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徐椿梁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
摘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网络舆论,实质在于将网络舆论最终定格在人与价值的这两种纬度上。

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舆论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从网络舆论的最终属性而言,其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价值舆论场会对大学生个体以及整个校园环境起着正面与负面两种价值作用。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网络舆论进行具体改革,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严格把控舆论信息源的价值质量,并将网络环境中的舆论价值场转化至现实社会中的价值场。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哲学;效用性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012-03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on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XU Chun-Li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essence is eventually determined by people and the value of these two kinds of latitude. With the increasingly high degree college information,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for the final properti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which play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value effect.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network media for specific reforms,respect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form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ictly control quality of public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transform value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public opinion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utility
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表达自我想法、观点以及价值诉求最为集中的地方,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价值交流平台,而且直视学生群体中的内在价值诉求,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正确的网络舆论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场,对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正面的作用。

当然,网络舆论一旦价值失控,也必
然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网络舆论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将网络舆论中的正能量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一、网络舆论的哲学思考
从传播学、新闻学以及舆论学研究角度而言,网络舆论往往都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舆论产生与传播的方式,舆论与网络结合所形成的网络舆论往往更偏重于工具的形式。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而言,尽管网络舆论能够以其“易便”的价值效应吸引公众注意力,但从其存在的实质而言,网络舆论最终还是要回到社会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之中。

因此,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舆论价值场的形成是以主体人为最终目的,同时也以舆论价值场主导网络舆论的价值方向,并以此影响现实社会的舆论方向。

哲学家普罗塔戈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是万物存在,不存在是万物不存在。

”[1]在唯物主义者看来,这似乎颠倒了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秩序。

然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无论是现实的社会存在中还是虚拟的社会存在中,人都是社会存在的中心。

同样,在网络舆论中,人的中心价值地位并没有因为存在空间的虚拟化而改变。

虽然,社会舆论因为网络的出现,而使其迅速产生并能够在公众之中迅速形成公众意志,但这并没有取代人在社会舆论中的核心地位。

同社会舆论一样,网络舆论从产生开始,就强烈地表现着主体人对社会存在的感知、认识、主观愿望、价值信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公共价值信念。

麦克卢汉将媒介视为“人体的延伸”,这也同样可以运用于网络舆论之中。

从表面而言,麦克卢汉的这句话似乎更加强调媒介与网络的工具性一面,然而,实质而言这恰恰意味着社会舆论越来越直接体现着社会存在中的主体人,特别是网络舆论。

由于没有现实空间的限制与社会现实规范的约束,网络舆论中的信息则会更加体现着主体人在社会存在中的“生命力”与内在的、真实的价值意志。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舆论场中价值氛围,更加能够使主体人的意向转移至舆论的焦点之中,更加能够接近主体人的意志与本质。

所以胡塞尔的意向性绝不会仅仅停留在朴素的认知意识范畴之内,更应该是一种“为我”的精神本质表达,“它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精神的存在意义的表达”,“…我‟可以有肉身,但我的本质没有肉身。

”[2]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主体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绝不会仅仅停留于自我的感知基础之上,也是主体人的意志。

当然,这种主体人的意志并不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网络舆论是公众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意志。

在网络舆论中,“孤掌”是难以形成舆论的。

因此,即使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人在现实社会中丧失约束,但这并不妨碍在网络空间中公众公共意志的形成。

网络中的舆论也会像现实社会中的舆论一样,借助于公众之间的价值协商、社会信念以及宗教等形式形成一致的价值见解。

当然,对于网络舆论而言,虽然是以社会信息的形式为其存在的第一原始状态,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舆论中主体人价值意志的体现。

也就是说,对于舆论而言,它更加偏重于社会事实存在中的价值应然性,以此来吸引公众的视线。

对于网络空间而言,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受限制,公众主体在接触社会事件时,远远超越了在传统社会中所接触到的信息量,也完全不受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存在,如何博得公众的视线,必须以“投其所好”的价值定律来吸引公众。

当然,这就必然使舆论在网络空间中更加偏重于对价值的喜好。

从这个意义上
说,网络舆论的价值存在实质在于,网络中的社会信息与网络主体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构建,“传媒的第一个功能是在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接触或一种关系。

与其说是让人知道一件事,不如说是让人重新认识一件事,分享社会化的经验认知或观点立场。

”[3] 这对于网络舆论而言又何尝不是。

当然,在网络舆论价值存在背后,也存在着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如果网络舆论仅仅停留于对网络主体的“价值取悦”,那么必然会扭曲网络舆论存在的价值方向,也会丧失网络舆论存在的社会价值。

作为网络舆论而言,其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共同价值立场、共同道德理念以及价值意志追求,以此形成一种价值信念,并将这种价值信念从虚拟的社会中转化至现实社会之中,对舆论公众在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中形成价值指导。

因此,网络舆论的价值本质属性也在强调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效用性,这种价值效用性主要取决于社会事实是否符合主体人的价值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网络空间中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影响与主导现实社会中的舆论方向,并在现实社会中的各个方面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二、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高校学生表达意见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

当现实世界中社会热点问题被学生关注,并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致的价值评价的时候,舆论在网络空间中的形成也就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网络舆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价值交流的平台,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形成一定舆论场。

关注校园网络舆论,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网络舆论为平台,能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并以此形成良好的舆论价值场,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同样,如果网络舆论一旦没有被有效控制,也会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效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起到正面作用。

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对现实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所形成的一致价值评价,并以此产生的舆论价值效应,往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

