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
扬剧的历史传承及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

I . 扬剧是扎根在当地的土壤 中发芽和成长的 。扬剧起 源于民间广 为流传的香火戏与花鼓戏。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 中影响遍及扬州地 区和苏北一带。 香 火戏与花鼓戏 凰熳融 合在一起形成 了中国戏 曲大家庭中的一员。 目前扬剧艺术 在扬州 、 泰州 、 镇江 , 乃至苏南地 区及 上海仍广 为流传 。 有
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 2 . 扬剧的传统剧 目被广大群众认可及喜爱 。扬剧剧 目
充分 发挥扬剧骨干 中坚力量的艺术创造力和坚持 “ 二为” 方向的积 极陧 , 以及“ 周周看扬剧 ” 宣传面的扩大使得扬剧 的两个效 益得 以显著提高 。 2 . 社会 的关爱使得扬剧艺术更能有效 地扎根和 推广 。
的扬剧 工作者 , 在十余年 的艺术实践 中通过对戏 曲理论的 学习 , 结合工作实际对扬剧 的传承与发展产 生了一些不成
们逐渐开始追求 陕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 而扬剧 目前还 是一种 『 曼 节奏 的表现方式 , 在青 少年 当中受欢迎程度还较
低。
三. 扬剧 的历 史发 展机 遇
上升到了一个 全新 的高度 。 通过传统与现实相结 合抢 占文
国 。1 9 6 1 年创作的现代戏 《 夺印》 乡土气息浓厚 , 适应 当时
形势 , 受到普遍好评 。 以上经典剧 目举不胜举 , 客观反映了
扬剧适应社会的能力。
化高地新编了剧 目《 史可法》 、 《 真假二 十四小时》 、 《 县长与 老板》 、 《 青春树》 、 《 十把 穿金扇》 等剧 目。无论是社会 好评
1 .政策上的扶持使得扬剧 艺术的社会影 响力 日益增 强。2 0 0 6年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 布 . 扬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面是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1. 扬州传统文房四宝制作技艺:扬州传统文房四宝分别是“宣纸、徽墨、歙砚、笔”,这些文房四宝制作技艺代表了扬州的传统工艺水平。
宣纸是扬州的特色纸种,以其纸质清洁、质地韧性强而闻名;徽墨是扬州著名的墨制品,制作工艺精湛;歙砚是扬州的传统砚台,以其材质坚硬、纹理美观而受到青睐;扬州笔是扬州著名的毛笔,其制作工艺精细,笔尖水流畅,被誉为“一支笔就能书法天下”。
2. 扬州字画技艺:扬州字画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扬州字画技艺包括扬州水墨画、篆刻、丝绸刺绣等。
扬州水墨画以梅花、竹子和牡丹为常见题材,画风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篆刻技艺传承了秦汉时期的刻石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扬州丝绸刺绣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细致。
这些传统技艺对扬州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扬剧(扬州评剧):扬剧是扬州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扬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扬剧以其婉转悠扬、别具一格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而闻名,充满了江南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琴打、弦韵、双快、高快等技艺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4. 扬州刺绣技艺:扬州刺绣是扬州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扬州刺绣以其精美的图案、色彩鲜艳以及绣品工艺卓越而闻名于世。
扬州刺绣的图案主题多样,包括花卉、人物、景物、动物等,表现了扬州地域文化以及江南地方特色。
其制作过程复杂精细,注重细节,采用丝线进行针法刺绣,使得绣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5. 扬州民间音乐舞蹈:扬州民间音乐舞蹈是扬州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扬州民间音乐舞蹈包括扬州花鼓、兴化蓬莱阁、狮舞等,这些舞蹈形式以其欢快的节奏、精彩的舞姿和丰富的表演内容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扬州地方戏—扬剧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坐唱艺术,曲牌 十分丰富,多达百余种,有短曲有套曲。其 音乐唱腔和演唱技法,现为花鼓戏所吸取, 后为扬剧音乐奠定了基础。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 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 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 面。上海为大都市,与扬州并不接壤,但 却拥有大量扬州移民,以“三把刀”(理发 、厨师、修脚)为代表的服务行列,更是 扬帮人的天下。扬州的市井文化和乡土文 化相应进入上海,便使上海也成为扬州地 方戏曲的又一重要流行地域。“大、小开口 ”在上海时又分别称“维扬大班”和“维扬文戏 ”。民国二十年(1931)“大、小开口”艺人 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 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 流。
《烟花三月》
江泽民说:
扬州是我名城 。”
扬州自古以来一直是社会文化比较发达的地 区,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扬州地方戏— —扬剧自然有她那传奇般的故事,下面进入 今天演讲的正题:扬剧。
扬剧
扬剧由来及发展 走向成熟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角色行当
扬剧虽属地方小戏,但角色行当齐全,有生、 旦、净、丑。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 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 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 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 丑插科打诨。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 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 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 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玉蜻蜓》
