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练习反馈
速读以下消息后回答问题(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 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 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 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 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 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 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 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 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 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 的。……
负隅顽抗( 角落 )
悍然拒绝( 蛮横的样子 )
新闻六要素
• • • • • •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 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 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 句好,为什么?
a 、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 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 群众衷心的拥护。 释疑: a句表达效果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生 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毛泽东
新闻:从广义来讲 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 来讲,就是指消息。
新闻的特征:
1.用事实说话,内容 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 夸张。 2.报道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扼要。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新闻两则》(精选12篇)

《新闻两则》(精选12篇)《新闻两则》篇1一、设计思路:观看电视是孩子们平常在家少不了的一件事,特殊是寒假结束,很多孩子都在谈论电视节目。
其实在今日的信息时代里,孩子观看电视,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由于电视是儿童开阔眼界、激发智力、塑造人格必不行少的社会传媒,因此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 观看电视'。
"新闻追追追'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新闻的作用,知道新闻必需是真实的。
通过阅读新闻、说新闻,了解新闻的来源。
从而激发孩子关怀四周生活。
二、活动预备:1、请家长协作,和幼儿共同收阅读新闻、读新闻。
2、收集、制作有关新闻类节目的开头。
三、活动过程:(一)、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新闻就是说我们四周的事。
1、讲讲议议:昨天东视新闻讲了些什么?2、观看录象。
预设提问:电视里有哪些新闻类节目?(二)、了解新闻来源。
预设提问:1、新闻是怎么来的?2、记者是怎样搜集新闻的?(三)、自己设计新闻。
《新闻两则》篇21 新闻两则毛泽东【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把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洁的新闻。
力量目标:培育阅读力量 , 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德育目标: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勇敢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要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这样的挨次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把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斗中我军的勇敢气概。
教学流程:一、背景导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斗取得了彻底而宏大的成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勇敢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不是知识没有用,而是你没有使用,说明你没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课后读读写写注音【1、2单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中课后读读写写注音【1、2单元】目录: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们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单元6.藤野先生/鲁迅7.回忆我的母亲/朱德8.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9.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第一单元第一课《消息二则》课后读读写写注音:溃.kuì退泄.xiè气督.dū战要塞.sài业已.yǐcuī摧枯拉朽锐不可当.dāng芜.wú湖dí荻港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后读读写写注音:颁.bān发遗嘱.zhǔ建.jiàn树仲裁..zhòng cái巨额.é挪.nuó威渗.shèn透逝.shì世第三课《“飞天”凌空》课后读读写写注音:凌.línɡ空翘.qiáo首酷.kù似潇.xiāo洒轻盈.yínɡ由衷.zhōnɡ屏.bǐnɡ息敛声眼花缭.liáo乱掠.lǜe过一刹.chà那慷慨.kăi第四课《一着惊海天》课后读读写写注音:桅.wéi杆浩瀚.hàn娴.xián熟咆哮.xiào紧绷.bēnɡ镌.juān刻一丝不苟.ɡǒu殚.dān精竭虑湛.zhàn蓝默契.qì凛.lĭn冽.liè第五课:国行公祭,为由世界和平课后读读写写注音:初衷.zhōng杀戮.lù篡.cuàn改抵赖.lài辱没.mò呓.yì语遁.dùn形铭记彰.zhāng显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国殇.shāng悼.dào念矢.shǐ志捍.hàn卫缅.miǎn怀磅礴..páng bó第二单元第六课《藤野先生》课后读读写写注音:挟.xié樱.yīng花绯.fēi红宛.wǎn如落.luò第畸.jī形不逊.xùn匿.nì名诘.jié责呜呼..wū hū凄qī然教诲.huì油光可鉴.jiàn杳.yǎo无消息抑扬顿挫.cuò深恶.wù痛疾驿.yì站瞥.piē见解剖.pōu芦荟.huì发髻.jì和蔼.ăi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课后读读写写注音:溺.nì爱佃.diàn农劳碌.lù私塾.shú仁慈.cí慰.wèi勉不辍.chuò任劳任怨.yuàn为富不仁.rén韶.sháo关仪陇.lŏng豌.wān豆和睦.mù庚.gēng子祖籍.jí忙碌.lù衙.yá门横.hèng蛮差.chāi役第八课《列夫·托尔斯泰》课后读读写写注音:脸颊.jiá黝.yǒu黑粗糙.cāo崎.qí岖滞.zhì留愚钝.dùn 蒙昧.mèi缰.jiānɡ绳轩.xuān昂酒肆.sì诚惶.huánɡ诚恐胆怯.qiè鹤.hè立鸡群正襟.jīn危坐藏污纳垢.ɡòu禁锢.gù 犀.xī利胡髭.zī长髯.rán侏儒..zhūrú鬈.quán发锃.zèng亮甲胄.zhòu剑鞘.qiào尴尬..gāngà粲.càn然一绺绺.liŭ掠.lǜe过敦.dūn实匕.bĭ首粗制滥.làn造颔.hàn首低眉黯.àn然失色直戳.chuō要害热泪涟涟.lián第九课《美丽的颜色》课后读读写写注音:燥.zào热骤.zhòu雨窒.zhì息吹嘘.xū筋疲.pí力尽和颜悦.yuè色简陋.lòu炽.chì热猝.cù至酸渍.zì踱.duó着气氛.fēn轮廓.kuò幼稚.zhì小心翼翼.y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战线长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时间精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鲜明旳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褒
敌军:纷纷败退,毫无斗志, 贬
课后练习三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第
一
突破
题
体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旳进展。
“到达”只表达一般旳“到了”“到达” 之意,“渡至”则体现旳是“从水路进军, 来到了……”
旳 • 何因?(Why?)--事情发生旳原
六因
个 • 何事?(What?)-事情发生旳经过
要
• 怎样?(How?)--事情发生旳成 果
素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 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处理了。6个“W”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新闻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关 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习旳 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 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认识 水平。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一、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 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二、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 息的核心内容。 三、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 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 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中 原 我 军 解 放 南 阳
请在文中划出这 则新闻的的六个要 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中原我军 1948年11月4日下午
