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合集下载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WTO(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是为了调整影响国际贸易的补贴行为,确保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公平性和公正性。

补贴规则旨在防止不合理的补贴导致贸易的扭曲和不利影响,并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反补贴规则是一种应对其他成员国的补贴行为的机制,以防止由补贴导致的不公平竞争。

补贴是指政府向特定行业或企业提供的一种经济上有价值的财务支持,以促进该行业或企业的发展。

补贴可以采取直接支付、减免税收、贷款保证等形式,目的是为了提高该行业或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过度的补贴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破坏市场平衡。

因此,WTO制定了一系列补贴规则来限制补贴的使用,并确保市场公平。

根据WTO的规定,补贴可以分为三类:1.非禁止补贴:这类补贴可以被接受,但在其使用上有一定限制。

例如,临时性补贴应该在相应期限内终止,以避免长期的贸易扭曲。

2.补偿性补贴:这类补贴是为了补偿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确保受影响的产业能够继续生产和发展。

3.禁止补贴:这类补贴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国际贸易失衡,破坏市场平衡,因此被禁止使用。

这包括出口补贴、进口替代补贴以及基于产品价格或输出数量的补贴等。

WTO也制定了一系列反补贴规则,旨在应对其他成员国的补贴行为。

反补贴举报案件通常通过“反补贴协议”的争端解决程序进行处理。

在这个程序中,受到补贴影响的成员国可以提起投诉,并经过一系列的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争议。

一个经典的补贴案例是欧盟与美国之间的飞机补贴争端。

在这个案例中,欧盟和美国相互指责对彼此的航空工业提供了非法补贴。

欧盟指责美国为波音公司提供了非法的出口补贴,而美国则指责欧盟为空中巴士提供了非法补贴。

这个争端持续了数十年,并导致了一系列的诉讼和对抗措施。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钢铁行业的补贴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政府对钢铁行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支持,导致中国钢铁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大幅增加。

这引发了国际贸易摩擦,世界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反倾销措施来应对中国的补贴行为。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一、反补贴的规则依据及特点规则依据主要是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农业协议》。

《反补贴协定》给出了补贴的定义。

简单地说,为了扩大出口或鼓励进口替代,由政府向特定产业或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价格支持等等,就构成补贴。

《反补贴协定》的目的并不是完全禁止任何成员方政府的补贴行为,而是禁止或不鼓励政府使用那些对其他成员方贸易造成不利影响的补贴。

为此,根据补贴的不同性质,《反补贴协定》将补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一)禁止性补贴1. 出口补贴。

指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以出口实绩为唯一或为其一条件而给予的补贴。

2. 进口替代补贴。

又称当地成分补贴,指以使用国产货物替代进口货物为唯一或为其一条件而给予的补贴。

《协定》规定,WTO农业协议规定可以给予或可以维持的补贴不在禁止性补贴之列。

(二)可诉性补贴又称“黄箱补贴”,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会产生或者已产生不利影响,受到影响的成员方就可以向使用这类补贴措施的成员方提出反对意见和提起申诉。

在《农业协议》中还提出一个“蓝箱补贴”概念,主要是以农产品限产为前提的一些补贴。

“蓝箱”的设置给黄箱政策在执行上有了额外的灵活性,发达成员如美国、欧盟用得比较充分。

总的来说,“黄箱”是有潜力可挖的。

(三)不可诉性补贴又称“绿箱补贴”,分为两类:1. 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这种补贴不会引发其他成员的反补贴措施,如为保障粮食安全储备而提供的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助,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补助等。

2. 有专项性特征,但又符合《协定》规定条件的补贴。

比如政府对科研、落后地区以及环保的补贴。

《协定》规定,具有专向性,但符合下列条件的补贴为不可诉补贴:①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开发活动补贴。

