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喘而无汗服之宜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中医儿科学一、胎怯: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
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
窃--胎怯二、硬肿症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
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
党--当归四逆三、胎黄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
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
茵陈理中汤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
血府逐瘀汤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
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
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
银翘散3、暑邪;清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
感到--感冒。
新加坡--新加香薷饮。
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
桑菊饮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
三拗汤合二陈汤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
沙参麦冬汤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
六君子汤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
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六、肺炎喘嗽:1、风寒闭肺;辛温宣肺,化痰止咳。
华盖散2、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毒热闭肺;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方剂学总结整理打印版
一、方剂的组成
方剂是由一种或多种药物组成的,每一种药物都具有其独特的性味、功效和主治病证。
方剂的组成要根据病情、体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方剂的组成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药物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不得相互抵消或产生不良反应。
2. 药物的剂量应该适当,不宜过大或过小。
3. 药物的炮制方法应该得当,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二、方剂的用法
方剂的用法包括煎服法、丸剂法、散剂法等。
其中,煎服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用法。
煎服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将药物放入煎药壶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滤去渣,取汁饮用。
丸剂法是将药物制成丸状,便于患者服用。
散剂法是将药物研成粉末,混合均匀后分装成小袋,每次服用时取出适量粉末冲服。
三、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取决于其组成的药物,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病证等。
方剂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等。
四、方剂的分类
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
1. 按照方剂的组成分类:如草方、汤方、丸方、散方等。
2. 按照方剂的功效分类:如补益方、清热解毒方、安神方、理
气方等。
3. 按照方剂的主治病证分类:如感冒方、咳嗽方、胃痛方、月经不调方等。
五、方剂学的历史沿革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方剂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通过尝试治疗疾病,逐渐积累了一些药物知识。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第一章解表剂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厚朴杏仁(6g)【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组成】桂枝(15g)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3g)【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而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解表剂除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外,还可用于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表证者。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外邪入侵①皮毛而入:伤寒(主要)伤阳气②口鼻入:温邪,流行性感冒,伤津耗气,神昏第一节辛温解表适用于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
第二节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第三节扶正解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第二章泻下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第二节温下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第三节润下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第四节逐水第五节攻补兼施第三章和解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第二节调和肝脾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第三节调和肠胃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第四章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第二节清营凉血第三节清热解毒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第四节气血两清第五节清脏腑热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方剂学重点复习全资料(完美版)
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4、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5、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6、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7、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8、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9、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10、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11、八阵:“八阵”出于明·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12、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1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14、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15、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2024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概述: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炮制方法和使用原则等。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阐述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方剂学的主要知识点。
