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社银行非现场审计解决方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社(银行)非现场审计解决方案

《远程计算机辅助审计平台》是针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处理电子化环境,吸收当前国内金融审计先进成果,借鉴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审计与审计信息管理及作业控制的最新理念,实现集审计分析与审计管理一体化的综合应用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迁移、审计项目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分析与远程监测、审计信息管理等功能,在推动农村信用社审计信息化管理、实现远程审计监督、规范业务流程、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开展案件综合治理,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为农村信用社构建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为依托的非现场审计体系,开展远程、即时审计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系统支撑。尤其是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针对农村信用社业务数据特征,制定了多种数据挖掘方案,形成了一整套涵盖负债业务、资产业务、风险控制等各个业务领域的审计思路。

该系统由八个子系统构成。

开发背景

信息化浪潮不断推动审计业务在审计监督、审计管理、审计分析以及审计风险预测方面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国家审计署牵头进行的“金审工程”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和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历史条件下正式拉开审计信息化进程帷幕。而农村信用社所具有的金融行业特殊性与业务复杂性使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形成审计监督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

一、内部审计监督手段相对落后

(一)审计监督手段仍旧停留在传统手工审计的层面,账册与凭证的查证仍然以手工为主,但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后,系统输出的凭证和账簿让审计人员无法保持手工审计状态下对每笔经济业务来笼去脉的连续性查验,使得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二)难以对大容量数据开展专业分析与查证。审计查证有虽然可以通过科技部门调取数据,并由审计人员使用电子表格等工具对部分业务数据进行处理,以能够满足现场审计的部分需求,但由于数据处理工具及审计人员素质的限定,能够处理的数据量太少,不可能对综合业务系统产生的动辄上百万条、千万条的业务数据纪录展开并进行连续分析与疑点查找;

(三)审计项目管理仍旧以人工为主。审计文书、审计立项、审计底稿、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等均由手工处理完成,审计成果不能及时集中汇总,发现问题整改带来不便;

(四)审计方式仍以现场审计为主。不能实现事前审计、远程审计与报表审计,不能定期监测业务风险发展动向。

二、内部审计监督力度相对薄弱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储蓄、对公、内部核算等业务普遍使用综合业务系统,逐步改变了以往手工或半手工记载账务的处理方式,实现了业务系统的联网上线,方便了客户,推动了账务核算的革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在瞬间实现账务划转、柜员制逐渐推行的模式下,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与内控制度执行等方面暴露出新的问题: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增加。柜员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劳动组合与账务处理方式。以往由会计、出纳与复核三人办理业务,变为由一人负责实现全程账户处理,增加了员工处理业务的责任与风险。在道德风险难以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柜员的合理监督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监控录像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主要是对业务流程操作层面规范性的监督,对所办理业务的潜在风险很难进行实质性揭示。

(二)资金安全监管的难度与成本明显加大。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后,资金划转的速度明显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网点之间资金划转瞬间到帐,增加了业务处理的控制难度。违规业务可以不在本地,而通过空存实取、本地存异地取的方式实现,使得监管难度与成本增加。而目前其他金融机构使用的一般意义的在线监测系统只是对一定金额限度内的部分操作业务进行合规性提示,并不能对业务风险进行全面揭示,更无法对被监督单位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给予有效评估。

(三)传统事后监督手段已经不能适应账务处理的变化。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后,手工、半手工账簿和报表处理业务必然逐步被取代。系统自动打印传票,以综合柜员为传票装订单位,不再按会计科目对传票集中分组,这给会计监管带来了明显的障碍。如何更直观地审查同一会计区间会计科目发生明细变得异常麻烦,如何快速定位审计疑点或所要抽查的样本成为审计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成因分析

形成以上滞后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结为:

(一)目前农村信用社审计监督部门整体业务信息化程度不高,尚未建立起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审计队伍中精通计算机的人才相对较少,既懂计算机又熟悉业务的审计人员稀缺。

(三)是尚未形成以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为依托的非现场审计手段。

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少、硬件设施缺位、审计信息化层次不高,成为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审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的羁绊。

四、解决方案

许多已发案件和审计实践证明,在业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工作模式越来越难以发现新的风险点,这对及时揭示风险极为不利,而且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方式开展工作,完成同样的工作需要的时间和人力成本明显增加,因此必须对不符合电子化环境需求的传统管理和监管手段进行调整。

根据目前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实施电子化环境下的有效监管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其一是在线监测,其二是实施非现场审计。在线监测系统只是对一定金额限度内的特定业务操作进行合规性提示,并不能对业务风险进行全面揭示,也不能从根本对业务资金收支、往来进行连续的监督与系统分析,更无法对被监督单位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给予有效评估。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针对农村信用社业务及管理特点,对审计手段信息化建设进行不断的探讨,内容如下:一是转变内审方式,从事后监

督检查转变为事中预防性监督、事后风险检查与揭示并重相结合;从以现场审计为主转变为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有机结合;从以风险审计为主转变为合规性审计、效益性审计与风险防范性审计并重等;二是转变内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作业控制、审计数据分析、审计风险预测等。

具体到实践工作中,《远程计算机辅助审计平台》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审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以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为依托建立非现场审计体系。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人、机有效结合,面向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进行非现场分析,从数据层面揭示风险,如库存现金异常变动、大额存款支付与挂失、关联企业贷款综合风险、贷款风险质量等。

二是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进行项目管理。包括专项审计、责任审计、经营真实性审计以及其他审计项目,完成自审计立项至审计查证以及后续审计等日常事务的管理,规范审计工作流程。

三是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搭建的技术平台,促进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建立起综合业务素质较强的非现场审计专家队伍,并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搭建金融机构非现场审计风险防御体系。

四、积累审计模型,收集审计经验和审计成果,构建审计成果数据库,完成审计成果的归集与共享。

五、建立审计数据库,便于审计人员在安全授权的情况下,自主调用被审计监督单位账务,对审计单位系统性风险进行连续性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