网络舆论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现实世界中观察人们日常思想生活的“晴雨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舆论,也往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考系数与直接依据。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学生、老师在网络空间的中表达价值意见的时候,往往不受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空间以及规则的限制。

“脱离责任”式言语表达,虽然会造成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观念时的“随意性”,但正是这种“随意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我的需要、情感以及想法表达直接观念,使自己的自主性在网络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

同时,改变了传统思想教育以老师教育为主,学生被动受教一边倒的教育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以知识授课的思政教育方式。

这就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学生主体性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话语价值沟通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积极的网络舆论参与虽然能够引发学生在价值评价过程中激烈的价值争论,但同时也要看到,正是这种激烈的价值争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从学生主体自身出发,激发出学生自身内在的价值激情。

在激烈的价值辩证过程中,探寻真理的存在。

也只有在价值辩论、价值协商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共识,才能真正地将分散的价值意见集中到一起。

因此,当网络舆论在高校中既能担当“晴雨表”的角色,也能够起到“粘合剂”的功能,更加容易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舆论价值场”。

对思想教育而言,不仅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校园氛围中形成一定的
价值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价值氛围中得以切身体会。

因此,网络舆论不仅是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场,而且也势必对现实的校园环境形成一定的舆论价值氛围。

网络舆论的“粘合剂”功能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意志、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紧紧地粘连在一起,而且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价值信仰等精神领域以舆论场的形式,让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之中切身感知到。

当然,网络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的负面效用。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网络空间很难像在现实社会中以制度、规范对其加以约束,也就造成了网络信息内容的无法控制与公众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言行失控。

于是,在网络空间中,公众与信息传播者之间的身份经常是互相重叠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也可成为信息的阅读者。

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空间中信息源就无法控制,大量的信息源势必会造成其质量的优劣性。

并且,经济作为网络资源的主要目标,也会导致信息源的庸俗化、非道德化甚至是丧失最起码的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受众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评价也会因为过于自我化,而造成在评价过程中社会伦理性的丧失,造成了诸如言语过于极端、言语谩骂与攻击等现象的出现。

而这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方面由于负面的网络舆论宣传,造成了学生主观意志上的动摇、理想概念的模糊以及价值意念的偏激。

而不同的价值标准以及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差异性,也会在网络空间不加理性地予以分析与宣传。

所以,一些不成熟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的一些所谓的“自由”观念会不时地迷惑大学生,在现实的校园环境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一些大学生在新奇的事物面前往往丧失最起码的认知能力,完全陷于自我的观念之中,甚至会造成是非不分等现象出现。

网络信息源的混乱,也造成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过于独立化,也带来了互相的猜疑与不信任。

信任在个体之间的丧失,造成个体之间公共价值存在的可能性,也会造成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社会空间中凝聚力的丧失。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舆论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作用,尽量减少舆论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要适时地改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适应现代网络舆论发展的需要。

三、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改革
网络舆论通过受众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价值分析与价值评价,以此形成一致的价值共识,并在现实社会中,在公众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共同具有自我说服力的公共规则,以此来约束自我。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网络舆论场中能够起到一定的价值作用,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被受众群体即学生所接受,并在现实的世界中转化为自我的实践行为。

这才是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性考核,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接受,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对于网络舆论而言,一旦这种舆论价值场在网络环境中形成,就意味着公众对舆论焦点的价值认可。

或者说,网络舆论中所形成的价值场对受众群体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说服力,符合受众群体的价值心理要求,从而达到舆论最终的价值引导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
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避免网络舆论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性,必须结合网络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大学生主体的自我内在主体性。

大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阶段,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一直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

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量涌入大学生的眼界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再仅仅面对着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在主动接受着网络世界中的海量信息,并在网络世界中被舆论所渲染的价值场所感染。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超越课本的知识形态,走向社会,走向网络,尊重大学生主体的内在价值情感,重新确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网络的形式,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 在网络舆论中,所有的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群体以及受众群体之间都是平等的。

也就是说,面对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从知识传授性转移到主体之间的平等讨论。

从实质而言,就是发挥每个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选择、价值立场,在价值思辨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共识。

网络舆论的产生,往往都形成于受众群体的价值思辨过程之中。

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在网络舆论的价值场中要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在能动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共识。

3. 网络信息时代也会带来认知上的偏失。

当我们在肯定网络舆论的价值效应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的价值效应。

由于信息量的过于庞大,并不能保证每个信息的质量都会以社会责任为最起码的价值标准,大学生尚无完全独立的思辨能力。

因此,也有可能被负面的信息所左右,从而形成负面的舆论价值场,使其迷失价值方向。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必须要面对网络舆论,并利用网络舆论,运用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价值表达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正面的舆论价值场,以此来帮助大学生认识网络中的大量信息。

4. 新闻舆论“告知人们什么是合乎规范的、允许做的,什么是违反常规的、行不通的,而且通过塑造和推出理想人物的方式强化它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敦促人们去追求和实现这种理想的价值模式。

”[4] 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真正效用又何尝不以价值为目的呢?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而言,一定要突破学生对知识的一种被动接受方式,在认知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学会对网络舆论的一种理性的价值分析与正面能量的塑造,形成在网络舆论世界中社会责任感,并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与内在的价值信念。

参考文献:
[1]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3.
[2]舒红跃.从“意识的意向性”到“身体的意向性”[J].哲学研究,2007,(7).
[3]王岳川.媒介哲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116.
[4]曾盛聪.新闻舆论导向与社会价值取向[J].新闻传播与研究, 1999,(1).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