正文:一、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 方剂学的定义和内容2. 方剂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历程3. 方剂学的基本原则:适应病情、巧妙配伍、合理用药4. 方剂学与中医诊断的关系5. 方剂学与药理学的关系二、方剂的基本组成1. 方剂的名称和命名规则2. 方剂的基本组成:药物、调剂和辅料3. 方剂的功效分类:治疗性方剂、保健性方剂和预防性方剂4. 方剂的主剂与辅助药物的比例和作用5. 方剂的剂量与用法用量的确定方法三、方剂的分类和应用1. 方剂的分类:按病证分型、按药物类型和按配伍规律2. 方剂的应用范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3. 常用的经典方剂及其适应病证4. 方剂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5. 方剂的疗效评价标准四、方剂的调配方法1. 方剂的基本炮制方法及其原理2. 方剂的汤剂和丸剂的制备方法3. 方剂的炮制技术要点:煎煮时间、药物研磨、温度掌握等4. 方剂的加减和剂量调整方法5. 方剂的适应病程和病情变化的调配方法五、方剂的贮藏与炮制1. 方剂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期限2. 方剂的包装和保存方法3. 方剂的炮制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 方剂的炮制设备和操作规范5. 方剂的质量控制与炮制工艺改进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方剂的基本组成、方剂的分类和应用、方剂的调配方法以及方剂的贮藏与炮制等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药治疗的核心和基础,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对方剂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提高中医药疗效。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制剂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1. 方剂的组方原则:方剂的组方原则包括药物的选择原则、药物配伍原则、药物用量原则、药物用法用量原则等。
药物的选择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治疗目标选择相应的药物;药物配伍原则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药物的相似配伍、相反配伍、相宜配伍等;药物用量原则是指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药物的用量;药物用法用量原则是指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2. 方剂的制剂方法:方剂的制剂方法包括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提取法等。
煎煮法是指将药材加水煮沸,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然后去渣留汁;浸泡法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浸泡,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蒸馏法是指利用蒸馏设备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蒸馏出来;提取法是指利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3. 方剂的药物相互作用:方剂中的药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增效作用、抑制作用、拮抗作用等。
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药效相互增强;抑制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的药效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拮抗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时,相互抵消或减弱对方的药效。
4. 方剂的应用范围:方剂主要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疾病领域。
方剂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配,以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5. 方剂的评价指标:方剂的评价指标包括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评价等。
药效评价是指方剂的治疗效果,包括疗效、病情改善程度等;安全性评价是指方剂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质量评价是指方剂的药材质量、制剂质量等。
以上是方剂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用法用量、功效及适应症等内容的学科。
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多种药物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在方剂学中,有一些重点方剂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对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方剂学的重点方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方剂学知识。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温经活血、通络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组成。
主治血虚经络不畅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滋补血气、调经止痛的作用,被广泛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二、桂枝汤桂枝汤是一味温经解表、扶正宣通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主治表里不和、经气郁滞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体痛等症状。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期风热感冒等疾病。
三、通草四物汤通草四物汤是一味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经典方剂,由当归、川芎、通草、川芍组成。
主治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所致的痛经、闭经、乳房胀痛等症状。
通草四物汤具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痛经、不孕症等疾病。
四、逍遥散逍遥散是一味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的经典方剂,由枳壳、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
主治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满、情绪不宁等症状。
逍遥散具有疏肝理气、和胃开郁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郁证导致的各种疾病。
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味补益脾胃、健脾和胃的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补益中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疾病。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到此结束,通过对上述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方剂的主治疾病、药物组成以及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方剂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规律,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方剂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理血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调理血分,治疗血瘀等症状。
详细描述
理血方剂多由活血化瘀药组成,如桃仁、红花等,具有活血 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血瘀、痛经等症状。
