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人类适应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凭借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创造力,成功地适应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形态和适应方式的变迁,这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
首先,人类对于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例如,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长期生活在极寒的环境中。
他们通过独特的居住建筑——雪屋,利用反射保持室内温暖,有效地抵御了极寒寒冷的天气。
同时,他们依靠渔猎和捕鲸等传统方式获取食物,保证生存。
这些方法不仅展示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证明了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人类在各种地理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从高山到沙漠,从草原到雨林,人类都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在各种地理环境中的生存。
例如,青藏高原的藏民,依靠畜牧业和农耕,适应了高寒的环境;撒哈拉沙漠的图阿雷格人则依靠移动的生活方式,寻找水源和草场,成功在沙漠中居住。
这些例子都显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此外,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炎热的地区,人们常常利用临水而居的方式,靠近水源降低温度,并开发出各种冷却设施,如喷泉、水池等。
而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则会选择穿着厚重的衣物,利用火源保持身体温暖。
这些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
然而,我们都了解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未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人类的活动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例如,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如森林的砍伐、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自己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无论是在极端环境下、各种地理环境中还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类都能通过智慧和创造力找到适应的方式。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Xin Yi等。
Science 329, 75 (2010);DOI: 10.1126/science.1190371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表现出了对极端高原环境的遗传适应性。
我们对50个藏族人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它们包含了92%的人类基因编码序列,人均覆盖度为18倍。
基因分析显示了该特殊人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这些人对高原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研究显示,表现出最强自然选择信号的基因是编码内皮细胞含PAS结构域蛋白-1(EPAS1)的基因,这是一个参与应答缺氧的转录因子。
研究显示,EPAS1基因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78%的藏族和汉族人群中存在差异,这是目前发现的速率改变最快的等位基因。
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红细胞丰度的关联分析也支持EPAS1改变在适应缺氧环境中的作用,进一步表明它是适应高原环境的一个重要的遗传位点。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可能会存在文化和基因上的适应。
其中人类面临的最严厉的环境挑战就是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的低含氧量。
这一地区的许多居民在海拔4000米以上居住,那里的氧气浓度比海平面大约低40%。
藏族对缺氧环境有着他们自己的遗传适应性,如出生体重(1),血红蛋白水平(2),婴儿(3)和运动后的成年人(4)血液中的氧饱和度。
这些结果暗示了高原适应机制的自然选择历史,我们对整个基因组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可能会发现这一点。
我们对中国西藏自治区海拔4300米以上(5)的两个村庄里的50个非亲个体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
针对将近两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区的34Mb序列,利用罗氏NimbleGen公司(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2.1M外显子序列捕获芯片(6)将其富集。
测序采用了Illumina公司(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基因组分析仪II平台,并使用序列比对程序SOAP(7)将测序片段比对到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上[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36. 3版]。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研究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研究高海拔环境是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气候、地质、生命等自然环境条件。
由于气压、空气成分、温度变化等原因,高海拔环境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高海拔环境的人类会出现某些遗传变异,与低海拔地区的人体发生差异。
本文将围绕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展开讨论。
Ⅰ.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体征的影响氧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之一,而海拔越高,氧气含量就越少。
长期在高海拔环境中生活的人类适应了这种环境,其身体的反应也会有所改变。
例如,一些地区的高原人拥有更大的肺部和心脏。
这些生理变化则会导致体征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中,有许多关于身高、体重、骨骼密度和基础代谢率等方面的变异。
尽管这些生理变化对生命的延长没有明显好处,但它们有助于适应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
Ⅱ.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人类基因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生物学系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长期在高海拔环境中的人类常常会经历一些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以增加他们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
例如,在藏族人中,与地中海贫血有关的基因突变很常见,这种突变可以增加血液供氧能力,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
此外,高山病的保护性基因突变也在高海拔环境中较为普遍。
但是,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并不全是积极的。
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生活的人类中,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疾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也很常见。
这些突变可以使人类更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说明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
Ⅲ. 基因变异和环境适应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基因变异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演变进程,高海拔环境的影响也是如此。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机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人口流动加速,高海拔环境的变异适应也在不断加快。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在高海拔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类基因具有更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近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创新班学生共同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
该成果的研究论文《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学院本科生金鑫参与组织了整个项目的分析工作,成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何伟明和生物学院罗锐邦、闪莹3位本科生也因其研究贡献成为论文署名作者。
据项目负责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教授介绍,这一发现解开了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之谜,对预测、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促进我国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该发现是人类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典型,因此必将作为经典而写入人类分子进化的教科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极高海拔使其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
由于大气压力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氧分压也随之下降,所以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环境时,由于氧分压的降低,会产生缺氧状况,从而引起高原反应;严重者还会引起肺水肿和脑水肿,威胁到人的生命。
而藏族人群是世界上居住高原时间最长的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有着极佳的适应能力。
此次研究应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和低海拔人群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了在藏族人群高原适应中起关键作用的EPAS1基因。
该基因是HIF通路(低氧诱导调节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在人体面对低氧环境的调节通路中起到核心作用。
藏族人群的EPAS1基因与进化历史上和其亲缘关系很近的汉族人群有显著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阻止了藏族人血红蛋白浓度过度升高,降低了藏族人各种高原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据介绍,这是继2009年12月7日罗锐邦作为第一作者、金鑫作为署名作者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发表论文后,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学生再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也是华南理工大学自2009年3月份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来,有该班学生参与研究,在Science或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青藏高原海拔