扬剧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四百多个,经整理、 改编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有百余个,其 中,50年代的《百岁挂帅》被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 片,60年代的《夺印》(《恩仇记》)被几十个兄 弟剧种剧团移植上演。《鸿雁传书》是扬剧著名演 员高秀英以唱工擅长主演的单折戏,曾被灌制成唱 片,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另外,新编传统戏《包公 自责》演出后也颇得好评,为外省的剧种所移植。 还有80年代的《皮九辣子》、90年代的《巡按还乡 》等也都是轰动全国戏曲界的优秀剧目。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清曲】唱响春天小调文化追溯扬州清曲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至今六百多年历史。
扬州清曲南北交融,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民间曲种之一。
上榜理由扬州清曲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艺品种之一,底蕴丰厚,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
脍炙人口的《好一朵茉莉花》的音乐源头即来自扬州清曲中的曲牌鲜花调。
但是,当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古老曲种由于种种原因已处于艺人流散、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
业界感言广陵区文化局局长徐超:“扬州清曲作为扬州区域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作为江苏民俗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申报的。
这次能够成功上榜也表明国家对扬州清曲的高度认可,是对长期从事清曲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将为清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扬剧】要把全国当舞台文化追溯扬剧是在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地方剧种。
至20世纪初以来,扬剧得到迅速发展和流行。
上榜理由扬剧产生于民间,以扬州方言念唱,具质朴、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擅长表现中下层普通百姓喜怒哀乐。
近10多年来,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转移,扬剧已处于濒危状态。
业界感言扬剧团团长陈年生:“明天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全团的工作人员!扬剧根植于民间,历史悠久。
此次上榜给扬剧团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也带来了压力,扬剧团的全体工作人员也将继续努力,不仅让扬剧在扬州地区繁荣,也要在全国唱响。
”【扬州评话】“活化石”再萌生机文化追溯扬州评话是用扬州说表的曲艺曲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扬州评话有传统书目65部,代表性书目有《水浒》、《三国》等。
自清代以来,其风格流派众多,近现代最著名的流派,是以王少堂为代表的“王水浒”,以康重华为代表的“康三国”。
上榜理由扬州评话是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活化石。
正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所以俄罗斯、丹麦、日本等国都不乏扬州评话的研究者。
业界感言市曲艺团团长周寿泉:“真的吗?什么时候?太好了!这是扬州评话艺术的一件大喜事,每一个扬州曲艺工作者都会为之而激动!此次能够上榜也是对扬州评话的一种肯定,将会为扬州评话的繁荣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扬州地方戏—扬剧

200非 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谢谢!
11— 勘查—3班 赵欣
扬州香火不用丝弦乐器,以大锣大鼓伴奏,主要 曲调有[七字唱]、[十字唱]、[风宫摇橹]、[赶山塞海]、 [刘决子]等三十多种,均粗犷有力、高亢激昂。 除此之外,扬剧还从民歌和其它戏曲剧种吸收 并改造一些曲调,如[打牙牌]、[十杯酒]、[扬柳青]、 [武城调]]等,它们都已成为扬剧音乐的组成部分。 以上多种来源的音乐曲调,经过长期舞台实践, 已逐步形成统一、和谐、完整的音乐体系。现代扬 剧常用曲调有[梳妆台]、[滚板]、[数板]、[补缸调]、 [哭小郎]、[剪靛花]、[叠断桥]、[探亲调]。
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 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扬州 清曲占主导位置,其中如[满江红]、[梳妆台]、[剪靛 花]、[银钮丝]等,均为扬剧的主要曲牌 。 扬州花鼓的曲调在戏剧性的舞蹈表演中产生, 音乐节奏明朗,适宜刻画喜剧人物,具有欢乐、明 快、幽默的风格。发展为花鼓戏后,其代表性曲牌 如《夫妻种麦》中的[种麦调]、《王小楼磨豆腐》中 的[磨豆腐调]、《瞎子算命》中的[算命调]等,后来 均为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特点
扬剧的表演艺术,一方面继承本地乱弹和扬
州民间的花鼓、香火、秧歌、杂耍、龙灯、 麒麟唱、荡湖船等歌舞艺术传统,另方面又 从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昆曲、徽调等戏曲 声腔吸取养料。 扬剧的音乐属于联曲体。说到它唱腔刚柔并 济的风韵,主要是蕴涵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 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 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
经典剧目
艺术特点
曲牌
角色行当
扬剧由来及发展
扬州在清朝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大批的豪商巨 贾、文人雅士云聚扬州,为扬剧这戏曲的发展奠定 了经济和人文基础。那是的豪商喜欢办堂会搞娱乐, 请个戏班在家唱堂会来娱己娱人,这就是扬剧产生 的社会基础。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

扬州扬剧名家名段扬州扬剧,又称扬剧,是中国江苏省流行的一种戏曲剧种,起源于五代时期的扬州,宋朝时期开始形成,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胡兰粉”,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
扬州扬剧历史上有不少名家辈出,他们也努力推动了这门戏曲剧种的发展及改革,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他们:一、陆郊:陆郊,字贺邦,原籍江苏泰兴,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初随祖父贺兴伯迁居泰州,享受官职,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的著名剧作家、改革家、导演和演员,也是扬剧文学及戏曲舞台艺术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以清宫剧《割据》、《苏州府》及宋唐历史剧《太平永乐大全》受到了众多剧迷和老牌派扬剧爱好者的喜爱,并在1708年被康熙皇帝提升为“太师十五等”崇文贡士,改制为“兼御史”。
