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影像学分析-王振常、鲜军舫

耳部影像学分析-王振常、鲜军舫
耳部影像学分析-王振常、鲜军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鲜军舫王振常满凤媛王冰刘兆会刘中林常青林李书玲张青于文玲陈青华张媛

(本讲座内容已在临床放射学杂志发表,详见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567-572)

耳部结构细小复杂,显示该区域的解剖及病变(图1-图35)需要采用特殊的影像检查技术及灵活的图像后处理。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快速普及应用提高了耳部的影像学诊断水平,要求影像医师及时更新知识 [1-11]。基于这种现状,下面重点讲述如何选择耳部检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怎样掌握正常影像学表现和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现在非常热门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评估。

1.影像学检查方法

1.1 不同的临床表现需要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和检查技术[3,4],可有效避免误漏诊或浪费医疗资源与费用。以最常见的耳聋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首先明确耳聋是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还是混合性耳聋是否准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然后根据不同的耳聋类型选择检查方法。①传导性耳聋的常见原因包括外中耳畸形、中耳炎、胆脂瘤和窗型耳硬化症等,高分辨率CT(HRCT)是最佳方法,怀疑颅内并发症、侵犯迷路或神经时,同时行增强MRI扫描明确诊断;②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常见原因包括内耳畸形、听神经异常、迷路炎、耳蜗型耳硬化症及听中枢异常等,听神经或听中枢异常采用MRI显示最佳,耳蜗型耳硬化症采用HRCT最佳,迷路炎采用增强后T1WI和/或迷路水成像最佳,内耳畸形采用CT和MRI 相结合;③混合性耳聋根据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程度来选择检查方法;④准备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影像评估就比较复杂了,详见后面部分;⑤不管是什么病变,只要拟行手术治疗,均需要行CT扫描明确手术入路情况。

1.2 部分解剖结构及变异或病变需要特殊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才能明确显示和诊断[1,3,4,12-20]。颈静脉窝高位伴大颈静脉窝或颈静脉窝骨质缺损的临床和影像表现与颈静脉球瘤非常相似,运用MRV或DSA 很容易鉴别[3,4];部分听骨链及面神经(图10)需采用特殊基线扫描或三维图像才能清楚显示[12-15];内耳道内神经需要采用迷路水成像源图像及重建的斜矢状面(图11)才能明确显示[3,4,9,21,22];上半规管骨质缺损在Poschl位(基线垂直于颞骨长轴)诊断较准确,但在常规冠状面上正常上半规管的顶壁可能未显示而易误诊为骨质缺损[3,4,7];迷路炎早期在CT和MRI平扫表现正常而只在增强后T1WI表现为异常强化[3,4];较小的听神经瘤在增强后T1WI、薄层(2mm或以下层厚)重T2WI或迷路水成像显示[9,20,23],而CT或MRI 平扫易漏诊。关于不同病变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详细情况可见相关参考文献[3-38]。

1.3 明确检查方法是否规范(检查规范详见相关文献[1,3])即选择的检查方法是否适应于临床表现,能否满足诊断要求。包括扫描参数和序列是否满足诊断需要;扫描或重建基线是否正确;层厚和层间距是否合乎要求;双侧颞骨是否对称;CT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骨算法和软组织算法重建图像,窗宽和窗位是否合适;MRI是否需要采用合适的脂肪抑制技术;是否有符合诊断要求的多断面图像或三维重组图像[1-20]。需要强调的是,二维图像仍然是诊断的基础和根本,三维图像可帮助显示和诊断病变,是有效的补充手段[12-18]。

2.耳部影像学的学习经验

耳部结构复杂细微、易误诊为病变的变异较多、病变的种类也较繁杂,因此学习难度很大,多年的学习、教学和工作经验提示:学习耳部影像学的基础是掌握耳部大体解剖和变异,关键是熟悉和掌握正

常结构及变异的影像学表现(图1-图11)并定期地复习和应用,最终目的是根据基本影像学表现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分析病变影像学而获得诊断。另外,耳部影像学较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变异没有公认的判定标准且其表现与病变非常相似,诊断时常常比较疑惑,典型的例子是颈静脉窝高位。首先明确其临床意义:一是像颈静脉球瘤一样可产生搏动性耳鸣,二是在耳部手术时易损伤颈静脉;根据其临床意义和相关文献,颈静脉窝高位的诊断标准是颈静脉窝上缘达到蜗窗水平及以上层面(图14)[3,4];由于颈静脉窝高位像颈静脉球瘤一样,CT都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或骨质缺损,MRI表现为等信号或混杂高信号,根据这些影像表现鉴别二者非常困难,对于这种情况前面一部分已提及,冠状面MRV能清楚显示颈静脉窝高位患者的颈静脉窝,而颈静脉球瘤MRV表现为颈静脉窝缺如,这是鉴别二者的最佳无损伤性检查方法[3,4]。另外如颅中窝低位(图12),我们目前使用的标准是低于鼓室天盖5mm,但并没有公认的标准。对于变异的诊断应熟悉其临床意义及最佳的检查方法,然后根据临床意义和相关文献来判断。

3.耳部病变的影像学分析

3.1 外耳道(EAC)缺如外耳道闭锁表现为外耳道缺如,可分为骨性、膜性或混合性闭锁,骨性闭锁多见,表现为EAC被骨性闭锁板取代(图12),膜性闭锁表现为软组织影充填外耳道,而骨性EAC 狭窄或正常,常伴有鼓室腔小、听小骨畸形、面神经管位置异常(图12),闭锁板后或鼓室内可合并先天性胆脂瘤,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和骨质侵蚀[3,4,11,29,33];EAC胆脂瘤、外生骨疣或骨瘤等可导致EAC填塞,鉴别要点详见EAC肿块[3,4]。

3.2 EAC肿块外生骨疣是EAC最常见的实性肿瘤,呈良性、宽基底的过度生长,有长期冷水接触史[3,4];骨瘤表现为单侧局部骨质的过度生长,有蒂,表面覆盖的软组织正常,没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3,4];胆脂瘤为单侧EAC内软组织肿块,侵蚀性骨质破坏(但不是溶骨性骨破坏)是特征性表现,50%的EAC壁内骨质呈“鳞片状”改变[3,4];炎症后EAC内侧部纤维化表现为EAC内侧部增厚的纤维肿块,无骨质侵蚀,常继发于外耳炎、中耳炎或手术后;坏死性EAC炎一般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严重感染,常向邻近结构蔓延,并继发假单胞菌感染,影像学表现为EAC内有肉芽组织并可伴EAC下方的骨和软骨结合部骨质侵蚀,诊断的关键是老年糖尿病史和EAC骨质侵蚀[3,4];EAC癌的特征是不规则肿块伴溶骨性骨破坏,但肿瘤较小时可无骨破坏,此时活检才能确诊[3,4];EAC阻塞性角化病常见于伴发鼻窦炎和支气管扩张的年轻患者,表现为双侧EAC充填角蛋白,EAC弥漫性扩张,但无骨质侵蚀[3,4]。

3.3 中耳异常密度或信号影鼓膜松弛部获得性胆脂瘤较常见,耳镜表现为鼓膜松弛部穿孔或退缩呈袋状,CT示Prussak间隙(鼓膜上隐窝)内肿块伴鼓室盾板破坏(图13),听小骨受压向内侧移位[3,4,30];鼓膜紧张部获得性胆脂瘤较松弛部少见,耳镜表现为鼓膜后上方穿孔,CT示后上鼓室肿块,常有鼓室窦及面神经隐窝受累,听小骨受压外移[3,4,30];中耳先天性胆脂瘤仅占中耳胆脂瘤的2%,耳镜表现为完整鼓膜后的局灶性肿块,CT表现为鼓室肿块和听小骨受侵[3,4];中耳胆固醇肉芽肿的特征性表现为T1WI呈高信号,CT表现为中耳肿块伴听小骨侵蚀,耳镜表现为蓝色鼓膜;鼓室球瘤表现为紧邻耳蜗岬的肿块(图14),增强后T1WI显示明显强化的局灶性肿块(图15),CT显示无骨质破坏,临床表现为鼓膜后血管性肿块,伴或不伴搏动性耳鸣[8,35];中耳积液临床表现为鼓膜后有液体,CT表现为中耳及乳突完全不透光,无骨质侵蚀,对中耳完全不透光的病例,如果没有听小骨破坏,则CT不能鉴别胆脂瘤与积液;面神经鞘瘤表现为面神经鼓室段管状增粗,面神经管扩大,增强后T1WI显示肿块强化,临床表现与先天性胆脂瘤类似,表现为完整鼓膜后可见白色肿块[15];脑膜/脑膨出在MRI上表现为颅内容物疝出,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CT示颞骨骨质缺损,常为鼓室盖缺损;非面神经鞘瘤的中耳神经鞘瘤较少见,耳镜表现为完整鼓膜后的肉白色肿块,CT示边缘锐利的中耳肿块,增强T1WI示中耳强化的肿块;中耳腺瘤非常少见,耳镜表现为位于完整鼓膜后方的粉红色发亮肿块,CT示肿块包绕听小骨、骨质无破坏,增强后T1WI 示中耳内的强化肿块。