青藏高原海拔青藏高原海拔是指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最高的高原之一。
其海拔高度均超过3000米,是一个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都非常特殊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4500米,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青藏高原海拔的极端条件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由于高原地区的稀薄空气,较低的气压和氧气含量造成了高原反应,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须适应并应对这些条件。
青藏高原海拔的高度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板块运动。
青藏高原地处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即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带。
这种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其中一部分的珠穆朗玛峰位于青藏高原上。
这种板块碰撞的过程也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的高度对于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高原地区的高度,导致了大气层的厚度变薄,辐射能量的吸收和散射也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特点,如昼夜温差大、季节变化明显等。
这也给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由于高寒、干旱和缺氧的条件,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相对有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和高海拔环境也给当地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源和土壤肥力,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地区,部分人们依然过着牧民的生活方式,依赖牧畜为生。
此外,由于高寒的气候,居民需要耐受低温和极端气候条件。
同时,青藏高原的交通状况也不理想,地势复杂和高海拔的特点使得交通运输困难,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物资的流通。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也对登山者和旅游者产生了吸引力。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登山者前往挑战。
登山者需要克服高原反应、低氧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通常需要进行高海拔训练,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除了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高山和风景名胜,如冈仁波齐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人口遗传学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
人口遗传学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东西宽约2500公里,南北长约1000公里,总面积达240万平方公里。
由于高原上地处高海拔,气候恶劣,环境特殊,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极大。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口遗传结构,从而发起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
其中,珠穆朗玛峰区人口的遗传结构在人口遗传学领域尤其引人注目,本文旨在就人口遗传学在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宜居的河谷、湖泊到寒冷无人区、冰川等地区均有所分布。
高原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高海拔和低气压的独特组合,导致氧气含量稀少,且空气质量低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很大影响。
文献报道显示,高原人群和平原人群相比,身体适应性更强,能耐受大气压降低,具有更高的哈氏指数,血液较薄,同时肺容积、血红蛋白等指标也较高,从而适应了高原环境的适应性。
这些适应性修改被人们称之为“珠穆朗玛基因”,它是一种群体适应性的特征,与其他地区的人群相比具有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例如,藏族人的体型较小,脑容量较小,肢体短粗,毛细血管密度更高等等。
据报道,该特殊适应性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的表观遗传效应。
二、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人类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人类遗传学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所处环境的关联性。
其中,珠穆朗玛峰区作为高原地区人种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探究珠穆朗玛峰区人类的遗传结构,人们利用多种手段,如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鉴定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这些研究展示了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例如,华人姓氏序列的遗传分析表明,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多个民族的迁移史及顺应环境演化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且气候特征鲜明。
本文将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带您了解这片土地的奇特之处。
首先,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片高原雄伟壮丽,地形起伏不平。
东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深谷,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喜马拉雅山脉。
西部则是广阔的高原草原和湖泊,辽阔而富饶。
由于高原地势的高低差异,这里生活着众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藏羚羊、雪豹、藏獒、青稞等。
青藏高原也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例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的河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也非常独特。
由于高原地势的缘故,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各个季节的气温差异悬殊,一天之间的气温波动也十分剧烈。
此外,由于其地处靠近赤道的中纬度地带,阳光辐射较强,导致高原的日照强度很大,紫外线辐射也相对较强。
这种高原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长和人类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大气环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季风区域,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对其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普遍的风向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温分布。
尤其是夏季,高原上大量的蒸发水汽会形成雨云,导致高原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
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分布对当地的农业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还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
这座雄伟的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形成了受阻型降水,即所谓的“喜马拉雅阻挡型降水”。
这种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脉南坡和近山地区,导致南坡地区较为湿润,而高原西侧则较为干旱。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高原地势和激烈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大气稀薄、气温波动大以及降水不均等因素限制了高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
高原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原地势起伏不平,山脉纵横交错,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等。
这些山脉不仅给高原增添了壮丽的景观,也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也十分独特。
由于其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高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特征。
高原上部分地区气温低,年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冬季极端低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以上。
而高原下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年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此外,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较少,这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气候还表现出明显的季风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的阻挡,季风气流难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使得高原上空的降水相对较少。
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形成了明显的季风雨季。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量较多,而冬季则相对干燥。
这种季风气候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原上的地势起伏和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高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区之一。
这里生活着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如藏羚羊、藏狐、藏鸡等。
同时,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也为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条件,如高山草甸、高山湿地等。
然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湖泊水位下降,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也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
总之,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藏族人为什么能适应高原环境?
