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技术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
⏹1、结合实际,简述您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科学
“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c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总体含义
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技术远比科学古老。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目的和任务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生产力属性不同。
其一: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活动,它所解决的主要是认识世界的问题,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技术则是发明和创造操作的办法、技巧以及相应的物质手段,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
其二:科学是进行发现,探索未知的活动,带有自由研究的性质;技术则是从事发明,综合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和实践的活动。
其三:科学创造的主要是知识;技术则不同,除了以知识形态出现外,还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
其四:科学对经济的作用是隐含的,不太确定,有时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出来;技术对经济的作用则比较确定,关系更直接。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发明推动科学进步,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进步。现代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实际上“大科学”概念已经包括了技术的概念。
只有科学先进,才能技术进步,经济发达。
当然,技术和生产的进步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条件,特别是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和资金条件。于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造就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
⏹2、试简述汤浅光朝的“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学说。
⏹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是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
年对1501年至1950年科技编年表的科学成果和人物传记词典中编选的科学家做统
计处理而得到的。
基本简介编辑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可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对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比较合理的命名应是“贝尔纳现象”或“贝尔纳-汤浅现象,而不该是汤文自己命名的后来也被学界认可的“汤浅现象”。顺便指出我国学者赵红洲于1974年曾独立地发现过这一现象,如果也独立于贝尔纳的工作,则其独创性和学术价值将高于汤浅的研究。
现象来源编辑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思想始现于英国科学学学者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1962年,日
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4作用编辑
"汤浅现象"说明:文化的震荡、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学科群的崛起、科学家的集体流动,都是导致科学中心发生转移的因素。科学的兴旺和教育的发达总是一致的;
教育的发达总是超前于科学技术的兴旺.
科学给人类提供认识自然的能力,技术盖人类提供改造自然的能力,而教育是给人类传授科学,传授技术.科学的突破伴随着教育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必然引起科学技术的革命.因此要想振兴经济,必须发展科学和技术,而发展科学和技术,必须首先抓好教育。社会的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和社会对科技资源(包括人、财、物等)的配置。政治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具体通过政府对科技采取的政策以及相应的组织去实现,它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的基本态度,包括对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和对科学技术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等等。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中,鲜有足够重视科技的,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积极性受到了扼杀。比如元代的从业者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倡、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医、工等地位较低,知识分子更是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教育体制,以博取“功名”为目的,推崇官本位思想,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重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细致探析这些历史现象,仍大有必要。
从“汤浅现象”所揭示的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来说,看不到社会的和体制的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制约性,对体制改革没有应有的重视,往往只强调科研队伍、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等,
将造成科技创新和发展难于获得持久的活力。
⏹
⏹3、通过Internet查找相关资讯,试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并预
测世界科学中心下一步可能转移到国家或地区,试阐述您的理由。
⏹
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
(一)中国(以唐宋为例)
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15~17世纪)
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