二、张士俊:张士俊,字元诒,江苏宜兴人,清朝时期扬剧大师,原籍江苏宜兴,有“连环家”之称,是扬州扬剧的重要改革家,也是一位有社会影响力的名家。
他将把立体戏融合进来,使桥段有一定的段子感,成立了脚令明暗,后人称他为“脚令之祖”。
此外,他还著有《碧紫堂改良法》、《卧铁窗集》等作品,他的《扬州扬剧初步》被誉为“扬剧流芳起点”和“艺术的经典”,其成就被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最为彰显。
三、丁日清:丁日清,字存明,号芝龄,江苏句容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为官宦之家,后因病进退,转习艺术,家道渐衰。
丁日清在扬剧上有很大的贡献,其长短句快准,体裁非常丰富,把两种扬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扬剧之祖”和“改革之祖”。
他的代表作有《江青受佛法》、《今昔百花县》、《邵氏孤女》等,他的艺术生涯也受到了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推崇。
四、胡国杰:胡国杰,字子献,苏州泗阳人,清朝时期的扬剧名家,原籍江苏苏州,曾就读江苏扬州干学堂,后在江苏师范学校学习,擅长音乐理论。
胡国杰在扬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把两种扬剧的技巧融合在一起,又结合他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赶府私话》、《苏州蘸印》等,备受赞誉,其无穷创新受到江苏省千年窗口展览的高度认可。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他们传承的宝贵财富。
以下是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一、扬剧扬剧是江苏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也是扬州市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传统的扬剧唱腔婉转柔和,表演中自由发挥,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已成为扬州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二、扬州扇画扬州扇画也是扬州市的传统文化,它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深受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喜爱。
扇画讲究笔墨纯熟、线条流畅、色彩淡雅,富有文化内涵和扬州地方特色。
扬州扇画以人物、山水、花鸟、历史人物等为题材,注重结构和构思的合理和协调,开放式的表现手法和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构图,绘制出了数百幅精美绝伦的扇画,展示了扬州艺术的独特魅力。
三、扬州民间音乐扬州民间音乐是扬州市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风格独特、曲调婉转的特色,在扬州地区备受欢迎。
民间音乐的演出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和唱、合唱、器乐等,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表现力强的特点。
常常伴随着传统的民间活动,例如农历新年、婚礼、寿宴、庙会等场合演出,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扬州的文化形式。
四、烹饪技艺扬州烹饪技艺被誉为江苏烹饪技艺的代表之一,是中华传统烹饪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烹饪以技艺精湛、制作细致、调味适中、口感清香而闻名,更是远近驰名的特色餐饮之一。
扬州有着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扬州三绝——东坡肉、狮子头和鸳鸯翅,至今在扬州及全国享有盛名。
总之,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野生活性,是扬州市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让这些瑰宝在世代传承中获得长久发展,让人们更好地领略扬州市的独特魅力。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扬州市民的宝贵文化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将介绍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领略扬州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大明寺五雷音手工艺。
大明寺五雷音是扬州市大明寺的宝塔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五雷音手工艺是源于大明寺的佛教手工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
它是以造型小巧玲珑、工艺精湛、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五雷音像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工艺品制作技艺。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第二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市扬剧。
扬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扬剧以其婉转优美的旋律、细腻动人的唱腔、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扬剧在演出形式、音乐、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乐”。
扬剧的传承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促进扬州市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扬州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示了扬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决心和努力。
这些非遗项目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将不断激发出新的文化创意和活力,为扬州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动力。
这些非遗项目也成为扬州市的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时期以来的扬州戏曲剧目整理与研究

2020年第!"期(总第864期)丈敖冬‘科新时期以来的扬州戏曲剧目整理与研究许婕周依诚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211200)摘要: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扬剧是中国传统戏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剧诞生于扬D,发扬于上海,分为传统剧目、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四种。
