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_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_胡恩华
当代科学主体认知范式的复杂性转向——基于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
![当代科学主体认知范式的复杂性转向——基于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a82a6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b.png)
The Complexity Turn of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Cognitive Paradigms: Based on Moran's Complexity
Thought
作者: 赵佳佳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系统科学学报
页码: 8-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埃德加·莫兰;认知范式;复杂性;转向
摘要:经典科学认知范式已然无力引领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潮流,伴随着复杂性科学和复杂
性思想的兴起,当代科学主体认知范式有了复杂性转向的必要和可能.法国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从哲学与科学、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及各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角度展现了他的复杂性思想体系,
基于此,深入挖掘复杂性思想的当代内涵,把握科学主体认知范式从简化范式到复杂范式的转变,从而使我们意识到科学主体认知范式进行转向的重要意义.这是一场预示着人类理性新觉醒的思维
变革.。
范式转换ppt课件
![范式转换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6e2e5b1711cc7931b7169f.png)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1、企业文化的层次及要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一般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五大要素。 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由外而内分别是——
物质文化 行为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三、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
企业的 环境
企业的 价值观
企业中的 先进
企业中的 仪式
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
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 ◇ 范式转换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 企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企业自身、企业环境、企业中劳 动着的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核心层及多 数人所拥有的正统的方法。
范式转换课件
一
范式转换的 概念及在管 理学中的运
二
煤矿企业文 化建塑的实 质基础与班
三
企业文化体 系的构建与 实施
四
《关于2014
年企业文化建
塑与班组建设 工作的实施意 见》解读
用
组建设
目 录
一、范式转换的概念及在管理学中的运用
1、范式转换概述
◇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
◇ 以企业文化引领班组建设,可以促进班组员工思想统一和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 ◇ 将班组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塑的重要内容,可以避免企业文化建塑
工作脱离管理实际、只做形式工作。
二、煤矿企业文化建塑的实质基础与班组建设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建塑的落脚点在班组
企业文化建塑的生根点在班组 班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要求 班组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先进的企业文化规范
从简单到复杂——复杂性范式的历史嬗变
![从简单到复杂——复杂性范式的历史嬗变](https://img.taocdn.com/s3/m/f86f58f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2.png)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The History Evolvement of Complexity Paradigm 作者: 黄欣荣[1] 吴彤[2]
作者机构: [1]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2]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页码: 80-85页
主题词: 简单性 复杂性 系统演化 进化 涌现
摘要:经典科学家终极追求的是简单性,但对生物进化等生命现象无能为力,这却成了复杂性范式的生长点.通过贝塔朗菲、普里高津和霍兰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数十年的努力,复杂性范式终于初步确立,成了当今尉为壮观的复杂性研究的热点.。
思考 变革 行动 提高——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探讨
![思考 变革 行动 提高——对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转变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3b7ce9451e79b89680226cb.png)
起帮助学生们获得这些能力的责任, 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 生涯中飞得更高 , 飞得更远 。
参 考 文献 :
【 1 】 汤霓 , 石伟 平. 职业教育发展终 身化趋 势及 思考 卟教 育发展
研究 , 2 0 1 0 , ( z1 ) .