3.4 中耳和乳突内液体急性中耳乳突炎表现为中耳和乳突内液体,常有气液平,临床表现有感染症状;外伤后中耳出血的CT表现为外伤后中耳内气液平,没有骨折或临床上没有耳漏病史但有头外伤伴有鼓室出血病史,平扫T1WI示高信号,数周至数月后液体可消失;鼻咽癌伴发的阻塞性中耳炎表现为鼻咽粘膜间隙肿块并阻塞咽鼓管,颞骨没有骨折或缺损区;颞骨骨折CT表现为骨折线并有头外伤史。

3.5 听小骨异常听小骨畸形常伴发于外耳道闭锁,单独的听小骨畸形少见,临床表现为先天性传导性耳聋[11,29,33];胆脂瘤引起的听小骨破坏较常见,为非坠积性软组织肿块,听小骨破坏并有移位;炎症后听小骨固定融合为中耳炎的一种表现,听小骨纤维性融合CT表现可正常或表现为中耳腔小的软组织影,营养不良性钙化常提示继发于鼓室硬化症的纤维性或骨性融合[4];术后听小骨缺失常有乳突切除术或治疗窗型耳硬化症的镫骨切除术病史;外伤后听小骨脱位有头外伤史,可伴或不伴颞骨骨折。

3.6 中耳和乳突局灶性高密度灶多见于鼓室硬化症,常有慢性中耳乳突炎的病史或表现(中耳内碎片和硬化型乳突),鼓室硬化症的特征性CT表现是听小骨链周围有高密度病灶伴部分或整个中耳乳突密度增高[28];窗型耳硬化症的高密度灶一般局限于卵圆窗前部,其实质是卵圆窗前部骨皮质海绵样变形成,而镫骨及面神经正常[27]。其次为卵圆窗闭锁,CT表现为卵圆窗缺如,为骨组织覆盖,伴随镫骨及砧骨远端畸形,面神经鼓室段向内下方移位至相当于正常卵圆窗的位置[4]。

3.7 面神经异常 Bell氏面神经麻痹CT表现正常,增强T1WI显示颞骨内面神经强化(图16),没有结节形成[15];面神经鞘瘤CT表现为面神经管呈管状或结节状扩大(图17),增强T1WI面神经增粗并强化(图18)[15];面神经血管瘤CT可显示肿瘤内有骨化,约50%有蜂窝状骨质改变,病灶边缘常不规则,增强T1WI示不规则强化肿块[4];腮腺恶性肿瘤沿面神经周围蔓延表现为侵袭性腮腺肿块,颞骨内面神经增粗、强化,其中乳突段和鼓室段受累常见,茎乳孔充填软组织影(图19、图20)[15];面神经脱出表现为管状软组织从正常位置的面神经管鼓室段脱出,软组织“肿块”可突入到卵圆窗龛,但“肿块”与面神经管鼓室中段相连续[4]。

3.8 颞骨血管性病变鼓室球瘤影像学表现前面已详述,耳镜表现为鼓膜后前下方樱桃红色的搏动性肿块[8,35];颈静脉球瘤或颈静脉鼓室球瘤耳镜表现为鼓膜后血管性肿块,与鼓室球瘤无法区分,但CT 表现为颈静脉窝外上缘穿凿样骨质破坏(图21),MRI的特征性表现是“椒盐征”(图22),增强后T1WI 显示由颈静脉窝向上延伸至中耳腔的强化肿块,MRV不能显示颈静脉,这是与颈静脉窝高位的关键鉴别点[8,34];颈静脉窝骨质缺损的耳镜表现为鼓膜后下方呈深蓝色,CT表现为乙状沟骨板的局限缺损,颈静脉球形成憩室突入到中耳形成“肿块”,MRI显示颈静脉为信号流空影,有此典型表现的病例容易诊断,但如表现为等信号和/或高信号时,则与颈静脉球瘤或颈静脉鼓室球瘤鉴别困难,此时MRV显示颈静脉正常可明确诊断[4];颈内动脉异位的耳镜表现为鼓膜后前下方搏动性红色病变,CT示颈内动脉呈管形穿过中耳腔并汇合到水平走行的颈内动脉岩骨段,极易误诊为中耳腔肿块,MRA示病变侧颈内动脉向外走行[4];永存镫骨动脉的耳镜表现正常或可见鼓膜后浅粉色病变,CT显示面神经管鼓室段前部轻微扩大,同时颅底棘孔缺如[4];岩尖颈内动脉瘤CT表现为岩尖颈内动脉管膨大,边缘光滑,MRA可确诊 [4]。

3.9 内耳形态异常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仅介绍部分先天性异常。①凡是伴有耳蜗发育畸形者均表现为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分述如下:Michel畸形影像学表现为耳蜗和前庭缺如,听囊外壁扁平[5,6,22,25];耳蜗未发育CT表现为耳蜗缺如,而前庭及半规管存在[5,6,22,25];共腔畸形影像表现为囊状耳蜗与前庭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腔[5,6,22,25];囊状耳蜗前庭畸形影像表现为耳蜗及前庭已分开但呈囊状,没有内部结构[5,6,22,25];Mondini畸形表现为耳蜗中间圈和顶圈融合,可伴前庭扩大或半规管发育不良(图23、图24)[5,6,21,22,25]。②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或大内淋巴囊的临床表现为在1岁内发生双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或仅受轻微的外伤就引起双侧感音神经性聋,CT表现为双侧前庭水管扩大(图25),MRI表现为内淋巴囊扩大(图26)[22,24,32,37]。③半规管异常表现为空腔、短小或宽大,多见于水平半规管,可伴发于前庭耳蜗畸形,也可单独发生,临床可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症状。

3.10膜迷路异常迷路内出血T1WI表现为高信号[6,9];迷路内神经鞘瘤的高分辨率T2WI表现为肿瘤呈低信号,增强后T1WI示肿瘤强化[6,9];迷路炎的高分辨率T2WI迷路呈正常高信号,增强后T1WI表现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间隙内有轻到中度强化影[6,9];迷路含蛋白液体的表现与迷路内出血表现相同,平扫T1WI示迷路内液体信号间隙内出现高信号,影像鉴别困难,但迷路内出血有临床表现或复查MRI发生变化可帮助鉴别[6,9];伴有听神经瘤的迷路高信号影表现为平扫T1WI迷路可有高信号影,可能继发于液体内的高蛋白成分[4];迷路炎常见于儿童脑膜炎后,表现为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CT平扫显示耳蜗、前庭及半规管为致密骨组织充填(图27),膜迷路间隙闭塞,但听囊结构的外凸形态存在,而迷路未发育时外壁扁平,迷路炎纤维化期CT表现正常,而只有在增强后T1WI和/或迷路水成像源图像、T2WI上才能显示[6,22,26]。

3.11 骨迷路异常主要应用HRCT技术。耳蜗型耳硬化症表现为耳蜗周围低密度影,一般为斑片状而不是浸润性改变,典型的表现为“双环征”(图28)[6,27];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见于年轻人(30岁以下),可累及颞骨各个部分,常为致密影和毛玻璃样表现,但内耳一般不受累;Paget病常见于老年病人,骨迷路和颅底骨质呈弥漫性“棉花絮”样改变;耳梅毒病常见于有全身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听囊呈弥漫浸润性低密度影;迟发性成骨不全一般发生于儿童,临床上常伴有骨质易碎及蓝色巩膜,影像学表现与耳蜗型耳硬化症的严重类型相似,鉴别较困难,但骨迷路出现更广泛的低密度影则支持迟发性成骨不全的诊断[3,4];鼓室硬化症或炎症后新生骨形成与耳硬化症不同,有明显的中耳乳突炎表现,炎症后形成的新生骨不仅仅局限于圆窗和卵圆窗,还可见于鼓膜、中耳、听小骨和乳突等区域[28]。

3.12 颞骨骨折分为横行性和纵行性骨折,虽然纵行性骨折多达85%,但颞骨骨折常为复杂混合性或斜行骨折;纵行骨折线平行于颞骨长轴,常伴鼓室出血或听骨链中断(图29),面神经管膝部常受累,但较横行骨折少;横行骨折线垂直于颞骨长轴,常从颞骨岩部后面通过内耳道底(图30)至面神经管膝部或直接穿经迷路,常伴外淋巴瘘[10];假骨折主要包括外部结构如枕乳缝等裂隙,内部结构如岩鼓裂等裂隙或耳蜗水管、前庭水管、乳突小管和弓下小管等内部管道[36],鉴别的关键是熟悉这些结构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3.13 岩尖病变岩尖先天性胆脂瘤、黏液囊肿和胆固醇肉芽肿CT表现为岩尖区边缘光滑的膨胀性病变,前二者鉴别困难,MRI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后者MRI表现为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岩尖积液CT表现为岩尖气房密度增高,无膨胀性改变,大多数病例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岩尖炎CT 表现为破坏性病变伴骨小梁及骨皮质缺失,MRI表现为限局性液体,周边壁厚且强化,脑膜可强化。岩尖

区恶性病变临床表现缺乏急性的炎性病变症状;原发性恶性肿瘤(软骨肉瘤和脊索瘤等)CT表现为斜坡、岩枕裂或岩尖的破坏性肿块;岩尖区转移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为岩尖区浸润性肿块伴溶骨性破坏,常有全身肿瘤病史或其他相关病变。岩尖气化不对称在MRI上易误诊为病变,T1WI显示非气化侧岩尖呈等或高信号,无强化,脂肪抑制序列证实为正常不对称的岩尖黄骨髓,HRCT示一侧岩尖为正常气房,对侧为正常岩尖骨髓腔;岩尖脑膨出常来源于Meckel腔,CT表现为岩尖边缘光滑的膨胀性病变与Meckel 腔相延续,MRI表现为岩尖内长T1长T2信号病变,与Meckel腔脑脊液信号相延续[4]。