1949年特别是1978年以来,扬剧从繁荣发展到进入瓶颈期,在传承传播、演员演出、剧本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
本文就扬剧发展脉络和扬剧剧目类型进行整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建议,以求让扬剧这颗明珠重展光芒。
关键词:新时期扬剧剧目整理与研究传承和建议扬州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很重要,对一个城市更重要,文化反映这个城市历史的积淀,也反映城市当下的创新创造能力%若提及扬州文化,则扬剧必列,也是扬州具的剧%来,扬剧扬州花鼓和苏北香火吸收扬州、民歌%扬剧的于期的民扬州鼓。
、、、、、,逢年歌%,鼓上乐曲,表一,鼓,“”。
香火戏源于扬州、江及的民香火和祭祀的风,风上对提更要,,形成了香火,“大”。
民国年,鼓戏和香火,前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上海。
“大”和“”上海“扬大”和“淮扬文戏”。
1931年,“大”的“扬”名在上海馆共同《十美图》,自此合流。
1950年,“淮扬戏”由政府正式定名为“扬剧”。
2006年,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56%弘扬传统文化背景下,作的扬剧该如何创新和发展,是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扬剧的扬州戏曲剧目主要研究对象,整理上析研究,望未来,扬剧的发展献力。
按照剧目类型来说,扬剧可以分为传统剧目、现代戏、折子、音乐剧四种类型。
新时期来扬剧的规模和新中国立的规模相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扬剧京、扬州、江三处于三足鼎立局势,现今主要集中在扬州,员参演由老一辈演出家传承至今的中年一,继传至青年与新青年一,的小峰值%我们整理了1978年至2019年演出较多的扬州戏曲剧目,具体剧目和况详见表1(扬剧传统剧剧目一览)和2(扬剧、折子、音乐剧剧目一览)%表1扬剧传统剧剧目一览表剧名上演年份表演人员《十五贯》1978年筱荣贵《双下山》1980年筱荣贵、唐红妹《马娘娘》1971年徐秀芳、缪勇《香罗带》9981年苏春芳《三把刀》1982年杨国柱、朱余兰、杨晓苇、李明英、耿典夫《血冤》1983年汪琴、李开敏、刘葆元、姜俊峰、张小童、虞志慧1984年1990年2009年孙爱民、游庆芳、王海、张卓南《百岁挂帅》1984年葛瑞莲、王瑞如2016年2018年赵倩、彭楷仪、谢明玉、汪媛、王紫薇《玉蜻蜓》1985年张爱华、翟金银《君臣游园》1986年李开敏、杨国彬《皮九辣子》1977年姜俊峰、汪琴、李开敏、刘葆元《节义锁》1969年1990年李开敏、汪琴、刘葆元、于志惠《狸猫换太子》1995年桑丽华、朱晓华、李政成、葛瑞莲、祝荣娟、登高丘《王昭君》1998年徐秀芳、侯长荣《柔福公主》2002年葛瑞连、孙爱民、张卓男《史可法》2004年孙爱民、李政成《情定关山》2006年吴蕙明、李霞、缪勇、杨国柱、汪晓燕、徐春华、熊晓萍、徐秀芳、陆家齐《赵五娘》2007年2209年孙爱民、陈俊、龚莉莉、周斌、王海、张卓南、张爱萍、李路《白蛇传》2209年葛瑞莲、王瑞如、蒋玲2014年《三拜堂》2209年孙爱民、周斌、龚莉莉、李路、张卓南、张爱萍、沈仁梅《赵五娘》2209年孙爱民、陈俊、龚莉莉、周斌、王海、张卓南、张爱萍、李路《五女拜寿》2209年王海、桑丽华、赵紫君、顾道军、王瑞如、李路、孙爱民、周斌、沈学云《红楼梦》2209年孙爱民、金瓯、朱炳圣、王颉《冒雨送花鞋》2209年李开敏、姜俊峰《王谯楼》2209年李开敏、姜俊峰《珍珠塔》2209年游庆芳、孙爱民、沈仁梅、王海文化学研究剧名上演年份表演人员《情魂》2009年徐爱萍、尹树桐、濮玉清、王久俊、李向红、戴礼祥、徐翠琴《大义夫人》2009年王苓芬、周斌、葛瑞连、王瑞茹《夜明珠》2210年李霞、汪小艳、杨勇、胡顺坤《王宝钏》2210年葛瑞莲、周斌、王瑞茹《节义锁》2910年孙爱民、葛瑞莲、李政成《逃婚的新娘》2910年张爱华、姚恭林、陆永云、陈士芳、赵凤、翟金银、王金才、李云《武家坡》2210年李开敏、姜俊峰《花轿错》2210年常?、王苓芬《梁山伯与祝英台》2210年陈俊、孙爱民《五女拜寿》2210年孙爱民、赵紫君、王海、桑丽华、陈士芬、王瑞茹、沈仁梅、瞿金银、谭娟《情网血》2210年姚恭林、金桂芬、金瓯《叔嫂情》2210年李开敏、汪琴、刘葆元《冤家姐妹》2210年徐秀芳、侯长荣、袁晓君《巡按还乡》2210年徐秀芳、杨勇、胡顺坤、熊晓萍、诸葛秀兰、秦小天、江林玉《空门贤媳》2210年王苓芬、洪小梅、盛军、莫晨辉、陈隽、王海、李路《孟丽君》上集2210年孙爱民、李政成、王瑞如、陈俊、周斌、王海、张卓南、解爱君、常群、游庆芳、张爱萍《瞎子住店》2212年刘葆元、李学宽、李开敏、汪琴《花烛泪》2213年葛瑞莲、李政成、陈俊、赵紫君、张爱萍《衣冠风流》2215年李政成、张卓南、葛瑞莲、王海、陈俊、盛军《潼关恨》2215年李政成、葛瑞莲、桑丽华、周斌、张卓南、陆宇翔《杜十娘》2210年孙爱民、陈俊、张卓南《不破之城》2210年李政成、张卓南、孙爱民、陈俊、周斌表2扬剧现代戏、折子戏、音乐剧剧目一览表类别剧名上演年份表演人员现代戏《江畔儿女行》1992年罗建华《帕米尔赤子》1099年汪琴、刘葆元《布嫂》1099年孙爱民、李政成《真假24小时》2009年李政成、龚莉莉、陈俊、葛瑞莲、张卓南《县长与老板》2009年李政成、张卓南、葛瑞莲、赵紫君、李路、王瑞如、陈俊、常群《琼花》2211年汪琴、许爱茹、李学宽《青春树》2011年李政成、龚莉莉、张卓南折子戏《重台别》1979年筱荣贵、谈秀珍、姚恭林《丈母娘夸女婿》2009年张卓南、祝荣娟、梁友发、纪玉峰《审土地》2211年苏春芳、杨国斌、周小培、陈惠泉、姜俊峰《武松杀嫂》2011年葛瑞莲、李正成、虞志慧《挑女婿》2011年筱荣贵、岳佩峰、周小培、华素琴、蒋剑奎音乐剧《金色的阳光》2219年赵紫君、陈俊、谭娟、曹玲、蒋 玲、常群、钱小娟从剧种拓展而言,扬剧传统剧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保持稳健发展,并且时有旧剧再创作。
浅谈扬剧《王樵楼磨豆腐》的艺术特点

浅谈扬剧《王樵楼磨豆腐》的艺术特点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的地方戏曲,也是成长于上海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我国戏曲园中的一朵绚丽之花。
原名“淮扬文戏”,后称之为“淮扬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改称为“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一带。
本文以《王樵楼磨豆腐》为例,是想向大家介绍扬剧,除了这个原因,还想劝诫大家戒掉赌博这个恶习。
通过收集相关的资料,笔者对扬剧有了初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喜欢并传承下去;对于赌博能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可以改正自己。
标签:扬剧;艺术特点;王樵楼磨豆腐一、扬剧的起源和发展概述(一)扬剧的由来扬剧又被称为是“维扬戏”、“扬州戏”,是江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主要流行于江苏省扬州市及周边地区,并传播到上海、南京等地。
它是在扬州本地(农村)一带流传很久的花鼓戏和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扬州的清曲、民歌小调以及其它的音乐,逐渐形成的(与一九三五年前后)。
(二)扬剧的发展沿革扬州乱弹其实说的就是扬州方言,唱的则是扬州的地方小曲,那时候它的班社遍布扬州城内外。
但是在清朝的嘉庆年间,扬州乱弹在一百多年之中积累而成的艺术,因盐业的萧条,商人的破产,使得其失去了原有的经济基础,不得不暂时地退出舞台,并与那时已经在民间固有的花鼓和香火想结合,这样才有了百年大奇观——同一个地区产生了两种戏曲:扬州的花鼓戏和香火戏。