祛湿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祛除体内湿邪,治疗湿证。
详细描述
祛湿方剂多由利水渗湿药组成,如茯苓、泽 泻等,具有利尿消肿、健脾祛湿的作用,用 于治疗水肿、泄泻等症状。
03
方剂的配伍与运用
方剂配伍原则
君臣佐使原则
君药为方剂中的主药,臣药为 辅药,佐药为协助臣药的药, 使药为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药
。
相须相使原则
利用药物的相互配合,使君药 的药效得到增强或产生新的功 效。
相反相成原则
利用药物的相互克制,以制约 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达到治 疗的目的。
阴阳五行原则
根据药物的阴阳五行属性,调 整人体内的阴阳五行平衡。
方剂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目录 Contents
• 方剂学基础知识 • 常用方剂的分类与特点 • 方剂的配伍与运用 • 方剂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方剂期末复习题与答案
01
方剂学基础知识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方剂的定义是指由中药饮片按照一定配伍规律组成的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 要形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方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02
常用方剂的分类与特点
解表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解除表证,即感冒等外感疾 病的初期阶段。
详细描述
解表方剂多由发散解表药组成,如麻 黄、桂枝、紫苏叶等,具有发汗、解 热、镇痛的作用,帮助身体驱除病邪 ,缓解感冒症状。
泻下方剂
总结词
主要用于通便,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word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推荐文档
药剂学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总论】1、方剂学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
(方剂学著作)《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
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2、名词解释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中病即止,不宜久煎}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3、方剂剂型: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1)、提高疗效(提效)(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3)、产生新的功效(新效)(4)、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减毒)5、方剂组成原则:原则:君、臣、佐、使君、臣、佐、使主要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为依据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在方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性能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功能。
臣药:a、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b、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孙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执业药师方剂知识点总结
执业药师方剂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概念方剂是指按照一定的药物组方原则和方法,将各种药物制成剂型并组合在一起,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制剂。
方剂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积累。
2. 方剂的分类根据其组方特点和临床用途,方剂可分为经方和验方两大类。
经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出来的经典方剂,包括《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等。
验方是指医师根据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进行药物组方而成的方剂,多为针对某种疾病症候或体质特点进行的治疗方案。
二、方剂的组方原则1. 协调药物配伍在组方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配伍特点,避免不宜合用或易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搭配。
2. 明确疾病证候在组方时,应当明确疾病的证候,根据病情的特点和客观情况进行合理配伍,避免因证候不清导致的不当匹配。
3. 注意用药量和剂型在组方时,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合理确定药物的用量和剂型,并注意避免药物超量和过敏反应。
4. 考虑个体差异在组方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用药反应特点,合理进行药物选择和搭配。
三、方剂的应用技巧1. 鉴别方剂适应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候特点,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剂,并根据需要进行调剂和调整。
2. 注意方剂配伍禁忌在使用方剂时,要注意方剂的配伍禁忌,避免因药物搭配不当导致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
3. 配伍药物的药理作用在组方时,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避免因不了解药物特性导致不当匹配。
4. 调配方剂的注意事项在调配方剂时,要严格按照配方要求进行药物调配和制剂,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四、方剂的品质标准1. 药材质量标准方剂中所使用的药材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稳定的药效。
2. 药物配伍的安全性方剂中所搭配的各种药物应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避免因药物不合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3. 药物用量和剂型方剂中所用药物的用量和剂型应当符合临床需要和医疗标准,避免因药物超量或药效不足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1.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
2.中药学基本概念
3.中药的来源和分类
4.中药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5.中药的性味归经
6.药物的药性
7.中药的配伍原理
8.中药炮制与药材加工
9.中药的贮藏与保存
二、中药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1.中药方剂学的基本概念
2.中药方剂学的分类
3.化学成分与药效的关系
4.中药方剂学的炮制原则
5.中药方剂的鉴别
6.中药方剂的功能与主治
7.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三、中药方剂的种类
1.汤剂
2.散剂
3.丸剂
4.粉剂
5.片剂
6.颗粒剂
7.胶囊剂
8.膏剂
9.酒剂
10.浸剂
11.炼剂
12.煎剂
13.熏剂
14.研剂
15.煎膏剂
四、中药方剂的使用和禁忌
1.中药方剂的使用原则
2.中药方剂的用法和用量
3.中药方剂的常见剂型的使用
4.中药方剂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五、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1.常见的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
2.中药方剂的配伍应用
3.中药方剂的疗效评价
4.中药方剂的治疗原则
5.中药方剂的临床病例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中医学知识以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员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希望本篇总结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用中药药材经过某种比例、方法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根据制剂方法和使用特点,方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糖浆、膏剂、胶囊剂、注射剂和酒剂等多种类型。
