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青少年必备的品德,是青少年人格完善的基本前提,是青少年为人立身的处世之本。当前,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冲突,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出现了诚信危机。因此,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诚信理论”为指导,搭建诚信实践教育平台,并且以“健康向上文化”为主导,营造文化环境,不断健全青少年诚信品德的测评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德育诚信教育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①诚信作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品格,是建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前提,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既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任务,又是新时期青少年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引起了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
一、诚信的含义及其本质
1.诚信的含义。诚信这个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真诚、诚实;信,信任、信用和守信。在道德意义上讲,其意义基本相同,“诚,信也”“信,诚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朱熹认为:“诚者何,不欺、不妄之谓也。”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说“信,诚也,从人言”。总之,诚信,就是人与人相处时应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现代意义上讲,诚信可以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承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总和”。②
2.诚信的本质。(1)诚信是一种立身、处世、兴业的行为品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结成了复杂的关系网,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要求具备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只有养成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诚信作为现代人行为的
基本标准,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诚信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规约着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诚信不仅是以一种内在精神和价值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道德评价,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二、诚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1.诚信作为道德掌握世界的基础之一,是青少年必备的品德。道德评价是以一定的善恶观念为标准的,人们通过体现一定善恶观念的行为方针等价值“符号”,并借助风俗、舆论、信念的力量来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合一,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既包含人们的行为评价,又孕育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础。当代青少年作为道德行为的主要群体,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必须具备这种诚信品质,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诚信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心理学、社会学、青年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基本范畴,但人格的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当今时代,要达成健康人格基本范畴,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青少年的负责任能力、追求平等的意识、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崇敬态度,这不仅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完善青少年人格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3.诚信是青少年立身处世之本。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和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取得成功。“诚”不仅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要本,为人处世之本道。
三、目前青少年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青少年处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冲突中,由于生活阅历较少,虽然对社会现象的敏感程度较高,但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入青少年的肌体,不诚实、不守信、相互利用、相互欺骗的现象在校园中有一定的存在空间,青少年的诚信状况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诚信危机引起了社会
的广泛关注。
1.德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德育与现实生活始终是一体的。《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把整个教育都归结为德育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然而,现在却出现德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的异化现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成为当前道德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德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对德育的疏离,即物质主义的高涨和个人自由的张扬对德育的过分排斥;另一方面是德育对生活的疏离,表现为德育过分强调外在的功能。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与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③由于远离现实生活,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过度趋向专业化,而缺少通识性。思想道德教育的这种狭隘现象必然会带来诚信教育的异化。
2.德育忽视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反思当代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完全外在于人与人的主体需要等不相干的规范戒律,过分强调道德的外在约束性、强制性和适应性。然而,“许多事实表明,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构建必须基于对人性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同时,有效可行为的道德教育方法也有自己对道德人的本质(nature of moral person)清晰而准确的认识”。④把道德教育视为规范化的教育模式,甚至认为道德是对人某种欲望和自由的压制和侵犯,都是缘于没有认识到人的道德心理需要的满足,且没有认识到“道德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的他律层面,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⑤正是因为当前道德教育忽视人的道德需要,才造成诚信教育的软弱无力。
3.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德育工作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德性,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品性。德性的形式结构是个体德性借以存在的形式。德性形式结构的诸多要素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有将德性形式归之为道德认识和态度两大要素。德性的内容结构指在个体意识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德性的内容结构从其纵向来看是由道德信念、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的,从横向来看则是政治道德等构成的。目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德性的形式结构方面,德性的内容结构枯燥乏味,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富于创新的道德规范体系。
4.德育环境存在问题。德育环境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思想道德教育正处于改革创新的磨合期,一方面,家庭环境中思想道德教育淡化,在家庭中家长自身存在不诚信的行为,易对未成年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他们从小就缺乏诚信意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相互欺骗、不讲诚信等现象也随之出现,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思想道德进行渗透,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进行侵蚀,使青少年受到了不良习气的影响,使诚信教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