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16课笔记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六课知识点
![初二历史下册第十六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0dddd4453610661fd9f42f.png)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建国初期中美关系是怎样的?70年代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建国初期: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
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70年代的变化:⑴20世纪70年代,中美开始改善关系;⑵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⑶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⑷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变化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在26届联合国大会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支持中国的国家有: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
3、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我国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 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10月2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上海科技馆迎候前来出席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金等19位领导人。
江泽民首先发展讲话,接着,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
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5、▲70年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⑴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⑵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⑶1972 年,中日建交;⑷2001年成功举办APEC会议;⑸20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一)改革发展中的教育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初二历史16课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16课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44ba3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2.png)
初二历史16课知识点总结初二历史第16课的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初二历史第16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以及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以封建关系为核心,由国王向贵族授予土地,贵族则向国王效忠,并保护国王的权威。
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低级的领主,低级领主则向贵族效忠,并保护贵族的权威。
这种分封关系一直延伸到农民,农民则向领主缴纳租税和劳动。
二、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
由于交通闭塞和技术限制,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农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职业,通过种植农作物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计。
同时,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部分农产品作为租税,以及提供劳动力。
三、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主义政权为基础的。
国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掌握着最高权力。
贵族是国王的亲信,他们通过分封制度获得土地和权力,并向国王效忠。
贵族之间的权力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形成了一个分权制衡的局面。
此外,教会也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具有深远影响。
四、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封建制度的瓦解主要是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兴起,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逐渐兴盛起来,商人和手工业者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在经济上逐渐崛起,对传统的封建制度提出了挑战。
同时,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也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替代了封建经济。
最终,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总结起来,初二历史第16课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组织形式,以及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为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部编历史八年上册第16课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年上册第16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535705d15abe23492f4db5.png)
部编历史八年上册第16课知识点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相关节日:八一建军节。
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
主要内容:会议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发动秋收起义。
著名论断: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毛泽东地点:湘赣边界。
旗帜:毛泽东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策略:放弃攻打中心城市,改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进军。
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会师部队: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合编: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工农武装割据形成: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革命根据地发展:1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八上历史16课笔记
![八上历史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d99a3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8.png)
八上历史16课笔记
以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 16 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笔记:
一、南昌起义
1.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2. 时间:1927 年 8 月 1 日。
3.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 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2. 秋收起义
- 时间:1927 年 9 月。
- 领导人:毛泽东。
- 结果: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 井冈山会师:1928 年 4 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5. 意义: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武装力量,巩固扩大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三、工农武装割据
1.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 影响:工农武装割据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四、古田会议
1. 时间:1929 年 12 月。
2. 地点: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
3. 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1737fd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9.png)
八年级下册历史16课笔记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但是呢,中国这么大,要全面铺开改革有点难,就像你要做一个超级大的拼图,得从一块一块小的开始拼起。
所以就想到先找几个地方搞试点,就像先在小角落试试新玩法。
2. 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这几个地方就像是被选中的“幸运儿”。
深圳这个地方啊,以前就是个小渔村,小得可怜。
但它位置好,靠近香港。
珠海靠近澳门,汕头和厦门也都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呢?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呗。
就好像给这些地方开了个小灶,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进出口贸易等方面。
深圳的发展那叫一个神速。
短短几年,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就像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一样。
“深圳速度”成为一个奇迹,到处都在盖楼、建工厂,好多外国人都跑来投资,感觉就像一块大磁铁,把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吸过来了。
3. 经济特区的影响。
对自身来说,经济特区发展得那叫风生水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从全国来看,它就像几个小引擎,带动着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就像火车头一样,拉着整个列车(中国经济)往前跑。
而且给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其他地方一看,哇,这样搞能行啊,就纷纷学习。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这些城市就像是接力赛中的选手,接过了经济特区的接力棒。
它们开放后,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规模都不断扩大。
这些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上海,本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大量的人才。
开放后就像给它装上了翅膀,飞得更高了。
2.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八下历史16课笔记