3.14 颈静脉孔区肿块颈静脉窝高位、大颈静脉球、颈静脉憩室或颈静脉窝骨质缺损以及颈静脉球瘤或颈静脉鼓室球瘤的表现前面已叙述;颈静脉孔区脑膜瘤CT表现为颈静脉窝边缘骨质呈浸润性和硬化性改变,沿硬脑膜表面呈偏心性生长并有“脑膜尾征”,征象不典型时与颈静脉球瘤鉴别困难;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CT表现为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滑凹陷,T1WI表现为颈静脉孔区强化肿块,T2WI呈混杂信号影,有片状高信号影,病变沿第9~11脑神经走行方向蔓延;内淋巴囊恶性肿瘤也可累及颈静脉孔区,其特征是以内淋巴囊为中心的软组织肿块、CT显示肿瘤内有针样骨质、平扫T1WI示血管流空影和肿块周边环形高信号影(图31、图32)[3,4,8,34,38]。

3.15 桥小脑角(CPA)和内耳道(IAC)肿块表皮样囊肿具有钻缝生长的生物学特征,FLAIR信号抑制不完全,弥散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蛛网膜囊肿的信号在所有MR序列上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增强后T1WI无强化,病变对周围结构产生推压改变;脑膜瘤表现为基底位于硬脑膜的肿块,有“脑膜尾征”,内耳道内的脑膜瘤与听神经鞘瘤相似,但少见;听神经瘤表现为肿瘤位于IAC内,即使肿瘤主要位于CPA 内,IAC内听神经也常受累(图33);面神经鞘瘤如局限于CPA和IAC,可与听神经鞘瘤相似,但面神经鞘瘤常累及面神经迷路段,可帮助鉴别;转移瘤和淋巴瘤可为双侧脑膜的多发病变,常有全身肿瘤病史或其他相关病变;神经结节病常为多发病变,以硬脑膜为基底、漏斗垂体柄受累可帮助鉴别[3,4]。

3.16 儿童颞骨破坏性肿块急性中耳乳突炎一般急性发病,对抗生素有效,融合性乳突炎可有骨质侵蚀,但骨小梁缺失和骨皮质缺损通常不如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广泛,除非出现脓肿,一般不出现软组织肿块;横纹肌肉瘤表现为侵袭性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需要活检才能与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鉴别;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表现为颞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病变,伴有不均匀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图34、图35),与横纹肌肉瘤鉴别需行活检;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如果表现为颞骨的局灶性病变时,与横纹肌肉瘤或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相似,寻找原发病变是鉴别的关键[3,4]。

4.影像学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作用

4.1 术前明确是否有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禁忌证、妨碍耳蜗植入的正常变异或病变等[11,21,22,24]。人工耳蜗植入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双侧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双侧耳蜗未发育、双侧内耳道内蜗神经缺如、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双侧蜗神经损伤、双侧听中枢发育不良和脑干蜗神经核病变等[11,21,22],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介绍影像学表现了。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共腔畸形、囊状耳蜗前庭畸形、Mondini 畸形、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闭塞型骨化性迷路炎等[11,21,22]。妨碍人工耳蜗植入的其他颞骨异常包括:永存镫骨动脉、颈内动脉异位、颈静脉窝骨质缺损等,行人工耳蜗植入时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面神经管鼓室段低位、面神经管乳突段前位或面神经管鼓室段和乳突段骨质缺损等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时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较高并在手术时影响了圆窗龛的暴露和操作,甚至无法植入耳蜗电极;双侧圆窗先天性

缺如或明显狭窄则需要钻开耳蜗骨质,然后将电极植入;耳蜗型耳硬化症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发生面神经受刺激的机率增高,可能是由于耳蜗内电极刺激的电流通过海绵样变的骨质传导至面神经所致;有的内耳畸形患者伴有内耳道底与前庭或耳蜗相通,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可出现淋巴液喷泉状涌出,临床上称为“井喷”;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一期手术是指根治中耳乳突病灶,鼓膜修补(或乳突腔颞肌填塞和封闭外耳道)的同时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分期手术指先行病灶清除,修复鼓膜穿孔或封闭外耳道,3—6个月后行人工耳蜗植入术[11,21,22]。

4.2 术前CT评价并测量乳突、面神经管位置、圆窗及耳蜗等决定手术入路的结构,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手术“路径图”[22]。

4.3 影像学检查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作用:主要评估植入的人工耳蜗的情况。一般采用X线耳蜗平片(Cochlear view),患者取俯卧位,头颅矢状面与暗盒呈40-5O°,植入侧的额部、颧骨和鼻尖贴近台面,呈前后斜位,中心射线垂直于台面射入。X线平片的作用是观察人工耳蜗的位置及在耳蜗内的电极数以及导线有无断裂或穿出耳蜗的情况[22]。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除了明确地显示人工耳蜗植入并发症如穿出耳蜗或植入到其他结构等以外,还可直观地显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的形态、部位、与耳蜗的关系以及在耳蜗内的深度,是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观察植入电极的较为直观而准确的方法[39],对X线平片显示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此方法评估。

参考文献

1.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骨学组,第3届全国头颈部影像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试用稿).中

华放射学杂志,2005,39:230-233

2.鲜军舫,王振常.发展我国头颈部影像学需从继续教育抓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326-328

3.鲜军舫,王振常,罗德红,等主编.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鲜军舫,王振常,主译.放射学家掌中宝——颞骨百例疾病影像诊断精粹.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5.Sennaroglu L, Saatci I. A new classification for cochleovestibular malformation. Laryngoscope, 2002, 112:

2230-2241

6.Krombach GA, Honnef D, Westhofen M, et al. Imaging of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acquired lesions of the

inner ear. Eur Radiol, 2007 Oct 10; [Epub ahead of print] DOI s00330-007-0759-y

7.Belden CJ, Weg N, Minor LB, et al. CT evaluation of bone dehiscence of the 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as a cause of sound- and/or pressure-induced vertigo. Radiology, 2003, 226: 337–343

8.鲜军舫,王振常,梁熙虹,等. 颞骨肿块的影像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19-822

9.Cadoni G, Cianfoni A, Agostino S,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 in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J Otolaryngol, 2006, 35: 310–316

10.Little SC, Kesser BW. Rad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of temporal bone fractures: clinical predictability using

a new system.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6 , 132: 1300-1304

11.Tasar M, Yetiser S, Yildirim D, et al.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congenital aural atresia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 analysis of the severity of the deformity of the middle ear and mastoid. Eur J Radiol, 2007, 62: 97-105

12.Fatterpekar GM, Doshi AH, Dugar M, et al. Role of 3D CT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mporal bone. Radiographics,

2006, 26 (Suppl): S117-132

13.徐向阳,韩萍,史河水,等.听骨链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670-673

14.柳澄,陈青华,刘凯,等.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在听小骨显示中的作用评价.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 709-712

15.张媛,陈光利,鲜军舫,等.颞骨内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25-129

16.王冰,鲜军舫,王振常.16层螺旋CT内听道底孔道多平面重建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62-165

17.马辉,韩萍,梁波,等.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显示正常内耳及内耳病变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 40:

1142-1145

18.常青林,王振常,满风媛,等.螺旋CT实时三维成像显示内耳结构方法初探.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35-237

19.龚万庆,陶晓峰,肖珊,等.MR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在内耳扫描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

志,2007,26:135-138

20.鲜军舫,王振常,燕飞,等.MR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重建技术在内耳病变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

志,1999,33:473-476

21.Trimble K, Blaser S, James AL,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efore pediatric

cochlear implantation Developing an investigative strategy. Otol Neurotol, 2007, 28: 317-324

22.鲜军舫,李永新,满凤媛,等.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和术后的影像学评估体系初探.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

科,2007,14:389-392

23.王振常,王冰,鲜军舫.听神经瘤影像学诊断.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 11:147-150

24.刘中林,刘博,何海丽,等.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影像学评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56-1260

25.王飞,王振常,鲜军舫.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321-324

26.曲永惠,满风媛,鲜军舫,等.骨化性迷路炎的CT和MRI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83-286

27.常青林,王振常,鲜军舫,等.耳硬化症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488-491

28.刘兆会,王振常,陶建华,等.鼓室硬化症的HR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64-166

29.邹昕,李强,王振常,等.333例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CT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400-402

30.陶建华,王振常,鲜军舫,等.慢性中耳炎及其并发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297-299

31.刘兆会,王振常,鲜军舫,等.颞骨解剖变异的高分辨率CT研究.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97-101

32.刘中林,兰宝森,廉能静,等.前庭导水管扩大的CT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68-270

33.刘中林,王振常,于文玲,等.颞骨鼓部发育不良所致外耳道畸形的CT分析.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80-282

34.洪国斌,程佑,梁碧玲.颈静脉球瘤的MRI及DSA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1023-1025

35.沙炎,黄文虎,迟放鲁,等.鼓室球瘤的影像学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265-1268

36.王飞,王振常,鲜军舫,等.外伤后易误为骨折的颞骨结构的HRCT识别.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26:405-406

37.Koesling S, Rasinski C, Amaya B. Imaging and clinical findings in large endolymphatic duct and sac syndrome.