『 2 2张帆 1 . 浅析 职业教育 的“ 终身学 习” 趋 势U 1 . 大学 时代 , 2 0 0 6 ,
索。 三、 行动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范式转变上应明确5 个w, 即: 学生
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的理解或基本看法。 教学范式的转变首先在认识上 、 思想上 , 应认清楚改革的 前提和归宿点是培养什么样 的人才 。现有的管理类课程 教学范式也就是对教学的理解 ,更多的是以传授知识为 主。新疆财经大学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 了教育观 念上实现 四个转变 :由专业对 口教育向综合素质转变 , 由 注重知识 的传授向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和实践创新 能力培 养的转变 , 由注重共性教育到注重个性发展 、 因材施教转 变, 由注重学科 系统性 向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转变。因此我 校管理类教学范式应 当是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为导 向, 老 师和学生都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 具备社会关怀的价值取 向, 推动社会的发展。
进入主题。 其次 , 将校园介绍与公 司介绍进行对 比讲解。 再 次, 加入工厂介绍这样 的扩展内容。这样的话 , 我们就将 知识与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了,如果以后学生走上工作 岗位时需要做类似的工作 , 他们就可以应付 自如了。 此外 , 为了培养关键能力 , 我们还可以进行模拟演练 , 即选出一 名同学做某公 司“ 职员” , 另选几名同学来做 “ 客户 ” , 在职 员介 绍的过程中可 向其随机提 问来考察应变能力及处理 问题 的能力 , 最后 “ 客户” 们要对“ 职员 ” 进行综合评价 , 老 师也要进行相关点评 ,对于较优秀者可 以给予一定 的奖 励。通过这种形式 , 学生们不仅可以学 以致用 , 而且还可 以活学活用 , 真正地实现从机械地记忆知识到具备能力的 转变。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eee8b39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d.png)
第2章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范式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第⼆章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本源于技术范式,原意是指解决特定⼯程技术问题的模式。
范式⽤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决定解决问题的⽅法。
在既定的研究范式中,研究往往沿着既定的路径进⾏。
美国哲学兼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62)在其代表作《科学⾰命的结构》⼀书中⾸先将范式这⼀概念作为取代“研究⽅法”⼀词的术语。
他认为,范式是“⼀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与的、在典型问题及解决⽅法⽅⾯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这些成就⾜以“吸引⼀⼤批忠诚可靠的拥护者”,同时⼜“毫不隐蔽地把⼀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留给后来的专门家去解决”。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也可以称为研究的⽅法论或管理学哲学。
从科学哲学的⾓度看,它是属于科学哲学的⼀个专门化分⽀。
⽬前,科学哲学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哲学中的⼀个很有影响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已经跳出了纯粹的学术性解释学范围,⽽直接涉及到管理学的发展⽅向和管理实践者对管理概念及其变化的理解等⽅⾯。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标布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 1979)将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分为职能主义(functionalist)范式、诠释型(interpretive)范式、激进的⼈道主义(radical humanist)范式和激进的结构主义(radical structuralist)范式。
(⼀)赖尔和摩根(Burrell and Morgan,1979)范式分类管理学其研究范式与其他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理学、⾏为科学、⼈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的范式⼤同⼩异,所采取的⾓度和所⾯对的问题极为相似,只是多⾓度分析的问题和层次有所不同。
职能主义的范式(functionalist)、诠释型的范式(interpretive)、激进的⼈道主义的范式(radical humanist)和激进的结构主义的范式(radical structuralist)(⼆)范式的概念1.现代管理学的研究者往往把管理学研究的研究⽅法称为范式。
从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到(新)公共管理学
![从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到(新)公共管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8d247feff9aef8951e0636.png)
(3)公共行政学致力于行政管理的一般或普遍 原则的探索。公共行政学者们大都相信,在行政管 理领域,存在着一整套与其他科学相类似的普遍原 理或一般原则,行政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
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学者们一方面由于要使行 政管理的研究领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方面由 于受科学管理学派追求管理的一般原理的示范性影 响,所以大都热衷于一般行政管理原理的研究。
(4)公共行政学强调以效率原则作为最高标 准。这一时期的行政学者认为,通过对行政现象 的研究,可以推出行政管理的几种原则,如统一 指挥、协调控制、功能部门化等,这些原则既概 括了行政学的理论成就,又为有效的行政管理提 供种种准则,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标准,即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所有的管理原则 都可以概括为“效率标准”。
4.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以上信念构成了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式”或“研 究纲领”,它既反映了早期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成就, 又充分显示了其缺陷或局限性。
——它采取一种形式主义的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 注重对官僚体制(正式政府组织机构)的分析,忽视了 对非正式组织和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
——它将政治与行政绝然分开,忽视了政治因素对 管理过程的影响;
科学管理运动的另一 代表人物、法国的法约尔 (M.Fayal)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一书 中:
——确定了工业企业的六大类活动(技术活动、商 业活动、财政活动、安全活动、 会计活动和行政活动);
——认为行政管理活动包含了五种职能(计划、组 织、指挥、 协调和控制);
——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 力和职责,纪律,命令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报酬,集权,权力线,秩序,公平,人员任期稳定,首 创精神和集体精神等)。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70bbb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2.png)
