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备课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题
学习目标:
⑴形成鉴赏评价诗歌选词炼句的能力
⑵能鉴赏评价诗歌语言的整体风格
【考点透析】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
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1.品味词语
(1)精炼传神的词
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
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①传神显旨的词。
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句中的“尽”是“都”的意思,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如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这一字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要特别注意五言诗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第五字。
并根据诗意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②以动衬静的词。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喧”和“动”二字,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以便更好地表现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
③化静为动的词。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中,“聚”“怒”二词化静为动。
山本来是静止的,着一“聚”字,很好地表现了峰峦众多,聚集到一起的动态。
“怒”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
④以动写静的词。
如张先《天仙子》: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⑤以实显虚的词。
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⑥以乐衬哀的词。
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
句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奇、形象,而且增添了诗人的离愁别恨。
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2)叠音妙用的词
叠音词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
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这些叠音词既是对外在情景的细致描绘,又是作者内心真挚感情的巧妙抒发。
(3)颜色渲染的词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歌女青楼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又如杜甫《绝句四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二句中黄与翠、白与青,互相映衬,物象的色相、明度、彩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间感与和谐的暖色感。
(4)拟声形象的词
有些拟声词也属叠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呕哑嘲哳难为听。
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5)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④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2.把握句法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更好的表情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
又如王维《山居秋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
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竹”和“莲”,便归于静止。
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
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
“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
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常见题型】一、炼字
古人作诗很讲究炼字,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说。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一般而言,炼字重点在于实词中的动词、形容词,或者虚词。
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动词: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语言鉴赏之推敲字词
例1、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问: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例2、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妙在何处?
例5、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写出了例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好在何处?
二、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1、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示例2、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课堂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语言鉴赏之辨识语言风格
平淡清新绚丽质朴
明快含蓄简洁洗炼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1)清新。
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2)平淡。
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首推陶渊明。
(3)绚丽。
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朦胧晦涩),李贺(奇丽)。
(4)明快。
特点: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
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莫过于白居易。
(5)含蓄。
特点: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特点: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7)沉郁顿挫。
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
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_________景,有______景,色彩_________,语言
___________。
答案:动景;静景;绚丽;清新生动
品味语言风格解题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最后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题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平实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农宴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
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
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
(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4分)
课后强化练习
1、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效果?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4、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问题:诗作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5、赠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这是一首写惜别之情的诗,一、二两句的“无情”、“笑不成”如何理解?
6、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
怜,这里有遗憾意。
问题:诗的上联十分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7、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诗歌鉴赏——语言鉴赏
一、分析语言特色
1、诗歌语言风格专用术语:
雄浑壮阔、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清新雅致)、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形象生动、华美绚丽
2、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专用术语)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一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熟悉作家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5、语言的风格特点和结构特点
二、分析古诗的炼字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