![八下历史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21a3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8.png)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的内容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下是本课时的笔记:
1.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已经完成了三大战役,解放了全国大部分领土。
2. 时间:1949年9月21日至30日。
3. 地点:北平。
4. 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5. 内容:
* 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 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 确定了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 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6.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目标,是
中华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里程碑。
本课时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背景和
意义,以及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
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程和意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d17c5d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9.png)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
一、官渡之战
曹操:
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三国前:
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三国发展:
魏: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八下历史第十六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十六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fe6a49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b.png)
八下历史第十六课笔记嗨,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像探险家挖掘宝藏一样,来一起整理八下历史第十六课的笔记。
这一课呀,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片段,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情节和重要的信息。
我先来说说这一课的整体框架。
这就好比是盖房子,我们得先知道房子的整体结构,才能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这一课主要讲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什么是外交政策呢?简单来说,就像是我们每个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有自己的原则一样,一个国家在和其他国家交往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咱们中国的外交政策那可是独立自主的,这意味着什么呢?就像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那咱们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独立自主呢?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世界局势复杂得很。
你看啊,就像一群小伙伴在玩游戏,有的小伙伴很强势,想让大家都听他的。
可咱们中国呢,就像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小朋友,不会随波逐流。
当时国际上有两大阵营,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另一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咱们中国没有一头扎进任何一个阵营,而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这多酷啊!这就像在选择衣服的时候,不是别人说流行什么就穿什么,而是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
接下来就得讲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
这五项原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外交界的“武林秘籍”。
这五项分别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想象一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果都按照这五条来做,那世界不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了吗?这就好比在班级里,同学们互相尊重、不打闹(互不侵犯)、不偷看别人日记(互不干涉内政)、大家平等地分享好东西(平等互利)、友好相处(和平共处),这样的班级氛围多好啊。
我记得老师讲这部分的时候,有个同学就问:“为啥要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呢?”这问题问得好啊!这主权和领土完整就像是一个人的家,你要是跑到别人家里乱搞一通,别人能乐意吗?国家也一样啊。
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被侵犯了,那就像自己的家被别人霸占了,肯定要奋起反抗的。
初二上册历史第16课课堂笔记
![初二上册历史第16课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0fe529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c.png)
初二上册历史第16课课堂笔记一、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一)南昌起义。
1. 时间。
1927年8月1日。
这就像一声惊雷,在那个黑暗的时刻炸响。
当时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共产党可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就发动了南昌起义。
2. 地点。
江西南昌。
这可是精心挑选的地方呢,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战略意义。
3. 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这些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带领着部队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4. 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这一枪可不得了,它就像星星之火中的第一点火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这就好比一个新的超级英雄诞生了,开始了自己拯救世界(当然是拯救中国啦)的征程。
#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 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9月。
领导人:毛泽东。
毛泽东那可是有着大智慧的人,他看到当时的革命形势,决定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
经过:起义军最初按照计划进攻大城市长沙,但是呢,大城市敌人力量太强大了,就像硬骨头不好啃。
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这时候毛泽东可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他当机立断,改变了计划。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
井冈山那可是个好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就像一个天然的堡垒。
而且那里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敌人的统治相对薄弱。
毛泽东就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这就像是找到了革命的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园,从这里开始发展壮大力量。
3. 井冈山会师。
时间:1928年4月。
会师情况: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这就像是两支强大的力量合二为一,力量大增啊。
意义: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壮大了根据地的武装力量,革命的火焰越烧越旺,让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感到害怕了呢。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72b937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c0.png)
一、内容提要:1. 了解文艺复兴的概念及其对欧洲文化的影响;2.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及作品;3.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作品;4.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知识点:1. 文艺复兴的概念及其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它从15世纪开始兴起,到16世纪中期达到鼎盛。
文艺复兴以重视人类理性和人性为主题,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蓝本,重新发掘人类智慧,推崇人的尊严和自由。
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也为现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人。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都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代表作,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3. 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其中最重要的有但丁、彼特拉克、莎士比亚等人。
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杰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的变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政治上,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专制制度;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发展;文化上,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欧洲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也为现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些变革为欧洲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也为欧洲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堂知识点笔记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25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课堂知识点笔记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9fdb5f0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c.png)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必背重点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首次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共同倡导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概况1955 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主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成果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图片解读:(1)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一次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不少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偏见和疑虑,为新中国赢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教材问题解答【P82材料研读】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作用: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P84课后活动】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八年级历史16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a43514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3.png)