现代经济信息448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问题研究尹燕群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管理学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研究范式是管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模式,是实现研究内容与实践方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研究范式的科学化对于衡量研究成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文从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出发,对研究范式的科学化问题进行简要分析语探究。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范式;科学化;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6-0448-01一、引言管理学研究范式就是通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管理学范式。
研究范式的构建是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管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不仅需要根据研究范式,推动理论内容的不断向纵深发展,还应该在实践中探索方法,形成方法论,以指导管理学实践工作。
研究范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变化,推动研究范式与时俱进的发展,是实现管理学研究范式科学化构建的基本要求,如现代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从最初的经验研究,逐渐发展为理论研究,再从简单的建模研究发展到当前的大数据研究,不同研究范式采用的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科学化的研究范式形成也是管理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管理学研究范式的科学化存在的问题1.管理学研究范式科学化的维度问题在管理学研究中,管理的环境、目标、权力、规范、技术及规模等因素能够形成特定的管理维度,而研究范式就是在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随着现代管理学的不断深入发展,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更加紧密,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在研究范式在确定关键性变量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一些学者在管理学研究中常常陷入维度混乱的状态,影响了管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b8d346d02768e9951e7389b.png)
【观点】范式转换:从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从“课程开发”转向“课程理解”,无疑是课程研究领域革命性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实质是由“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的根本转向,并不必然意味着原有范式的终结,而应视为新旧范式之间的延续、超越和升华。
一、“范式”实质与课程研究范式“范式”(Paradigm)概念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在《必要的张力》(1959)一文中首次提出;后来,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库恩明确将“范式”作为解释科学动态发展的核心概念,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和深层机理。
库恩把科学发展分为动态联系的两个阶段——常规科学阶段和科学革命阶段,认为科学发展并非原有范式的渐进累积或修改过程,而是突破常规科学的原有范式或理论框架,实现“范式转换”的科学革命过程。
因此,科学发展的实质是新旧“范式”的根本性转换;“范式”被视为科学达到成熟和新旧科学更替的重要标志,决定着科学发展的未来走向。
“范式”对于科学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但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库恩并没给出严格的规范性定义,以致后来学者对“范式”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太多歧义。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①但库恩同时认为,“范式”具有两个基本特点或标准:“一方面,范式代表着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分享的信念、价值、技术以及诸如此类东西的集合;另一方面,范式又是指集合中的一种特殊要素——作为模型或范例的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
”“凡是具备这两个特点的科学成就,此后我就称之为范式。
”①由此看来,库恩的“范式论”实质上包含涵义:一是在本体论层面,范式体现了科学共同体共同拥有的信念与价值观,它的存在实际上体现了对世界本体的基本假定;二是在认识论层面,范式是科学共同体在相关研究领域所达成的公认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三是在方法论层面,范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范例或方法论体系。
库恩的范式及管理科学革命
![库恩的范式及管理科学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b6a86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6.png)
领导力
团队协作
通过团队协作和沟通机制,促进员工 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组织的整体 效能。
强调领导力在组织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领 导者。
04
管理科学革命的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对管理的影响
1 2 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到管理领域,实现自 动化决策、智能分析等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和精 度。
范式的转变
当新范式具备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以及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时,科学家 们会逐渐转向新的范式。范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科学家们对现 有范式的质疑、对新范式的接受和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科学革命的发生机制
科学革命
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导致了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转变。科学 革命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敏捷组织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构建敏捷的 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通过灵活调整和快速响应 ,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抓住机遇。
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管理科学越来越关注可 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保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支柱的平衡发展。
人才发展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也包括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企业需要建立完善 的人才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激 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多元文化融合
02
全球化将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要求企业具备跨文化沟
通能力,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