该类补贴不能超出项目成本的指定比例,且只能用于某些开支。

具体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补贴,该补贴不超过工业研究费用的75%,或竞争前开发活动费用的50%,并且该补贴仅限于人员开支、仪器设备、土地或建筑、咨询服务以及研究活动直接产生的其他费用等。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引言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是指一国或多国为了保护自身产业和市场,采取的对外国产品实施补贴或反补贴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手段,旨在维护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本文将探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背景、目的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

然而,贸易竞争带来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也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各国纷纷采取补贴措施,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目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国内产业:通过给予本国企业补贴,提高其竞争力,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侵害。

2.防止倾销行为: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可能通过倾销行为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这种行为。

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确保本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影响因素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格局将直接影响各国采取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程度和方式。

2.国内产业竞争力: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将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补贴措施,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政府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决定其对于补贴与反补贴的态度和实施程度。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贸易壁垒加大: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将加大国际贸易的壁垒,增加了国内产业准入的门槛。

2.贸易纠纷增加:由于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实施,导致贸易争端和纠纷的增加,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稳定性。

3.扭曲市场竞争: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可能扭曲市场竞争,使市场资源分配不均衡。

结论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在保护国内产业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其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的公平与自由,各国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制定更为合理和有效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汇报人: 2023-12-19
目录
• 补贴概述 • 反补贴措施概述 •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实践应用 •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的争议与挑
战 • 政策建议与对策研究
01
补贴概述
定义与分类
补贴定义
补贴是指政府或企业为减少资源消耗 、促进环境保护、提高生产效率或改 善社会福利而给予的经济援助。
02
反补贴措施概述

补贴的国际规则与标准
要点一
国际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定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SCM协议),对成员国的补贴政策进行规范和管理。该 协议规定了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的认定 标准和程序。
要点二
标准
根据SCM协议,禁止性补贴是指对进口产品提供国内补贴 ,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低于进口产品价格,从而对进口国造 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的补贴。可诉性补贴是指虽然不直接 对进口产品提供国内补贴,但导致国内产品价格低于进口 产品价格,从而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的补贴。 不可诉补贴是指不会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威胁的补 贴。
补贴分类
根据补贴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补贴 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 诉补贴。
补贴的目的与影响
目的
补贴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或环境目标,如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等。
影响
补贴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补贴可以促进企业发 展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会福利;另一方面,过度补贴可能导致资源 浪费、环境污染、市场扭曲等问题。

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国际贸易法是规范国际贸易关系的重要法律体系,其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补贴是指政府为了支持国内产业发展而提供的财政或其他形式的援助,反补贴措施则是其他国家采取的保护措施来对抗补贴。

本文将从补贴与反补贴的定义、补贴的形式、反补贴措施的目的及效果等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一、补贴的定义补贴是指政府为了支持国内产业发展而提供的财政或其他形式的援助。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补贴可以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种形式。

直接补贴指的是政府直接向受益企业或个人提供的财政援助,如补贴款、减免税收等。

间接补贴则是指政府通过其他方式对受益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支持,如廉价贷款、税收减免等。

二、补贴的形式补贴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其用途和方式可以分为生产性补贴和进口替代性补贴。

生产性补贴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发展而提供的直接援助,如直接支付补贴款、提供免费土地等。

进口替代性补贴则是指政府为了减少进口而采取的支持措施,如对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优惠条件、加强进口限制等。

三、反补贴措施的目的反补贴措施是其他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措施,以对抗来自补贴国家的竞争优势。

其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补贴国家对本国产业的不公平竞争。

常见的反补贴措施包括征收反倾销税、对进口产品进行数量限制以及采取技术壁垒等。

四、反补贴措施的效果反补贴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不受补贴国家的不公平竞争影响,但其效果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方面,反补贴措施可以帮助本国产业恢复竞争优势,保护就业和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反补贴措施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市场壁垒增加以及国际贸易紧张局势升级等问题。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法中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是为了维护国际贸易秩序,避免不公平竞争而设立的。