在清末民初,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让扬剧能有发展的空间,他们沿着长江浪迹他乡。
那个时期的上海,可以说是百戏杂陈的地方。
为了让扬剧能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有着一席之地,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最后,让锣鼓与丝弦配合,这样就使得扬州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开始慢慢合拢。
1931年,香火戏艺人和花鼓戏艺人在上海聚宝楼共同演出《十美图》。
从此之后,两种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就这样,一个新型的、统一的“扬州戏”在上海滩出现了。
在剧目上,除了继承扬州乱弹、扬州香火戏和花鼓戏的剧目之外,还移植、新编了大批连台本戏;在音乐上,则是大量吸收了扬州清曲的曲调。
扬州戏曲种类

扬州戏曲种类
扬州的戏曲种类主要是扬剧,它是在扬州花鼓戏和扬州香火戏的基础上,吸收扬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
其唱腔分为男腔和女腔,行当有生、旦、净、丑,但区别并不严格。
扬剧的音乐属于曲牌体,主要由花鼓戏音乐、香火戏音乐和扬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组成。
扬剧的伴奏有文、武场之别,文场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武场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
扬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此外,还有木偶戏也是扬州的戏曲种类之一。
扬州木偶制作精美,木偶戏“以偶为媒”,“以歌舞演故事”,兼具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之美,堪称中国艺术一绝。
以上是关于扬州戏曲种类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走近扬剧 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走近扬剧传承地方戏曲文化作者:刘德香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06期摘要:扬剧是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等地的戏剧品种,它唱腔优美、曲牌丰富,是江苏省重要剧种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何让孩子们了解扬剧,喜爱扬剧,甚至能唱几段动人乡音,品味其中的故土风情……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扬剧;进校园;地方戏曲文化2009年,沐浴着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春风,江苏省扬州市三元桥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也登上了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列车,成为了扬剧进校园的试点学校。
扬剧进校园的宗旨并不是要培养多少专业扬剧演员,而是要让同学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对扬剧进校园这项活动的开展,我总结了一些经验:1.艺术团队——扬剧进校园的领头雁扬剧进校园需要一支领头雁,成立兴趣小组或艺术团队是一个以点带面的好方法。
我校的扬剧小戏迷艺术团主要是由三至五年级爱好扬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文艺团体。
这是菁菁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学校艺术团队的一朵奇葩。
通过各种参观学习活动,小戏迷们长了不少见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这个艺术团成为了他们学习扬剧、展示才华、快乐成长的舞台。
2.校本教材——扬剧课堂教学的依据教材是同学们学习的范本,是教师执教的教本,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和载体。
为了让扬剧真正科学、深入地在校园内普及起来,我们组织学校音乐组的所有教师通过上网查询、拜访名家等形式收集资料,编写了《走近扬剧》校本教材。
《走近扬剧》共分五个部分:扬剧概述、剧目欣赏、著名人物、学唱曲目和扬剧广角。
其中学唱的曲目囊括了扬剧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这些曲调简单易学、唱词生动有趣,是初学者的最好学唱曲段。
《走近扬剧》这本校本教材集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科学有序、深入浅出是一本受广大师生喜欢的教材。
3.专家引领——扬剧进校园的科学保障(1)聘请名家,培训指导。
我校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汪琴和葛瑞莲老师担任我校扬剧艺术团师生的指导老师,定期来我校指导扬剧教学。
根在何处——扬剧源流浅谈

在戏曲通识类读物中,扬剧,被定义为起源于扬州、发展于上海的江苏代表性地方剧种。
然而在理论界,却对扬剧的发源地和源流有着一些不同的学术说法,江苏南京的六合区、镇江和安徽省的天长县,都被认为是发源地之一。
而大小开口,亦即香火戏与花鼓戏源自哪一派系,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首先,是关于发源地的讨论,扬剧是源于扬州乱弹或地方声腔的剧种,已是通说。
在扬州以及苏中地区,扬剧有着深厚的基础以及广泛的受众,这一点无可否认。
然而有学术观点认为,发源于六合及皖东交界处的洪山戏,则以“乡人傩”即香火戏和大开口的形式,也是扬剧的早期源流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国基在《艺术百家》杂志上发表的《六合香火戏初探》一文中,开头即提到“六合香火戏,系苏北香火戏的一个分支,与皖东的香火戏同属一路,与扬州一带的香火戏,在主要剧目和唱调上相同,当属近亲。
六合、扬州、镇江的香火艺人,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合班演出,对外称维扬大班。
三十年代中期,维扬大班与扬州文戏合并,同称扬州戏。
五十年代初起称扬剧。
”虽然皖东香火戏以洪山戏的名义,已经被天长市抢先申报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发展历程及文化渊源来看,六合区也有着本地域的香火戏。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六合和天长这两个地方可以算作是扬剧的发源地之一。
而同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贻顺也曾在《艺术百家》上发表文章,认为小开口是由花鼓戏和维扬清曲融合,于1920年代在镇江形成的艺术形式。
并且由镇江艺人组成了小开口的第一个专业班社“凤鸣社”,先赴杭州后赴上海演出,此后与扬州艺人共同在上海发展出维扬文戏。
因此,镇江也应该是扬剧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这一观点在发表不久后就遭到了刘一飞与黄孰的反驳。
其次,是关于源流剧种或曲种的讨论。
这一块讨论主要集中于两点:1、大开口所指的香火戏,究竟是限定于扬州地区的香火戏还是包括广义上的苏北——皖东香火戏系统中的不同地域的香火戏。