Eur J Radiol, 2006, 57: 54–62

38.Patel NP, Wiggins RH III, Shelton C. The radiologic diagnosis of endolymphatic sac tumors. Laryngoscope,

2006, 116: 40–46

https://www.360docs.net/doc/a716820069.html,ne JI, Driscoll CL, Witte RJ, et al. Scalar localization of the electrode array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 cadaveric validation study comparing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Otol Neurotol, 2007, 28: 191-194

图示说明

图1 右侧颞骨正常CT横断面 1砧骨短脚 2锤骨头 3 鼓室上隐窝前部 4面神经管鼓室段 5耳蜗顶圈 6颈动脉管 7内耳道 8前庭 9前庭水管 10外半规管 11乳突窦

图2 右侧颞骨正常CT横断面 1乙状窦 2砧骨 3锤骨头 4匙状突 5鼓膜张肌 6蜗轴 7内耳道 8单神经管 9前庭窗和镫骨底板 10前庭水管 11面神经管鼓室段

图3 右侧颞骨正常CT横断面 1面隐窝 2砧骨长脚 3锤骨颈 4鼓膜张肌腱 5鼓膜张肌 6镫骨前脚 7耳蜗 8前庭 9镫骨后脚

图4 右侧颞骨正常CT横断面 1面神经管乳突段 2锥隆起 3砧骨长脚 4锤骨柄 5砧镫关节 6鼓室窦 7

耳蜗中间圈 8耳蜗基底圈 9后半规管 10镫骨肌

图5 右侧颞骨正常CT冠状面 1鼓膜张肌 2外耳道 3 Prussak间隙 4锤骨 5面神经管鼓室段 6面神经管迷路段 7耳蜗顶圈 8耳蜗中间圈 9耳蜗基底圈 10岩枕联合 11颈动脉管

图6 右侧颞骨正常CT冠状面 1下鼓室 2中鼓室 3鼓室盾板 4鼓室盖及蜂房 5上鼓室 6面神经管鼓室段 7面神经管迷路段 8耳蜗中间圈 9蜗神经孔 10耳蜗基底圈

图7 右侧颞骨正常CT冠状面 1砧骨长脚 2岩鳞隔(Koerner’s septum) 3乳突蜂房 4外半规管 5上半规管 6面神经管鼓室段 7前庭窗和镫骨底板 8内耳道 9镰状嵴 10耳蜗岬 11镫骨

图8 右侧颞骨正常CT冠状面 1蜗窗龛 2面神经管鼓室段 3外半规管 4上半规管 5弓下管 6耳蜗基底圈 7蜗窗 8耳蜗水管 9舌下神经管 10颈静脉孔神经部 11颈静脉孔血管部

图9 内耳正常CT三维像 1上半规管壶腹 2上半规管 3外半规管壶腹 4总脚 5外半规管 6外半规管单脚 7后半规管 8后半规管壶腹 9蜗窗 10耳蜗基底圈 11前庭 12前庭窗 13耳蜗顶圈 14耳蜗中间圈

图10 面神经管CT曲面重建像 1面神经内耳道段 2面神经管迷路段 3面神经管前膝(膝状神经节) 4面神经管鼓室段 5面神经管后膝 6茎乳孔 7面神经管乳突段

图11 内耳道斜矢状面MRI 1蜗神经 2面神经 3前庭上神经 4前庭下神经

图12 外耳道骨性闭锁冠状面CT显示右侧外耳道骨性闭锁(外耳道缺如),乳突未气化,鼓室狭小,听小骨未发育,面神经管垂直段前位(箭头),颅中窝低位(箭)

图13冠状面CT显示左侧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白箭),鼓室盾板破坏、变钝(黑箭),砧骨体及部分砧骨长脚破坏(黑箭头),手术证实为鼓膜松弛部胆脂瘤并听小骨破坏

图14为横断面CT,显示左侧耳蜗岬外缘的鼓室内软组织影(箭),左侧颈静脉窝高位,壁完整(箭头),左侧乳突蜂房内充满密度增高影;图15与图14为同一病例,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肿块明显强化(箭),而乳突蜂房内异常信号影未见强化(箭头);病理证实为鼓室球瘤

图16右侧面神经Bell氏麻痹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右侧面神经迷路段(短箭)、前膝(箭头)、鼓室段前部(长箭)明显强化

图17为横断面CT,显示左侧面神经管乳突段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肿块向前突入外耳道和鼓室,向后与后颅窝相通;图18与图17为同一病例,冠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面神经鼓室段、乳突段(长箭)和腮腺段(短箭)增粗,表现为肿块影,强化不均匀,内有片状不强化区,其外侧乳突蜂房内可见不强化片状影,为阻塞性炎症,病理诊断为面神经鞘瘤

图19为冠状面T1WI,显示右侧腮腺深叶分叶状肿块影(短箭),呈等信号,茎乳孔内脂肪信号消失被病变取代(箭头),面神经乳突段(长箭)增粗;图20与图19为同一病例,冠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腮腺内肿块明显强化(短箭),增粗的面神经乳突段强化(长箭),箭头示茎乳孔处;病理证实为右侧腮腺嗜酸性细胞腺癌并侵犯面神经

图21为冠状面CT,显示右侧颈静脉窝扩大并骨质破坏(箭头),鼓室内有软组织密度影(箭);图22与图21为同一病例,横断面T1WI显示右侧颈静脉窝肿块,呈特征性的“椒盐征”,箭所指的肿瘤内血管信号流空区代表“椒”,箭头所指的肿瘤内高信号亚急性出血区代表“盐”;手术病理证实为颈静脉鼓室球瘤

图23、24 Mondini畸形图23为横断面CT,显示左侧耳蜗顶圈和中间圈融合成一个腔(黑箭头),黑箭示基底圈,白箭头示蜗窗;图24为另一病例,采用容积再现技术重组的内耳三维CT显示耳蜗顶圈和中间圈融合成一个腔(星号),基底圈(大白箭)、前庭、上半规管(白箭头)和后半规管(小白箭)可清楚地显示,而外半规管未显示

图25、26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图25为横断面CT,显示双侧前庭水管扩大(白箭);图26为内耳水成像

的最大强度投影(MIP)重组图像显示右侧内淋巴囊明显增大(大白箭),前庭正常(大白箭头),耳蜗正常,小白箭头示基底圈的鼓阶,小白箭示基底圈的前庭阶,小黑箭头示鼓阶与前庭阶之间的骨螺旋板

图27 骨化性迷路炎横断面CT显示右侧耳蜗内弥漫高密度影(箭),中耳乳突内有密度增高影

图28 耳蜗型耳硬化症横断面CT显示左侧耳蜗基底圈的后内方有环形低密度影(箭),呈“双环征”

图29 纵行骨折横断面CT显示左侧颞骨鳞部及岩部纵行骨折线(箭头),锤砧关节脱位,砧骨向外下移位(箭);图30 横行骨折横断面CT显示右侧颞骨岩部内耳道底横行骨折线(箭头),内耳道前壁、后壁及颈静脉窝后壁受累,乳突窦及乳突蜂房有密度增高影

图31为横断面CT骨窗,显示以右侧前庭水管为中心的骨质破坏及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有不规则点片状高密度影(箭),内耳道及岩部受累;图32与图31为同一病例,横断面T1WI显示肿块内点状血管流空影(箭头),边缘见环状高信号影(箭);病理证实为内淋巴囊腺样囊性癌

图33为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左侧桥小脑角明显强化的肿块,肿块累及内耳道,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

图34为颞骨横断面CT,显示双侧颞骨广泛骨质破坏(箭)和软组织密度影;图35与图34为同一病例,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双侧颞骨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箭);病理证实为颞骨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图1图2图3