补贴的形式多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国内产业进行支持。

而反补贴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补贴国家的不公平竞争影响,但其效果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考量。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解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解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解析世界贸易组织(WTO)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贸易组织之一,负责管理全球贸易规则。

其中,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是WTO最重要的贸易政策之一、本文将对WTO的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进行解析,并通过相关案例来说明其实施与影响。

首先,补贴是指政府为促进国内产业竞争力或保护本国市场而提供的经济援助或优惠待遇。

WTO通过《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对补贴进行了具体规定。

根据该协议,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举证反补贴和非可举证反补贴三大类。

禁止性补贴是指明确被禁止的补贴形式,包括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

出口补贴是指政府对出口企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支持,以降低其出口成本或增加出口利润。

进口替代补贴是指政府为鼓励国内企业生产代替进口商品而提供的经济支持。

可举证反补贴是指可以通过调查提供直接或间接证据证明对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的补贴。

WTO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以确定是否存在可举证反补贴。

一旦确定存在可举证反补贴,WTO允许受损国采取反补贴措施,如征收补贴税或限制进口。

非可举证反补贴是指不需要证明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补贴。

这类补贴被WTO认为具有负面影响,并且对竞争造成了明显不利条件。

WTO允许有关方面对非可举证反补贴采取相应的反应措施,以维护自身产业的利益。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具体说明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的实施与影响。

第一个案例是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补贴调查。

2024年,美国根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规定,对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反补贴调查。

调查发现,中国政府对太阳能电池板产业提供了一系列的财政支持措施,如贷款、税收减免和土地使用权。

美国决定征收反补贴税以平衡竞争关系。

此案例表明,通过补贴与反补贴规则,WTO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欧盟对美国飞机补贴的争端。

自2004年以来,欧盟和美国一直在WTO争端解决机构中就飞机补贴问题进行争论。

欧盟指责美国政府向波音提供了非法补贴,使其在全球航空市场上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补贴是指政府提供给本国企业或产业的经济支持措施。

补贴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为了规范补贴的使用,贸易各方制定了一系列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防止补贴导致的市场扭曲。

贸易各方通过协定共同约定了补贴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以及补贴措施对市场的影响。

例如,协定规定了一些常见的补贴形式,如直接补贴、贷款补贴和减免税收。

协定还规定了补贴的数量限制和使用期限,以避免长期的、无限额的补贴措施对市场产生过度影响。

协定还明确了反补贴措施的使用条件。

当贸易各方认为其中一国家提供了不公平的补贴,损害了其自身的利益时,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征收针对特定进口产品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贸易各方可以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起贸易救济调查,对补贴措施进行评估,并在调查结果出台后采取相应的反补贴措施。

其次,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促进了贸易各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贸易各方通过协定确立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协调了各自的贸易政策和行动。

在贸易纠纷产生时,协定提供了争端解决机制,各方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程序来解决争端,避免了单边行动和贸易战。

然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协定的实施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困难。

协定要求各国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行动,并确保相应的补贴措施符合协定的要求。

但是,贸易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不同的国内政治环境可能导致协定的执行存在障碍。

其次,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可能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影响。

这些国家通常依靠补贴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和产业。

限制补贴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贸易不平衡。

综上所述,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对国际贸易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调节作用。

它保护了贸易的公平性,促进了贸易各方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然而,协定的执行和实施仍然存在障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实现更加公平、公正和可持续的国际贸易体系。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WTO(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范围内的最高贸易机构,负责制定贸易规则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

其中,补贴和反补贴规则是WTO框架下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将对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进行浅析。

一、补贴规则补贴是指政府直接或间接向国内产业提供的经济支持,旨在增加其竞争力。

然而,过度和不公平的补贴可能导致扭曲市场,损害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WTO制定了补贴规则。