在刘一飞与黄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共同发表的《也谈扬础发展与形成的几个问题——与成贻顺同志商榷》一文中,他们明确的指出“虽然源于古摊的‘香火’及‘香火戏’‘苏北各地均有’,但由于经济、文化、语言、风俗的差异,由于‘香火’并非具有统一教义的宗教,各地‘香火’的活动情况(包括仪式、神书内容、唱念声腔等)是很不同的。
扬剧音乐唱腔与伴奏研究

扬剧音乐唱腔与伴奏研究王梓承吴苗扬州大学摘要:戏曲是由音乐、舞蹈、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扬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 一颗耀眼的明珠,历经百年的发展,其戏曲体系已经基本成熟。
作为扬州民间音乐的典范,方方面面都蕴含着 扬州文化,扬剧音乐是扬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扬剧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扬剧 唱腔曲牌 伴奏音乐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158-02扬剧前身的香火戏与花鼓戏原是两个独立的戏曲个体,它们合流成形于上海。
1920年左右进入上海后更 名为“维扬文戏”;1927年正式定名为“维扬戏”;解放 后,维扬戏正式定名为扬剧。
扬剧在故土扬州诞生,在上海发展,最终在鼎盛发展重新返回故土扬州。
2006年 5月20日,扬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入选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扬州特有的方言土话 而广受扬州、镇江、南京、泰州、上海等地民众的欢迎。
一、扬剧音乐中的唱腔唱腔是戏曲音乐之本,灵魂之所在!戏曲中常说的 “唱念做打”四功排序,“唱”放在四功之首,足见“唱”的 重要性不言而喻。
扬剧的唱腔语言主要以江淮官话为 主,其传承有科班传承和家族传承两种模式,唱腔有金派、高派、华派三大流派。
(一)唱腔曲牌的来源扬剧中的唱腔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由扬 州清曲唱腔、香火戏唱腔以及花鼓戏唱腔所组成。
[1]花鼓戏是我国地方戏曲的一个剧种,是由花鼓舞 演变而来。
扬剧中的花鼓戏曲调来源于安徽凤阳,后来 传入江苏的扬州、镇江地区,在打花鼓、踩高跷等传统习俗上衍变而来。
花鼓戏的风格多充满生活气息,喜剧 性强,常以丝竹为伴奏乐器,其唱腔细腻婉转,俗称“小 开口”。
同时,演唱花鼓戏的艺人多为旧社会时期底层的手工业劳动者,所以花鼓戏又称匠人艺术。
香火戏又称大开口,江北戏,来源于苏北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乡人傩”,这是一种祭祀神灵的活动,主要 用来祈福消灾,在扬州地区最能有力证明的历史遗迹便是距今7000多年前位于扬州北部的高邮龙虬庄遗址。
传家乡曲韵_育扬剧幼苗——幼儿扬剧教学的尝试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16期(总第528期)幼儿教育▲传家乡曲韵 育扬剧幼苗—幼儿扬剧教学的尝试于小芳【摘要】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扬剧之乡”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幼儿教师进行扬剧艺术进幼儿园的实践探索,建构扬剧课程,将扬剧艺术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让幼儿学扬州话,唱家乡曲,沉浸于扬剧艺术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幼小的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关键词】扬剧;戏曲;幼儿;实践作者简介:于小芳(1978—),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少年宫幼儿园。
扬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底蕴深厚,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扬剧知之甚少。
为了传承戏曲文化,笔者所在幼儿园积极开展扬剧艺术融入教学的实践,让幼儿学习扬剧。
一、学习其音,打好语言基础扬剧是用独特的扬州方言传唱的,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幼儿要学唱扬剧,说好扬州话是基础。
我园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扬州童谣帮助幼儿学说扬州话。
在选材时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兴趣、情感等因素,以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生活、富有童趣,语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节奏感强的童谣为主。
(一)会说方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园教师用童谣一字一句教学,让幼儿会说、愿说、爱说。
比如:在学习童谣《劈竹子》时,教师首先让幼儿学习用扬州话打招呼说“小青蛙,你好啊”,学会扬州话中“a”的发音,然后再学习童谣里的“丫”字的发音,由易到难,初步激发幼儿对扬州话的兴趣;在学习童谣《扇子》时,教师让幼儿拿着扇子扇一扇、摇一摇、说一说,从而掌握“扇子”的扬州话发音“xian zai”;在学习童谣《螺》时,教师让幼儿玩手指表演,做手指印画,在此过程中指导幼儿读准“螺”和“拙”的扬州话发音“luo”和“zuo”;等等。
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在学讲普通话的同时学会扬州方言,为扬剧的学习奠定语言基础。
(二)增长知识童谣积淀了一方水土的民间文化,其中有很多具有年代感的词语和地方俗语。
扬州风俗的介绍

扬州风俗的介绍如下是关于扬州风俗的介绍:1.扬剧扬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原名“维扬戏”,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它是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
各角色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曲调有《满江红》《梳妆台》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
拥有的大小传统剧目有近500个,较为流行的有《孟丽君》、《秦香莲》、《莲花庵》、《双珠凤》等。
2.扬州评话扬州评话,又叫扬州评词,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流行于江苏北部和南京、镇江、上海等地。
扬州评话,始于明末,兴于清初,到清代中叶大到极盛阶段。
在艺术上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而井然不乱见长,讲求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有趣。
艺人在创作和表演时,还刻意渲染扬州本地风光,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演出方便,表演不需舞台,不需化妆,亦不要道具、布景和音响设备,只要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即可演出。
说者多为一人,说中夹评,只说不唱,以扇子、手帕为道具,以醒木击桌加强氛氛。