图4图5图6

图7图8图9

图10图11图12

图13图14图15

图16图17图18

图19图20图21

图22图23图24图25图26

图27图28图29图30图31图32

图33图34图35

医学影像学面试常见考题

胸肺部 1、胸部影像学检查常采用哪些方法? 一、胸部透视二、拍片(正、侧位)三、高仟伏拍片四、体层摄影 五、支气管造影六、CT七、MRI 2、肺部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有哪些? 一、渗出性病变:表现为边缘模糊,密度均匀的片状阴影,范围可从小叶到大叶,当病变累及大叶时,其形态与肺叶一致,边缘锐利,并可见支气管气象 二、纤维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走行僵直,形态不规则的条索状影 三、增殖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结节状或花瓣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一般无融合趋势 四、钙化性病变:表现为边缘锐利,密度极高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状或斑块状影 五、空洞性病变:1、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中有多发性小透光区。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2、薄壁空洞:空洞壁厚<3mm,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圆形透光区。3、厚壁空洞:壁厚>3mm,空洞呈圆形或不规则,周边有或无实变区,内壁光滑整齐或凸凹不平,洞内可有或无气液平面 六、肿块性病变:良性肿块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密度均匀的球形致密影,恶性肿块多为分叶状,边界不锐利,可有短细毛或脐凹征,中心可发生坏死 3、一侧胸腔均为密实影,应考虑哪几种病的可能?在鉴别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量胸腔积液二、一侧性肺实变三、一侧性肺不张四、一侧性胸膜肥厚粘连五、先天性一侧肺不发育六、一侧性肺硬变 在鉴别时应注意:一、纵隔位置二、横膈高低三、肋间隙宽窄四、胸廓大小五、在平片上观察有无支气管气象六、在体层片上观察主支气管是否通畅七、结合临床其它资料 4、支气管肺癌(中心型)的直接、间接X线征象有哪些? 一、直接征象:1、肿块,位于肺门区,呈圆形或分叶状 2、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 3、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呈鼠尾状或杯口状 二、间接征象:1、阻塞性肺不张,上移之水平裂与肺门肿块构成反“S”征(指右上叶) 2、阻塞性肺炎: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渗出性病变 3、阻塞性肺气肿:被阻塞肺叶含气量增加,透亮度增高 5、大叶性肺炎的典型X线表现? 大叶性肺炎按照病变形态变化的过程,通常分成充血期,肝变期或实变期及消散期,可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前者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缘模糊的阴影后者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大片致密影。边缘清楚,以叶间裂为界,其形状与肺叶,轮廓一致,其内可见支气管气象。不同大叶性肺炎的形态,各不相同。 6、急性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病变早期两肺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约10天后两肺呈弥漫性均匀分布,大小相同,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的粟粒状结节影。两肺纹理显示不清。 肺结核,经典的肺结核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行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的基本x线表现包括云絮状阴影,肺段,肺叶或一侧肺阴影,结节状阴影,球状或肿快阴影,空洞影,条索状,星状阴影及钙化阴影。 7、支气管扩张的影像学表现? 支气管扩张分囊状,柱状和混合型扩张,诊断时一是要确定支扩的有无,二是确定其范围。沿支气管走行的囊状影,并且周围可发现伴行的较细血管影则诊断不困难,X线病变区肺纹理增多、增粗、排列紊乱,有时可见支气管呈柱状增粗或"轨道征",典型呈蜂窝状或卷发状阴影,其间夹有液平面的囊区。需要鉴别的是多发支气管囊肿和其他弥漫性囊性病变,后者一般没有伴血管影,如果病变内有气液平面则说明支扩合并感染,另外,在胸下区如果出现典型的小叶中央性圆形影,则应考虑细支气管扩张的存在。

颈椎病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第二季度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12年6月20日 地点:针灸科护士站主持人:王桂燕(主管护师)参加人员: 患者姓名:刘玉萍性别:女年龄:40岁病历号:0120656 诊断:项痹 讨论记录: 主管护师王桂燕:今天我们针对项痹病人6床刘玉萍进行病例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项痹病人的护理。现在请管床护士周敏汇报病例。 管床护士周敏汇报病史: 患者,刘玉萍,女,40岁。因“颈肩部疼痛伴上肢麻木1月”于2012年6月10日入我科。入院诊断:项痹病查体:T36.5C P82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神清合作,颈肩部压痛,双上肢麻木,活动不利,颈部僵硬,,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属风寒痹阻型。入院后治疗:给予丹参活血化瘀,针刺运动、艾灸更对症治疗。今天是入院第11天,患者诉肩背部疼痛,双上肢仍有麻木,饮食二便调。 主管护师王桂燕: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护士周敏: 1.疼痛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有关 2.焦虑 3.知识缺乏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疼痛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师李坪:因患者属风寒痹阻型,所以起居应注意保暖,避免空调温度过低,加强局部保暖,避免在阴冷潮湿环境中运动及生活,运动要适量,避免过度疲劳。 观察疼痛及麻木情况,用手掌搓热后放于颈部及大椎穴,用艾条灸大椎、风池、足三里穴,以缓解疼痛。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焦虑,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士卫芳:因疼痛和双上肢麻木,患者担心预后,所以容易出现焦虑。首先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易心烦、焦虑,应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知识缺乏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士卫芳: 1.饮食宜偏温性,忌生冷,如葛根、狗肝菜、干姜、樱桃等。 2.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护士周敏: 1. 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头颈的不良姿势保持颈部平直。 2.选择正确的睡眠体位和适当的枕头。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5.有高血压病史者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蜂疗治疗颈椎病有疗效

小编的话: 广州的王先生是一名办公室人员,平常老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时间久了之后患上了颈椎病,就觉得这脖子整天木乎乎的难受,并且手指也发麻,影响到了工作,试用偏方无数,但不怎么管用。最后听说了蜂疗,便试了一下,结果取得奇效。本文由39蜂疗网提供。 就诊背景: 2013年的4月份开始,王先生便老觉得这脖子发直,发硬,活动脖子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的关节还是什么啪啪的直响,他也知道是由于长期对着电脑的缘故,但是没办法,看着一旁摞着高高的文件,苦笑一下便去敲键盘了。到了6月份的时候,这脖子越来越难受,手指就跟过电一样的麻,最后实在没办法便去了医院。 诊疗过程: 医生听完了他的描述之后便知道他患上了颈椎病,开检查让他去拍片子。片子出来后,医生指着片子告诉他:你看看生理曲度变直,这几个锥孔都变小了,所以压迫到了神经根,导致你出现了手麻的现象。给他做了颈部的牵引。牵引完之后,王先生觉得舒服了点,但回去一工作便又不行了,之后用了不少偏方,但收效不大。后来听说蜂疗治疗颈椎病不错,便去了蜂疗门诊。 蜂疗病例简录:

就诊时间:2013年11月21日姓名:王XX 年龄:45岁 性别:男工作单位及住址:广东省广州市 主诉:颈椎病,手麻5月余 现病史:患者因颈部不适到医院检查,确诊为颈椎病,现在双手麻木五个多月,颈部牵引收效不大,用其他偏方治疗无效。 过敏史:无 专家病例分析: 本次分析是对王先生颈椎病病例的讲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但此案例是根据个人体质辩证论治,请勿模仿!如果您还需要详细了解,您可以点击“在线咨询”与权威蜂疗专家交流。最后衷心的祝愿您早日康复! 通过问诊及脉诊,发现王先生的舌质比较红,苔白,脉象比较弦,辩证其为邪热客于颈部,导致血热津亏,颈部失养而导致。法应散热行气布津。 患者蜂蜇治疗过程: 王先生在过敏试验中并没有出现红肿热痛等反应。医生选取了肩井、风池、大椎等几个穴位进行了蜂蜇,每个穴位5次,每三天一次。没想到效果特别明显,一次之后便觉得脖子那种发硬发痛的感觉就减少了不少,坚持做了5次,脖子的酸楚疼痛的那些不适感减轻了80%,手指麻的症状也似乎消失了。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一、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 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跟、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二、一般原则 1、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2、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它疾患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3、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为颈椎病。 各型颈椎病诊断原则: 除上述原则外,各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分别为: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线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等表现。 (3)应除外颈部其它疾患(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颈肩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 此试验)。(5)除外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

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肘管综合症、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线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像学证实存在脊髓压迫。(3)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05a26、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椎动脉型:

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型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 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6)除外颈动脉Ⅰ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DSA)。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

颈椎病病例模板

入院记录 姓名:职业: 性别:工作单位: 年龄:联系人: 民族:电话: 婚姻:联系地址: 籍贯:病史陈述者: 住址:入院日期: 发病节气:记录日期: 主诉:颈项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2月余。 现病史:患者素有颈项部疼痛病史,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项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未予重视,休息后症状未见缓解,自服活血止痛药后颈项部疼痛缓解,双上肢麻木改善不明显,停药后复发,就诊于武警医院,行颈椎MRI提示:C6-7椎间盘轻度突出,为求系统治疗,遂于今日就诊我院,门诊以“颈椎病”收住本科。刻下:颈项部疼痛伴双上肢麻木,颈椎活动轻度受限,双上肢下垂时麻木症状加重,平放时症状减轻,长时间低头及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缓解,双上肢肌力无异常,偶见头痛头晕,未见晕厥,无夜间加重,双下肢踩棉花样感不明显,纳可,眠安,二便可,舌质红,苔白,脉细数。 既往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有肝炎病史2年。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外地长期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平素生活规律,无吸烟史,无毒物接触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配偶及子女均健康。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 以上记录与患者或家属叙述的客观事实相符合,请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名: 体格检查 T:36.5℃ P:74次/分 R:20次/分 BP:11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神志清楚,回答切题。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外形正常,眼球无外凸、内陷。眉毛无稀疏、脱落。双眼睑无下

垂、浮肿,球结膜未见水肿,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耳听力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外形正常,无异常分泌物,副鼻窦无压痛。口唇无紫绀,口周无疱疹,口腔粘膜无溃疡,牙龈无红肿,伸舌居中,咽部无明显充血,扁桃体不大。颈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右侧呼吸动度正常,右侧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无异常搏动,心尖搏动点未见,触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74次/分,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 右界(cm)肋间左界 (cm) 2 2 3 Ⅱ Ⅲ Ⅳ Ⅴ 2 3.5 5 8 (左锁骨中线距胸骨中线为8cm)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s征阴性,麦氏点无压痛;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4次/分。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脊柱及关节无肿胀压痛,运动度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二头肌、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存在。 专科检查:颈椎曲度变直,颈部肌肉僵硬,颈椎活动轻度受限,颈4-颈6棘间压痛(+),颈3-颈6棘旁两侧压痛(+),叩击痛(-),双侧椎间孔挤压试验(-),叩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左侧(+)、右侧(+),旋颈试验(±),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肱三肌腱反射正常,双侧霍夫曼征(-),余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颈椎正侧位片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MRI片提示:C6-7椎间盘轻度突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 气滞血瘀