藏族人为什么能适应高原环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西藏地区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不适宜居住的几个地区之一。
但是一直在此居住的藏民似乎并未受到当地不利条件的影响。
近日一项研究表明,这些土生土长的藏民携带的一个基因似乎成为了他们适应严酷自然环境的关键。
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基因似乎有着更为神秘而久远的先祖——它们可能来自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
2022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拉斯姆斯·尼尔森(Rasmus Nielsen)发现藏区原住民体内携带着EPAS1基因的一种变异,从而能够应对相对低氧的环境。
在4000米的高原上,空气中氧气含量较之平原地区少40%,而这一变异基因使得藏族人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
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藏族人和汉族人仅仅分开生活了不足3000年,他们携带这一基因的情况却大相径庭:研究表明87%的藏族人携带有该基因,而汉族人携带这一基因的比率仅有9%——至今,这种现象仍然是记录在案的,人类经历自然选择的最突出例子。
研究人员对40名汉族人和40名藏族人的EPAS1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并得到了惊人的结果。
测序结果发现藏族人所携带的EPAS1基因与其他人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大到几乎不可能是藏族世系逐渐形成的。
这一帮助藏族人适应高原环境的基因,很可能来自另一人种。
在将这一基因与目前已知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进行对比后,研究人员找到了该基因的源头——已经灭绝的丹尼索瓦人。
藏族人的EPAS1基因几乎与丹尼索瓦人的EPAS1一模一样,只是这项研究具有的惊人意义在于人们对丹尼索瓦人几乎一无所知:目前人们找到的已知属于这一人种的化石,仅有一节指骨、一节脚趾以及两颗牙齿。
正是由于对这些化石所携带的基因进行测序,科学家确定了这一早已灭绝人种的存在,并解密了他们的全基因组。
此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仍然在一些现代人体内延续,太平洋岛国马来西亚的居民携带5%-7%的丹尼索瓦人基因,生活在东亚部分人群则携带更少数量的丹尼索瓦人基因。
由藏族人“高原适应基因”揭秘多地域基因交流
由藏族人“高原适应基因”揭秘多地域基因交流作者:金鑫黄妙珍来源:《科学》2015年第05期藏族人有多项异于平原地区人种的生理特征,使之能够适应高原的低氧与高日晒环境。
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不仅发现可能在高原适应中起关键作用的EPAS1基因,还发现此基因可能来自古丹尼索瓦人或其近亲,为人类进化的多地域基因交流观点提供了数据支持。
人类的全球扩张被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于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与盆地,而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等不适宜大量人口长期居住。
可是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居住着我国一个最古老的民族——藏族,他们被视为世界上最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的民族。
据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就有藏族人祖先过着群居狩猎的生活。
在漫长岁月中,为何藏族人能够适应高原恶劣气候并且繁衍不息?科学家运用新兴技术手段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藏族人的高原适应性有着基因型的基础,相关基因可能来自古人类不同种群之间的多地域基因交流。
藏族人在高原适应上的生理优势初到青藏高原者会出现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即所谓“高原反应”。
通常情况下,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是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
多数人在12-36小时内获得充分适应后,症状会自然减轻或消失,但严重者还得服用药物才能缓解,更严重者会有其他危险后果,包括危及生命。
相比之下,长年生活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氧含量低地域的藏族人,却大多没有这些症状。
除了高原反应,“高原红”也是可以区分汉族人和藏族人的一个明显特征:藏族人面部有片状或团块状红色斑块,这是由于周围气候环境造成面部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在表面显露,从而面部出现红血丝所致。
彼埃罗(D.Biello)等人2007年的研究表明,藏族人的动脉和毛细血管更粗,能为肌肉和器官输送更多的氧。
尽管生活在极度缺氧的高原,但藏族人日常消耗的氧与平原生活的居民相当,血流速度是平原人两倍。
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
这个广袤而神秘的地方,拥有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
高寒生态系统是指在极端寒冷和恶劣环境下,许多物种通过适应和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其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它的高寒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高山生态系统和高原湖泊生态系统。
高山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山脉之间,包括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等。
这些山脉高度巍峨,终年被积雪覆盖。
高山生态系统中有独特的植物和动物。
例如,雪莲是高山植物中的代表,它们在高寒环境中生长艰难,但却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而雪豹则是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它们被誉为“山中之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雪豹的数量正在减少。
高原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青海湖、纳木错等。
这些湖泊位于高原的河谷和盆地中,由于缺乏外部水源补充,主要依靠地下水和降水维持。
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常年受到干旱和寒冷的影响。
然而,这些湖泊中生活着许多特殊的物种,如青海鲟和红嘴鸥。
青海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现在濒临灭绝。
红嘴鸥则是高原湖泊中最重要的鸟类之一,每年迁徙数千公里来到青海湖繁殖。
高寒生态系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不仅气候寒冷干燥,还有强烈的辐射强度。
同时,高原周围被屏障山脉包围,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这种地理环境限制了许多物种的迁徙和扩散能力,从而促使物种在青藏高原上独立进化,适应高寒环境。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高寒植物和动物的生存条件变得更加困难。
同时,过度放牧和城市化进程也给高寒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划定禁牧区,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是多少海拔多高最适合人居住?1500米。
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
在这个高度,人类可以释放最原始、最本真的浪漫激情!1500米的海拔是一支天然的"兴奋剂"。
