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cen
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 的学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K
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 程。
time
PK / PD
PD (pharmacodynam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 是研究药物剂量 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 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PD
Effect
研究药物对机体内 致病菌的作用。

红霉素为抑菌剂,对链球菌具有杀菌作用,在小鼠股部感染 模型证明与-内酰胺类相似符合T>MIC, T>MIC%期望值为 40-50%,应多次给药。
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比红霉素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它们能积 蓄于巨噬细胞,而阿齐霉素具有从细胞缓慢外排特点,药物 在白细胞的高浓度可以在感染部位发挥药物释放系统作用, 其作用持久。PD模型为AUC24/MIC,期望值应大于30,只 需一次/日给药。
PK/PD定义

pk,即药物代谢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 度与时间的关系。
.pd即药物效应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 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

优化抗菌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是药动学/药 效学(PK/PD)研究的成果
以血浓度代表
药动学
(ADME) 药 物
体外药效 MIC
感染部位浓度 结果
病原菌 临床疗效
细菌清除
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 时间的长短有关
1. Mouton JW,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terminology for anti-infective drugs: an update.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55:601-7. 2. Así n-Prieto E, et al. Applications of the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J Infect Chemother. 2015;21(5):319-329. 3. 张波, 等. 蒙特卡罗模拟在抗生素药动学和药效学中的应用. 中国药学杂志. 2008; 43(4): 241-244.
药效学 PK/PD 耐药性
抗生素的临床疗效
药物进入体内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MIC/MBC 时间/浓度依赖杀菌模式 抗生素的后效应 细菌计数:细菌清除率 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WBC 病死率:
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抗菌效果
关于PK/PD—参数
药代动力学(PK)

药效学(PD)
• • • • MIC(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PAE(抗生素后效应)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Concen
PK / PD
PK
Concen
PK/PD
Effect
time
PD
Effect
time
Concen
如何建立优化治疗的PK/PD目标?
浓度依赖性: 1 时间依赖性且抗生素 后效应 (PAE) 较长
药物浓度愈高,杀菌作用愈强
2
疗效
PK/PD 指数 (如, AUC/MIC )
3 时间依赖性:
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
(mg/L)
10
Cmax Cmax/MIC
血 药 浓 度
AUC/MIC
1
T>MIC 0 Sub-MIC
MIC PAE
0
12
时间(h)
24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但抗菌活性 持续时间较长 时间依赖且 PAE或T1/2较长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抗菌药物PK/PD分类
依据抗菌素抗菌作用与其药物浓度 或时间的相关性,将抗菌素分为三类 •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 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PK/PD分类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 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PK/PD
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 的作用越强。
MPC
Resistant mutant Susceptible bacteria
(MIC of mutants)
MIC
Concentration (µg/ml)
Cmax
MPC 选择窗
MIC
Tmax
Time post administration (h)
Baquero & Negri. BioEssays 1997; 19: 731-6 Drlica K. ASM News 2001; 67:27-33 Cantón et al. Inter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6 (in press)

氨基糖苷类的PD特性与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为浓度-依赖性的抗生素,它们的浓度越高 杀菌作用越强。 •持续长久的药效及PAE及PALE •PK/PD评价参数为Cmax/MIC, 对常见细菌的期望值应 在8-10以上。
•PAE也具有浓度依赖性
•建议一日单次足量给药:耳、肾细胞对该类药物的摄 取具有饱和性,增加药物浓度不会再增加摄取量,一日 多次或持续静滴时,尽管Cmax相对低,但维持时间长, 有较高比例的药物被肾皮质摄取,易造成蓄积中毒
抗菌作用与 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daptomycin、甲硝唑
多数β -内酰胺类、 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主要参数
Cmax/MIC
在一些抗菌药物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 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可看作另外 一种形式的PAE,表现为PAE延长(体内和体 外)。 有较长PAE的抗菌药倾向于显示最较的PALE,如 阿奇霉素,这是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不具备的, 氨基糖甙类和喹诺酮类常可使PAE延长一倍(对 G-菌)

