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认识的模糊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认识的模糊性

德溪办事处后河小学吴义玲

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诸如“大”与“小”、“直”与“曲”、“像”与“不像”、“好”与“坏”等许多对立而又界限模糊的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构成的模糊判断。这些概念和判断反映在人们对事物的评判、认识、分类、规化调控等各方面。人们常在模糊概念前加一些表示程度不确切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的状态,如“有些”、“稍微”、“非常”……借以表达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界限分明”的。这种不定性和模糊性也是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普遍现象。

在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方面,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展示了人类智慧的伟大和认识的客体的深入与扩大。科学的深化意味着对象的复杂化,而复杂的东西又一时难以数学化、定量化,这样,模糊数学应运而生了。由于模糊数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和更加接近人类大脑处理事物的模糊方法,这就为系统思想、图像识别、心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以至社会科学等项领域开辟了道路。有人把模糊数学看成继数学第二代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以后的第三代数学。这样,“模糊数学把数学之手伸向辽阔无垠的模糊世界”。

面对“模糊世界”,本文试图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认识模糊性的客观依据

我们要对五彩缤纷的事物进行分类,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事物可以根据精确的标准把它们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一些事物的类属非此即彼,明确肯定。如,太阳是恒星,林黛玉是女子,都是关于事物有明确类属的断言。但是,还有一些事物我们无法找到精确的分类标准,它是否属于某一类,很难作出肯定的判断;或者说,这些事物从属于某一类到不属于该类是逐步过渡而不是突变的。高山、大河、远亲、近邻等就属这类事物。我们把关于这类事物的概念称为模糊概念,把该类事物的这种类属不清晰性称为模糊性。模糊集合就是描述模糊事物的数学模型。

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现实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特征。在人文科学中,它考察的一些范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如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没有明确的界限。有关生命现象诸学科也往往是这样,如生理学中死亡过程,医学中的高烧、休克,无一不是模糊的。精密科学也不乏模糊事例,如物理学承认物体可以处于一种既非液体、又非固体的状态,化学中的大分子,数学中充分大的自然数、邻域等概念。模糊性是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

在对事物进行分类时,总是以事物的某种性态作为标准的。模糊事物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性质状态,又不完全具有那种性质状态。性质状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类属的不清晰性。因此,严格地说,一切事物都有某种模糊性,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同一事物,从某一方面看是清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可能是模糊的。主观上的清晰事物往往是扬弃了某种模糊性的理想状态。

事物的不确定性有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不确定性要求有不同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来客观地把握它,进而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它。哲学、数学等力求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规律,用确定的概念和方法来描述不确定性。如,变量数学在量的数值变动不居这一不确定性层次中,寻找确定的数值变化规律,用函数、极限等概念描述常量数学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统计数学在随机因素这一不确定性层次中,寻找确定的概率规律,用概率、随机过程等概念描述统计数学无法把握的不确定性。在哲学上,则要考虑模糊世界自身的矛盾发展、联系、变化。因此,也必然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概括和总结。

模糊性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人们的意识必然去反映它。这是科学发展和实践深入的“绝对命令”。人类的模糊性认识就是对这类现象的反映。

二、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创新思维看认识的模糊性

认识的模糊性既有客观基础,也有主观原因。下面结合着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创造性思维对这一问题作一点分析。

心理学认为,直接去了解成人的当前的心理过程,不如通过观察他在成长时期表现的行为倾向去了解。这就是说,考察人的认识要联系该人的经历、认识发展过程、思想发展过程等,既要考察该人经历的一切和对该人未来的预测。

在认识发展的任何水平上,先前形成的认识结构是认识产生的必要条件。这种在先的认识结构本身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往往是复杂中包含着美好。它影响着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认识结构作为一种客观的在先认识,它不能不在认识的结果中打上主体的烙印。人们以这种美好的在先认识去从事实践和思考,就使得主体和客观中的美好部分存在着一种美好关系,数学上,可以用模糊逻辑近视地描述这种关系。

创造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科学创造离不开想象,科学想象来源于充沛的创造激情。想象,作为入门所特有的一种心理过程,是人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的作用对头脑中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经验形象。

以上说明,若通过清晰的过程来正确地描述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不可能的。

人们只能去经验它,感受它,用模糊性来描述这个模糊过程。

三、社会实践过程的模糊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知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产生物质和精神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联系起来,达到统一的唯一桥梁。我们常说,复杂性往往伴随着模糊性。因为,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因素越多,越错综复杂,越难以精确化。大量可以精确描述的单因素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具有新质的属性,即模糊性。复杂性也意味着因素的易变性。静态的、不变的系统易于精确化,动态的、变化的系统难以精确化,复杂大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模糊性。实践像一架桥梁,一边连着实践对象------客观世界,另一边连接着实践者------人,而桥梁本身就是客观物质活动组成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随机性和人类认识创造的模糊性,就使得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四、从认识的模糊性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认识的模糊性来自客观事物的不精确性和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社会实践的模糊性。模糊性和精确性还可以相互转化。过分的精确反倒模糊,适当的模糊反而精确。我们的世界是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

(二)今天,我们已如实地把认识对象视为完整的有机体和复杂系统,并成功地把定量研究的方法引入迄今盛行的只进行定性考察的学科中,使科学研究方法产生了质的飞跃。综合化和一体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而综合又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综合。因此,必须把精确性和模糊性的统一作为方法论引入现代科学研究中。

(三)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会对许多问题感到模糊不清,这一阶段是必然的。即使是消极的模糊认识也会在社会实践中达到模糊和清晰的统一。作为消极的模糊认识,对人们追求真理、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