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
目录
前言 (1)
一、诸葛亮生平 (1)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
(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 (2)
(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 (3)
(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 (3)
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 (4)
(一)史实与虚构 (4)
(二)铺垫与衬托 (5)
(二)夸张与渲染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前言
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随后在建安十二年,受到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但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曾给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和益州,获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之后,再和孙吴联于对抗曹操,之后再想统一天下的大业的建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隆中对”。之后诸葛亮在跟随刘备期间,为刘备提出了许多策略以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如联合孙权进攻曹操,成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两地,后又极力说服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蜀国丞相。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到刘备的遗托,全力辅佐刘后主,军国大事全部由他操劳。在诸葛亮当政期间,赏罚分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抑制豪强,并推行了屯田政策,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改善[1]。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南征战,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被葬在定军山,时年54岁,谥号为忠武。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国进行精心塑造、全力歌颂的一个理想人物,那么诸葛亮既然作为以理想人物,那么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会过于单一。其实,自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被载入《三国志》之后,基本历史形象就已经被定性了,但是在个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却一直有所变化,直到之后的《三国演义》的出现,才把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完整呈现[2]。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把他认为“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3],鲁迅先生则认为他“多智而近妖”[4],现代人的看法也多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贤相”典型“贤人而兼智者”或者“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等等,无论是那一周公看法,都离不开智慧惊人、才能绝世、忠贞之士这儿点。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可比兴周朝八百余年姜子牙,旺汉江山四百余载张子房”[5],还有“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于”,更有“万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人”之称等等,概括来说就是不但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具有卓越的治国之才,还有智慧忠贞、鞠躬尽瘁的美好品德。其实,仔细观察《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位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的“军师”形象。首先他能够根据刘备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制定出适合刘备集团长期发展的军事战略。诸葛亮给刘备所制定的军事战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为刘备所做的长久发展战略,也就是“隆中对”。对之后的三国局势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刘备集团自诸葛亮为之制定过军事战略之后,一切变化均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刘备也从之前的被动挨打,占领荆州和益州,一步步的鼎足一方。可以说是对诸葛亮军事眼光中的高瞻远瞩进行了充分的证明,足以称得上是杰出的军事家,另外,一个军事战略就是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所制定的结好东吴,共同讨伐曹魏的战略,其实这一战略也可以看成是“隆中对”之中的一部分。因为“隆中对”中曾有在刘备立足之后“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样便可一步步的成就霸业,复兴汉室。但是之中所期盼的“天下之变”这一大
好时机并没有出现,反而曹魏的实力依然相当的强大,蜀国的关羽、张飞等大将军亡故,赵云年龄也大,刘备都已驾鹤西去,也不会再出秦川。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择继续北伐,以弱攻强。这一战略计划,现代人看来有些穷兵默武,自找灭亡,其实当时政治形式,任何一个集团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国家,实现天下太平。诸葛亮则就从蜀国的这一政治角度,并坚信统一大业必须有蜀国完成,所以说他数次北伐的战略构想,并不是在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是当时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就是完成统一大业,至于这一军事战略的实施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战略对错的标准,也仍然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高瞻远瞩进行了表现[6]。
(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外交高于,他善于从全局的利益出发确定出外交方略,高瞻远瞩,机智聪慧,且巧舌如簧,往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危机成功的化解。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吴国了吧。当时的刘备兵败夏口,蜀国的政治形势也变得相当的被动,非常需要借助于孙权的力量,来对付曹操,但是当时曹操也非常的精明,在诸葛亮达到东吴之前,就发布檄文,声称要率领百万大军和孙权一起共同讨伐刘备,并永结盟好,而且孙权身边的重臣也纷纷主张投降曹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想要在这个时候说服孙权,困难相当的大。诸葛亮先在大堂之上,采用相当高的舌战技巧以及机智灵活的外交计谋,舌战群儒,力挽狂澜,之后又成功的采用激将法和抚慰之术,让孙权清楚的看到了不战而降的后果以及必胜的希望,让孙权答应了出兵,展示了自己高超绝妙的外交才华。另外他还用自己高超的外交才华,成功的说服过精通水战且机制狡猾的周瑜。
(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以上军事奇才之外,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忠贞,他的忠贞不仅仅只表现在诚恳提拔自己的刘备身上。还包括那个懦弱不堪的刘后主,他仍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表》之中的肺腑之言,可以说把诸葛亮对蜀汉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进行了集中折射,句句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并一心想要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另外刘备在托孤之时,曾公开宣明:“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后主治国无能、昏庸懦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