八年级历史16课笔记第十六课南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南宋的南京政权1、南宋建立:公元1127年,赵构组建了南宋政权,其首都定韦南京,政权名为宋。
2、朝政架构:是由中央机构和地方官署共同构成的。
中央机构主要有中书省、吏部,地方官署为县社办所设置,政权采用以太宗、皇后为核心,之外多采贤良制度。
3、首脑当权:南宋皇帝采用“元宗,太宗以上制”,其中太宗实行“自己的王权”,集中了权力,实行专制。
4、立德树范:南宋重视典籍深造,著重思想文化建设,设立文学院,涌现了许多文学家,主要有佚名、朱熹、李涉等,发展出以诗、文、礼、乐为主的文学禀性,使中国文学进入了金色时代。
1、赞赏吏部制:南宋在吏部下设各种社会机构,例如士道、开元社、巡撫社、机构等,运用吏部制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
2、发展农业:南宋创办入耕制细削,建立地租、粮草制度,由此推进了农业生产。
3、增加商业:南宋在各城闹市建立商船站,把外销丝业视为国家事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4、规范排挤:南宋以主政十分尊贵,规范排挤,下设活动派、侍卫派、浊派等,政治活动派由太子统领,以贯彻保卫政权,广泛实施反宋复宋活动,取得了全国统一的成就。
三、南宋军事败落1、失控后败落:在谢安一代南宋失去控制之后,政权失去强大的统治力,各地势力纷纷成立,混乱不堪,这就是“南宋军事败落”。
2、民族多样性:南宋的局面受到了各民族的影响,政权的分裂导致人口的分开,民族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加快了南宋亡国的速度。
3、政治宜统治:南宋的统治失势,既是政治宜统治上的失误,又是在外部经济社会上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所致。
4、外部冲击:在外部,南宋遭到了西夏、宋朝及元朝的冲击,加上失势的政治、养兵费用的增加,使得南宋的统治不能支撑下去,这也是促使南宋最终亡国的原因。
八年级历史第16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16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50f92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3.png)
八年级历史第16课知识点八年级历史第16课是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甲午战争。
这次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背景19世纪60年代,欧洲列强不断侵略亚洲,中国也成为了这些列强的目标。
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十分虚弱,无力抵抗外敌。
1864年,清朝政府通过了《同治中兴大典》,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来振兴国家。
但是这个计划实施效果不佳,清朝政府的腐败和腐朽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25日,日本向中国宣战。
8月1日,日本海军占领了大连。
8月14日至15日,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在威海卫进行了对峙。
9月17日,中国军队在海口被日军击败。
这一系列的失败让清朝政府重视起来,但是得到的教训仍然不够深刻。
三、战争结果1895年2月17日,中日双方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三个方面都丧失了主权,日本强占台湾。
甲午战争的结果让清朝政府在国际上变得更加孤立,中国也失去了很多的领土和主权。
这次战争深刻地揭示了清政府的弱点和不足,促进了中国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四、启示甲午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学习和发展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应对国际上的挑战和竞争,让中国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未来。
五、结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通过对这次战争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现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为国家复兴献出自己的力量。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292c6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3.png)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笔记一、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改革。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但是到了后来,人民公社体制弊端显现,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开端:小岗村“大包干”。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这就像一群被困在旧规则里的人,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出口。
他们偷偷摸摸地签了个“生死状”,为啥呢?因为当时这可是打破常规的做法。
不过这个做法可不得了,当年粮食产量就大增。
这就好比给沉闷的农村经济打了一针强心剂。
意义: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
这一制度使得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农民心里想啊,这地种好了都是自己的,那还不得拼了命好好种。
这一制度激发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
2. 城市改革。
开始时间:1985年。
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以前的国有企业就像被绑住手脚的巨人,缺乏活力。
改革内容包括:所有制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就像一场大合唱,以前只有一种声音,现在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起唱,各显神通。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这就好比以前企业干啥都得听政府这个“家长”的,现在“家长”开始放手,让企业自己学着走路,自己做一些决策。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这就像大家干活,按照干多少、干得好不好来分配收入,多劳多得,不再是吃“大锅饭”。
意义: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可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啊。
以前计划经济就像火车按固定轨道跑,现在要搞市场经济,就像是让火车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跑,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有社会主义的特色。
2. 作用。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6c4be9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c.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堂笔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从一个被列强侵略的半殖民地状态走向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
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推广1954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一原则号召国家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完整,相互之间不干涉内政,通过平等和谈来解决分歧和争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了中国和世界的一道新风景线,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粉丝和尊重。
后来,它被联合国大会正式接受,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之一。
二、中国主张一个多极化世界和世界和平中国担负国际道义之重,对于和平、发展、合作等问题,都有着具体而清晰的主张。
世界和平是中国的主张,中国在联合国提出并积极倡导了实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
三、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国一方面是参谋和助手,为朝鲜人民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主动出兵,为朝鲜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国参加朝鲜战争表明了中国不屈服于任何外部压力的坚定立场,维护了中国的民族尊严。
此外,中国出兵朝鲜还在东南亚国家中威震一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四、中国主导亚非会议和成立非洲统一组织1955年4月,中国在万隆主导亚非会议并提出“三大措施”,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加强亚非两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些措施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提供了独立自主的路径和方法。
五、中国主张“一个中国”政策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在国际社会上认为台湾已取得了独立,实际上它没有。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主张世界上的各国家应正视中国对台湾的领土主张,维持一中原则。
通过长期、坚定的外交努力,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尊重。
八上历史人教版第十六课讲解笔记趣
![八上历史人教版第十六课讲解笔记趣](https://img.taocdn.com/s3/m/a5dfdf7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0.png)
八上历史人教版第十六课讲解笔记趣
以下是八上历史人教版第十六课的讲解笔记:
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至1860年11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侵华战争。
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3. 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中国西北地区捻军和回民起义后,阿古柏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
