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Ⅰ历史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Ⅰ历史解析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题卷共15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如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二》一文中认为:“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4题题干“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这些都可印证。所以A大体是正确的。
B项的分析:北大教授张帆认为,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与皇帝制度相始终的,因此“君主专制”与“皇帝专权”大致同义。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从广义上说,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君主终身制和世袭制,二是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三是君主高度集中的终极权力。其中,前两个方面是夏、商、周的贵族君主制乃至现代君主立宪制都具备的特征,第三个方面亦即权力因素才是理解君主专制的关键。通常认为,在中国帝制时代的两千余年历史中,君主专制存在加强的趋势。所以,从历史看,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B不符合史实,不正确。但需要指出的是,君主专制的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应该出现了,当时战争频繁,而战时容易产生权力集中,所以有些已建立了郡县制的诸侯国应该出现了君主专制的现象。
C项的分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包括都城镐京周围的关中平原和洛邑周围的河洛地区,王畿外的土地则有分封出去的各诸侯进行直接管理控制。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
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C不符合史实,不正确。郡县制是对地方
的直接控制。
D项的分析: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牢固地建立或树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分封制最重要的创新点是派贵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明确周天子与诸侯国是君臣关系,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交纳贡赋、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等义务。所以D不符合史实,不正确。
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
的异同,也要发现它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县制),命题的出发点很好。
25.表1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汉景帝时,因削藩而引起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七国之乱是诸侯王国与朝廷之间矛盾激化的“高潮”,此后矛盾基本解除,它们的矛盾到汉武帝时期不可能“渐趋激化”。其实,到题干“表”中“汉景帝中元六年”也不会“渐趋激化”,因为七国之乱发生在此前的在公元前154)。故A 不正确。
B项的分析:题干“表”反映的是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B不正确。
C项的分析: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灭掉了六国,收回支郡,收回官吏任免权,标志着王国势力威胁基本清除,中央集权大大加强,题干“表”中已经直接管辖了68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127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正确。
D项的分析: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那么王国控制的区域应该越来越
少,越来越小,D不正确。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
A项的分析:材料反映当时李世民是“秦王”,事件发生在唐高祖武德元年,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材料反映李世民是秦王、是西讨元帅,是主帅,刘文静只是将领,B不正确。
C项的分析:符合题干材料所有信息,C正确。
D项的分析:“太宗有疾”只是题干表中的《新唐书·太宗本纪》有记载,未见表中其他史籍的
记载,证据孤单,不足以“被认定”,D不正确。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
A项的分析: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有可能是中央权威下降,也有可能是中央认为
这一规定已不太重要而放任,但肯定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不正确。
B项的分析:中国古代,玉一般被认为是王权、皇权和等级制度的象征,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
专有装饰用品,到明前中期仍然大体如此。到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以及
社会的变动,玉器不再拘泥于政治制度的束缚,脱离等级制度的体系,逐渐走向商品化,部分流
入市场供民众选购,等级意味逐渐淡化,作为象征性的吉祥之物的含义越发明晰。B正确。
C项的分析: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与一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关系不
大,C不正确。
D项的分析: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
靡风气”,D不正确。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解析】
A项的分析:为洋务企业——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提振企业信
心,A正确。
B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无所谓“加强”或者“削弱”,B不正确。
C项的分析: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未被列强控制;题干材料未见对“列强控制的煤矿业”采取
了何种措施;提振一个开平煤矿,能否“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未见,事实上可能
性不大,C不正确。
D项的分析:“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加上
材料本身也未见其“稳健发展”。再说,一个煤矿,也说明不了煤矿业的发展情况。D不正确。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