医学影像学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1、女14岁,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3个月。查体:右膝关节肿胀、静脉曲张,并触及肿块、质硬、固定。图像如下,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冠状T 1WIC:冠状T 2 WID:增强T 1 WI 2、男9岁,左小腿及足背广泛红肿、疼痛,伴发热、畏寒5天。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冠状T 2WI,C:横断T 1 WI,D:增强T 1 WI 3、女23岁,右大腿反复肿痛3年。查体:右大腿粗大,压痛。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冠状T 1WI,C:增强T 1 WI 4、女36岁,跌倒后左腕部着地,致呈银叉状畸形,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腕关节正位,B:腕关节侧位 5、女5岁,跌伤后手掌着地,右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肘关节正位,B:肘关节侧位 6、女35岁,车祸后右大腿短缩、小腿外旋畸形,大腿中上段肿胀、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右大腿有反常活动。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股骨正位,B:股骨侧位 7、男29岁,右踝部钝器伤伴疼痛、功能障碍4小时,踝关节畸形、反常活动。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踝关节正位,A:踝关节侧位,A:CT三维重建 8、男28岁,外伤时右手掌着地,右肘关节肿、痛,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关节窝空虚。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肘关节正位,B:肘关节侧位 9、男10岁,左大腿远端疼痛1年。查体:左股骨远端及膝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红、肿,皮温稍增高。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冠状T 2WI,C:冠状T 2 WI,D:增强T 1 WI 10、女63岁,全身乏力、骨痛7个月,以腰骶部酸痛为主,近期头痛明显加剧。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头颅侧位B:骨盆正位,C:腰椎侧位 11、男70岁,腰痛、伴右下肢酸胀无力2个月。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94.3ng/L,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7.1ng/L,总酸性磷酸酶21.9U/L。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矢状T 1WI,C:矢状T 2 WI,D:骨盆平片

医学影像学病例分析教案资料

医学影像学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1、女 14岁,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3个月。查体:右膝关节肿胀、静脉曲张,并触及肿块、质硬、固定。图像如下,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 B:冠状T 1WI C:冠状T 2 WI D:增强T 1 WI 2、男 9岁,左小腿及足背广泛红肿、疼痛,伴发热、畏寒5天。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 冠状T 2WI,C: 横断T 1 WI,D: 增强T 1 WI

3、女 23岁,右大腿反复肿痛3年。查体:右大腿粗大,压痛。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X线平片,B: 冠状T 1WI,C: 增强T 1 WI 4、女 36岁,跌倒后左腕部着地,致呈银叉状畸形,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腕关节正位,B: 腕关节侧位

5、女 5岁,跌伤后手掌着地,右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活动障碍。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肘关节正位,B: 肘关节侧位 6、女 35岁,车祸后右大腿短缩、小腿外旋畸形,大腿中上段肿胀、压痛明显,可触及骨擦感,右大腿有反常活动。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股骨正位,B:股骨侧位

7、男 29岁,右踝部钝器伤伴疼痛、功能障碍4小时,踝关节畸形、反常活动。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踝关节正位,A:踝关节侧位, A:CT三维重建 8、男 28岁,外伤时右手掌着地,右肘关节肿、痛,关节畸形,活动受限,关节窝空虚。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A:肘关节正位,B: 肘关节侧位 9、男 10岁,左大腿远端疼痛1年。查体:左股骨远端及膝关节肿胀、压痛,局部红、肿,皮温稍增高。试分析病变性质、诊断及鉴别诊断。

医学影像学大题[001]

1.胃良、恶性溃疡如何鉴别? 2 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有哪些? 3.左心房增大的X线表现是什么? 4.何为青枝骨折? 5.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型有哪些? 6.骨肉瘤分几型? 7.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8.简述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9.早期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特点10.中心型肺癌影像学特点(X线及CT)?11.急性血行性肺结核有什么X影像学特点?12.肺不张的X线表现?13气管扩张分成哪几种类型? 14.食管癌的X线表现有哪些?15.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16.何为骨质疏松 17.脊柱结核的主要X线表现18.成骨型骨肉瘤X 线表现20.结核的分型。21.胃粘膜异常的表现19.试述中心型早期肺癌的简单含义和可能具有的各种X线表现,并述CT对检出和诊断早期中心型肺癌的作用。 22.早期胃癌?23.简述大叶性肺炎分期及各期X线表现。24.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部位?25.请解释Colles’ 骨折26中晚期浸润型食管癌造影表现27胃溃疡在上消化道造影中的直接径象及其特点 28胃溃疡的影像学表现29溃疡型胃癌造影表现 30良恶性溃疡病 X线比较 31骨质酥松X线表现32骨质软化X线现 33骨质破坏X线表现 34骨质坏死X 表 35骨折X线表现36骨肉瘤影像表现 37急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38长骨结核X线表现40良恶性骨肿瘤鉴别39脊椎结核X表现1.胃良、恶性溃疡如何鉴别?良性溃疡

恶性溃疡龛影位置胃轮廓外完全或大部分在胃腔内龛影形状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扁平,有尖角龛影大小多<2.0c 多>2.5cm --- 龛影边缘光滑,整齐不光整,有充盈缺损龛影口部粘膜水肿,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指压迹样充盈缺损;不规则环堤破坏中断龛影周围粘膜均匀规则纠集不整齐纠集 ---邻近胃壁柔软,有蠕动波僵硬,无蠕动2.早期胃癌的X线表现有哪些?答:X线低张双对比造影表现为:①小区粘膜结构紊乱、消失②切线位上可见棘突样龛影③可见颗粒状、小圆形充盈缺损,表面毛糙不平。3.左心房增大的X线表现是什么?答:1左心房增大一般先向后向上,继之向左向右远达片:左心房若向右增大时可达或超过右心房边缘,形成右心房的双重密度或双重边缘,亦称双心房影。左心房耳部增大时可见左心室与肺动脉段之间的左房耳部膨凸。气管隆凸开大。2右前斜位或左侧位:服钡检查示中下段食管有局限性压迹和移位,此征象是左心房增大分度的主要依据。有食管压迹而无移位者为轻度;压迹+轻度移位(止于胸椎前缘)者为中度;明显移位者为高度增大。有时需要除外屈曲延长的降主动脉牵拉的食管向后移位,此种情况食管前方常无增大的左心房高密度影。3左前斜位:心后缘左心房隆凸,与左主支气管间的透明带消失,明显者可使左主支气管向上后方移位并变窄。4.何为青枝骨折?答:儿童青枝样骨折常见于四肢长骨骨干,表现为骨皮质发生皱折、

医学影像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医学影像教学工作汇报 我院放射科自成立之初除了担任医院临床工作以外,也一并承担了对本单位及外单位进修实习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历来有“传帮带”的历史沿袭和传承。从科室领导到各级医师、技师,对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理解。从每年几人、几十人的医学影像实习进修教学培训开始,逐渐成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特别是我院自2005年起成为河北医科大学临床教学医院成立医学影像教研室以来,有了更加完备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任务、师资队伍更加优化。到去年成为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开始接收规培住院医师,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科室的“业余”“课外作业”,而是成为科室临床、教学、科研三大任务之一。需要科室投入更多的人力、时间。 目前我科主要承担教学任务: 一、河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本科医学影像学理论课程及见习、实习带教, 二、承德医学院、北方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本科临床实习带教,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 四、部分基层医院进修带教, 教学方面主要做法: 一、规范实习生、进修生、规培生在科室学习各方面行为规范及注意事项。搞好入科教育,主要是与病人如何沟通交流,养成严谨工作态度防范医疗差错纠纷,做好医德医风教育,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以及科室辐射安全方

等进行宣教,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实例案例分析教学。 二、在科室学习期间严格管理,对每位学生进行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计划目标各方面考核,对不同专业学生做出不同培养计划要求,因材施教。 1、对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要求熟悉掌握X线胸部常见病(如:肺炎、结核、肿瘤、气胸、胸腔积液),骨骼方面常见病(如骨折、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病)腹部(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胃肠道造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肿瘤)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塞、脑挫伤、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等疾病做出定位、定性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 2、对于临床专业学生主要针对各项影像诊断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如何规范开具影像检查申请单,如何指导临床患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危急值影像胶片报告解读等方面做出重点要求。 3、对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对其投照技术,各种常见特殊投照体位,设备参数调试,磁共振CT扫描序列、参数调整能够对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及影像危急值初步判读。 三、坚持开展小讲座,疑难病例会诊读片制度,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两点到三点影像科集体会诊读片,对前一日的疑难及典型病例进行会诊分析,先由各科室提出病例,临床病史,各项检查,影像资料,再由学生发言分析提问,逐级向上医师,主治医生,副主任,主任医师分析讨论总结。如有分歧疑问,进一步追踪手术、病理结果,反复再次讨论印证影像诊断的得失之处。除疑难病例外,也选取一些与教科书上影像符合的典型常见病、少见病进行展示,让学生从中加深印象。并以举办小讲座的方式,使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中青年同志投身医学教学。

