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性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地方性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
多校區教学管理是新建地方性高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地方性高校多校区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教学资源浪费、管理难度加大、管理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学校文化学术性不强等难点。

文章以钬州学院为例,对新建地方性高校多校区教学管理形成的背景、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实践与理论的分析。

[标签]地方性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
钦州学院就是在广西高校布局调整的这一主要背景下于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起来的,学院目前办学分为两个校区,分别是西校区(原钦州师专校址)和东校区(原钦州电大分校、钦州民族师范学校校址),与全国许多地方性多校区的高校一样,学校由原来单一校区管理演变为多校区管理的现状。

应当承认,高校多校区的形成使得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地方性高校,会因校区的增加而带来许多无法回避的新问题。

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稳定教学秩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地方性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有序发展。

二、地方性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地方性普通高校多校区办学大部分是在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教育资源整合、中等师范学校归并,进而创建或重建新的本专科高校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也因此而生。

与其他高校比较而言,地方性高校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以下较为突出并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1.因校区分散导致教学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

全区目前地处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以外的多数高校,其校区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比较分散状态,多数学校同一城市有两处以上校区或校区不在同一城市,有些高校校区之间距离较远,如玉林师院两校区相距有20公里,南宁师专两校区相距50公里以上,贺州学院、百色学院等高校的校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校区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还存在诸多困难。

如钦州学院东校区,原为中等师范学校的校园,校区原有的图书仪器设备大部分已不能适应办学的新要求。

由于地域分散,为进行教学管理、维持多校区的教学秩序,学校在新校区增设了管委会等相对独立的协调机构,各主要职能部门在东校区设置派出机构进行延伸管理。

管理幅度增加了,校区需要补充更多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仪器设备需要重复添置,而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因校区分散又不能很好地共享,造成教学资源浪费,这对办学经费短缺的新办地方性高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2.多校区管理增加了地方性院校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程度。

随着学校新一轮的发展,办学功能的转移校区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原有教学管理的工作秩序、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和人际关系随之变动,学生和教师规模扩大,教学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加。

如管理环节有所脱节,教学管理人员有可能产生对新的教学秩序与教学环境重新建构和营造产生怀疑和抵触心理,这也是广西一些合并、扩张和重建的地方性高校仍然存在的问题。

钦州学院升格前的办学层次较低,升格后
一些不适合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做法和痕迹仍然存在,部分新生和教师被分流到分校区或新校区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主校区原有文化的指引和人文关怀,学生得不到学校主流文化的熏陶,极易造成学生的思想波动和情绪变化。

如新生入学后往往因为不能在主校区学习而产生不平衡心理,一些学生借故转专业而要求回到主校区就读,由此而增加管理和疏导工作的难度,
3.多校区合并导致教学管理队伍素质相对下降。

地方性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往往存在着一方面因合并导致管理人员增多,而另一方面因升格导致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又相对不足的矛盾。

造成这一矛盾的因素,一是多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合并,使现有的校系两级管理人员素质变得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管理工作仍停留在原有层次,对高一层次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模糊认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仍缺乏专业引领。

二是学校升格后,原有的直线式的单一校区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多校区教学的需要,而迫切需要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适应并开展多校区教学管理工作。

4.多校区管理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內涵提升的速度,新建地方性院校长期运行在本科教育层次之下,加之大部分学校布局在省会城市之外。

距文化中心较远。

部分新建院校在改建过程中还合并了电大、成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等一些专科层次以下的教育机构,在这些学校的组织管理系统中。

行政组织权力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学术组织权力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不重视营造学术氛围,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学术水平不高、学术氛围淡薄、官本位观念浓厚等不良文化现象。

这些不良文化现象和做法不仅与作为学术机构的大学极不相称,而且极大地制约着新建地方性院校的教学与学术内涵的提高。

三、基子地方性院校多校区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思考
1.建立适合地方性高校多校区实际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的主校区与分校区在教学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上有所侧重。

针对我区地方性高校多校区办学历史较短、学科单一、规模偏小和教学管理水平较低等实际,在教学管理运行上,应以相对集中管理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只在某一校区(校本部)设立全校统一的教学职能机构。

如教务处(教务部)直接对各教学基层单位实施教学管理,各校区不再单独设置类似或等同的教学管理部门。

教学管理相对集中有利于强化和突出新办院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位置,便于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能保证并实现校区之间在教学资源上的调整和分配,减少教学资源浪费现象和校区之间教学管理思想和行为上的冲突,避免教学管理环节的脱节或失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钦州学院成立之初涵盖了师专、电大及中等专业学校等教育层次,教学管理头绪繁杂,对此学校在各类教育层次的教学管理事务上实施了统一集中管理的运行模式,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调配教学工作,保证教学信息畅通无阻,克服了多校区教学管理初期出现的因合并或学校升格初期教学秩序不稳定、教学资源共享困难、教學资源浪费等问题,确保了全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2.建设好一支教学管理队伍,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改革与创新地方性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先导。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地方性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很多挑战,
也迎来了许多创新与发展的机遇。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过好观念关和管理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学多思,大胆实践,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要确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现代化管理意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扩大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应用,使信息化管理尽快应用到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管理的完善、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教学管理内容中去。

要提高对高校教学管理学术性特征的认识,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培养一支既懂管理又善于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型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适应多校区教学管理以及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积极推进学分制实施,尽快提高地方性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水平。

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弹性学习制度,是高等学校人本化教学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人才培养多样性与适应性的有效途径,实施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已被众多高校接受并成为教学制度改革的主流方向。

在实施学分制问题上,部分地方性高校一直存在着比较保守的思想,顾虑甚多,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对新办高校而言是新事物,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是涉及到全校所有部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改革工程,学校党政领导和教学管理者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观、教学主体观、课程教学观及素质观等方面,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更新。

4.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以强化学校的学术地位。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学术性是提高地方性高校校园文化品位的有效举措。

没有浓厚健康的学术氛围就无法有效地体现高校学术性属性并实现其学术目标。

作为新建地方性院校,要营造出与本科院校相称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层面上渗透大学的学术性属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以学术文化或学术氛围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校园物质环境的规划建设,充分利用了图书馆、艺术馆、教学楼、校园雕塑等蕴含学术意蕴的人文景观宣示大学的价值追求,在制度建设中坚持能力本位,摒弃论资排辈,保障教师和学术人员的权益,促使优秀学术人员成为校园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中官本位向学术本位价值观的转移,使教职员工越来越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5.以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內涵的重要抓手。

地方性高校大都实行省地共管、以地市为主的办学视野和办学空间相对狭窄,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对于怎样进行本科教育或建设什么样的本科院校仍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教学模式比较保守、落后,教师整体上缺乏教学科研意识,教改项目和教研成果层次较低,一些学科缺乏学术带头人。

因此,必须尽快摆脱多校区办学的负面影响,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作为提升学校内涵与实力的切人口,缩短学校本科教育的适应期,切实提高新办院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自我管理特色。

钦州学院在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上着力抓好学科建设的两个转变,一是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二是由单一的教师教育学科向特色化的综合性学科转变。

要充分利用沿海(北部湾)沿边(边境)优势。

围绕地方港口运输、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东南亚文化交流等产业的发展态势,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就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建设特色学科和优质专业,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
管理、服务等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在广西北部湾地区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力量日益突出,办学效益深受社会肯定,学校本科教育内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