最适宜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是多少1海拔多高最适合居住人体生理卫生实验研究发现: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
500米低海拔,2500米中海拔,3500米高海拔。
1500米是属于低海拔的高度,经科学研究生理变化,从海拔1500米开始,每增加海拔高度100米,心跳会提高15%/20%。
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很大影响。
以前,自己的基本认识是: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人类呼吸越困难,而且由于自己习惯了正常的气压,到了海拔高的地方,血液流动会减慢,会觉得心里很憋,而且,海拔越高,越难把饭做熟。
有些人会流鼻血。
海拔太低闷热如吐鲁凡盆地,太高则空气稀簿,如青藏高原-。
从中国的华东往西开的火车一过兰州往西宁方向行进,人们就可有感觉呼吸困难,西宁海拔就在2200多米,所以称为高寒缺氧的地方。
随着城市的绿化,森林的增加,西宁的气候比几十年前好多了,没有那么多的沙尘暴了。
根据太阳、月亮、地球的距离及产生的引力和世界长寿区海拔高度的分析,说明人类在地球上最适合居住的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
医学上讲,男性在1500米,有助于促进其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功能进一步活跃。
而这一海拔高度则使女性变得更加美丽!海拔1500米有利于女性减肥塑身,此处密集的负氧离子不仅使头发顺滑,皮肤富有光泽和弹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拔高度不能太高,高了虽然空气流动好,但是氧气也是稀薄,空气干燥,紫外线照射强,我认为对身体没有好处,比如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地方的人皮肤都不是很好,没有很高寿的人;相对沿海地区及海拔低的地方,虽然空气湿度大,夏天感到不舒服,但是湿润的空气对人类健康是有帮助的.最适宜人居住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看完你应该明白了!2最另人心驰神往的海拔高度海拔1500米—另人心驰神往的高度海拔8848米,因为喜马拉雅山让人类铭刻于心;海拔1500米,因为"空中维生素"而变得神奇。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与气候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与气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第三大冰川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亚洲最大的高原。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与气候密切相关,对于了解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形特征青藏高原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和峡谷等地貌类型。
高山主要分布在高原的边缘,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等,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山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高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是高原上大部分地区的特征。
盆地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中部和东北部,如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这些盆地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地貌单元。
峡谷则是青藏高原地形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高原地区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挤压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
这种构造活动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地壳抬升和山脉的形成,同时也使得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二、气候特征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寒气候和干旱气候。
由于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气温较低。
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较大。
高原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和纬向变化。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也越大。
青藏高原的降水主要以雨水和雪水为主,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以干燥为主。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也与其地形特征密切相关。
高原地区的地势复杂,山脉和盆地的分布使得气候形成了明显的局部差异。
例如,高山区的气温更低,降水更多,而盆地地区则相对干燥。
同时,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还受到季风的影响。
夏季,南亚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气流,为高原地区带来了降水;而冬季,西北季风则使得高原地区变得更加干燥。
三、地形特征与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其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地区的地势高,大气稀薄,导致气温较低。
同时,高山和盆地的分布使得气候呈现明显的局部差异,从而影响了农业、畜牧业和人类居住的分布。
环境论文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摘要: 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响应和强烈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环境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 引起包括冰冻圈和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对高原本身以及周边地区的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目前出现三个新的科学动向: 关注关键地区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 关注以现代地表过程为核心的监测研究; 关注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
研究将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代地貌与环境格局过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构造事件和环境事件;重建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并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 阐明青藏高原冰冻圈、湖泊和主要生态系统与土地覆被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特征; 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点和高原热力与动力过程对不同气候系统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综合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水资源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效应和适应对策。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适应对策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其地表过程变化不但会引起亚洲大气环流的重大变化,还会在北半球甚至全球产生重大影响在现代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特殊的下垫面和大气过程给青藏高原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特殊问题,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则举世关注。
