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
部原创性的著作? 2、如何理解该书关于世界历史性的理 论? 3、如何理解该书关于市民社会和交往 实践的理论? 4、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
象思辨的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 人本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
的辩证关系(第6-15段)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构成唯物
史观形成的标志。
1、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 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 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 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 史观基本原理的著作。
3、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经典
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 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 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 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47段,分六个问 题。
由于手稿有散失,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
各段落之间有交叉,这里只是大致地划 分段落内容。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满足新的需要的生产
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第26-29段)
并以此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他们认为,考察人不仅要考察有生命的个 人的存在以及生存的自然条件,更重要地是 从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中考察人的 生存与发展。
哲学信仰。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1、《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
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 是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强 调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第29段)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 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 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 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 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2、系统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原理。
唯物史观的确立,不是指个别观点和个别原理的出
现,而是指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 则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原理的系统阐发。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
革命变革。
他们已批判超越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
也批判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史观,并形成 自己新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1845年9月 到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 个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1、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
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 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 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 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
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5段) 1、唯物史观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
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 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互制 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2、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 根源和认识根源是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思想和 他们的统治以及他们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 使意识具有独立性的外观。(第52段)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
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 时,他们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 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 式。”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分工理论(第31-39段)
马克思、恩格斯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1、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 3、分工的消灭。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五)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
建筑的关系。(第40-47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