脊髓型颈椎病

如何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可是好像很多人都无法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那么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应该怎么确诊呢?下面就由专家来为我们介绍下,希望阅读完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医生看病,首先是问诊,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可以不只是手足麻痹、行走困难,也会有排便排尿障碍等直肠膀胱功能损害。 问诊结束以后就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专科医生通常使用一个小锤子——叩诊锤,用来检查“腱反射”。叩击膝盖下面,膝关节一下子会伸直,脊髓一受到压迫,膝腱反射表现为亢进。同时还要检查手指的病理反射、足底的病理反射以及脚踝部位的腱反射。 在神经学检查中,还有一个“10秒试验”,检查患者手指在10秒钟时间内能够快速伸屈的次数。20次以上属于正常,一般健康人可以达到25—26次左右。20次以下就怀疑脊髓损害,存在脊髓损害的人手指的伸屈会变慢,这也能检查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下一步是进行影像学诊断,这能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单纯X线片观察颈椎椎间隙狭窄、有无骨刺和椎管狭窄等;CT用来观察椎管横断面,一般正常的是椭圆形,颈椎病时就变成三角形了;MRI用来观察脊髓的受压状态,是诊断颈椎病信息量最大的一种检查。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检查各有侧重,不能替代。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问诊和神经学检查。有些人即使MRI上显示脊髓存在压迫,但是没有任何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所以,医生一定要亲自诊查病人以后,才能下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引起四肢麻痹、手指运动不灵、行走困难等症状,如果不引起重视或误诊误治,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或者只能瘫痪在床。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颈椎病的症状为大家作出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解答问题。通过上文专家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13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 A型题 1、出生时那个骨骺及骨化中心已经出现 A、股骨头 B、股骨远端 C、肱骨小头 D、月骨 E、钩骨 2、脊椎中可见到乳突和副突的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3、MARFAN综合征的X线表现中,找出一项是错的 A、蜘蛛指 B、干骺端多发小的透亮区 C、骨的长度增加 D、疝 E、主动脉瘤 4、长管骨骨折的检查,通常要求: A、正位和侧位片 B、两侧正位对比 C、正位和侧位片,并包括邻近关节 D、正侧和斜位 E、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选择部同照像方法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 B、尺骨和桡骨 C、第二、三跖骨 D、股骨 E、胫腓骨 6、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形成骨痂的转机是: A、骨折端骨膜增厚 B、血肿机化后钙质沉着 C、成骨细胞活跃 D、在血肿内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内外骨膜也产生骨样组织,而后骨化 E、骨折端外骨膜产生新骨 7、测量脊椎滑脱最常用的方法是: A、MESCHAN氏法 B、GARLAND氏法 C、MEYERDING氏法 D、MC RAE氏法 E、MC GREGOR氏法8、下列诸病中,哪一种不是骨软骨病 A、PERTHES病 B、OSGOOD—SCHLATTER病 C、POTT病 D、第一种KOHLER病 E、第二种KOHLER病 9、颈椎病照片是为了解: A、正位片上锥间隙是否变狭窄 B、侧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C、侧位过伸过屈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D、侧位片上锥间隙是否狭窄,锥体前后缘有无骨质增生 E、脊髓碘油造影,观察间隙有无狭窄 10、骨瘤好发于: A、颅骨、颜面骨、下颌骨 B、长骨 C、短骨 D、扁骨 E、软骨 11、良性骨肿瘤的化验检查: A、血色素正常,白细胞计数高,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B、雪色素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C、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近于正常 D、血色素偏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E、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12、骨软骨瘤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B、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C、10~20岁发病多 D、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E、可侵蚀附近骨,形成骨质破坏 13、找出一项不符合骨样骨瘤的表现

不稳定颈椎——【病例讨论总结】

不稳定颈椎 一、定义 颈椎结构(骨性结构、韧带)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脊柱的解剖结构:前柱: 前纵韧带和前半部分椎体;中柱: 后半部分椎体、髓核、纤维环、后纵韧带;后柱: 关节突关节、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其中任何一组结构破坏都可导致脊柱不稳定。其中C2最易损伤。 二、病因 1.创伤 2.类风湿性关节炎 3.强直性脊柱炎 4.感染 5.肿瘤 6.先天性疾病:Klippell-Feil、Down’s syndrome 三、气道操作对不稳定颈椎的影响 所有的气道操作和插管方法都会导致颈部活动,其中纤支镜插管影响最小,但受患者因素和操作者经验的影响。详见下图。 1.推下颌、嗅卧位:可造成椎间隙扩展>5mm、颈椎位移>3mm。 2.压迫环状软骨:颈椎运动不明显。 3.直接喉镜:可导致每个节段的位移,其中以C1-C2最明显。 4.可视喉镜:与直接喉镜相比,联合轴向制动可以减少颈椎位移,若无轴向制动则无明显 差别。 1

5.光棒:与直接喉镜和可视喉镜相比可明显降低颈椎所有节段的运动,但操作失败的风险 增加。与纤支镜相比颈椎活动无明显差异,但插管时间缩短。 6.声门上气道装置:具有潜在的风险,C1-C2 、C4-C5明显运动,对颈椎产生较大压力, 失败率高。可作为通气困、插管失败的备用。 7.清醒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对颈椎活动优于其他设备,需要患者合 作、血流动力学稳定、操作者技能。 四、不稳定颈椎的气道处理原则 轴向制动(manual In-line immobilization):目的是在气管插管过程中不弯曲、后仰或侧向移动头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技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颈椎的安全。 五、颈椎融合术后拔管问题 一项311例的临床研究显示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1%。 1.术后气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超过3个椎体的融合术 2)出血量>300ml 3)高位颈椎内固定 4)手术时间>5hr 5)前后路联合手术 具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提示需要延迟拔管。 2.呼吸机无力的患者需要延长机械通气的时间 1)年龄>69岁 2)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3)用力肺活量<500 mL 4)肺活量的实际比预计值百分比低 早期气管造口有助于改善预后。 2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习题答案

医学影像学习题 第一部分放射部分 第一节总论 一、名词解释: 1、X-线的穿透效应 X线具有穿透物质的能力 2、x线的荧光效应 X线可以激发荧光物质产生可见光的能力,是X线透视的基础。 3、x线的摄影效应 X线可以使胶片感光的能力,是常规线平片的基础。 4、X线的电离效应 X线可以使周围物质电离的能力,它是X线防护和x线治疗的基础。 5、流空效应 心血管内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使发射MR信号的氢质子离开接受范围而测不到MR信号。 二、单项选择题: 1、X线发现于(A)年 A 1895 B 1900 C 1865 D 1899 2、X线胶片呈白色改变(B ) A 说明有金属银沉淀 B 没有金属银沉淀 C 金属银沉淀的多 D 金属银沉淀的少 3、透视下荧光屏上亮说明(C ) A X线穿透的少 B X线不能穿过 C X线穿透的多 D X线不能转换为荧光 4、X线成像中哪一个因素与其无关(B ) A穿透性B电离效应 C荧光效应D摄影效应 5、影像密度同下面那个因素无关(D) A物质密度 B 物体的厚度 C 物体的原子种类 D 物体的面积 6、下面关于造影剂的说法那相不正确(D) A 造影剂分为高密度和低密度造影剂 B 造影剂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C 医用硫酸钡是常用的消化道造影剂 D 3DTOF法显示血管是利用造影剂实现 7、下面关于X线的特性哪项不正确(B) A X线是一种电磁波 B X线具有空间效应 C X线具有穿透效应 D X线具有生物效应 8、下面CT的分类错误的是(C) A普通CT B螺旋CT C ECT D 电子束CT 9、CT图像不具有(B) A 密度分辨率高 B 空间分辨率高 C 横断面图像无重叠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

一. 单选题(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 1. X线在人体内的透过率从大到小,其正确排列为( ) A. 气体 . 液体及软组织. 脂肪 . 骨 B. 骨. 脂肪. 液体及软组织. 气体 C. 脂肪. 气体. 液体及软组织. 骨 D. 骨. 液体及软组织 . 脂肪. 气体 E. 气体. 脂肪. 液体及软组织. 骨 答案:E 2.X 线成像因素是( ) A. 密度和厚度 B.T 1 弛豫时间 C.T 2 弛豫时间 D. 流空效应 E. 部分容积效应 答案:A 3. 装有心脏起博器的病人不能进行下列哪种检查( ) A.MRI B.CT C.X 线平片 D.SPECT E.PET 答案:A 4. 关于MRI 检查安全性论述,错误的是( ) A. 体内有金属异物. 人工铁磁性关节等不应行MRI 检查 B. 带有心脏起博器患者禁止MRI 检查 C. 幽闭症患者不宜做MRI 检查 D. 正在进行生命监护的危重病人不能进行MRI 检查 E. 早期妊娠妇女接受MRI 检查肯定是安全的 答案:E 5. 哪一项不是MRI 的优点与特点( ) A. 无电离辐射 B. 多切层多参数成像 C. 软组织分辨率高 D. 可显示钙化灶 E. 无需血管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 答案:D 6. 有关MRI 各组织信号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在T 1 WI 中呈高信号 B. 脂肪在T 1 WI 呈低信号 C. 血肿在T 2 WI 呈高信号 D. 骨皮质在T 1 WI 及T 2 WI 中均为高信号 E. 气体在T 1 WI 及T 2 WI 均呈中等信号 答案:C 7. 下列疾病的CT 图像中与脑水肿密度不相同的病变是( ) A. 限局性脑炎 B. 脑出血 C. 脑脓肿 D. 脑挫伤 E. 脑梗死 答案:B 8.MRI 对以下哪种疾病的诊断价值不高( ) A. 脊髓与椎间盘病变 B. 胃肠道疾病 C. 脑脱髓鞘疾病 D. 眶内肿瘤 E. 脑干与幕下区病变 答案:B 9. 小脑桥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为() A. 胆脂瘤 B. 脑膜瘤 C. 听神经瘤 D. 垂体瘤 E. 畸胎瘤答案:C 10. 下列疾病中,可发生交通性脑积水的是() A. 桥小脑角肿瘤 B. 先天性中脑导水管狭窄 C. 脑膜炎 D. 松果体瘤 E. 小脑胶质瘤 答案:C 11. 脑梗死是按什么分布的() A. 脑实质 B. 脑白质 C. 脑叶 D. 脑沟 E. 脑血管分布区答案:E 12. 高血压出血常见的部位是() A. 壳核出血 B. 丘脑出血 C. 尾状核头出血 D. 内囊出血 E. 基底节出血 答案:E

