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诚信教育
[摘要]诚信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青少年必备的品德,是青少年人格完善的基本前提,是青少年为人立身的处世之本。
当前,面对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冲突,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出现了诚信危机。
因此,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应该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以“诚信理论”为指导,搭建诚信实践教育平台,并且以“健康向上文化”为主导,营造文化环境,不断健全青少年诚信品德的测评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新时期青少年德育诚信教育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①诚信作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道德品格,是建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前提,它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培养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既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紧迫任务,又是新时期青少年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
因此,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引起了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
一、诚信的含义及其本质
1.诚信的含义。
诚信这个范畴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
诚,真诚、诚实;信,信任、信用和守信。
在道德意义上讲,其意义基本相同,“诚,信也”“信,诚也”。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
朱熹认为:“诚者何,不欺、不妄之谓也。
”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遵守诺言,言行相符。
许慎说“信,诚也,从人言”。
总之,诚信,就是人与人相处时应诚实无欺,言行一致。
现代意义上讲,诚信可以定义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现代经济契约关系和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并继承了传统诚信美德的真诚无欺、信守承诺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总和”。
②
2.诚信的本质。
(1)诚信是一种立身、处世、兴业的行为品质。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结成了复杂的关系网,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和生活实践中,要求具备真诚无欺、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只有养成真诚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诚信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
诚信作为现代人行为的
基本标准,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
诚信作为社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规约着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诚信不仅是以一种内在精神和价值指导人们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道德评价,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
二、诚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1.诚信作为道德掌握世界的基础之一,是青少年必备的品德。
道德评价是以一定的善恶观念为标准的,人们通过体现一定善恶观念的行为方针等价值“符号”,并借助风俗、舆论、信念的力量来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诚信本质上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合一,是个人与社会、心理和行为的辩证统一,既包含人们的行为评价,又孕育着人们的道德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构成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础。
当代青少年作为道德行为的主要群体,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必须具备这种诚信品质,才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2.诚信是青少年完善人格的基本前提。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成才,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心理学、社会学、青年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基本范畴,但人格的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在当今时代,要达成健康人格基本范畴,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青少年的负责任能力、追求平等的意识、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崇敬态度,这不仅是学校诚信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完善青少年人格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3.诚信是青少年立身处世之本。
诚信是个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德和素质,不仅难以形成内在统一和完备的自我,而且很难发挥自己的潜能而取得成功。
“诚”不仅是一个人形象和声誉的标志,也是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也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
因此,诚信是个人立身之要本,为人处世之本道。
三、目前青少年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青少年处在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冲突中,由于生活阅历较少,虽然对社会现象的敏感程度较高,但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同程度地侵入青少年的肌体,不诚实、不守信、相互利用、相互欺骗的现象在校园中有一定的存在空间,青少年的诚信状况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诚信危机引起了社会
的广泛关注。
1.德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
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德育与现实生活始终是一体的。
《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把整个教育都归结为德育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德育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
然而,现在却出现德育与现实生活相疏离的异化现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剥离成为当前道德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疏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活对德育的疏离,即物质主义的高涨和个人自由的张扬对德育的过分排斥;另一方面是德育对生活的疏离,表现为德育过分强调外在的功能。
正如杜威所言:“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与不满足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
”③由于远离现实生活,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过度趋向专业化,而缺少通识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这种狭隘现象必然会带来诚信教育的异化。
2.德育忽视人的内在道德需要。
反思当代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道德和道德教育视为一种完全外在于人与人的主体需要等不相干的规范戒律,过分强调道德的外在约束性、强制性和适应性。
然而,“许多事实表明,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构建必须基于对人性的清晰而准确的认识,同时,有效可行为的道德教育方法也有自己对道德人的本质(nature of moral person)清晰而准确的认识”。
