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本章教材结构】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本章考点归纳】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6.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7.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8.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9.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10.形成集体约定的步骤★★

11.个人道德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本章内容讲解】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但这种内部状态使得某种行为的出现成为可能。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

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二)态度的结构

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 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比如,怎么样看待雷锋,人们或者认为他高尚,或者认为他犯傻,这就是属于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结构极为复杂,在此只主要论述三因素构成说,即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两个部分。

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其核心因素是道德判断能力。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等。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3.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即道德行为可以是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只有在合适的情境里才会出现。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通过学习获得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

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第二节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研究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 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2. 自律阶段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