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式教学法让高中哲学课堂更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递进式教学法让高中哲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在高中哲学课堂中实施递进式教学法,前提是把握“三贴近原则”,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重点是构建知识网络,拓展学生思维;根本是贯彻三维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递进式教学高中哲学课精彩课堂
高中哲学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得多,要打造高效哲学课堂必须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递进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递进式的教学情境为线索,精心设计一组有联系的、一个问题比一个问题更加深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或师生合作探究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递进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系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哲学课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课为例探讨递进式教学法在高中哲学课堂中的运用。
一、递进式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把握“三贴近原则”,创设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才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为此其强调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真实、开放、具有可接受性和发展性的。
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激发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合作完成表1对应的任务,教师指导各小组将收集的材料整理分类后挑选出比较典型的例子制作一到两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上课时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分享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归纳提升,形成表2。
表2展示的就是一个递进式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这个递进式的教学情境设计递进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或师生互动探究。
生活与哲学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抽象得多,更加需要通过特别形象、特别生活的教学情景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新课导入是小组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内容来自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比如“自然界组”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角度收集例子,而“人类社会组”从社会形态的更替、政治生活中的泰国政局动荡、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价格变动,文化生活中的经典歌曲到流行歌曲的演变等角度收集例子,而“人类思维组”会从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变化,对社会现象认识的变化,对思维本身认识的变化等角度列举例子。
教育即生活,通过这些贴近学生已有认知、贴近学生的实际日常语言、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教学情境作铺垫,在小组成果分享的新课导入环节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兴趣,为高效完成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递进式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教学内容问题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探究1】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思考1:列举世界上都有哪些运动现象?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具体的运动形式吗?归纳总结生成表2①②,引导归纳哲学“运动”含义以及“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三个领域的运动现象
思考2: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运动吗,意识有没有在运动?展示表2③,引导学生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领悟“世界存在多种运动形式,但从根本上说,都是物质在运动”
思考3: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师生互动】请两个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绝对静止的动作,要求保持10秒钟(其他同学观察)。
从中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探究2】
1.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
2.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思考1:事物的规律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图表中规律都有哪些共性?展示表2④,归纳总结出哲学上的”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看表2④,思考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个领域规律的共性。
思考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请说明理由【师生互动】分小组合作讨论,请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加深对哲学上”规律“的含义及其特征的理解
思考3:达尔文家庭悲剧为何会产生?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否无能为力?展示达尔文家族因违背“生育规律”的材料和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材料学生通过思考领悟,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思考4:人类还能怎样利用图表中的规律,为人类造福?展示表2④引导学生拓展思考,举例三个领域的例子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课堂的成败。
如何才能真正问出好问题,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都成为“重要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递进式教学法以递进式的教学情境为线索,遵守了由易到难、由表到里、由形象到抽象、环环相扣、步步
深入、层层递进的阶梯性原则,不仅符合哲学课的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更利于教师巧设递进式的问题,在学生中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表3是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递进式的教学情境(表2)教师比较容易设计出递进式的问题情境(表3),而且能够充分展现教师主导作用,全体学生也能因为“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吃”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比如,讲哲学“运动”的含义时,依据表2中②设置问题情境“思考2:哲学的运动就是指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吗?”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明白哲学“运动”的含义是各种具体运动形式的概况和总结。
又如,在讲到哲学“规律”的含义时,依据表2中④设计问题情景“思考1:图表中的规律都有哪些共性?”从而概况总结出哲学“规律”的含义。
再如,讲到“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能会由表2②疑惑:世界上的运动是不是物质和意识都在运动?为此,教师设计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思考3: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在运动吗,意识有没有运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表2中②③思考领悟得出结论:“世界存在多少运动的形式,但从根本上说,整个世界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情境,老师巧设问题轻松引导,学生因为有了形象的递进式教学情境做认知铺垫,不仅能够深刻领悟抽象知识,还能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探究的自信和能力。
在表3的“探究2”中,因为有了对哲学“规律”含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学生在师生互动环节分组“思考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请说明理由”时,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组代表
各抒己见,各自成员意犹未尽,在教师的追问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三、递进式教学法实施的重点是构建知识网络,拓展学生思维
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使得知识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甚至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采用以递进式教学情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即以“运动现象—运动形式—运动载体—运动规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层层次演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具体的运动现象归纳出抽象的运动本质,通过特殊的规律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层次推进,步步提升。
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再也不是被动地、零散地接知识,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能够很好地建立知识体系,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对哲学课的学习建立起浓厚的自信和兴趣。
在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对学生的思维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凌乱无序组合教学内容也会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高中哲学课不缺乏教学故事和教学案例,关键是如何整合这些教学故事和案例才显得不凌乱,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果把生动、有趣的教学故事或案例穿插在以递进式教学情境为主线的教学中,不仅不显得凌乱,反而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本课的“探究1”中,讲到“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时,可以穿插讲刻舟求剑等故事说明脱离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穿插慧能和尚的等故事说明脱离物质谈运
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讲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时,可以穿插飞行员和子弹的故事说明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穿插欧布里德的等故事说明否认相对静止的错误。
这些教学故事和案例通过这样的穿插方式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接受。
当然,对于穿插哪些教学故事和案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变化而恰当选择,做到在规定的课时内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四、递进式教学法实施的根本是贯彻三维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课程存在教学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容量大的矛盾,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包含多个知识,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递进式的教学情境,让这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目标也就能轻松实现,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递进式教学法不用过多地举大量的零散的例子来说明教学问题就能让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本课的“探究2”中,为了说明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笔者选用了表格二中“生育规律”进行拓展,引用达尔文家族违背生育规律受到惩罚的案例进行探究,设计问题情境“思考3:达尔文家族的悲剧为何会产生?人类在客观规律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 接着又引导学生回到表2的④中,“思考4:人类如果违背了表格中的规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人类还可以怎样利用表格中的其他规律为人类造
福?”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自觉地树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的规律观。
当然,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从设计到实施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客观的教学条件和教师个人特点等因素而定。
笔者认为在递进式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在教学理念上一开始就要想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二是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宏观上把握教学内容,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看哪个点比较适合设置递进式的教学情境;三是在教学实施中要调控时间、把握节奏,根据学生能力和特点来增加或者删减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斌.皮亚杰与建构主义[J].四川心理科学,2002(3)[2]胡玉文.上海: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王慧.试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现代教学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