风险管理
03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加强风险
管理,提高应对能力。
从科学管理到复杂科学管理_管理理论的三维架构与研究范式的演进
![从科学管理到复杂科学管理_管理理论的三维架构与研究范式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c7cc181ecc7931b765ce15c1.png)
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1 管理理论的三维架构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泰勒和法约尔,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或者学科开始其历程。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管理理论历经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出现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知识体系。
这众多的学术流派和庞大的知识体系所关注的主题十分复杂,很难对其发展的逻辑主线作出归纳。
综合现有文献,研究者总结了三类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黄速建等,2005a):第一类是根据管理理论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将管理理论的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以及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芮明杰,1999);第二类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进行划分,将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理论管理学和实验管理学(郭咸纲,2004);第三类则是根据影响管理理论发展的因素,将管理理论发展划分为三个线索,即以科学文化为基础的科学主义线索,建立在现代人性基础上的人本主义线索,和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础上的文化主义线索(魏文斌,2004)。
本文中,我们从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出发,梳理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脉络,将这些管理理论划分为三大类:主要以程序和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主要以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三维架构。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划分方法不是绝对的,它以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划分的依据,但不可避免会产生交叉。
如西蒙的决策过程理论,是以对人的“有限理性”假设作为其理论出发点的,这一假设对整个管理理论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其理论主要的还是面向管理过程的决策“程序和方法”的,因此本文将其归入“程序和方法”类别中。
由对管理程序和方法、组织和人这三大维度的划分所展现的管理理论架构,分别体系了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中的科学主义线索、人本主义线索、文化主义线索。
综观整个管理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从科学研究方法论层面上看,管理科学研究深受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管理科学对其他学科的概念、模型、方法和技术等典型研究方法的成功移植和使用,已成为管理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组合的独立学科,这些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72551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7.png)
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探讨和研究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有着不同的范式和方法,这些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数据和实证研究为基础。
一种常见的管理科学研究范式是基于定性研究方法的。
这种范式将重点放在对人类行为和组织文化等非量化因素的研究上。
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组织内部的现象和关系。
例如,一位研究员可能会通过观察和深度访谈来了解某个公司的文化特征和员工之间的互动方式。
这种定性研究方法提供了质性的数据,有助于理解组织内部的动态和变化。
另一种研究范式是基于定量研究方法的。
这种范式以统计数据和量化分析为基础,通过收集数据来验证理论和假设。
研究者会利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特定问题进行量化研究。
例如,一位研究员可能会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员工对于公司新政策的接受程度。
这种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大量的数据,帮助研究者进行更精确的分析和推断。
除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管理科学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研究范式。
比如,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参与性方法的研究范式,它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研究者会与组织内部的参与者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实施和评估。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计算机模拟和系统动力学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来研究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演化规律。
研究者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策略和决策,预测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总的来说,管理科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多样,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行动研究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则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管理科学的研究都需要严格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科学研究可以为实际管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更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行政学的“范式转变”争论、澄清与启示【论文】
![行政学的“范式转变”争论、澄清与启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80992a2cc58bd63086bddc.png)
行政学的“范式转变”:争论、澄清与启示摘要:围绕行政学的“范式转变”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争论,并形成了迥异的观点。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并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行政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发现,在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中并未发生“范式转变”,公共管理也不是一种新的学科范式。
行政学“范式转变”的争论给予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启示是,应在学科发展中实现由行政管理学范式向公共行政学范式的转变。