是“电头”部分,交待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三、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并加以分析: 1、主体部分分为几个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 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 作用” (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 (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1-20课生字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1-20课生字词1、新闻两则绥靖(suí jìng)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锐不可当(dānɡ):锋利无比,不可抵挡.阻遏(è) 阻止:鄂(è):中国湖北省的别称.豫(yù):中国河南省的别称..2、芦花荡尖利:尖锐,锋利.能耐:本事;技能.悠闲:闲适自在.寒噤(jìn):因寒冷而哆嗦.阴惨:阴森凄惨.仄(zè)歪(wāi):倾斜,歪斜.央告:恳求.转弯抹角: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月明风清:月光明亮,清风微动.形容美好的夜晚.张皇(huánɡ)失措(cuò):慌慌张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3、蜡烛拂(fú)晓:天快亮的时候.瓦砾(lì):破碎的砖头瓦块.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鞠(jū)躬(gōnɡ):弯身行礼,表示恭敬.颤(chàn)巍巍(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的某些动作).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箱箧(qiè):箱子.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制裁:用强力管束并处罚.荡然无存: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5、亲爱的爸爸妈妈肃穆:严肃而恭敬.荒谬(miù):极端错误,非常不合理.健忘:容易忘记事情.6、阿长与《山海经》骇(hài):惊惧.掳(lǔ):抢取.悚(sǒnɡ):一般表示惊恐害怕的意思.惶急:恐惧慌张.疮(chuānɡ)疤(bā):指伤口好了以后留下的疤痕,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诘(jié)问:追问,责问.渴慕(mù):渴望仰慕.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霹(pī)雳(lì):原指强烈的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憾.孤孀(shuānɡ):没有孩子的寡妇.7、背影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奔丧(bēn sā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赋(fù)闲:失业在家.颓(tuí)唐:精神不振作.琐(suǒ)屑:细小而繁多(的事).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8、台阶凹凼(dànɡ):方言,凹陷的水坑.尴(ɡān)尬(ɡà):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烦闷焦躁.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9、老王伛(yǔ):弯腰曲背.惶恐(huánɡkǒnɡ):惊恐,害怕.荒僻:荒凉偏僻.塌败(tā bài):塌陷破败、倒塌败退.取缔(qǔ dì):取消、替代,明令取消或禁止.骷髅(kū lóu):一般指人死后腐烂最后只剩下一副骨头.滞(zhì)笨:呆滞笨拙.愧怍(zuò):惭愧.10、信客克扣:非法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1 / 3接济:在物质上援助.唏嘘(xīxū):哭泣后不由自主的急促呼吸. 稀罕:稀奇、少有、少见.噩耗(è hào):指近亲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呵斥(hēchì):大声或粗暴地责骂.颠沛(diān pèi):无家可归,不断漂流,文绉绉(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吊唁(yà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伎俩(jì liǎnɡ):不正当的手段.焦灼(zhuó):非常着急.风尘苦旅: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辛苦.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长途跋涉(bá shè):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穷愁潦倒:穷困愁苦而颓废、失意.鸡零狗碎: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 连声诺诺: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生死祸福:泛指人生中的各种遭遇.11、中国石拱桥雄跨:威武雄壮的跨越.雄姿:威武雄壮的姿态.残损(cán sǔn):残缺破损.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推崇: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xiào):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巧妙绝伦:方法或技巧灵巧高明,独一无二.12、桥之美驻(zhù)足:停止脚步.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史诗: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叙事长诗.13、苏州园林轩(xuān)榭(xiè):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败笔:绘画中不好的一部分.丘壑(hè):泛指山和水.嶙(lín)峋(xún):枯瘦的样子.镂空(lòu):镂空是一种雕刻技术.外面看起来是完整的图案,但里面是空的或者里面又镶嵌小的镂空物件.蔷薇:落叶灌木.明艳:鲜明艳丽.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重峦叠嶂(zhànɡ):重重叠叠的山峰.14、故宫博物院磬(qìnɡ):古代的一种石制打击乐器.鳌(áo)头: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才能踏上来.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第一名.琉璃:用某些矿物质原料烧成的半透明釉料.藻(zǎo)井: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蟠(pán)龙:弯曲的龙.中轴(zhóu)线:中国古代大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金銮殿:皇帝受朝见的殿.15、说屏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纳凉:乘凉.帷幕(wéi mù):是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亦作“帷幙”.缓冲:减缓冲击力.造型:用型砂及模样等工艺装备制造铸型的工艺过程.伧(cānɡ)俗:粗俗鄙陋.雅俗之别: 高雅和低俗的区别.16、大自然的语言萌发:比喻事物的开端.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nì)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2 / 3风雪载(zài)途:风雪满路.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17、奇妙的克隆囊(nánɡ):像口袋的东西.克隆:一个共同前体通过无性繁殖而形成的一群基因结构相同的细胞或个体.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胚胎:在卵膜内正在发育的受精卵.蟾蜍(chán chú):俗称癞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粘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鳞片:一般多指长在生物体表面的鳞状构造. 脊(jǐ)椎 (zhuī):脊椎亦称脊柱、脊梁骨. 两栖(qī):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褶(zhě)皱(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nàn):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19、生物入侵者失衡:失去平衡. 藩(fān)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监控监测的控制.归咎(jiù):归罪.啸(xiào)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逃也逃不脱.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五彩斑斓(bān lán):五彩:指青、黄、白、赤、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颜色灿烂而多彩. 束手无策:比喻无能为力或没有办法.束手,捆住了手.物竞天择: 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优秀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观点.无动于衷: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20、落日的幻觉幻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出现的虚假感觉. 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日薄(bó)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气息奄奄: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衰减:减弱,减退.3 / 3。
第1课 新闻两则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 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 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 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 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 较。)
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 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概括段意:
第一层
(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说三国,到后汉,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 (背景资料) 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背景资料)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第五层 从敌方转向我方,概述战略反攻以来取 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第三层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的成就: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
作 业 布 置
知识,写一则新闻, 报道发生在你自己 身边的新鲜事, 300字左右。(注 意:要符合新闻的 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练习册。 预习《2.芦花荡》。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 山 风 雨 起 苍 黄 , 百 万 雄 师 过 大 江 。 虎 踞 龙 盘 今 胜 昔 , 天 翻 地 覆 慨 而 慷 。
宜 将 剩 勇 追 穷 寇 ,
不 可 沽 名 学 霸 王 。 天 若 有 情 天 亦 老 , 人 间 正 道 是 沧 桑 。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1)②句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 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 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 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 复。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

