐渐加快直到纸发出哗哗的声音。然后请孩子自己抖动纸张,孩子在抖动纸张后突然大叫一声:我明白了。并把答案告诉了父亲。
而在传统教学中,类似于前两位父亲的现象并不少见。
而好的引入,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情感。所以说良好的引入就是数学课堂生动形象的“母体”。那么我们如何更好的导入了?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实际生活出发,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合并同类项》
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
首先,教师拿着一些书、作业本、笔、文具盒,然后可以在讲桌上假装不小心弄乱,请一位学生帮忙整理。自然而然的这位学生会将书、作业本分别放在一起,笔放在文具盒里。接着问:大家看
他是如何整理的呢?
点名回答后出示问题:有两个房间,如下图:
我们若将当中的墙去掉,即将两个房间合为一个房间,那么你能描述一下这个大房间吗?5t+7t=12t,20m2+30m2=50m 2)
2.用有趣的故事情境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生都比较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
种方式,学生的情感容易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平面坐标系时,可以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突然发现墙上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位置啊。”
然后引入正题,怎样在平面中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
调动起来了。
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3.通过设置疑问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是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是学生学习新知的源头所在。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
时,一位教师是这样的: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
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质疑问难,效果非常好.
4.在活动中导入。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观察、实践、思考、创新。
例如教学《100万有多大》时,可以让学生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①小组合作数出200粒大米;②用天平称出这200粒大米的质量;
③计算100万粒大米的质量;④思考若每个人节约1粒米,中国共
有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
这样学生不仅会主动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能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比单纯的依赖教师讲解要更深刻。
5.在游戏中导入。
游戏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特别是孩子们更喜欢玩游戏。在教《三角形》一课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折图形、剪图形、量度数、量长度,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这过程中教师只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而且只有当确信学生需要帮助时才给予指导,当然这种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不是打断。教师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寓教于乐”,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68、多媒体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走进我们的生活,也普遍应用到教学中。把一些难于理解的、抽象的用flash动画表现出来,非常的吸引学生,尤其是在几何教学中,更加的能激发学
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设置什么样的导入,都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和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最终培养他们终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定。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
[3]《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钱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