要实现这种范式转变,需要明确中国行政学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信仰,界定中国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加强对行政“公共性”的研究,构建中国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并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通过学科范式转变带动政府治理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行政”范式向“服务行政”范式的转型。
关键词:行政学; 范式转变; 公共管理范式; 管理行政; 服务行政;自从“范式”(Paradigm)概念出现并逐渐成为一个流行的词语之后,许多研究者将之运用于行政学研究领域,认为行政学的学科发展经历了或正在经历“范式转变”。
特别是随着公共管理的兴起,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公共管理范式” (PublicManagement Paradigm),作为行政学新的学科身份。
①也有一些研究者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范式转变”论特别是“公共管理范式”的提出,不但无助于促进行政学领域知识的增长,反而会造成混乱,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行政学的“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
比利时根特大学的行政学者隆美尔(J. Rommel)等人将上述争论产生的原因概括为:“支持者利用范式主张作为一个攻击性的工具以提出一个优于传统范式的改革,反对者则使用它作为一个防卫性的工具,把公共管理刻画成一个巨大的变动,破坏了传统范式所有的积极方面。
”[1]那么,行政学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范式转变”?“公共管理范式”是不是一个新的学科身份?中国行政学的发展可以从“范式转变”的争论中获得哪些有益启示?这些便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论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
![论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https://img.taocdn.com/s3/m/927f83365fbfc77da369b186.png)
论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摘要:研究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多元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提供了哲学视角,而研究范式的转换则意味着教育管理理论的深度变革。
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发展经历了前实证阶段、实证范式阶段、后实证范式阶段。
实证范式实质上是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研究范式”。
教育管理的研究范式,从无到有,从一元实证范式到多元后实证范式,是两次重要的革命性变迁。
教育管理问题和现象的复杂性,决定着教育管理多元研究范式共存的必要性;各种范式之间所具有的可通约性,决定着教育管理多元研究范式共存的可能性。
多元范式对于教育管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具有认识价值,可以提供多种视角去认识教育管理的复杂性,以利于更好地把握教育管理的本质。
在各种范式中,实证范式的过度使用与其他范式的使用不足并存,但实证范式依然是主流的研究范式。
各种范式作为理论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否,最后取决于实践的检验。
在实践的检验中,各种范式不断完善,当原有范式不能解释实践中的“例外”事实时,实践又催生新范式,为范式转换提供合理性,成为新范式的策源地。
关键词:教育管理;研究范式;方法论;范式转换;实证范式;后实证范式;可通约性;实践;作者简介:褚宏启,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均需要哲学思维,需要透过纷纭复杂的教育管理现象探寻教育管理的本质。
研究范式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提供了哲学视角,而研究范式的转换则意味着教育管理研究的深度变革。
本文在明确研究范式概念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下列问题: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如何转换?转换的必要性如何?多元范式共存何以必要与可能?各种范式对于教育管理研究有何影响?多元范式的实践意义与未来走向如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一、研究范式概念及其重要性1962年库恩(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paradigm)的概念并予以系统阐述。
范式转换——精选推荐
![范式转换——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b59be1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72.png)
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 原意是长期形成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的改变和转移. 在风险投资领域中是极为重要的概念,也叫"命律转移"。
基本信息中⽂名称范式转换外⽂名称Paradigm Shift.俗称"命律转移⼈物托马斯·库恩简介简介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 ⽽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从不同⽅⾯、不同层次和不同⾓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很多⼈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特征, 往往根据⾃⼰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解释来阐述⾃⼰的问题。
因⽽不免出现某些偏差。
范式转换⽤来描述在科学范畴⾥,⼀种在基本理论上从根本假设的改变。
这种改变,后来亦被应⽤于各种其他学科⽅⾯的巨⼤转变。
库恩在书中阐释,每⼀项科学研究的重⼤突破,⼏乎都是先打破道统,打破旧思惟,⽽后才成功的。
典范转移的例⼦:免费报纸的出现、宽频上⽹的普及、BT技术(BitTorrent)的出现。
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个重要阶段是范式转换,范式转换理论是托马斯·库恩有关科学⾰命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应⽤。
企业范式指的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关于企业⾃⾝、企业环境、企业中劳动着的⼈们的观念和思维⽅式,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核⼼⼈物及多数⼈所拥有的正统的东西。
阶段范式转换理论认为,到了⼀定阶段,企业原来的范式就必须转换,但这种转换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原来范式上取得较⼤成功的企业就更难了。
为此,该理论提出了范式转换四阶段:领导⼲部的发动;中层⼲部的突击;变⾰的连锁反应;新范式阵脚的加固。
范式转移简介"范式" 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库恩,1968)在《科学⾰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个词汇,此著⼀问世,这词汇⽴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fcc139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d.png)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发展综述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当代范式。
本文将对这三个阶段的研究范式进行综述。
传统范式是管理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最早的一种研究范式。
传统范式主要关注组织内
部的运营和管理,以实现效率和效益为目标。
传统范式的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其中
包括案例研究、文献综述和观察法等。
传统范式的代表性理论有《人的性格》、《工业与
一体化组织》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管理环境的复杂化,传统范式的研究方法和