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发表时间:2010-08-19T08:26:23.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晁岳举 [导读] 研究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讨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晁岳举(山东菏泽市立医院CT室山东菏泽 27403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40-03 【摘要】目的研究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讨论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以200例颈椎病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生理曲度改变190例、椎体增生140例、椎间盘突出50例、钩椎关节增生110例、黄韧带肥厚60例、后纵韧带骨化30例、项韧带钙化50例。结论颈椎病系一退行性变性疾病,影像学主要表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偏侧性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及周围结缔组织退行性改变,临床上引起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症状,影像学分析必须与颈椎平片CT检查相结合综合分析。 【关键词】颈椎病影像学表现分析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以中老年为多,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其病程长,易反复发病,临床症状表现不一,轻则颈后、肩背、上肢酸痛、麻木不适、头晕头痛,重则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正常工作,已成为一社会问题[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影像学检查是颈椎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其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虽有不少文献报道,但只是对某一征象及某一检查方法的论述,对颈椎病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系统的对照分析。本文回顾我院2006年至2007年颈椎病患者200例,对其X线平片及CT进行综合分析,总结了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提出了退行性变是颈椎病的发病基础,颈椎偏侧性失稳是引起颈椎病一系列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病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20~70岁,临床症状大多以颈后肩背部酸疼不适,单侧或双侧上肢发麻疼痛,部分病例伴头昏、头痛。病人均多次经颈部牵引治疗,72%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好转,所有病人均经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治疗证实为颈椎病。 1.2 检查方法全部病例均拍颈部正侧位、双斜位平片及CT扫描。颈椎侧位片以上齿列处于水平时为颈椎中间位侧位片。判断颈椎曲度变直及反曲的测量方法是以C2椎体前上缘和C7椎体前下缘为A、B两点,将A、B两点间相连成a线,然后连接各椎体前缘成弧线c,再由c线的最突出点做c线到a线的垂线,所得值即为颈椎生理曲度值。CT扫描用日立全身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 kV、100 mAs、矩阵 512×512,层厚5mm,螺距1mm,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进行平扫。 2 结果 2.1 颈椎正侧位、斜位平片表现本组200例病例中105例生理曲度变直,85例反曲。120例椎体不同程度增生,其中单侧椎体增生78例,双侧椎体增生42例。肋侧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其中单侧增生52例,双侧增生28例。与增生椎体相对应的椎间隙不同程度的狭窄或不等宽。60例显示椎间孔变小变形,其中单侧35例,双侧25例,双侧受累时往往以一侧为重。50例显示颈部项韧带钙化。 2.2 颈椎病的CT表现本组病例50例显示椎间盘突出,其中中央性椎间盘突出19例,椎间盘向侧方突出31例,椎间盘突出时往往部分出现钙化,其受累部位C3~C4椎间盘突出6例,C4~C5椎间盘突出18例,C5~C6椎间盘突出19例,C6~C7椎间盘突出7例。显示椎体增生140例,其中单侧椎体增生88例,双侧椎体增生52例。显示钩椎关节增生110例,其中单侧65例,双侧45例,双侧受累往往以一侧为重,其中因钩椎关节增生肥大造成横突孔变形、变小20例。50例显示椎管狭窄,其正中矢状径均小于13 mm。侧隐窝及椎间孔狭窄80例,其中单侧50例,双侧30例,双侧受累往往以一侧为重。黄韧带肥厚60例,厚度范围在2 mm~6 mm之间。项韧带钙化50例,受累部位在C5~C7颈椎水平,于颈椎棘突后软组织内呈棒状,直径0.2cm~ 3.0cm。本组病例中,30例显示后纵韧带骨化。5例显示椎间盘“真空症”,形态分两种,其中2例显示为条状影,长度略短于椎体长度,3例为椭圆型,位于椎间盘中部。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颈椎病系一退行性变性疾患,发病始于中年初期,近年来发病年龄有逐渐变小趋势,与衰老、外伤、关节结构失稳、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颈椎病的退行性主要表现,以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最为常见[1]。颈椎位于缺少活动的胸椎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之间,其活动度较大,又须支持头部使之保持平衡,故颈椎极易发生劳损退变。颈椎作为一个整体,其椎体、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后关节及周围韧带结缔组织共同构成颈椎闭合性稳定系统,正常情况下它们对颈椎起平衡、稳定及支持作用。当它们任何一个部位发生变异变性时,均可以破坏颈椎间固定的稳定性,导致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及相应的组织结构发生形态学及病理学上的改变,造成相应的神经、血管受压,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3.2 影像学表现 3.2.1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是诊断颈椎病的X线征象之一,正常人颈椎生理曲度平均值7.6mm~12.2mm(男性1.4mm~12.2mm,女性7.6mm~10.1mm)[2]。本组200例病例生理曲度值分别为:11mm~14mm 5例、8mm~11mm 5例、5mm~7mm 55例、2mm~5mm 50例、0mm~2mm 55例、-3mm~0mm 30例,10例在正常范围,105例在3mm~7mm之间,85例在-3mm~2mm之间,本文将小于7mm定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临床治疗有可靠指导意义。 3.2.2 颈椎骨质增生骨质增生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平衡系统破坏,失去稳定,造成椎体受力不平衡,失衡侧解剖结构首当其冲受损、炎变,同时韧带不平衡牵引及髓核的侧突,均可直接作用颈椎局部,引起偏侧性骨质增生,以对抗过高的应力,于是便出现当颈椎一侧性失稳,另一侧也受到不良应力,引起双侧性骨质增生,但以失稳侧骨质增生明显。本组病例140例椎体不同程度增生,其中88例为单侧,显示骨赘骨桥,双侧椎体增生52例。110例钩椎关节增生,其中65例为单侧,双侧增生45例,且20例因钩椎关节增生造成相应横突孔变窄、变小,并推移压迫椎动脉。因此钩椎关节增生为椎动脉受压迂曲的主要因素。 3.2.3 椎间盘突出因为椎间盘血液供应很少,负担重量很大,活动很多,最易发生退行性变。本组病例有50例显示椎间盘突出,受累部位C3~C4椎间盘突出6例,C4~C5 18例,C5~C6 19例,C6~C77例,以C4~C5、C5~C6多见,其中40岁以下37例发生椎间盘突出,且32例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说明中青年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外伤有很大的关系。椎间盘突出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是椎间盘后缘向椎管突入形成软组织块影,外形是盘状或块状,密度介于骨质与硬膜囊之间,部分有斑片状钙化。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肪,

医学影像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常用的MRA 检查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 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 CE-MRA). 2.CR:CR以影像板(image plate, 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其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由IP,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存储和显示装置及控制用的计算机等组成. 3.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运动而实现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运动,球管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4.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作为一个小磁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若将人体置入在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的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如果额外再施加一个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pulse),使之产生共振,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5.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存在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而影响血管的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6.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7.X线电影术:用电影摄影机将影象增强器影象记录在35mm胶片上,称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常用的MRA检查方法有时间飞越(time of flight, TOF)法,相位对比(phase contrast, PC)法和对比增强MRA(contrast enhanced MRA, CE-MRA). 2.CR:CR以影像板(image plate, IP)代替X线胶片作为介质,其设备除X线机外,主要由IP,图像读取,图像处理,图像记录,存储和显示装置及控制用的计算机等组成. 3.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运动而实现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运动,球管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 4.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人体内的每一个氢质子可被视作为一个小磁体,正常情况下,这些小磁体自旋轴的分布和排列是杂乱无章的.若将人体置入在一个强大磁场中,这些小磁体的自旋轴必须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如果额外再施加一个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puls e),使之产生共振,当外来射频脉冲停止后,原子核以射频信号的形式放出能量,其质子自旋的相位一致性亦逐渐消失,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些被释放出的,并进行了三维空间编码的射频信号被体外线圈接收,经计算机处理后重建成图像. 5.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由于存在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重叠而影响血管的显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6.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 7.X线电影术:用电影摄影机将影象增强器影象记录在35mm胶片上,称X线电影.主要适用于心血管造影和观察器官活动. 8.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依其结构的差别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phy, DF)和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s)数字X线成像 9.体素:CT成像过程中,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10.像素:CT图像是由许多密度不等的小单元所组成,每一个小单元就称为像素. 11.CT值: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结构的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表示,简写为HU. 12.伪影:即在图像中出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形状的影像,可由设备,扫描技术,异物以及患者的活动等因素引起,诊断时应注意与疾病相鉴别. 13.多普勒效应:超声束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其反射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此即超声波的多普勒(Doppler)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