1. 汤剂汤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而成的液体制剂,常见的有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
2. 丸剂丸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后制成丸状的制剂。
比较常见的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等。
3.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研成细粉后直接服用的制剂,如葛根散、三七散等。
4. 丹剂丹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再用黄酒炒制干燥而成的制剂,如逍遥丸、归脾丸等。
5. 糖浆糖浆是将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如川贝糖浆、桔梗糖浆等。
6.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油脂或凝胶类物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如逍遥膏、乌梅丸等。
7.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填充于胶囊中,便于服用和吸收,如当归胶囊、灵芝胶囊等。
8.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的制剂,如益母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
9. 酒剂酒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酒或米酒浸泡一段时间制成的制剂,如当归酒、蛇胆酒等。
二、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中药治疗的配伍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方剂的配伍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特点、病证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剂的特点(1)多味配伍:方剂常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综合调理的作用。
(2)疏泄解酸:方剂的配伍要有通窍利气、疏泄解酸的作用,达到疏窍、利气、解郁的效果。
(3)标本兼治:方剂的配伍要针对病因和表里的虚实缺陷,思考病证的病位,辨证斟酌,标本兼治。
(4)用药对应:方剂的用药要有对应关系,按辩证斟酌,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
三、方剂的配伍原则1. 辩证求因配伍原则要根据辨证斟酌,辩证求因,从疾病的致病原因出发,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中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方剂备考录一.总论知识点1.方剂起源与发展:·《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黄帝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为“经方”·思邈后著《千金翼方》以辅《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我国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方书·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金元成无己《伤寒明理药方论》开方论之先河·明代吴昆《医方考》为第一部方论专著·明代朱橚《普济方》是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只记2句话)①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方从法出)②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以方现法)3.方剂的变化(12字掌握)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4.方剂所应八法(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表里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理气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理血剂(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祛暑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另(未归):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风剂、治燥剂5.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幻灯片例)(1)君药:是针对主病or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or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or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①佐助药:是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or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②佐制药:是制约君药臣药峻烈之性or减轻消除君药臣药毒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是少量与君药性味or作用相反但又能辅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即配伍反佐·另有服法反佐&炮制反佐)其在方中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一是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其在方中药力较小,用量亦轻。
二.某首方的功用、主治证和临床表现1.麻黄汤(1)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实证(3)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1)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2)主治证:外感风寒表虚证(3)临床表现: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3.小柴汤(1)功用:和解少阳(2)主治证:A.伤寒少阳证B.妇人中风,热入血室C.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3)临床表现:(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4.逍遥散(1)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2)主治证:肝郁血虚脾弱证(3)临床表现: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or往来寒热or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5.白虎汤(1)功用:清热生津(2)主治证:阳明气分热证(3)临床表现: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6.仙方活命饮(1)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2)主治证:阳证痈疡肿毒初起(3)临床表现:红肿焮痛,or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7.青蒿鳖甲汤(1)功用:养阴透热(2)主治证: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3)临床表现: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8.四物汤(1)功用:补血和血(2)主治证:营血虚滞证(3)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不调,or经闭不行,脐腹疼痛,面色唇爪无华,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1)同:黄土汤和归脾汤均可用治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
共用甘草、白术。
(2)异:黄土汤以灶心黄土、炮附子、白术为主,配伍生地、阿胶、黄芩以温阳健脾而摄血,滋阴养血而止血。