1.补贴的定义和分类根据WTO的规定,补贴可以分为三类:禁止性补贴、可视性补贴和失败继续支付补贴。

禁止性补贴是指直接向出口产品提供的补贴,这种补贴被认为是对其他国家出口市场的歪曲,因此被明确禁止。

例如,对出口产品提供的直接退税或现金补贴。

可视性补贴是指除了禁止性补贴之外的任何形式的补贴。

这类补贴应当在WTO成员的内部公开,并接受其他成员的监督。

失败继续支付补贴是指当特定产业在市场上遭受损失时,政府继续支付的补贴。

这类补贴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定,否则将遭到禁止。

2.补贴的计量方法为了衡量补贴的规模和影响,WTO制定了计量方法。

计量方法分为两种:计量无害补贴和计量有害补贴。

计量无害补贴是指对雄心勃勃的产业提供的补贴,不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实质性的扭曲。

这种补贴的计算和公示要求较低。

计量有害补贴是指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实质性扭曲的补贴。

因此,这种补贴需要更详细的计算和公示。

此外,计量有害补贴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便消除其负面影响。

3.紧急情况下的反补贴措施当其中一成员国认为其他成员国的补贴措施对其利益产生实质性损害时,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

这类紧急情况下的反补贴措施必须遵守特定的程序和条件,并需要与WTO其他成员进行协商。

二、反补贴规则反补贴是指针对其他国家提供的补贴所采取的措施,旨在消除其对本国市场的不正当竞争影响。

WTO制定了一系列反补贴规则,以确保其合理与公平。

1.对补贴程序的审查当一个成员国认为其他成员国提供了不公平的补贴时,可以向WTO提起一个补贴争端。

WTO第9章补贴与反补贴

WTO第9章补贴与反补贴

1.3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对补贴的定义及其基 本特点
• 定义:由一成员方境内的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并 授予某种利益的财政资助(Financial Contribution)或 其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的支持措施 。 • 补贴的特点:
– 第一,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不仅指中央政府,而且包括各 级地方政府和国有公司等公共机构,也包括政府授权或干预 下的私人行为 。 – 第二,补贴是一种财政措施,或收入或价格支持措施。 – 第三,受补贴方可以从补贴行为中得到某种“利益”,即从 某项政府资助计划中得到某些它从市场上不能取得的价值。 – 第四,补贴的对象是国内生产者和销售者,即对产品提供方 的补贴。 – 第五,补贴的目的是增强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1.2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主要特点
• (1)不仅对补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而且引入了 “专向性补贴”的新概念; • (2)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申诉补贴和不可申 诉补贴三个基本类型,并分别予以规范; • (3)对于发展中成员方的特殊和差别待遇规定得比 以往更为具体和详细; • (4)引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了 反补贴争议解决程序的力度; • (5)由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协定采取一揽子接受方 式,该协议具有更大的普遍适用性。
2.3 不可申诉补贴
• 定义:成员方政府为鼓励研究活动、发展落后地区经济、保护 环境而实施的补贴,及其他普遍实施的非专向性的补贴。 这类补贴被保留的原因是其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极 小,且具有特殊意义而应受到鼓励,其他成员方不应采取反补 贴措施并不可诉诸争端解决。 • 下列补贴属于不可申诉补贴: – (1)非专向性补贴。 – (2 )对企业所进行的,或在与企业签订合同的基础上由高 等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进行研究活动的资助。 – (3 )按地区发展的一般规划对成员方领土内落后地区的非 专向性资助 – (4) 为促进现有设备适应法律或法规所规定的新的环境要 求,对企业造成更大困难和财务负担给予的资助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一、协议目的本协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各方在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方面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二、协议条款1.补贴措施(1)政府补贴:各方政府应当制定透明、公平的补贴政策,确保补贴资金合理分配,减少对市场的扭曲。

政府补贴的发放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市场化原则,不得给予优惠待遇。

(2)企业补贴:各企业应当合法合规地使用补贴资金,确保资金用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不得用于恶性竞争、扭曲市场等不正当行为。