因此,青藏高原研究既是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 科学意义在国家以及各部门的不断支持下, 特别是通过已经完成的9730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已经完成从面上考察定性研究、静态研究和分散研究阶段到定点研究、定量研究、动态研究和集成研究阶段的转移。
通过一系列专著和论文的发表, 积累了大量的基科学数据和资料, 凝练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科学家找到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
科学家找到人类定居青藏高原原因
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发现,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人类大规模永久定居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是在距今3600年前后气候开始变冷的背景下,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促使人类大规模向青藏高原定居的主要原因。
该成果11月2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
该论文通讯作者、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陈发虎、副教授董广辉等对早前发表的考古调查报告进行梳理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趋势,新石器时代遗址远远多于旧石器时代遗址,且绝大部分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随后,研究小组对青藏高原东北部200余处史前遗址进行调查,选择完整的53个新石器、青铜文化遗址采集浮选样品;对浮选出的碳化植物种子测试获得63个碳14的年龄结果,并对动物以及人类骨骼进行了骨骼碳氮同位素研究。
综合研究发现,古人类大规模向青藏高原扩散发生于距今3600年之后,以大麦为主的麦作农业为当时的人类提供了长期的食物来源。
而史前人类从低强度的季节性游猎,到大规模永久定居于高海拔青藏高原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约20000年前~5200年前,旧石器人群在青藏高原低强度的季节性游猎;距今5200年前~3600年前,粟黍农业人群在青藏高原东北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地区的大规模永久定居;距今3600年以后,农牧混合经济人群向高海拔地区的大规模扩张。
陈发虎表示,该研究显示,史前人类恰恰是在距今3600年之后,全球气候转冷的大背景下才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大规模扩张的,其关键的促进因素是农业技术革新而不是气候变化。
据了解,史前人类如何定居高海拔高寒缺氧环境是目前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科学问题。
研究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对认识人类如何适应高原极端环境以及藏族人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地形知识:高原的地形特点及其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高原的地形特点及其影响高原是指海拔超过500米、平均地表高度在2000米以上,同时比周围地区高出200米以上的大地形。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高原,如西藏高原、青藏高原、川西高原等。
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特征,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高原的地形特点1.海拔高度:海拔是高原的一大特征,也是高原形成的重要因素。
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2000米-4000米之间,甚至有部分地区海拔高达5000米以上。
高海拔地形使气温降低、气压下降、氧气稀薄,成为了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
2.多山地区:高原地形多为山脉地区,这些山脉地势复杂、海拔高差大。
由于地壳运动和风化作用等因素,形成了峡谷、峰峦、平原、盆地等不同地形类型。
3.水文系统复杂:高原地区的水文系统复杂多样,由于地势高差大,水循环也更为复杂。
高原地表水系统面临的问题包括水循环失衡、水资源短缺等。
4.寒冷干旱:高原气候条件多为寒冷干旱,温度低、干旱程度大。
高原的日夜温差很大,一天内可能经历恶劣的天气条件变化。
二、高原地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水资源:高原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多个主要河流源头都在高原地区,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
由于气候寒冷干燥,高原地区的水资源稀缺,经常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2.生物多样性: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差大、气候寒冷干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备受关注。
高原地区拥有大量的特殊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旅游资源:高原地区的山峰、草原、湖泊、冰川等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高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也得以推进。
三、高原地形对人类生存的影响1.适应性问题:高原地形对人类生理和心理适应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氧气稀薄和气压低,人们在高原地区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除此之外,寒冷干旱的气候也对人类体力和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生产: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多为高山农业和畜牧业。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活动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气温上升和降水模式的改变,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民们已经开始面对变化的降水模式和干旱问题。
这使得他们的农作物和畜牧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农民们需要制定出合适的适应措施,如改变作物的品种、采用更有效的灌溉技术等。
其次,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的“水塔”,其融水流向了亚洲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然而,随着气温上升,青藏高原的冰川和积雪减少,导致融水的峰值期提前和减少。