新闻两则预习(共10篇)新闻两则预习(一): 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出来第一课新闻两则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新闻两则预习(二): 《新闻两则》全部课文内容第一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新闻两则预习(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新闻两则》第一则和第二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格式)第一则:第二则:文章中心: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八)文章结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概括点明了全文内容.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背景.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介石军队全局崩溃的趋势.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九)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2.语言简明、气势磅礴.大致就是这样,新闻两则预习(四):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课的《新闻两则》的字词鄂: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1:阻遏物或阻遏物-辅阻遏物复合物与基因的调控序列结合而将其封闭,从而阻止基因的表达.2:基因转录受阻.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五): 新闻两则导语是什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我们语文书是这么讲的!希望我的答案给你带来帮助!(^—^)新闻两则预习(六): 解释新闻两则的字词鄂è基本字义1.中国湖北省的别称.2.古同“谔”,正直的话.3.古同“愕”,惊讶.4.古同“萼”,花托.5.边界:“纷被丽而亡~”.6.姓.豫yù基本字义1.欢喜,快乐:~附.~游(逸乐嬉游).不~之色.2.同“预”.3.安闲,舒适:逸~.4.古同“与”,参与.5.中国河南省的别称:~剧(亦称“河南梆子”).绥靖suíjìng解释:安抚,平定.阻遏zǔ’è阻止,不让其成功.锐不可当ruì bù kě dāng【解释】: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新闻两则预习】新闻两则预习(七): 新闻两则的导语各有什么作用导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新闻两则预习(八): 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阅读新闻,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获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值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地导语是什么,从那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要这样回答、 1、标题、 2、导语 3、主体、 4、背景、 5、结语每问只要一句话就好、ok【新闻两则预习】标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主题是: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到“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背景是:抗日战争后,与国民党斗争时期.结语是: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无锡段铁路线.追问:对么、我说、您可别还害我啊回答:对新闻两则预习(九): 《新闻两则》各报道了什么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事实,突出长江战役之大.《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解放南阳时的战况,还告诉我们,在南线取得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希望能帮到您.新闻两则预习(十): 《新闻两则》第一则导语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新闻两则》(百尺河初中 钟兆林 孙永亮)