表演时注意运用口技,绘声绘色,一人多角,以手、眼、身、步、神与口头说表紧密配合,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入其境。
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十分丰富,已经发掘整理出来的有20余部,《水浒》和《三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新创作的书目,近年来也多有问世,在全省、全国的曲艺汇演中屡获奖励。
3.扬州弹词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及苏北里下河地区,是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曲艺曲种。
表演分单档和双档两种,单档一人说唱,以三弦伴奏,双档二人对唱,乐器为三弦、琵琶。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
其表演与评话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二是演示动作幅度更小,连手的动作都很少做,重在面部表情。
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划人物。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扬州市政府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将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
1. 扬州话扬州话是江苏省地方方言之一,也是扬州市当地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语言。
扬州话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发音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扬州话传统上是由老一辈民间艺人口传心授,是扬州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扬剧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扬州市。
扬剧的特点是唱腔优美,动作娴熟,表演形式别致。
扬剧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王金龙、范瑞娟等人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扬剧艺术风格。
扬剧的表演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戏曲、现代剧等多个方面,是扬州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
扬州文化是扬州市范围内特有、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体系,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广泛。
扬州文化包括扬州园林、扬州名胜、扬州美食、扬州民间习俗等多个方面,是扬州市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机构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的教育机构。
扬州书院始建于唐朝,其规模和声誉在宋元时期达到巅峰。
扬州书院的建筑、陈设、教育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扬州特色,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扬州鼓词是扬州市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这种表述方式在表现形式上与其他地区的鼓词类似,但在内容和风格上有所不同。
扬州鼓词的基本形式是由打鼓者和词作者组成的团队演出,其演出形式以唱词为主,音乐伴奏为辅。
扬州鼓词一直是扬州市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选为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扬州烘扒茶扬州烘扒茶是扬州市范围内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茶叶制作方式。
这种制作方式起源于明代,其特点是采用廉价的茶叶进行制作,经过烘扒等步骤后,使茶叶的味道变得鲜美,芳香四溢。
扬州烘扒茶是扬州市非常重要的茶文化形式之一,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的作文

扬剧的作文扬剧,这一充满魅力的地方戏曲,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份深深的情感寄托。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扬剧氛围的小镇。
那时候,娱乐活动远不如现在这般丰富多彩,扬剧就成了人们闲暇时光里最受欢迎的消遣。
每逢节假日,或者哪家有了喜事,总要请上一个扬剧团来热闹热闹。
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隔壁村的李大爷家娶媳妇,他家在村里的大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临时的戏台。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跟着大人们早早地就来到了戏台前。
戏还没开场,台下已经坐满了人,大家嗑着瓜子,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终于,锣鼓声响起,演员们粉墨登场。
那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只见那女主角,一身粉色的戏服,头上的珠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一双眼睛灵动有神,仿佛会说话一般。
她一开腔,那清脆婉转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场地。
我当时就被那声音给迷住了,心里想着:这怎么能这么好听呢!那次演的是,演员们把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白娘子的深情,许仙的纠结,法海的固执,每一个角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特别是白娘子水漫金山的那一段,演员们的动作刚劲有力,配合着紧张的音乐,让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
我还记得,有一个男演员扮演的小青,她的武打动作特别精彩。
翻跟头、耍花枪,一招一式都干净利落,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我在台下看得眼睛都直了,心里对这些演员充满了敬佩。
除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台下观众的反应也是一大亮点。
那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们,一个个看得入神,跟着剧情或喜或悲。
有的还会跟着哼唱几句,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已经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则是在台下跑来跑去,偶尔被大人呵斥几句,才会安静地坐下来看上一会儿。