这对供水和能源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并提倡发展可再生能源,以降低对水资源的依赖。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还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许多独特的物种。
然而,气候变化导致了这些物种的栖息地的改变和丧失,进而威胁它们的存活。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政府和相关组织需要制定出有效的保护计划,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和破坏等。
除了对农业、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外,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还可能引发其他一系列问题。
例如,山体滑坡、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增加,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另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如寒潮和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对人们的健康会造成威胁。
因此,应建立相应的灾害防治和健康管理机制。
为了解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方面需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推广清洁能源、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
同时,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和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青藏高原的经典句子
青藏高原的经典句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崎岖的高原之一,也是全球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这片神奇的土地饱含了无数的美丽景色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句子。
让我们来探索一些关于青藏高原的经典句子,并深入了解这片壮丽地区的魅力所在。
1. '青藏高原,天然的宝藏之地。
' - 这句话来自于一位旅行者,他对青藏高原的雄伟景色和自然资源的惊叹之情溢于言表。
青藏高原是亚洲第三大河流长江和印度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聚集地之一。
其丰富的水务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使其成为了大自然的宝藏。
2. '在青藏高原,天空似乎更接近了一些。
' - 高原的海拔高度使得青藏高原的天空显得更为广阔和澄澈。
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空气污染,人们可以在青藏高原上感受到更加清新和纯净的空气,同时也能欣赏到绚丽的日出和星空。
3. '在青藏高原,时间仿佛凝固了。
' - 这里的广袤草原、巍峨雪山和奇特的地貌似乎让时间变得静止。
当你置身于青藏高原时,你会感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平静,仿佛时光停滞,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和你的呼吸在此存在。
4. '青藏高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 -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藏族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共生。
藏民在高原上创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他们尊重大自然、与动植物和平相处,这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5. '青藏高原,挑战和奇迹并存的极限之地。
' - 由于高海拔、恶劣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成为了勇敢探险家和摄影师们的聚集地。
他们要面对极寒的温度、稀薄的空气和崎岖的地形,在这个极限之地寻找挑战和奇迹。
青藏高原是一个神秘而壮丽的地方,它的经典句子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这片土地的独特之处使得它成为了无数人心目中的理想旅行目的地,一个可以触摸到自然奇迹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无论是在文字中还是亲身体验中,青藏高原都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高寒环境与人类适应能力
高寒环境与人类适应能力高寒环境是指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寒冷的地区。
这样的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是十分严酷和挑战性的,然而,人类仍然成功地在高寒地区生活和繁衍。
这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适应高寒环境的能力的兴趣。
首先,人类对高寒环境的适应能力源于他们拥有适应不同环境的基因。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经历了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
在高寒地区,人们更有可能拥有抵抗寒冷的基因。
例如,藏族人拥有许多与高原适应相关的基因,使他们能够在高寒环境中生活。
这些基因可能包括对寒冷环境更好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更高的代谢率来保持体温。
其次,人类对高寒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中。
在高寒地区,人们往往过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能来适应寒冷的环境。
例如,伊努族人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活,他们掌握了如何使用独木舟、冰钓和穿越冰湖的技能。
这些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冰冷的环境中获得食物和娱乐。
另外,人们在高寒环境中还发展出了特殊的饮食习惯。
高寒地区的人们往往需要更多的能量来保持体温。
因此,他们的饮食通常富含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
例如,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居民经常食用奶酪、坚果和脂肪含量较高的肉类,这些食物提供了大量的能量来应对严寒。
此外,高寒环境中的人们还发展出了特殊的服饰和建筑风格,以应对寒冷的气候。
他们通常会选择用厚实、保暖的材料制作衣物,并采用多层次的穿着方法来保护身体免受严寒侵袭。
同时,房屋建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用厚实的墙壁和特殊的保温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高寒环境对人类适应能力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理方面,还涉及到心理和社会层面。
长期生活在高寒环境中的人们往往更加勇敢、坚韧和适应力强。
他们习惯于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和困难,因此更加有冷静、沉稳和坚毅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高寒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人们凭借基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成功地在高寒地区生存和繁衍。
青藏高原的早期人类活动
青藏高原的早期人类活动
黄慰文
【期刊名称】《中国西藏》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雄伟壮丽的青藏高原对于人们总是散发着无限的吸引力。
