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浅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爱学、易学,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一、激,设情引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源动力。成功的教学不需要强制,而是需要积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不应放在教懂、学懂上,而应让学生通过初次接触文言文,就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兴趣,由此而摒弃畏难情绪。

1.在预习中激趣。

预习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梗概。预习是学生直接接触文言文的开始,在这一个环节要有意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舍生取义》前,可要求学生尽量搜集英雄人物的资料,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不屈的文天祥》等故事和有关“舍生取义”的其他材料。然后进行互相交流,使

学生从实际事例中对“舍生取义”的含义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在诵读中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朗读、背诵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人文章的情境之中。同时教师要以动情的范读引导,引领学生人情入境地读,把他们带人情感的圣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表演中激趣。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大脑这种机器开动起来。”教学文言文,要将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将复习巩固加于小品表演之中,把归纳寓言寓意藉于“访谈”的进程中,以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例如,学习《杨氏之子》,让学生自由结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诵课文),再各自编成现代课本剧表演一遍,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二、读,百变生味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文本语言的涵泳、体味上,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读、记诵,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人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产生灵魂与灵魂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1.默读。学生在默读中通过查阅注释和工具书,掌握生字字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达到粗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通过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文意。

3.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有困难的,针对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给他们画出分节线,然后再领读。如《杨氏之子》中:“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学生就会在准确的、反复的跟读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4.齐读。目的是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5.散读。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得语感,领会文章大意。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自由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6.熟诵。熟读成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背诵,通过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三、悟,通达其章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把”;不是一味的教师提问,而是学生的主动质疑;不是简单的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自主探寻答案,甚至走出教室时,仍然面对问题,充满好奇。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一个教学的宗旨——“教是为了不教”。

1.放手——学生自主把握大意。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一句地默读,读通,读懂,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这个环节,要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照文后的注释,查阅工具书,对文言文逐句进行揣摩,从而感悟其大意。

2.放权——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有位教师在教学《已死的母熊》时,在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探讨:你们觉得母熊手中抱的仅仅是一块石头吗?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熊?探讨非常激烈,在探讨过程中,这位教师还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去感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悟出

了文章所要阐明的道理。这样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也体现了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3.放口——学生自由个性朗读。

学生在感悟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有感情的自由个性化朗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使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来,读出文章的感情来。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拓,触类旁通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如创编故事,欣赏名句,复述故事,迁移阅读等。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更好地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更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