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资料古代史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资料古代史部分
编年体
发展脉络:
(1)中国编年体史书的正式产生是以孔子《春秋》为标志
(2)《左传》是编年体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3)编年体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是荀悦《汉纪》,此书改编自《汉书》,吸收了纪传体的某些叙事手法,司马光《资治通鉴》特别强调要“仿荀悦简要之文”
(4)宋代是编年体史书编撰的高峰,《资治通鉴》可为其代表,其他如《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等,都属名著
(5)朱熹改《资治通鉴》为《资质通鉴纲目》,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通鉴的改编本,节抄本,续作本。
优点:(1)编纂体例契合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把历史事实联接为一个可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2)通过历史事件的前后排比,可以展示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3)可以将异质的历史事实同时纳入,可供对比比较,拓宽人们的历史视野
缺点:(1)同一历史事件时间跨度太大,不能连贯记录,不利于阅读和接受
(2)历史事实的取舍不易,可能会有不少“邻猫生子”之类予以记载,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反而容易脱漏(3)社会制度、文化风俗等很难纳入到编年体中
(4)有许多历史事实具体年代无可考察,无法编排。
A.《春秋》:孔子晚年编订“六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从鲁隐公元年(前722 年)叙至哀公十四年(前481年)242年间的大事。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及其他诸侯国,按年、月、日顺序排比。所记内容,以征伐比重最大,其次为会盟,访聘。全书约1万8千字。记事简单,少则1字,多则四五十字。
B.《左传》
(1)作者何人成书于何时?是否为刘歆所伪造
(2)性质是解释《春秋》之“传”,还是独立的史籍?
《左传》对《春秋》发展
(1)记事方法的改进,《春秋》只有事纲,《左传》则在事纲的基础上,原原本本叙述历史的经过,对人物形象、性格等也都有深刻的刻画和描绘,如记载郑庄公掘地见母事。
(2)对历史发展的前后因果关系都有交代。例如写春秋时代的战争,《左传》以描写战争见长,包括长勺之战,昭陵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从站前准备到战场交锋,直至战争结局,层次分明,叙述生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争胜败的因素。(3)插入了作者的历史评论,以“君子曰”,“君子谓”的形式插入,言简意赅,颇具史识C.《汉纪》荀悦
《汉纪》,共30卷,约18万余言,为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断代
体史书。《汉纪》的所用的史料,绝大多数来自《汉书》,但也稍有增补删改,自有剪裁,非一味抄袭,可补正《汉书》之误处。史事记载方面,如谏大夫王仁、侍中王闳的谏疏,为《汉书》所没有的;内容订正补充方面,《汉书·高帝纪》十年“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崩,葬万年”,《汉纪》则作“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亥,太上皇葬万年”,两者比较查考,显然《汉书》有误;关于壶关三老茂,《汉书》无
姓,《汉纪》则云姓令狐;朱云请尚方剑,《汉书》作“斩马剑”,《汉纪》乃作“断马剑”,据唐代张谓诗“愿得上方断马剑,斩取朱门公子头”,证明《汉书》有误字。
《汉纪》虽然史料价值不高,但《汉书》精华大体被吸收,且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作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来读。此外,荀悦立意“劝善惩恶”,除有意通过后汉中兴前一代的历史的评述,探究其成败得失之机,供汉献帝及其后继者们能“有监乎此”,获得“拨乱反正”,振兴汉室的启示外,并在《汉纪》中撰写大量论赞,约占全书二十分之一篇幅,其中不乏佳作。
今日《汉纪》所能见到最早的版本,是明代黄姬水所刊的南宋王铚辑本。点校本方面,有北京中华书局将之与《后汉纪》合辑标点的《两汉纪》。
《东观汉纪》
亦称《汲冢纪年》,西晋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竹简的一部分,体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一般就称《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一部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所发现的古代史书,是一本编年体的史书。由于它当时被埋藏于魏安釐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里[1],所以能够避过秦始皇挟书令导致的焚书运动。它记录了从传说时代的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三朝的史事。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
各个皇帝的诏赦、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字数1600多万。史料特征
《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实录》正式修成后,卷首列御制序,臣下进《实录》表,纂修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焚其草稿,将誊录的正本藏之内府。嘉靖十三年后,转藏于皇史宬,而将誊写的副
本藏之于文渊阁,供后代阁臣、史官修《实录》时借阅参考。
万历中,大学士申时行命诸学士校仇,始转相抄录,各种传抄本才得以流传。
其中也出现了卷帙有出入,内容有详略,以及脱落、简错等舛误。今海内外留下的各种传抄本约十余部。
D.《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参与编修,是集体合作与个人负责的典范。胡三省作注。《新注资治通鉴序》:修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迄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
取材:(1)战国至两汉三国,多取《战国策》,前四史,以及诸家后汉书尚存者(2)两晋南北朝,则取正史以及诸家晋书与南北朝史尚存者
(3)隋唐五代一段,则与新唐书、新旧五代史条件相同
(4)根据引书估计,《资治通鉴》参考材料约三百余种,多已亡佚,保存了很多史料。但总体而言,是后胜于前,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
《资治通鉴》的编撰:
(1)断限: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前403年,并不接续《春秋》,也不是《六国年表》的开端,而是周天子策立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三晋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誖逆之臣。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
诸侯也”。礼乐自天子而坏,揭示了作者维护正统礼乐制度的意图。
(2)写法: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
(3)长编,把所有比较重要的历史事实,都按照年月日排比起来,长编宁失于繁。长编应该是整个编修的基础工作
(4)去取与考异。去取,即哪些史料需要,哪些不需要,总体而言,《通鉴》重政治,由书名即可反映,而对战争的叙述也是非常的详细。社会经济的内容也有一些,文化艺术宗教等内容则少之又少。考异,是对同一事件的多种说法进行辨析考证,司马光另有《通鉴考异》。
《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文史通义》:夫文史之籍,日以繁滋,一编刊定,则征材所取之书,不数十年,尝失亡其十之五六,宋、元修史之成规,可覆按焉。使自注之例得行,则因援引所及,而得存先世藏书之大概,因以校正艺文著录之得失,是亦史法之一助也……诚得自注以标所去取,则闻见之广狭,功力之疏密,心术之诚伪,灼然可见于开卷之顷
《资治通鉴》的影响:(1)注释,胡三省注《通鉴》
(2)续作,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3)改编,朱熹《通鉴纲目》,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李焘撰,全书520卷,记载北宋太祖至徽宗史事。其书仿《通鉴》,但不敢自比于《通鉴》,故谦称“长编”
(2)此书取材于档案、实录、杂史、文集等,史料相当丰富。编时“以木橱十枚,每橱抽替匣二十枚,没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日月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纪事本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