4.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其主要内容有: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等。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5. 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至1895年,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6. 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等。
领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该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
以上讲解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辅练习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八上历史16课至20课知识点
![八上历史16课至20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8513bb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6.png)
八上历史16课至20课知识点16课知识点:1. 信仰与制度- 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的教义是根据《古兰经》和《圣训》。
- 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包括:信仰主义、礼拜、节饮、天诫、朝觐。
-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使伊斯兰教传播到西亚、北非和西班牙等地。
2. 纳尔瓦之战- 纳尔瓦之战发生在1807年,是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大军与俄罗斯草原骑兵部队之间的战争。
- 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利用火炮对敌军进行射击并采取了便捷的战术,最终获得了胜利。
- 纳尔瓦之战是拿破仑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标志着拿破仑开始对欧洲进行入侵。
17课知识点:1. 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是指14至18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的一次重要转变,包括商业扩张、金币流通、商业银行等方面的变革。
- 这一时期,欧洲的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货币和商品的流通在重要港口城市得到促进。
- 商业革命的结果包括文艺复兴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扩张。
2. 马六甲王国- 马六甲王国是位于马来半岛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和王国,曾是东南亚最繁荣的贸易中心之一。
- 该王国由穆斯林悉剌帕玛建立,并在15至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 马六甲王国的繁荣主要基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
18课知识点:1. 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大型桥梁,于1968年建成。
- 这座桥的建成为中国铁路交通在长江上的通行提供了便利,大大缩短了南北方之间的交通时间。
-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在桥梁工程方面的技术实力取得了重大突破。
19课知识点:1. 阿育王时期的印度-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君主,他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马雅帝国。
- 阿育王致力于推广佛教,并据说他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建立了数百座佛塔。
- 阿育王时期的印度以其文化和知识的繁荣为世人所瞩目,对后世影响深远。
20课知识点:1. 伊世堡的毁灭- 伊世堡是欧洲历史上最强大的城堡之一,位于今天的奥地利。
八下历史第16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16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9afd35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b.png)
八下历史第16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16课是关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内容。
下面是对该课的笔记:
在明清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
明
朝时期,政治上实行了严格的官僚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
也存在着权臣专权的问题。
经济上,明朝实行了农业经济为主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得到了巩固,但也面临着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等
问题。
文化上,明朝推行科举制度,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提高,但
也存在着文人与民间文化的冲突。
清朝时期,政治上实行了满洲人的统治,清朝皇帝采取了许多
措施来巩固统治,如推行八旗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
经济上,清朝
实行了农业经济为主的政策,并且推行了许多农业改革措施,如推
广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
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文化上,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康熙时期的康熙字典和乾隆时期
的四库全书等。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其特点和变革。
政治上,明朝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而清朝则实行满洲人的统治。
经济上,明朝实行农业经济为主的政策,而清朝则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并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文化上,明朝推行科举制度,文人士大夫地位提高,而清朝则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以上是对八下历史第16课的笔记,涵盖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7675fd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1.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课堂笔记本次历史课的主题是“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了长达11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井冈山地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井冈山地区是一个山高路险,地形复杂的地方。
它的气候、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跟其他地区不同。
这为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和探索的好机会。
二、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和措施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掌握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确保了机会和发展。
2.发动土地革命,实行土地改革,赋予农民土地的所有权和经济收益,使农民集体所有制成为可能。
3.建立农村游击队,通过搜索、扫荡、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了打击和消灭。
4.开展群众工作,加强宣传和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
三、毛泽东革命实践的深刻启示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道路。
他的主要贡献和措施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是革命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也反映出毛泽东的创新性和思想深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
1.人民是革命的力量源泉,要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革命的发展。
2.深入基层,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才能有效地为他们解决问题和提供帮助。
3.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要赋予人民以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实现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4.革命者要深入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途径。
总之,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以毛泽东的开创性思维和革命实践为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也启示我们,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中去,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 两枚原子弹;
苏联红军 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 大反攻 。 2、胜利标志:
1945 年 8 月15 日,日本天皇宣布 无条件投降 。
3、台湾 回到祖国怀抱
.
4、抗战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 的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 重大贡献。 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平型关大捷
经过:
1937 年, 八路军一一五师在 山西 平型关
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意义: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
2、台儿庄战役
经过: 1938 年春,日军进攻 徐州 。 李宗仁 指挥中国军队在山东 台儿庄 包围 了日军,歼敌1万多人。 意义: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①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美苏盟军的支援
.
.
三、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时间地点:1945年 延安重要问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 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 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
二、百团大战
1、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后方,发动群众, 开展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 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 后战场的总后方。 2、百团大战(敌后战场)
目的:粉粹敌人的“囚笼”政策 经过:1940 年, 彭德怀 指挥 八路军 一百多个
团,在 华北 攻击日军。 目标:破坏敌交通线,摧毁敌据点 特点: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