理论受到了挑战。
当代范式是现代范式的延伸和拓展。
当代范式主要关注组织内外的运营和管理,以实
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为目标。
当代范式的研究方法兼顾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当代范式的代表性理论有《战略创新》、《社会企业》等。
当代范式对传统范式和现代范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更加有针对性和包容性的管理
理论。
当前管理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由传统范式到现代范式再到当代范式的演进趋势。
这一演进趋势体现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日益完善和多样化,也反映了管理学对社会
经济变化和管理实践需求的不断迭代和更新。
未来,管理学的研究范式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组织和社会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复杂性科学对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型
![复杂性科学对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76b0363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b.png)
复杂性科学对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型
陈红兵
【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4)003
【摘要】科学范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式,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认识思维方式、自然观和文化价值取向.近现代科学范式在认识思维方式上走的是一条"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思维路线",是一种"实体-本质性思维",在自然观上是一种机械论自然观,在文化价值取向上是一种人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复杂性科学对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转型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型、从分析方法到综合方法的转型、从线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转型、从实体构成论到有机系统论的转型、从机械决定论到自组织演化论的转型;复杂性科学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近现代科学范式的认识思维路向,并没有改变其对主体性的强调,是西方近现代科学本身合乎逻辑的发展.【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陈红兵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04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5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传统科学范式与复杂性科学的相应
2.从常规范式到科学范式的解放——中国媒介批评路径转型
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索——
从《毛泽东思想概论》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转型4.古代士君子儒中国近现代的人格蜕变与转型——以近现代山东省著名教育家、曲阜师范学校原校长范明枢为案例5.社会转型与观念变更--从西方近现代社会转型和哲学转型说开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021dc6c12f60ddccdb38a02a.png)
治理理论: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摘要]只有深刻地把握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转型这一大的科学革命的历史趋势,才能真切地把握各学科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的“治理理论”,其本质特征是强调民间社会之间、民间社会与国家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机制和体系,关注的是社会政治、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机制。
因而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其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关键词]治理;管理;复杂科学;范式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领域刚刚兴起一种崭新的社会管理理论,这就是“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ies)。
然而何为“治理”?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和管理学等诸学科,众说纷纭,多从“治理”与“统治”(government)之不同来立论。
而我们认为,“治理理论”的兴起以及“治理”本质应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把握。
从现代科学范式向后现代科学范式的视野看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治理理论”的本质应属于后现代复杂科学范式。
一、从现代科学范式到复杂科学范式的革命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科学知识虽然越来越专业化、分科化、多样化,呈知识大爆炸的格局,但却有着统一的价值预设、知识基础和方法论前提,这就是“科学范式”。
按照库恩的观点,范式是任何一个科学部门达到成熟的标志,是科学家共同体,在特定历史阶段,通过一定的范例形成的形而上学信仰、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原则。
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范式经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转换,而这种转换则是一种不能强迫地皈依的体验,是根据信念作出决定[1](P98、89、125、78)现代科学范式是以机械论的自然图景和还原论的方法论为“硬核”的经典科学范式。
机械论世界观的基本信仰是原子构成主义。
“物质实体+形式法则”的思维模式,是西方文明和机械论世界观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模式的基本看法。
“由自由的个人(原子论)所组成的社会,得以保持其有序运作的唯一办法是制定某些规则,这些规则就是法律(Law)。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两种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两种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1a26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0.png)
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两种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
刘敏;董华
【期刊名称】《科学管理研究》
【年(卷),期】2006(24)2
【摘要】通过分析与比较经典科学和系统科学,两种产生于不同的时空及文化背景中、不同范式指导下的科学形态及其不同的认识论模式,提出在人类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科学。
【总页数】4页(P44-47)
【关键词】经典科学;系统科学;简单范式;复杂范式;比较研究
【作者】刘敏;董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01
【相关文献】
1.世界观的嬗变:从经典科学范式到系统科学范式 [J], 叶立国
2.政策科学的范式转移:从经典政策科学到行为政策科学 [J], 蒙克; 汪佩洁
3.跨越抽象数学到生物医学的鸿沟——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研究员王勇 [J], 汲晓奇
4.简单范式与复杂范式——论经典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不同认识论模式 [J], 刘敏;董华