2.反补贴措施(1)监测机制:各方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反补贴监测机制,对可能存在的补贴行为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监测结果应当及时予以公开,以便各方了解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

(2)惩罚机制:对于违反协议规定的补贴行为,各方政府应当加强惩罚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包括但不限于罚款、停产整顿等。

处罚力度应当适当且有实效,既能有效遏制违规行为,又不给企业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

(3)投诉机制:各方应当建立畅通的投诉机制,使得市场主体能够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违法补贴的行为,并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回应。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当重视投诉,及时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市场的公正和公平。

3.合作机制各方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跨区域、跨国合作,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推动反补贴措施的实施。

政府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加强执法力度,形成共同打击补贴行为的合力。

企业之间应当加强沟通,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应对补贴行为的挑战。

4.信息公开各方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披露有关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补贴政策、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反补贴行动等。

通过信息公开,强化市场的透明度,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监督市场行为。

5.创新引领各方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首先,补贴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向特定行业或个体提供财政资金或其他资源,以促进其发展,减轻其经营成本。

补贴的主要作用是为一些特定行业或个体提供竞争优势,刺激市场需求,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国家可以向新能源行业提供补贴,以鼓励研发和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补贴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接补贴、减税降费、贷款贴息等。

直接补贴是政府直接向受益行业或个体发放资金,用于发展和运营;减税降费是通过减免税收、社保费等形式,降低受益方的经营成本;贷款贴息则是通过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为受益方提供融资便利。

这些手段都可以有效减轻受益方的经济负担,促进其发展。

然而,补贴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补贴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市场扭曲。

受益方因为补贴的存在,可以以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导致市场上其他企业难以生存,甚至倒闭。

其次,补贴可能存在浪费和腐败的问题。

受益方可能会滥用补贴资金,或者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得更多的补贴,损害公共财政利益。

最后,补贴可能会对国家财政产生压力。

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财政支出将不断增加,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与补贴相对的是反补贴措施,也称为制裁措施。

反补贴是指国家对一些行业或个体实施限制或惩罚性政策,以防止或纠正市场失灵问题。

反补贴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维护公平和公正的市场秩序。

例如,对于严重倾销价格的进口产品,国家可以实施反倾销税,以制裁其不正当竞争行为。

反补贴的实施方式包括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

反倾销是指国家针对进口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调查,采取惩罚性关税等措施;反补贴调查是指国家调查是否有其他国家对本国产品进行不正当补贴,如果有,可以采取惩罚性关税或其他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正当竞争的损害,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

然而,反补贴措施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使用反补贴可能引发贸易争端。

不同国家对于补贴的界定和实施存在差异,如果过度使用反补贴措施,容易引起贸易纷争,伤害多边贸易体制。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与案例WTO(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旨在确保贸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防止成员国为了获取不当竞争优势而采取歧视性的补贴措施。

本文将对WTO补贴和反补贴规则进行探讨,并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这些规则的实施和影响。

首先,WTO的补贴规则分为两大类别:一般补贴措施和特殊补贴措施。

一般补贴措施是指对整个经济部门采取的补贴措施,如减免税收、对出口产品提供财政援助等。

特殊补贴措施是指对特定企业或行业采取的补贴措施,如对其中一农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直接补贴。

根据WTO的规定,一般补贴措施必须符合非歧视性和透明性的原则。

非歧视性的原则要求成员国不得偏袒本国企业或行业,而是要平等对待所有WTO成员。

透明性的原则要求成员国公开并提供相关的补贴信息,确保其他成员国了解补贴情况。

如果一国的补贴措施违反了这些原则,其他成员国可以提起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

特殊补贴措施是WTO规则中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规定。

根据WTO的规定,特殊补贴措施必须符合反补贴法的要求。

具体而言,特殊补贴措施必须经过实质性的调查,并证明该国企业或行业受到了损害,并且导致了补贴成员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倾销行为。