④把道德教育视为规范化的教育模式,甚至认为道德是对人某种欲望和自由的压制和侵犯,都是缘于没有认识到人的道德心理需要的满足,且没有认识到“道德领域应是自由的领域、创造的领域、选择的领域,一旦将这些核心内涵排除,道德也就只能处于一种外在的他律层面,而丧失了自律层面的内在支持,道德也就必然走向虚无和毁灭”,⑤正是因为当前道德教育忽视人的道德需要,才造成诚信教育的软弱无力。
3.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割裂。
德育工作主要是培养青少年的德性,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品性。
德性的形式结构是个体德性借以存在的形式。
德性形式结构的诸多要素分解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也有将德性形式归之为道德认识和态度两大要素。
德性的内容结构指在个体意识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内化。
德性的内容结构从其纵向来看是由道德信念、道德原则和日常道德规范构成的,从横向来看则是政治道德等构成的。
目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德性的形式结构方面,德性的内容结构枯燥乏味,没有形成较为完善、富于创新的道德规范体系。
4.德育环境存在问题。
德育环境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进行诚信教育的根本保证。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正处于改革创新的磨合期,一方面,家庭环境中思想道德教育淡化,在家庭中家长自身存在不诚信的行为,易对未成年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他们从小就缺乏诚信意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相互欺骗、不讲诚信等现象也随之出现,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思想道德进行渗透,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进行侵蚀,使青少年受到了不良习气的影响,使诚信教育面
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在实施德育创新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塑造青少年的诚信品德,既是德育工作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又是教育改革创新面临的难题。
1.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进行以诚信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目前学校“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政治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对受教育者在道德行为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的现象。
李岚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讲好政治课,我觉得还有一条非常重要,那说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⑥“两课”教学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理论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两课”教学中,必须针对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及德育工作的“弱环节”,注意处理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在保证完整的理论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诚信教育内容在“两课”教学中的比重,实现通过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提高青少年对诚实守信基本道德素质的理论认识。
2.以“诚信理论”为指导,搭建诚信实践教育平台。
德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的工作,正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指出的德育“并不是照前预定的格言去做说算数”,“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⑦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主要手段,是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
只有把书本中的理论有意识地渗透到青少年文明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少年的诚信观念,让青少年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刻认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才能保证诚信观念深入到青少年心中,使德育工作更加切实有效。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建青少年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实践的模拟情景,定期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讲诚信,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诚信品格。
3.以“健康向上文化”为主导,营造多元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诚信教育的基本保障,必须以健康的校园文化为主导。
首先,高校在办学宗旨、指导思想上要旗帜鲜明地倡导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将其列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诚信的价值导向。
其次,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弘扬正气,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引导并帮助青少年逐步树立起“人无信不立”和“人人讲诚信”的道德观念。
最后,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主动参与社会上诚信方面的活动。
正如李岚清所说:“社会各个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
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⑧使学生感受到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应自觉地遵守信用规则,保持个人良好信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文明的青少年。
4.以“诚信评价”为核心,建立青少年诚信品德的测评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确定诚信度测评的要素,可把诚实、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质作为测评的主要因素。
其次,确定诚信测评的各级指标,即确定能够反映青少年诚信要素的具体项目。
再次,确定诚信度测评的标准,把青少年诚信状况分为不同的级别,对每一项级别定出不同的标准,以便参照定位。
最后,选用诚信测评的途径,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及中介机构评议。
通过诚信度测评体系可以考核学生过去、现在的诚信状况,进一步预测青少年个人诚信道德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将青少年个人的诚信记录与奖学金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事宜紧密联系,以形成促进青少年自觉实践道德行为的评价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凡是违反诚信规定的,一经查实,严格按照制度处理,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较稳定持久的诚信理念;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状况,收集师生反映的情况汇报;维护高校诚信记录的公正、公平秩序,为诚信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注释]
①温家宝.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07-
03-08.
②王泽应.论诚信[N].光明日报,2004-11-23.
③杜威.新旧个人主义——杜威文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116.
④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7-168.
⑤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11.
⑥⑧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8,315-316.
⑦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4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