戏演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剧情,夸赞着演员们的表演。
我也跟着大人们往回走,一路上脑子里还都是刚才的画面。
从那以后,我对扬剧就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有机会去了解更多关于扬剧的知识。
扬剧艺术特点

扬剧艺术特点扬剧艺术特点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的戏曲剧种。
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戏曲剧种。
流行于江苏省扬州、泰州、镇江地区、安徽部分地区和南京、上海一带。
由扬州花鼓戏和苏北香火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扬剧扬州花鼓戏原为对歌对舞的“打对子”,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两个脚色。
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的群舞,并穿插笑话“打岔”。
清康熙年间,民间已有此类花鼓演出。
此后内容不断丰富,开始搬演《补缸》、《小寡妇上坟》、《双怕妻》等小戏,并从徽班吸收了《踩鼓》、《借妻》、《探亲》等剧目,又把清曲的《僧尼下山》、《活捉》等搬上舞台,出现了能演40多个剧目的班社,始形成花鼓戏。
因用丝弦伴奏,唱腔比较细腻,故俗称“小开口”。
苏北香火戏原为农村酬神赛会时,香火(男巫)扮演的戏。
剧目出自长篇《神书》,其中有《魏征斩龙》、《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关目。
因用锣鼓伴奏,唱腔比较粗犷,故俗称“大开口”。
1957年曾发现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书《张郎休妻》。
1911年,“大开口”由扬州进入上海,改称“维扬大班”,名演员有程俊玉、潘喜云等。
1919年,“小开口”到杭州大世界演出,次年进入上海,改称“维扬文戏”,名演员有葛锦华、臧雪梅等。
由于“大开口”与“小开口”语言一致,30年代初合并演出,以“小开口”为主,称为“维扬戏”,后简称“扬剧”。
扬剧的唱腔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有20多种,其中原属花鼓戏的,多数以剧名为调名,如〔探亲调〕、〔补缸调〕等;来自“扬州清曲”曲牌的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同时也把多年不用的“大开口”七字句、十字句改编成新曲。
扬剧的脚色行当虽有生、旦、净、丑的区别,但在唱腔上仍只分男、女腔,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生活气息,丑脚尤为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
我是来自扬州的一名学生,因此我想介绍介绍我们扬州的非遗,扬州作为古代重要的都城,依傍大运河,发展迅速,乾隆七下江南成为历史佳话。
另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千古名句也无不体现了扬州的环境优美与发展的盛况。
因此扬州具有许多的非遗,如扬剧.扬州评话. 扬州“三把刀”. 邵伯秧号子等等,而我最想介绍的是扬剧。
通过它来表明自己一些对非遗的看法。
扬剧作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已经深入我们当地人的生活,无处不在。
它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放香案,烧香敬神。
后来,由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成份的做香火会,人们把主持香火会活动的人叫作“香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火”们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
又因为这种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粗犷,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
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
古代江都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
到清朝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江都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
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
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花鼓小戏。
因为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人们也叫它“小开口”。
花鼓戏在江都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我们这一代的喜欢戏曲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主要的受听对象是我们奶奶和妈妈这一代人,因此它的发展是很成问题的,怎样才能让它继续的繁荣下去,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身处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当代社会,宣传是十分重要的。
如若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牡丹亭》登场时,没有那样的造势与宣传,恐怕难以达到那样轰动的效果。
现在,戏曲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另外,大街小巷常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戏曲脸谱、玩偶,在流行歌曲中穿插戏曲腔调,大型晚会中安排戏曲节目,戏曲相关的电影等等,对其发扬光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另外我们可以找些经典曲目如《香罗带》、《玉晴放到教材上蜓》、《喜娟》等,让它走进课堂,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扬剧,而是对它不了解,如果让它走进课堂,不失为让学生了解它的一个好方法。
若年轻人喜欢上了它,它就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3.在我身边还存在一个问题,像我奶奶,她是想看扬剧的,但没地方看,看电视?电视一般被年轻人控制着,况且电视上也没有;电脑?这更不可能,上网她特不会啊,况且我们的农村也没发展到那个地步,说家家有台电脑。
只有在哪家老人过生日的时候看看,去看看,可以说是个奢饰品,因此到哪儿看也是个问题,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力量,如在公园建设固定的戏台供老人免费的观看,并长期雇佣些艺人,这样也没钱赚准备改行的艺人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要解决我们扬剧的发展问题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保护非遗也是的们应尽的责任。
只有靠大家的力量像扬剧一类的非遗才不会消失,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