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的方法论意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之一的缺陷。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及方法论的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与运动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是一方面,由于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一旦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是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一旦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这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这里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从物质看,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这里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具有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一去不复返的的特点。
空间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具有三维性(具有长、宽、高三度)的特点。
马哲

马哲:34个原理辩证唯物论:五观,5个原理(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时间观)1.物质观的内涵: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观的内容:客观性可知性2.运动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相互区别:从内涵上来说,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
从特点上来说,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静止具有相对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是无条件和有条件,绝对和相对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物质的存在应该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强调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如: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
只强调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属性。
时间反映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
空间反映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凡是时间和空间的量度都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运动来量度。
凡是物质运动都要经历时间并且占据一定空间。
时空的四大特性:时空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时空为物质所固有的。
时空的相对性——有条件性时空的相对性是指具体时空的可变性,它会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时空的无限性就整体的时空而言,一维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三维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时空的有限性时空的有限性是指具体时空的有限性。
4.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着决定作用)意识的本质(高级在什么地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内容上是可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内涵:人特有的积极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认识世界是由外到内,改造世界是由自然到人工)表现形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意义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
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却无法解释这一问题,“这些万物之源又是哪里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正如列宁所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 160 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同样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实践意义。
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
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人必须通过物质活动改造世界,不可能凭借意念改造,这就跟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改造物质的途径是实践。
我们通过认识活动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回归实践,从而达到改造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让我们摒弃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从而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
唯物论

唯物论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物质观:六个原理1、物质和运动2、运动和静止3、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4、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意识观:两个原理7、意识的能动作用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实践观:一个原理9、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额外:10、物质和意识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物质和运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区别:物质和运动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3、联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反对错误: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二、运动和静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区别:运动具有绝对性,静止具有相对性。
静止只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3、联系: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
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离不开运动。
任何运动都离不开静止,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离开静止的运动,离开了静止,运动也不存在了。
3)相互渗透。
运动渗透着静止,静止渗透着运动。
4)相互包含。
运动包含着静止,静止包含着运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风定花尤落,鸟鸣山更幽)相对静止具有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完整版)最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
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解释并没有把万物之源定为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客观实在”作为说明,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本来就存在的,没有“从哪来”,也没有“到哪去”。
换句看上去不太讲道理的话就是说:“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它本来就有,就在那,没有理由。
”这种说法使唯心主义无法反驳,使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地位,也让唯物主义深入人心。
物质观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极不发达,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直观,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
例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提出水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样,水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物质。
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土、风等具体实物当作物质。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物当作物质。
近代唯物主义在生产和科学发展了的条件下,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砖”,认为整个宇宙大厦就是由原子堆砌而成的。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这样,他们就把原子等同于物质。
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不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实物,那怕是最微小的实物原子。
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如: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及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 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 本原的问题。
唯物主义
一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
世
元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精神
笛卡尔
界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
的
元 各自独立的本原:
统
论 物质和精神。
一
多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原: 波普
地球公转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 对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指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 特性是相对的。
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
❖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相对主义诡辩论
静者恒静
形而上学不变论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2、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 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人的寿命是几十或一百多年 太阳寿命是100亿年
方法论意义:
1、在静态中把握世界, 在运动过程中认识世界。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从世界的角度、从大局看问题。
欧几里德
罗巴切夫斯基
黎曼
欧几里德几何学、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理论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3.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掌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
熟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辩证本性。
5.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
6.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原理。
了解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
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
8.掌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四)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1学分16学时为实践课时,2学分32学时为理论课学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安排的课程讲授学时为32课时,1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时主要采取与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团和校外实践教学联系协作进行。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关键词:物质统一性物质概念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意义内容提要: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
现代科学根据对宇宙射线的研究,以及对陨石和从月球上取来的岩石的分析,证明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和观察到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由同类的化学元素:氢、氧、氮、碳、磷、钙、铁等构成的。
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及周围的东西和地球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非物质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
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统。
现代复杂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数原生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经过上亿年的漫长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
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2022最新版) 202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更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任人主观臆断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种世界观使我们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本质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一种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全面分析问题,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出发,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还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为,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对辩证统一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理论武装力量。
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推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7(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10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因为它(分数:2.50)A.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到一切领域√B.把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贯彻始终√C.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D.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因此,ABCD都符合。
2.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分数:2.50)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物质就是水、火、气或粒子C.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一切唯物主义包括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题应选择三种唯物主义的共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决定意识的;意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只有A、C符合,B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表现,D项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表现。
3.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分数:2.50)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B.认识是先于经验和事物√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D.世界是不可知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
一切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本题应选择两种唯心主义的共性: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或精神的,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或认识)先于客观而存在。
只有A、B符合,C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属于不可知论。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分数:2.50)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理解。
马原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时空观

马克思时空观引言马克思时空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和理论观点。
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马克思时空观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在分析马克思时空观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世界本质、社会性质和人类历史的综合把握。
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和改造世界时所采取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马克思时空观的内涵对时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对时间的认识有着独特的贡献,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属性。
在马克思看来,时间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马克思时空观强调时间的相对性和历史的发展性,认为时间的变化是历史的表现,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间特征。
对空间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对空间的观念也具有独特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场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载体。
马克思时空观突出了空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了社会关系对于空间构成和演变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将空间视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同社会阶段和社会形态下的空间有着不同的特征。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对彼此的制约和塑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时间的变化会导致空间形态的演变,而不同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则会影响时间的利用和流逝。
马克思时空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马克思时空观的形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它使得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社会历史和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全面地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从而更准确地找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现实意义马克思时空观在现实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我们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把握社会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马原哲学部分——第二讲(一)物质观

2.意识的本质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 说法:“角似鹿,头似 驼、眼似兔、项似蛇、 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
方法论功能
(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 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同唯心主义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大宇宙黑洞与暗物质
(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发展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说:“万物 是由水做成的。”
阿那克西米尼:万 物的始基是“空气”
赫拉克利特说: “火”是万物 的本原。
“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 土,土胜水” 。
人的时间是可以买卖的,献给 那些真正有时间需要的人。
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能够生产出新的物质、 新的产品,可以变废为宝,可 以模仿人脑制造出电脑。动物 能吗?为什么? 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 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 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 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化学和物 理实验中 可以观察 到的原子 是物质世 界的共同 本质。
局 限 性 一
机 械 性
人是机器 人 关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2物质与物质世界资料

•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 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2008)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D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 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 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 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 式的时间具有()200= 客观实在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 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 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 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 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 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 性概括起来”。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 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 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 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 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 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 古代中国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 物体都由客观的元气所生产,元气是构成 世界的本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这些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 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究根究底,试 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在 当时没有也不可能被科学所证实;它把物 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 题简单化、片面化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 本质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 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 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 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和根本属性。
马原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1、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这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体系2、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历史根源)(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阶级基础)2、理论思维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理论基础):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精神(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四)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扬弃了自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实践观点中既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它在事物的肯定性中发现了事物的否定性,因而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
[整理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整理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7d5b5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d5.png)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马克思整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看: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看: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看: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世纪以“三大发现”为中心的自然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理论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的物质观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与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实现了哲学物质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正确阐明了意识的起源及其与物质相互关系,而且深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规律地运动着。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客观地揭示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物质的统一体,它已经并还将不断为科学与哲学的发展所证明。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再者,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人类实践和科学以及哲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来证明
的。
科学证明,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都是物质的。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
发展着的人类实践不断地建构着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性的多样。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坚持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观念、旧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并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世界是永恒运动和发展着的物质的世界。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