WTO的反补贴规则旨在防止成员国通过补贴措施来扭曲市场,保护本国企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

根据WTO规则,如果一个国家的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并受到了反补贴措施的伤害(如反销售税、反补贴税等),那么该国可以请求WTO进行反补贴调查。

经历一系列的调查和程序后,WTO可以对补贴国征收临时补贴措施,即暂时提供对补贴国产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或进口限制。

最终,WTO可以要求补贴国停止提供补贴措施或改变其措施。

以下是一些具体案例,展示了WTO补贴和反补贴规则的实施和影响:1.美国对波音和空客的补贴争端:美国和欧盟都曾对自己的航空制造商提供了数量庞大的补贴。

WTO对美国和欧盟的争端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争端解决程序。

最终,WTO认定双方都存在违反补贴规则的行为,并下令两国停止提供相关补贴。

WTO课件-WTO第9章补贴与反补贴

WTO课件-WTO第9章补贴与反补贴
• 损害:
– 定义: 对一国产业的实质损害、对一国内产业的实质损害威 胁或对此类产业的建立的实质阻碍。
利益丧失或减损
• 该概念在GATT中有很长的历史。 • 对于补贴,典型的情况是,一成员认为,作为另一成
员关税约束的结果,它本应获得的改善的市场准入机 会,因为另一成员给予补贴的影响而受到削弱。
严重侵害 1/3
• 非专向性的补贴是非反补贴性的,或者说,属于ASCM中不可 申诉补贴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节 补贴分类与规范
• 2.1 禁止性补贴 • 2.2 可申诉补贴 • 2.3 不可申诉补贴
2.1 禁止性补贴
• 定义:指成员方既不得授予也不得维持的补贴。 • 成员方实施该类补贴的后果:任何受其影响的其他成
1.4 补贴的专向性
• 定义:指补贴是成员方政府向其管辖下的某个或某些企业或产 业特别提供的。这类优惠是其他企业或产业不能获得的或高于 其他企业或产业所享受的待遇。
• 判断标准:
– 第一,当补贴授予当局确定或根据立法确定某项补贴只限于某些企 业时,该项补贴即具有专向性。
– 第二,补贴授予当局为获取补贴或补贴的数量设置,或根据立法确 定客观标准与条件,一旦符合要求就自动获得补贴,且这类标准和 条件必须严格遵守而且在法律、规章或其他官方文件中明文规定, 这时,补贴具有专向性。
– GATT乌拉圭回合在东京回合协议的基础上达成了《补贴与反补贴措 施 协 定 》 (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ASCM,中译常简称为《补贴与反补贴协定》)。该协议 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一。
1.2 《补贴与反补贴协议》主要特点
• 如何认定严重侵害:

反补贴制度第一节补贴与反补贴概述一补贴的含义及特点

反补贴制度第一节补贴与反补贴概述一补贴的含义及特点

出口信贷按时间长短可分为 短、中、长期三种
短期信贷:通常指偿还期为180天以内的信 贷,一般适用于原料、消费品及小型机械设 备的出口。
中期信贷:通常指为期1—5年的信贷,多用 于中型机械设备的出口。
长期信贷:通常指为期5—10年的信贷,多 用于大型成套设备,对外大型工程。
4、边境税收调整:当商品通过边境出口以 后,政府将国内所征收的增值税退还给厂 商。
采取的应对措施。 七、加强政府机构、企业和经贸机构之间的
协调。 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3、出口信贷补贴:即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产 品出口,提供低利息优惠贷款。这种优惠贷 款又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 (1)卖方信贷:政府对于本国的出口厂商提 供优惠的低利息贷款,促进出口,称之为卖 方信贷。 (2)买方信贷:政府对于外国企业进口本国 的商品提供低利息优惠信贷,以鼓励购买本 国商品,称之为买方信贷。
(二)补贴的性质 1、政府实施补贴是不公平的竞争。 2、政府实施补贴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三)补贴的特点 1、补贴是一种政府行为。
中央政府 直接
地方政府、国有公司 政府或公共机构
间接:授权私人捐助
2、补贴是一种财政措施,或收入或价格支 持措施。
3、受补贴方可以从补贴行为中得到某种 “利益”,即从某项政府资助计划中得到某 些 它从市场上不能取得的价值。
(三)反补贴税 1、征收反补贴税的前提。 2、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 3、反补贴税的课征对象和纳税人。 4、反补贴税额。 5、追溯征税。
(四)反补贴税和承诺的期限与复审 1、反补贴税和承诺的期限。 2、对反补贴税和承诺的复审。
(五)司法审查
第五节 中国应对反补贴规则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的反补贴立法 二、充分利用好《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汇报人:2023-11-18•补贴概述•补贴措施的实施•反补贴措施的种类和实施•补贴与反补贴的国际规则和惯例•案例分析:中国钢铁产业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01补贴概述定义类型定义与类型对相关行业和企业产生积极影响,提高其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其他企业处于不公平竞争地位,扭曲市场结构。

补贴的目的和影响影响目的起源发展反补贴措施的引入030201补贴与反补贴的历史演变02补贴措施的实施实施效果实施效果财政压力不公平竞争资源浪费政策效果不确定补贴政策的风险和挑战03反补贴措施的种类和实施定义目的实施过程反补贴税定义防止因补贴导致的过度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

目的实施过程反补贴配额定义目的实施过程其他反补贴措施风险反补贴政策可能引发贸易战,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挑战实施反补贴政策需要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确保措施合法、合理。

反补贴政策的风险和挑战04补贴与反补贴的国际规则和惯例WTO规则与框架01020304定义与分类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不可诉补贴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反补贴规则通常包含较高标准的承诺,旨在维护公平竞争和减少贸易扭曲。

透明度要求区域贸易协定要求成员方公开相关补贴政策,并建立咨询点,便于其他成员方提出疑问或建议。

高标准承诺区域贸易协定的反补贴规则VS主要经济体的反补贴实践美国反补贴实践欧盟反补贴实践05案例分析:中国钢铁产业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税收优惠通过减免钢铁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以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直接补贴政府直接向钢铁企业提供财政补贴,以支持其研发、技术升级和环保设施建设等。

信贷支持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钢铁企业提供低利率、长周期的贷款,以支持其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