1.《新闻两则》教学设计诸城市百尺河初中钟兆林孙永亮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
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1、新闻两则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 新闻的内容。
思 考 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 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 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 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 的重要战略地位。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 大胜利。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 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 中第三组语句思考:课 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 一句好在哪里?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 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 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 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 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 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

《新闻两则》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尝试新闻写作。
2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1课新闻两则

第1课新闻两则
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 划、有组织地后退。
第1课新闻两则
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 百万大军
第1课新闻两则
答案:
第1课新闻两则
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
第1课新闻两则
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嘲讽。
第1课新闻两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布局谋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 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 ,东路单写在后。
第1课新闻两则
(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 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
第1课新闻两则
1.正音辨形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xi﹒è( )气
d﹒ū( )战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
第1课新闻两则
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

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
新闻两则。
近日,一则关于环境保护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某地区的环保部门联合当地政府对一家涉嫌违规排放污染物的
企业进行了严厉查处,责令停产整顿,并处以巨额罚款。
这一举措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认为这种严厉的环境执法有助于维护
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此举也向其他企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环境违法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者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近期发生的一起社会安全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据报道,某城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多人伤亡。
事故
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并对肇事者进行了严肃处理。
同时,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和整治,加大了对违
法驾驶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人们纷纷呼
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这两则新闻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的高度关注,也展现了政府部门对于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环境保护
和社会安全事关人民福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
只有加大
对环境违法行为和社会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的
生存环境和生活安全。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1.《新闻两则》