5.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 [J], 高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哲学解读:前提、方式和条件
![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哲学解读:前提、方式和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6f3b3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0.png)
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哲学解读:前提、方式和条件
刘清华
【期刊名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19)5
【摘要】科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范式的转换上。
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
经济理论的发展,也突出体现在范式的转换上。
对经济学范式转
换的前提、方式与条件进行哲学解读,对于促进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35-37)
【关键词】经济学范式;范式转换;范式危机;综合与革命
【作者】刘清华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相关文献】
1.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与资本主义社会正义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哲学解读 [J], 王志刚;张云翔
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理论前提省思 [J], 蒋楼
3.从简单到复杂:思维范式转换背景中的当代政治哲学解读 [J], 刘洋
4.经济学应重视理论范式和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创新 [J], 徐桂华
5.经济学分析范式的转换与经济哲学发展 [J], 刘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 第1期系 统 科 学 学 报Vol 115 N o 112007年1月JOU RN AL O F SYST EM S SCI EN CE Jan.,2007文章编号:1005-6408(2007)01-0074-05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视角胡恩华,刘 洪(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 要:管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新范式,复杂性科学的引入则为这种新范式的产生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的转换提供了一个思想框架。
基于此,以库恩的科学范式思想为基本脉络,在范式转换的层面上对每一时期管理思想发展过程进行剖析,以探讨管理科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并着重分析了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四个方面原因。
关键词:管理科学;范式;范式转换;复杂性科学中图分类号:N 941;B0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5-09-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204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03JB630015)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0规划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胡恩华(1971-),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杂性管理和技术管理。
1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新技术与高科技高速发展、知识在社会进步与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并成为关键因素的新时代,一个电子商务、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新时代。
新时代的到来,使得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建立在牛顿力学范式基础之上的垂直组织、综合一体化、等级经济、指令与控制组织等观念正在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外援型、规模最小化、利润中心、网络、多种多样的其他组织形式等概念[1];新时代的到来,使得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对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有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变革带来的新问题对新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渴求。
这意味着新的时代需要催生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复杂性科学理论的研究给管理科学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思维方式。
复杂性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范畴,主要是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科学[2],是将诸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关于社会、自然现象的复杂性研究成果,类比地应用于管理科学。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科学范式的转换)))从线性分析范式向非线性范式的转换,对包括管理学在内的所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然地也要求管理研究的范式做相应的转换[3]。
如何从系统论、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待管理?如何将企业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提升到一般管理理论之上进行分析?如何改变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探讨管理中的复杂性,重新审视曾经辉煌过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开拓新的管理研究范式,指导管理实践,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库恩的/范式0和/范式转换0为基本脉络,剖析管理科学在范式转换层面的演化路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主要原因。
2 范式和范式转换释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科学思想史家托马斯#库恩在5科学革命的结构6中提出范式(paradigm)和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的概念,并作了为学术界所共识的界定。
所谓范式,就是一个解决科学问题的具体范例,是一个学科内的科学家一致认同的科学成就,是一套相互关联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的完整体系[4]。
范式为科学研究确定了问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准则。
能否拥有范式,是该科学是否成熟的一种标志。
范式的基础性内涵,是那些在科学发展的客观实在性过程中出现的判断性事件。
这种特殊的事件从根本上扭转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世界观。
如牛顿力学定律,不仅用极其简单的世俗语言,说明了地球上的现象,而且还诠释和演绎出了天上行星系统的变化格局。
以这种力学体系为基础,科学研究者形成认识自然现象的绝对时空观,进而被哲学地提升为形而上学世界观。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以判断性事件为基础的范式演绎观念,通常被库恩称之为科学革命的结构。
换言之,判断性事件通常就是历史时期中起着革命性影响力的思想或学说,从而理论在这种革命的作用下,形成一种思想体系。
范式转换的演绎框架主要是:当学科处在/常态科学0(norm al science)时期,在范式的指导下,科学家们不断研究、解决问题,积累知识。
