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青少年心理学社会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同是一扩展自我经验的过程。 通过认同,个体可在心理上将他人的某些心理品质看作是自我 的一部分。
2020年9月28日
12
三.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具有时代性、文化特异性。 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文化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 社会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 1.文化 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 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 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 质表现形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示范者的行为结果
2020年9月28日
10
3.认同机制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渴望获得成人奖赏 或避免受罚,更包含其对模仿对象的尊敬、甚至崇拜。当他们 在进行外部行为复制时,也在心理上产生将榜样与自身视为一 体的感觉,即以榜样自居,对榜样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不同于简单的模仿。
2020年9月28日
13
文化对青少年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2)向个体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3)使个体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2020年9月28日
8
1.强化机制
美.斯金纳(B.F.Skinner)认为: 如果某反应后得到奖励,则这反应就会得到强化并 可能更频繁地出现;如果反应后给以惩罚,则这类 反应就会被消弱甚至不再出现。(外在强化)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逐渐提高,内在的奖惩的调节作用(自我强化)越来 越重要。
③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人生理上的 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以及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的人,即使具有个体社会 2020化年9月的28日自然基础、健全的神经系统4 ,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 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 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 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第五讲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三.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2020年9月28日
1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而必 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美国,弗洛 姆,E.Fromm)。
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 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和家庭。
2020年9月28日
6
美国B.C.罗林斯等1979年研究
父母教育儿童的方法与社会化的关系 发现:
父母对儿童一般采用诱导训练法和强制训练法两种 教育方法
诱导训练法比强制训练法的效果好。 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28日
7
二.社会化的机制
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而形成内心自我的过程。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
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 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个体内化 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 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 和适应的过程。
认同是由于个体为了弥补自身能力或个性等心理方面的不足而 发生的。
2020年9月28日
11
青少年常会对自己能力、人格方面感到不满意,期望提升,一 旦看到某些成人的行为、能力表现,如科学家、明星等,便会 把这些人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在行为、甚至人格特点上吸纳。
认同过程包括很多情感、认识参与,个体在同化过程中的心理 活动更为主动、深刻。
2020年9月28日
9
2.模仿机制
美.班图拉(A.Banbura)认为: 人类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方式进行的,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 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青少年的行为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影响而是来自于他们对 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模仿,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影响观察的主要因素:
示范者的身份特征
示范者的行为类型(类似、简单、敌对)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 的,不是被动的。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
随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 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人的 一生。 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 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2020年9月2社8日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3 的历程。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020年9月28日
5
社会化的媒介
人的方面,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 物的方面,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各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 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同 龄小伙伴)、社会(除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 境中的人和事)。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的因素
①自然基础 健全的神经系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 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
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 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性成为现实性。
即个人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内容看,涉及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和法律社会 化、职业社会化等。
青少年社会化是在父母、教师、同学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约束下,
逐渐学会以社会期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行为的过程。
2020年9月28日
2
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①主动性
2020年9月28日
12
三.社会化的条件
社会化的内容、方式具有时代性、文化特异性。 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文化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 社会文化也随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 1.文化 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 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 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 质表现形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示范者的行为结果
2020年9月28日
10
3.认同机制
儿童对成人的模仿并不是简单地出于渴望获得成人奖赏 或避免受罚,更包含其对模仿对象的尊敬、甚至崇拜。当他们 在进行外部行为复制时,也在心理上产生将榜样与自身视为一 体的感觉,即以榜样自居,对榜样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认同是一种将对象内投的心理机制。不同于简单的模仿。
2020年9月28日
13
文化对青少年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1)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2)向个体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 (3)使个体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2020年9月28日
8
1.强化机制
美.斯金纳(B.F.Skinner)认为: 如果某反应后得到奖励,则这反应就会得到强化并 可能更频繁地出现;如果反应后给以惩罚,则这类 反应就会被消弱甚至不再出现。(外在强化)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逐渐提高,内在的奖惩的调节作用(自我强化)越来 越重要。
③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个人生理上的 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以及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的人,即使具有个体社会 2020化年9月的28日自然基础、健全的神经系统4 ,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 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2.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人脑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各种神经网络, 是自然界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
人脑不仅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及经验, 而且使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第五讲 青少年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二.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任务 三.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
2020年9月28日
1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而必 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美国,弗洛 姆,E.Fromm)。
入学后,社会化媒介主要是学校(教师和同学)、家庭和社 会(指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环境中的人和事)。
离开学校后,社会化的媒介主要是社会和家庭。
2020年9月28日
6
美国B.C.罗林斯等1979年研究
父母教育儿童的方法与社会化的关系 发现:
父母对儿童一般采用诱导训练法和强制训练法两种 教育方法
诱导训练法比强制训练法的效果好。 早期教育对人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28日
7
二.社会化的机制
指个体与社会互动而形成内心自我的过程。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
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 程;它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个体内化 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 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 和适应的过程。
认同是由于个体为了弥补自身能力或个性等心理方面的不足而 发生的。
2020年9月28日
11
青少年常会对自己能力、人格方面感到不满意,期望提升,一 旦看到某些成人的行为、能力表现,如科学家、明星等,便会 把这些人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在行为、甚至人格特点上吸纳。
认同过程包括很多情感、认识参与,个体在同化过程中的心理 活动更为主动、深刻。
2020年9月28日
9
2.模仿机制
美.班图拉(A.Banbura)认为: 人类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方式进行的,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 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青少年的行为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影响而是来自于他们对 周围生活的观察与模仿,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
影响观察的主要因素:
示范者的身份特征
示范者的行为类型(类似、简单、敌对)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 的,不是被动的。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
随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及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 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贯穿于人的 一生。 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 化也不完全一样。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2020年9月2社8日会心理学侧重研究个体社会化3 的历程。
人类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020年9月28日
5
社会化的媒介
人的方面,有父母、教师、同龄伙伴、同学、同事、领导等 物的方面,有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 各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社会化媒介的主次有所不同。 学龄前,社会化媒介主要是父母、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同 龄小伙伴)、社会(除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以外的其他社会环 境中的人和事)。
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的因素
①自然基础 健全的神经系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 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
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 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其中 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 性成为现实性。
即个人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从内容看,涉及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和法律社会 化、职业社会化等。
青少年社会化是在父母、教师、同学及社会环境的压力与约束下,
逐渐学会以社会期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行为的过程。
2020年9月28日
2
个体社会化的特点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