防突变浓度(MPC)与耐药问题
4 µ g/ml
8 µ g/ml
16 µ g/ml
MPC
药物的防突变浓度 ——selection index,SI

SI:即MPC/MIC,值越大,说明抗菌药物防突变能力越 低;反之,越小,说明抗菌药物防突变能力越强。

根据MPC和MSW理论,通过选择SI值小的药物、调整剂 量方案、联合用药等可以缩小乃至关闭MSW,从而减少 耐药菌的产生。

耐药菌 可能由于抗生素使用 后敏感菌被抑制而出 现
既然敏感菌( )能被某浓度(MIC)抑制,而 该浓度低于抑制耐药菌( )所必需的浓度…
那么我们是否能定义一个既能抑制敏感菌也能抑 制耐药菌的浓度?
MPC (防突变浓度)
- 既能抑制耐药菌也能抑制敏感菌的浓度 - 能防止突变发生的浓度 - 耐药菌的MIC
Sept.12, 2001
PK/PD的推广意义

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作用时间过程; 根据PK/PD原理给药,提高清除病原菌,改善
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PK)与药效 学(Pharmacodynamic, PD)是药理学与 临床药理学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对G+菌,所有抗生素都有PAE.

对G-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都有PAE。
故β -内酰胺类对该类菌无PAE或很短,但碳氢酶烯类对 绿脓杆菌的PAE较长

抗菌素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 (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
防突变浓度 (MPC)
18-24h 培养 (≥3 x 108 UFC/ml)
离心浓缩
≥1010 CFU/ml
200 µl
0.5 µ g/ml
1 µ g/ml
2 µ g/ml
4 µ g/ml
8 µ g/ml
16 µ g/ml
24-48 h 35-37º
0.5 µ g/ml
1 µ g/ml
2 µ g/ml


这类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 提高临床疗效。 但在这类药物中对于治疗窗比较 狭窄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的药 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 浓度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Effect
time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 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 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 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 也不再增加。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 效。

头孢曲松例外,半衰期较长8.5小时,故12-24小时给药一次即可,
而不降低疗效。

碳氢酶烯类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 强大的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因此临床可适当延长给药时间 间隔,采取1-2次/日的给药方案
大环内酯类的PD特性与给药方案

基本属时间依赖性,但差异较大,难用一类参数描述。
●PK/PD结合模型是抗生素新药开发与临 床药理学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备受关注的 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抗菌药物、人体、和致病菌的关系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 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 与药效动力学(PD) 是决定三要素的重要依据 PK/PD 是将药动学与体外药效学的参数综合,反映致病菌-人体-药物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根据抗菌药 物的PK/PD 制定抗菌药物的临床用药,从而优化药物应用方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MIC和MBC参数的不足;反应体外抗菌活性,不能真实反应体内的时间过程
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关系
毒性作用
血 药 浓 度
无效作用 0 最高安全浓度 治疗作用 最小有效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 降至低于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然受 到 持续的抑制效应。 即细菌暴露于抗菌药物后,洗去抗菌药物后, 数量增加十倍(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 对照组的差值。 反应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持续作用,故而又称 持续效应(persistent effect)
Cmax(血药峰浓度)


Cmin(血药谷浓度)
AUC24h(药时曲线下面积) T1/2(半衰期 ) V(分布容积) CL(清除率)
药物浓度
浓度依赖性 Cmax: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 %T>MIC MIC T>MIC 时间 (h)
0
PK / PD
PK(pharmacokinetics):
药效动力学参数

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是指引起细 菌肉眼观察下未见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指能使活 细菌减少到起始数量的0.1%的药物最低浓度,常作为描述药物抗菌活性 的主要定量指标

Drlica在1999年提出抗菌药物的防突变浓度 (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的概念:即能防止耐药突变株被选择性富集生 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PC:即在接种菌量1010 CFU/ml琼脂平板上 作药敏试验,不出现菌落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 浓度。
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称为抗菌药物的突 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T>MIC AUC>MIC
主要参数 T>MIC,, PAE T1/2 AUC/MIC
-内酰胺类PD特性与给药方案

这类抗生素的PD参数为T>MIC,其超越MIC或MBC的时程。


本类抗生素到达临界浓度后,抗菌作用不再随浓度增高而增强。
多无PAE,浓度降至<MIC细菌恢复生长。 T>MIC时间至少是给药间隙的40~50%或60~70%,最好是85%以上,可 达临床细菌学治愈。故应一日多次给药,一般3-4个半衰期给一次药。
PK/PD在合理使用
抗生素中的意义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
张占强
应用背景

来自细菌的挑战--耐药不断增加! 产生原因:
1.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 2.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用药指导的意义 经验性用药 – 临床针对性更强

W H O WARNING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