但随着研究的进步,必然会出现常态科学的范式所不能解释的/异例0(anomaly )。
当异例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知识危机(crisis)。
后者将迫使科学家们突破现有的范式体系,去寻求另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范例出现,并逐步征服大部分的科学家,科学就发生了一场革命(revolution),从而使一种处于危机中的旧范式过渡到一种新范式,即引起的科学革命,导致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不断涌现。
换句话说,范式提供的是一种科学思想,而科学思想的演化机理是基于间断性的范式的不可逆连续更替或升级。
如图1所示:图1 科学范式转换路线图图1中P1表示第一种范式,P2第二种范式,Pn 表示第n 种范式。
注意图中的箭头是不可逆箭头,范式后面的重叠阴影表示常态科学。
因此,科学思想的发展,就是范式的转换过程;认识了范式,也就把握了科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从而,探讨新范式也就等于触摸未来,对企业就等于形成战略认知框架[5]。
3 管理科学范式转换的过程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库恩对范式的阐述,考察管理从经验上升到科学的百年演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逻辑的起点应是古典的管理学理论。
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械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20世纪初到30时代,以泰勒(F #W #T aylor)的/科学管理0、亨利#法约尔(H #Fayol)的/一般管理理论0和马克斯#韦伯(M #Weber )/组织理论0为代表,在综合英、美两国管理实践经验与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古典管理科学范式,是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
它侧重从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导和科学理论方法。
古典管理科学范式在实践中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点,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就遇到了挑战。
这就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著名的/霍桑试验0,这一试验的历史意义,可以看作是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反常危机的出现。
因为霍桑试验的原因,在于探究古典管理科学范式引发的生产实践神话,为什么会出现失灵?结果表明,工人的/社会人075第1期 胡恩华等:管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组织行为倾向,是对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挑战,这样,霍桑试验可以说既打破了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生产力神话,又使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递进发生关键性的反常危机,从而,古典管理科学范式被后来的行为科学范式所取代,它主要从个体、组织与领导的角度,从人性研究入手,利用许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与调动企业中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有效地自我监督与激励的目的,这无疑是对古典管理科学范式的一种超越。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理论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管理学派如雨后春笋,滋生蔓延,林立丛生(主要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理学派等六大学派)。
1961年,孔茨(H #Koontz)在其名篇5管理理论丛林6中把管理科学目前这种状况称为丛林时代。
在孔茨发表该文后,弗雷德里克认为:/也许5年之内)))肯定不会超过10年)))将会形成明确被管理界广泛接受的一般管理理论0。
但令人遗憾的是,1980年,当孔茨再次重访/管理理论丛林0时,管理科学非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范式,反而增加了系统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等,发展为十一个学派。
孔茨不得不承认,我们仍然处在管理理论的丛林时代[6]。
管理理论呈现出学派纷争,没有一个统一范式的局面。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着管理科学研究的努力方向,更重要地是使管理科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大大折扣,以致有人感叹,管理科学研究就像一颗枝繁叶茂但却鲜有果实的大树,这样的研究对企业实践几乎没有作用。
因此,学派纷争的管理科理论急需有一个新的统一范式来指导管理理论和实践,而复杂性科学正好为管理科学走出/丛林0提供了一个框架,一种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库恩的话来说,是一种范式。
所以,我们说,复杂性科学范式正在管理科学中兴起。
通过对管理科学在范式转换层面的相关分析,不难看出,管理科学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逻辑是一种动态连续的向量式发展,是一系列以思维模式为核心的范式的演进过程。
我们可以将管理科学范式演进的路径通过图2来表示:图2 管理科学范式演进路径4 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新范式的原因分析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们所处时代的科学范式为背景的。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科学范式正从线性分析范式向非线性分析范式的转换。
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线性思维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线性世界里已变得相当无能为力了。
我们只有完成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机械决定论到有机整体论、从依赖过去到面向未来的认识飞跃,才能把僵硬的旧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具有适应复杂环境变化能力的新的组织和新的管理形式。
要完成这个转变的艰巨任务,要靠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和协同学等复杂性科学提供的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方法、新工具和新的思维方式。
如今,复杂性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已经和正在给管理理论和实践带来新的变革,进一步引导管理科学的范式转换。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复杂性科学范式成为管理科学的新范式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复杂性科学范式与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为了下文讨论方便,我们暂且把古典管理科学范式、行为科学范式和管理理论丛林时代的管理学派统称为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所基于的理论假设基础不同来分析。
411 人性的假设不同。
传统的管理科学范式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即使组织动态和环境是复杂的,人们还可以通过理性化的过程来使组织变得可控,以使复杂性变得简单。
然而,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管理客体的被管理者都是76统科学学报 第15卷具有思维能力,复杂历史文化背景和网络化的社会关系、差异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人,双方的互动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这使得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决策在无序的动态组织中,人的理性能力也是非常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