适用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之出血证;归脾汤用黄芪、龙眼肉为君,配伍人参、白术、当归、茯苓、酸枣仁、远志以补气健脾、养心安神,适用于脾气不足,气不摄血之出血证。
四.治疗不同病证方剂间的比较1.咳喘(1)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2)小青龙汤:外寒饮证(3)止嗽散:风邪犯肺之咳嗽证(4)麻杏甘石汤: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5)败毒散:气虚外感风寒湿证(6)十枣汤:悬饮&水肿(7)泻白散:肺热喘咳证(8)葛根芩连汤: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9)生脉散: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另治:温热暑热伤气耗阴证)(10)百合固金汤: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11)炙甘草汤:虚痨肺萎&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12)苏子降气汤:上实下虚之喘咳证(13)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14)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证(15)杏苏散:外感凉燥证(16)桑杏汤:外感温燥证(17)清燥救肺汤:温燥伤肺证(18)麦门冬汤:虚热肺萎&胃阴不足证(19)真武汤:阳虚水泛证&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20)二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2.崩漏(1)理中丸:脾胃虚寒证&阳虚出血证&中阳不足阴寒上乘之胸痹,脾气虚寒气不摄津之病后多涎唾,中阳虚损之小儿慢惊(2)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3)归脾汤:脾不统血证&心脾气血两虚证(4)固冲汤: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5)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6)桂枝茯苓丸:瘀阻胞宫证(7)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3.泄泻·痛泻要方:脾虚肝郁之痛泻·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结之痞证·香薷散:阴暑证·理中丸:脾胃虚寒证·四逆汤: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四君子汤: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脾虚挟湿证·四神丸:脾肾阳虚之五更泻·平胃散:湿滞脾胃证·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伤湿滞证·五苓散:水湿停证·实脾散:脾肾阳虚,水气停之阴水·保和丸:食积证4.痢疾·葛根芩连汤: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大柴汤:少阳阳明合病·黄连解毒汤:三焦火毒热盛证·芍药汤:湿热痢疾·白头翁汤:热毒痢疾·真武汤:阳虚水泛证另:泄泻&痢疾同治·四逆散:阳郁厥逆证·真人养脏汤: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补中益气汤:气虚下陷证·乌梅丸:蛔厥证5.胁痛(1)十枣汤:悬饮&水肿(2)小柴汤:伤寒少阳证(另治: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3)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痰浊证(4)四逆散: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5)逍遥散:肝郁血虚脾弱(6)龙胆泻肝汤:肝胆实火上炎证(另:肝经湿热下注证)(7)左金丸:肝火犯胃证(8)大柴汤:少阳阳明合病(9)一贯煎: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10)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证(11)复原活血汤: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12)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证(13)清燥救肺汤:温燥伤肺证五.某味药在某首方中的作用1.败毒散中人参(佐)(1)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和防邪复入(2)祛邪不伤正,使散中有补不致耗散真元2.理中丸中炙甘草(功兼佐使)(1)伍人参、白术以助益气健脾,补虚助阳(2)可缓急止痛(3)调和诸药,功兼佐使3.小建中汤中白芍(臣)(1)滋养营阴,以补营血之亏虚(2)柔缓肝急止腹痛(伍饴糖以酸甘化阴,养阴缓急而止腹痛拘急)(2)伍桂枝以调和营卫、燮理阴阳4.小建中汤中炙甘草(功兼佐使)(1)益气补虚(2)缓急止腹痛(3)调和诸药5.四逆汤中炙甘草(功兼佐使)(1)益气补中,与姜附温补结合治虚寒之本(2)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3)调和药性,并使药力持久6.参苓白术散中桔梗(佐)(1)配砂仁调畅气机,治胸脘痞闷(2)开提肺气,以通调水道(3)为舟楫之药,载药上行,使全方有脾肺双补之功7.复原活血汤中酒大黄(君药·重用18g)(大黄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本方中: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给邪以外出途径),推致新。
8.真武汤中白芍(佐)(1)利小便以行水气(本草言其能“利小便”)(2)柔肝缓急以止腹痛(3)敛阴舒筋以解筋肉挛动(4)防防止附子燥热伤阴9.芍药汤中肉桂(佐)—少量温热之肉桂(1)可助当归、白芍行血和营(2)制约黄芩黄连苦寒之性1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君·重用30g)(1)大补肺脾元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补气生血)(2)善能固护肌表,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11.半夏厚朴汤中生姜:制半夏毒&和胃止呕&宣散水气化痰止咳12.祛痰剂中配伍行气药的意义痰随气升降,气滞则痰聚,气顺则痰消。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固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六.病案分析1.败毒散(1)辨证:气虚外感风寒湿证(2)方名:败毒散或人参败毒散(3)组成及用量:人参6g、茯苓6g、枳壳6g、桔梗6g、柴6g、前6g、羌活6g、独活6g、川芎6g、甘草3g(4)用法:水煎服(5)方解(写明君臣佐使并稍加分析)2.六味地黄丸(1)辨证:肾阴精不足证(2)方名:六味地黄丸(3)组成及用量:熟地24g、干山药12g、山萸肉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4)用法:蜜丸每服9g日2~3次or水煎服(5)方解3.固冲汤(1)辨证:脾肾虚弱,冲脉不固证(2)方名:固冲汤(3)组成及用量(白术30g、生黄芪18g、萸肉24g、生杭芍12g、龙骨24g、牡蛎24g、棕边炭6g、海螵蛸12g、茜草9g、五倍子1.5g)(4)用法:水煎服(5)方解4.苏子降气汤(1)辨证:上实下虚之喘咳证(2)方名:苏子降气汤(3)组成及用量(紫苏子9g、半夏9g、川当归6g、前6g、肉桂3g、厚朴6g、甘草6g)(4)用法:加生姜3g大枣1枚,水煎服。
(5)方解七.重要的药物配比、君药1.配比:(1)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1:1(仲景方典型配比)(2)左金丸中黄连和吴茱萸6:1(3)当归补血汤中黄芪和当归5:1(4)大补阴丸中熟地龟板和黄柏知母3:2(5)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和半夏7:1(6)麻杏甘石汤中麻黄和石膏1:22.君药or重用or轻用(1)小建中汤君药饴糖重用30g为最(温中补虚&缓急止痛)(2)炙甘草汤君药生地重用20g为最(滋阴养血)(3)炙甘草汤重用炙甘草12g(益气养心)(一般用6g)(4)白虎汤中君药石膏50g为最(清阳明气分大热并生津除烦)(5)阳和汤君药熟地重用30g为最(滋阴补血,填精益髓)(6)阳和汤最轻炮姜炭2g(温经止血)(7)完带汤君药白术30g&山药30g(燥湿化浊&补肾固带)(8)凉膈散中连翘为君用量25g最重八.方誉1.麻黄汤: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基础方又辛温发汗法之代表方2.桂枝汤:仲景群方之冠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之基础方又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法之代表方3.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4.麻杏甘石汤: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基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