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
文学院0802 刘凤琴2008111005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艺谋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名导演。很多电影评论者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坛是归因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西方电影艺术技法。但是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的结果,更在于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深情的关注与吸收借鉴,将中国传统美学运用其中。下面,我就浅谈一下张艺谋电影中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的借鉴和吸收。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审美范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概括。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的情境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是一切文艺作品所追求的审美目标。张艺谋的电影着力营造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学意蕴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如情景交融、韵外之味、天人合一等等。
首先,张艺谋电影中的情景交融。张艺谋电影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视觉表现性之一是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视觉效果,对假定的情境或具有表现性的现实物质进行夸张的处理,形成一种“气势”,而除此之外,注重烘托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影片主题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利用电影在再现广阔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上,有其他艺术所难以企及的独到的能力,选择和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并将它提升到直接表达主题的高度。在《黄土地》中,画面中黄土地与黄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整体性的美学形象。这种手法是建立在意象美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主体与客体、情与景、意与象交融统一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具有很强的造型表现力。影片的镜头中,黄土地、黄河与窑洞的数量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以反映翠巧一家的生存状况。《黄土地》以诗意的镜头语言,传达着厚重深沉的人文思考,那静静的黄土地、缓缓的河水、黑黑的棉祅以及高亢而又悲怆的信天游都在昭示着我们民族步履的艰难。影片中陕北农民在黄土地上默默耕作的身影,显出一种巨大的韧性和耐力,而土地的凝重也映衬着心灵的闭塞、保守和无奈。黄土高原和滔滔黄河的动态镜头和画面不仅作为环境背景出现在影片中,在形象上富有国画的风格和意境,而且它们仿佛也成为影片的主人公,具有情感、意志和力量,因此,画框内大部分是土地,用以表现土地之浑厚和沉重,更深地挖掘土地和人的关系。
其次,张艺谋电影中的韵外之味。张艺谋电影里无论从画面、音响音乐、场面调度等各方面来说,都营造出一种整体上的中国传统美学上的意境----韵外之味“大音希声”,指声音微弱而韵味尚在的意象所表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意境。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华美壮观的视觉效果、盖世绝伦的中华武功和首屈一指的票房成绩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画面”记忆,其中的种种意象传达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无限的意境。《英雄》以“大音希声”思想统摄全片。它用最简练的语言,最原始的打斗声音,最鲜明的意象,独特的构图和夺目的色彩,非常简单的故事情节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必然这样的“大音”深深隐藏在意象后面,至始至终不露出事实真相,而用提示、推断等方式吸引观众一步步走向故事的结局。通过战争的情和景,人物语言隐含的“天下”之道理,形成动静、虚实、有无的相生相映,为观众开拓出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产生丰富的意境,给人含蓄、意犹未尽的心灵触动。影片中“悟”的心领神会也是“大音希声”思想的具体显现。从琴声悟枪法、剑法,残剑长年潜心苦志静以练字,并从无名变幻迅疾、刚柔相济的舞剑中悟出了“剑”字的精义,终于悟出了“天下”二字的
真义: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的痛苦不算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到天下也不再是仇恨。无名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放弃刺秦也是因感悟到残剑所送“天下”二字的真正含义:只有秦王才能统一中国,结束混战局面。一时间英雄的牺牲悲壮而崇高,而秦王也顿悟出残剑所写“剑”字的三个境界:剑法为一境,人剑合一为二境,大胸怀包容一切,不杀,和平统一为最高境界。而这电影当中人物的悟也引领着观众们在意象的建构中对主体意识的深刻感悟。
最后,张艺谋电影中的天人合一的意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即天人合一。在中国美学中,人与自然不是像西方那样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亲和关系。张艺谋在影片《英雄》中有意而为之地将很多意象安排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受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和道家美学注重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美学思想影响,张艺谋为影片中的英雄取名为:长空和飞雪等等,旨在取天地之大美,达到无名,使大音无名无声无形。中国传统的美学在叙事艺术中的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很少静态地描写人物,总是把人物放在行动中加以描写;另一点是很少离开人物来孤立地、客观地描写环境,总是通过人物的活动或人物的感受来描写环境。影片既取景视野高阔,背景深远,心寄天地之外,情存有无之中,山水玄远,含不尽之意见于镜头之外,又选取完全可感觉的自然意象:秦军战马迅疾前行,脚下大漠起伏波动,远方天空乌云腾跃翻卷,镜头完全成了一种感官的释放,让观众感觉到眼睛看得很远: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慷慨英勇的英雄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完全契合无间,交融一体。中国的传统艺术和审美心理不以摹仿自然为最高境界,而力求实现主客融合、相互贯通的整体性,追求充满感性生命的人生体悟和对宇宙人生独特真切的感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不仅体现出宇宙万物的气势,而且体现出了英雄的精神气质、风致韵度,英雄为天下苍生,宁肯牺牲自己,浩然之气与天地之美共存。
总之,张艺谋电影中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对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中国电影,提升中国电影的国内、国际地位具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