中国钢铁产业的补贴政策损害认定反补贴措施调查立案中国钢铁产业的反补贴措施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010*******06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1 2 3减少直接补贴实施结构性补贴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估补贴政策的改革方向03加强国际协调01完善法律法规02提高透明度反补贴政策的完善措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补贴问题,如气候变化、不公平贸易等。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WTO框架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是规范成员国反 补贴行为的国际法律文件。该协议规定了成员国实施反补 贴措施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包括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 和不可诉补贴的定义,反补贴调查的程序和标准,以及反 补贴措施的实施要求等。此外,WTO还设立了争端解决机 制,对成员国之间的反补贴争端进行裁决。
反补贴措施
国际合作与监督
各国在WTO框架下加强合作与监督, 共同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秩序。
当一国认为另一国的补贴措施对其造 成损害时,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来保 护本国产业。
03
反补贴措施
反补贴的定义和分类
总结词
反补贴措施是对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补贴所采取的抵消性措施,以消除其对 进口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协议的争议和挑战
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有观点认为协议存在贸易保护主 义倾向,一些国家利用补贴和反 补贴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
业。
发展中国家权益
发展中国家在协议实施过程中可 能面临挑战,需要更多关注其发
展需求和权益。技术Fra bibliotek问题协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性 问题,如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界 定和衡量标准等,需要进一步明
目的
该协议旨在限制成员国采取补贴和反补贴措 施的随意性,确保各成员国在国际贸易中遵 守公平竞争原则,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全球
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协议的主要内容
定义和分类
协议对补贴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将补贴分为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禁止性 补贴是指对进口商品实施歧视性待遇的补贴,可诉补贴是指对进口商品造成损害的补贴, 不可诉补贴则是指不会对进口商品造成损害的补贴。
02
补贴措施
补贴的定义和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 补贴与反补贴规则
Rules of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Content
Introductio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bsidies Remedies (治疗法;补救方法)on subsidy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Case
并不是所有补贴都被禁止的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idi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es, therefore, we could not believe that all of the subsidies is strictly forbidden.
SCM is only bounding the subsidy which has spefificity. SCM 只管理,调整专项性补贴
(2)Specific subsidy
If adopting objective criteria or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eligibility for, and the amount of, a subsidy, specificity shall not exist, provided that the eligibility is automatic and that such criteria and conditions are strictly adhered to.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Firstly, the support is related to government or public institutions.
Secondly, the financial support has many forms. Thirdly, the government subsidy is not conditional on the
(b) a benefit is thereby conferred.
(1)The scope of subsidy 政府补贴的四种 形式
直接的资金注入;潜在的资金或债务的直接转移
(i) a government practice involves a direct transfer of funds (e.g. grants, loans, and equity infusion), potential direct transfers of funds or liabilities (e.g. loan guarantees);
Interests, or benefits, generally are understood that advantages enjoyed by funding recipients relative to those who do not receive subsidies.
the U.S. takes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gainst the lead exports of British
1.Introduction
Subsidies, are government measures, have two-sided effects. On the one hand, subsidies ca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subsidies would distort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make production deviate from the market principles which leads to unfair competition.
Question 免去或部分免去在国内应 征的税,补贴?
The exemption of an exported product from duties or taxes borne by the like product when destined for domestic consumption, or the remission of such duties or taxes in amounts not in excess of those which have accrued, do you think this measurement is a subsidy?
The specific subsidy has three types: enterprise specific subsidy, industry specific subsidy, region specific subsidy and prohibited subsidy.→地区性/企业型/产业型/禁止性/
(2)Specific subsidy专项性补贴
Such subsidy explicitly limiting access to a subsidy to certain enterprise or industry or group of enterprises or industries shall be specif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ubsidies may cause unfair competition between imported goods and domestic produced goods.
Subsidies may be the behavior of the exported country, as well as imported countries.
The original enterprise, who produces leads and exports to the U.S., i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owever, this enterprise experiences several ownership restructuring. A buyer purchases some parts of the business in the market price. The U.S.,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original subsidy exists on the new buyer, still imposes countervailing duties on leads from the new buyer. NO THERE IS NO BENEFITS ,EVEN NO GOVERNMENT FUNDING.
高买低卖
(iii) a government provides goods or services other than general infrastructure, or purchases goods;政府提供产品 或服务(低于正常价);购买(高价)
指定委托机构来形似1-3的措施
(iv) a government makes payments to a funding mechanism, or entrusts or directs a private body to carry out one or more of the type of functions illustrated in (i) to (iii) above which would normally be vested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actice, in no real sense, differs from practices normally followed by governments;
Is this reasonable? Why?
DSU rules that the original subsidy does not produce benefits for new buyers, as it is paid with the full market price.
The criterion of interest is not the products or production, but the beneficiaries.
expenditure incurr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funding produces interests
It does not constitute subsidy that financial support have no benefits. Therefore, benefits are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he funds constituting a subsidy.
类似出口退税,不属于补贴 (这是一个例外的规定)
Whether a measure constitutes a subsidy depends on two essential factors:
Government's financial support; The funding produidy
The specificity may be also established by considering such factors as following: use of a subsidy programme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ertain enterprises, predominant use by certain enterprises, the granting of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amounts of subsidy to certain enterprises,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discretion has been exercised by the granting authority in the decision to grant a subsi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