虔诚的朝圣者把晶莹的雪山看作是涤荡尘世俗念、提升自我心境的圣地。
直插云天的冰峰是探险家磨炼意志、测量人与自然较量的试金石。
以探究人文与自然奥秘为乐趣的旅行家涉足雪域高原,则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白已无限的猎奇欲望。
那么,对于以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黄慰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9
【相关文献】
1.夏河人: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推至16万年前 [J], 陈发虎; 张东菊; 夏欢; 成婷; 申旭科
2.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环境胁迫强度与空间效应——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J], 周侃;刘汉初;樊杰;虞虎
3.基于MaxEnt模拟人类活动与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潜在分布的影响 [J], 曹倩;高庆波;郭万军;张毓;王智华;马小磊;张发起;陈世龙
4.基于MaxEnt模拟人类活动与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潜在分布
的影响 [J], 曹倩;高庆波;郭万军;张毓;王智华;马小磊;张发起;陈世龙
5.人类活动干扰对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J], 柴立夫;田莉;奥勇;王小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人类对低氧的适应吴天一院士我国在青藏高原多学科研究中,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给予了重视,曾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开展了高原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成为研究人类适应的理想之地,而这里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又构成了研究的“群体优势”。
我国学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初步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几个水平上研究了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模式和生理学机制,证明居住高原历史最长的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这表现在藏族具有完善的氧传送和氧利用系统,从而为人类低氧适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对高原人群健康、劳动力保护和高原病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关于高原高山的“环境、资源和人类生存”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因为据1996年WHO的统计,全世界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人群总数为1.4亿,每年又有约4千万人去到各高山高原地区,即总共有1.8 亿人蒙受低氧的影响。
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医学的重要内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high altitude adaptive physiology)受到了重视,因为环境、资源和开发都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低氧环境,不同高原人群(世居和移居)的低氧适应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高原环境与人类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疾病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藏高原作为人类和医学地理学(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的研究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在我国,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有更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青藏高原有一千万长住居民,其中特别是世居藏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海拔地区,在459万藏族中53%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而在青南——羌塘地区约有60万藏胞生活在海拔4500m左右,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低氧影响的挑战。
而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
将有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青藏高原的建设,例如作为西部大开发标誌性工程的青藏铁路建设,全长1,118公里,在世界屋脊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上修建,76%的路段在海拔4000m以上,从2001年起数万员工在此奋战,已反映出大量的人体获得性适应(习服)问题及较高的各型高原病发生率,许多问题迫待研究解决,而长期驻站点员工及火车过往乘客的高原低氧防护研究也已迫在眉睫。
青藏高原有储量丰富的锂、铬、金、玉石、煤等矿产,但多座落在海拔4100~5800m,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是一场高海拔区特殊的生产活动,对高原劳动力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的人类群体高原人类群体(high-altitude human populations)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从生理学上涉及人群低氧习服——适应的机制及规律,从医学上涉及到某些高原病的危险人群,从生理学角度则涉及人类在低氧环境中的进化及遗传适应(genetic adaptation)这一本质问题。
当前的高原医学研究,往往集生理学、临床学、流行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为一个整体,相互交义印证,最后获得综合性的理论,来解决人类高原适应和高原病防治问题。
1、人群的民族构成我国青藏高原的人群民族构成是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体。
据1990年的统计,高原总人口中,藏族人口为439.2万人,占48.2%;汉族人口为339.6万人,占37.3%。
其它少数民族有蒙、回、土、撒拉、羌、纳西、门巴、珞巴、哈萨克等民族及夏尔巴人和登人,共132.5万人,占14.5%。
藏族人口中一半以上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东部藏区(指阿坝、甘孜、迪庆、甘南、四川)分别占22%和27.6%。
而汉族人口则有2/3分布在青海省;东部藏区其次,占21.6%;西藏自治区境内最少,仅占2.4%。
青藏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为研究高原人类低氧适应形成了一种“群体优势”。
因为藏族为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高原人群(native population),而移居高原的汉族大多数定居下来,在此安家落户,衍续后代,从而可以观察到环境作用(stimulus)和机体反应(response)的连续动态过程,这在世界上是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
例如在南美洲,15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安第斯山区,并与当地人产生许多混血后代,西班牙语称Mistizo,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混杂使种族的血统谱系很难查清,因此在高原适应生理研究时,从人类学观点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原移居群体,以和世居群体对比研究,这是南美高原群体研究中的一个不足。
