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回顾百日维新的一百零三天里光绪帝主要犯了三大错误。其一,犯了慢病急疹、重病下猛药、病急乱投医的错误。清朝弊政沿袭了几百年,到了晚清其流毒之广泛,腐败之盛行,落后之深远已是病入膏肓。慢性晚期病人是急诊不得,用不得猛药的;而光绪帝在百日内下了一百八十余条召令,不能说不急;其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的维新改革,不能说不猛。他不管第一条召令落实与否,就下第二条召令,第三条召令,甚至一日三条,完全置皇权威信于不顾,领导集团成了只说不干的顾问团。过早地暴露了自己今后十余年的执政方略,在一百零三日内唤醒了自己今后十余年所要面对的所有敌人;而自己新政势力几乎全是一些书生,既没有时间形成新的官僚体系,也没有机会掌握部分军队,还没有精力组织支持新政的人民群众。在危机时刻寄希望于与后党没有本质区别,只有新旧不同的封建官僚袁世凯一人力挽狂澜。在没有具备实力的条件下过早地与掌握实权,准备充分的后党叫战,焉能不败!
其二,犯了全面进攻,四面出击的战略性错误。光绪在一百零三天内提出了一百八十多个要解决的问题,再聪明的大臣也难知道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那里,再能干忠诚的下属也没法落实他交代的每项任务;在通信落后的晚清,官员能做的只能是下转召书或让其滞留途中。他在没有找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情况下,就在全国各个领域不分重点地发动了全面变法,几乎是有错就下召,四面出击,只会是想击而未击,击而不败,劳而无功。他不知再大的树如果要除掉它的叶子,只需要挖它的深根就够了;没有置众多次要矛盾于不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的政治胆略。
其三,犯了以官制官,脱离群众,以少斗多,以弱斗强的战术性错误。光绪帝颁发的大部分召书内容就是惩治腐败官员,精简官僚机构,削弱豪强势力,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措施。从根本上影响到旧官僚阶级的切身利益。而这些措施又寄希望于这些旧官僚去执行。这就如同让一个人自断双手谈何容易啊?他用帝党对付后党,用维新派反对守旧派。可是,帝党大多是文官,人数极少,与后党有些共同的利益;维新派只代表弱小的资产阶级,既没有实权,又没有集中使用;他下达的诏书要么没被执行,要么就被贪官用于残害平民,没有取得工人农民的支持;无论在整体还是在局部都是以少斗多,以弱斗强怎能取胜?他总想以官制官,不敢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总认为让人民参与维新会失去控制,天下大乱;结果,慈禧太后只杀了六个官员,就彻底粉粹了他的维新势力,其严重脱离群众、孤军奋战可见一斑。他还想在旧房上盖新房,害怕打破家里的坛坛罐罐。
如何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的临时性内阁,成立於民国元年(1912年)1
月1日,结束於同年3月12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创立民国,中原十二省纷纷宣布独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齐聚上海,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文组织内阁,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不过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不是内阁制,而是总统制,因此并未设内阁总理,内阁参谋总长由黄兴兼任,负责一切军事事务。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立了地方起义政权。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各起义省区代表集会武昌,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提出在召集国民会议、颁布宪法之前,组织临时政府。12月29日,各省代表又在南京开会,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代表汉、藏、蒙、回、满——当时的五大民族),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在政府中,孙中山全权掌握军政大权,下设9位国务委员,,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钟英,外交总长王宠慧,司法总长伍廷芳,财政总长陈锦涛,内务总长陈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9名总长中只有陆军,外交,教育总长又同盟会员担任,其他六人由立宪派和旧官僚充任。但孙中山采用“总长取名,次长取实”的办法直接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次长多为青年革命党人。如,蒋作宾为陆军次长,魏宸组为外交次长,居正为内务次长,马君武为实业次长,于右任为交通次长等,并任命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黄兴兼任参谋总长,这样权利就集中在了革命党人手中。同时,有立法权的临时参议院的43人中,同盟会占34席,同情革命的绅士1人,立宪派8人,旧官僚根本没有席位。因此临时政府表面上是,旧官僚、立宪派、革命派的联合体,实际上是又革命党人主持的资产阶级政权。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