准确性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 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 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横渡长江。西起九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不含),东至江阴,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
江区域。
主体
3、自读消息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三路大军的渡江 战况。 第一层: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 的内容)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这种体裁,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
★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 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
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简洁性: 语言简明扼要。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荻港(
背景介绍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蒋介石 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1949年 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 底、干净、全部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 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保卫中国领 土主权的独立完整,于是发动了渡江战役。
è )
dí )
芜湖( wú ) 溃退( kuì ) suí jì ng
歼灭( jiān ) 瑰宝( guī )
1、《新闻两则》新闻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课文分析:
一、找出文章的导语部分,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 十万人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导___语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简__述___渡__江__战___役__胜__利___成__功__,___引__起__下___文____________。
•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 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 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 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
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
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 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 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
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
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
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 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 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请找到本文五个结构
课文分析
1、标题:简洁、醒目,概括性强。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
事件,“三十万”“胜利“”南渡”等字眼鲜明 醒目,激发人们阅读兴趣。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数多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

《新闻两则》教案(精选12篇)《新闻两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引导同学自学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语言。
2、初步学会分析新闻。
3、激发同学阅读新闻的爱好。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引导、启发、组织同学自己设问答问。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投影]新闻(动画)二、[老师引导]你平常在哪里能够发现新闻?[同学沟通]:报纸、电视、广播、网上三、[老师引导]你想了解新闻的哪些学问?[同学沟通]待定四、[投影]老师建议1、阅读预习提示1、2两小段。
2、阅读106页《写消息》。
3、结合书下解释阅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划出你要把握的有关新闻的内容。
五、[投影]老师指导在纸上写上你所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
设计一个好题目考考你的小组长或课代表。
[同学沟通]六、[投影]强调要点特点:真实性(真)简明性(简)时效性(新)结构:标语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语言:简明、精确。
以记叙、描写为主七、[力量训练]投影网上新闻美发觉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新华网北京2月24日专电据法新社23日报道,美国官员称,搜寻人员日前在内华达州又发觉一块可能属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碎片。
目前,这块碎片的数字照片已被送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确认。
有关部门此前认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起落装置的一部分就坠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地带。
本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降落过程中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美国有关部门随即绽开大规模的搜寻行动,盼望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残骸,以便彻底查明事故缘由。
(完)要求同学分析新闻结构,谈谈通过阅读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八、[结束语]课后盼望同学多读新闻增长最新学问,作出理智推断。
九、[作业]网上阅读新闻,进行沟通。
《新闻两则》教案篇2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同学对此比较生疏。
由于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同学常见的电视新闻。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纳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

初二语文《新闻两则》新闻是保持同学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引发思考,深入分析社会现象,探究事件本质。
以下就给大家介绍几则新闻,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思考。
第一则新闻:英国子弟“心理健康疾病”增多最近英国有关部门发布报告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患有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既有来自课业上的压力,又有来自家庭作业及家庭关系上的压力,因此让孩子们受到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第二则新闻:智能时代带给孩子新挑战智能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工智能被广泛运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也成为很多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提升者。
但由于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智能玩具也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变得短暂,让孩子们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从上述两则新闻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带给孩子们许多新的挑战,家长们也应该尽快发现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使孩子们能够关爱自己,健康成长。
关爱孩子,从温柔呵护该从何一步开始?首先,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与孩子交流。
与孩子交流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鼓励,能够给孩子许多信心,以便让孩子有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多提供帮助支持,因为孩子的思维不能够像成人一样迅速变化,家长和老师要尊重孩子,激发孩子的潜能,以便更好的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要正确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智能玩具,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压力过重,同时又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通过亲子游戏等,陪伴孩子成长。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最佳伴侣,他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常的教育中,多提供正确的建议和引导,以便让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家长和老师们不可替代的责任,唯有让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迎接新的挑战,把他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当然我们也可进行比较阅读。
●学习准备: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
)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
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
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
三是高潮在前。
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四是简明扼要。
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
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三、合作探究,画画地图。
画画地图: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箭头标出。
(可画在课本上的地图上)四、角色体验,变换阅读。
1.当当播音员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2.当当军事家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20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21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
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4.坐上观众席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a) 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了吗?b) 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c) 对这场战争,你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看谁读得好,讲得好。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
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
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
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
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
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