而青藏高原恰恰是研究高原人群低氧适应的理想之地。
2、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占国土陆地面积26%(250万Km2)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居民就是藏族,由于历史上曾建立过吐番王国,在国际上习称他们为Tibetan。
关于藏族的起源有许多学说,有人认为藏族源于西羌,有人认为藏族源于印度释迦王系,但更多倾向于藏族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即藏族祖先起源于西藏本土。
近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分析,认为是属于中国北部的晚期智人。
结合人类学研究,藏族无疑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通过对线粒体DNA及核基因标志物的研究,提示藏族与朝鲜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日本阿依奴人,中国北方汉族可能共同出于亚洲的古代人类群体。
这一点在此较生理学和比较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关于藏族在青藏高原上的生存发展历史,也有不同的论证。
西方学者多数引证意大利人类学家Morpurgo提出的即50万年。
美国人类生理学家Moore(1992)认为根据古生物学考证喜马拉雅地区(包括西藏)人类最早存在于25,000年前。
我国学者提出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的藏北羌塘、阿里、那曲和可可西里等地区采集多种古人类打制石器,有形制稍大石片石器,有制作精制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
至1976年,又在西藏定日县苏热、申札县多格则、珠洛勒和日土县扎布、普兰县霍尔区等五个地点发现大量打制石器,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边刮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
1990年在希夏邦玛峰北坡的吉隆县境内先后发现两处旧石器地址。
根据上述石器的制形、制造技术和同周围地区旧石器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年代在距今5万年~1万年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在很高海拔活动,如在藏北申扎和双湖出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系在海拔4500~5200m,距今约2.5万~5万年。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也先后在沱沱河沿岸(4300m),小柴旦湖东南岸及东昆仑山中(4000m)等处发掘出旧石器,距今为1~3万年。
从以上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看,可以推论几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就是藏族的祖先。
总之,我国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是历史最长居住海拔最高的群体,这一点在认识藏族低氧适应特点上是至关重要的。
3、青藏高原的汉族汉族进入青藏高原历史悠久,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历东汉、三国,一批汉族到河湟驻军、屯垦,对古代青海东部农业开发作出了贡献,但随后与当地古老民族氐、羌和吐谷浑等混合。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又有成批汉人迁入。
最典型的是公元641年唐代文成公主入藏,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为时最早、规模巨大的平原人向高原进军,并成功地定居在西藏高原。
第三阶段起始于明洪武三至六年(公元1371~1374年),有大批汉族从江淮一带迁入青海河湟谷地和西宁,即民间广为流传的青海汉族是明代从南京珠玑巷迁来的传说,看来确有依据。
第四阶段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即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平原汉族从祖国内地移居青藏高原,最集中于青海省和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
以青海为例,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曾有大批汉族迁入,包括农村乡社、整个工厂、科技人员等,前来支持高原建设。
从1950~1985年迁入青海总人口数为122.3万,扣除此间迁出人口63.4万人,净迁入58.9万人。
加上迁入青海人口的自然增长数,粗计从内地移居青海的平原汉族约80万人,约占青海总人口的18%。
整个青藏高原的移居汉族约100万人,约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10%。
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通常把平原人移居高原并持续居住高原繁衍至第三代以后,即从第四代起定为“世居者”(native),三代以前为“移居者”(immigrant)。
据此青藏高原汉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从明清迁入的,如青海本地汉族人,在海拔2000~2500m(部分迁居柴达木2800~3000m)已适应了5~6个世纪,故表现出较好的高原适应能力。
而解放后迁入青藏高原的汉族,大多聚集于青海东部海拔2200~3000m地区,但也散布在整个青藏高原。
由于适应历史仅40年左右,目前为第三代,故只处于习服水平,所出现的高原适应问题较突出,各型高原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是一个应加关注的人群。
人类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模式和生理机制1、青藏高原低氧环境与生物适应高原环境对人类影响涉及大气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其中大气压低、低氧、低温、低湿、太阳幅射强等因素往往综合作用于人体,但低氧(hypoxia)是关键性的因素。
随着地球周围大气层的演化,约于20亿年前氧(oxygen,O2)开始出现于大气成分中,而在晚近100万年,大气中氧含量迅速增高,在距今50万年时达到峰值并稳定下来,因此鸟类和哺乳类在进化过程中约于近25万年在大气中氧的富有量相当于当今水平的条件下其呼吸功能逐步发展起来。
在地球上的造山运动中,安第斯、喜马拉雅山等逐步隆起,抬升,一些生物物种进入高山或随高原(山)升高而向高处发展,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但哺乳类进入高山地区仅出现在近代进化史上,当其进入高山时的呼吸功能正是其祖先原先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所选择演化的,如今身处低氧环境,其呼吸功能的机能和结构必须经过一个深刻的改造过程,以适应这一环境。
人类进入高山高原环境仅仅是近数千或数万年的事,这对进化所需的时间来说似嫌过短,但对某些呼吸适应的自然选择来说则时间已经足够。
在环境低氧的作用下,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生命形式在漫长的时间内根据达尔文发现的进化机制改变了它们的特性,那些不适应环境者终被淘汰,而那些成功闯关的物种就是适应所处的特殊低氧环境而发展的那些物种。
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第三纪末期以来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以及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致使珠峰地区北坡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布在此的是适应于气候干寒缺氧的高原草原(或高山草甸)的藏羚羊、藏野驴、黑唇鼠兔、灰尾兔和拟田鼠等古北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