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证明两线段相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证明两线段相等
求证两线段相等是平面几何中的重要题型,其证明方法较多。

为帮助初三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证法,本文在《几何》第二、三册知识范围内,归类总结若干方法如下,供初三学生复习时参考。

证明两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和涉及的定理、性质有:
1.三角形
①两线段在同一三角形中,通常证明等角对等边;
②证明三角形全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形包括平移型、旋转型、翻折型;
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
④线段中垂线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⑤角平分线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⑥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平行于另一边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2.证特殊四边形
①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②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圆
①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②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
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这条弦;
③圆的旋转不变性: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④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4. 等量代换:若a=b,b=c,则a=c;
等式性质:若a=b ,则
a -c=
b -
c ;若c b c a
,则
a=b.
此外,也有通过计算证明两线段相等,有些条件下可以利用面积法、相似线段成比例的性质等证明线段相等。

一、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证明
例1、如图1,已知C 在BD 上,△ABC 与△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BE 、AD 分别与AC 、CE 交于P 、Q 。

求证:CP=CQ 。

证明:因为△ABC 和△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所以在△ACD 与△BCE 中, AC=BC ,CD=CE 。

因为∠1=∠2=60°,
所以∠ACD=∠BCE=60°+∠3=120°, 所以△ACD ≌△BCE (SAS ), 所以∠4=∠5。

在△ACQ 与△BCP 中,AC=BC ,∠4=∠5,又知∠3=60°=∠1, 所以△ACQ ≌△BCP (ASA ),所以CP=CQ 。

二、利用等腰三角形定理及逆定理证明
例2、如图2,已知:在△ABC 中,AB=AC ,在AB 、AC 上的线段AD=AE 。

求证:FB=FC ,FE=FD 。

证明:在△ABC 中,因为AB=AC ,AD=AE ,所以DB=EC 。

在△EBC 与△DCB 中,因为DB=EC ,BC=BC , 又∠ABC=∠ACB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所以△EBC ≌△DCB (SAS ),所以BE=CD ,∠EBC=∠DCB , 所以△FBC 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B=FC , 故
,即FE=FD 。

证法2:也可以△ACD ≌△ABE (SAS ),从而得到∠ABE=∠ACD ,证得△FBC 为等腰三角形,再通过平行线内错角相等证明△FDE 为等腰三角形。

三、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证明
例3、如图3,已知△ABC 为Rt △,D 为斜边AB 的中点,DE ⊥AC 于E ,DF ⊥BC 于F 。

求证:AE=CE ,BF=CF 。

证明:因为D 是Rt △ABC 的斜边AB 的中点, 所以连CD 后,则AD=CD=BD 。

所以△CDA 与△CDB 均为等腰三角形, 另外DE ⊥AC ,DF ⊥BC , 所以AE=CE ,BF=CF 。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底边)。

证法2:可直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或平行线截取线段成比例证明。

四、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等距离证明
例4、如图4,已知:△ABC 中,AB=AC ,AD 是底边BC 上的中线,∠B 、∠C 的平分线交于I ,
求证:I 到AB 、BC 、CA 的距离相等。

证明:因为AB=AC ,AD 是BC 边的中线,所以AD 平分∠BAC 且AD ⊥BC ,而∠B 、∠C 的平分线交于I ,
所以AD 过I 点,即I 是△ABC 的内心,作IE ⊥AC 于E ,IF ⊥AB 于F ,故ID=IE=IF 。

所以I 到AB 、BC 、CA 的距离相等。

五、利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该线段两端等距离证明 例5、如图5,已知:△ABC 中,∠A=90°,D 为△ABC 内一
点,且AB=AC=BD ,∠ABD=30° 求证:AD=DC
证明:作AG ⊥BD 于G ,作DH ⊥AC 于H ,
因为∠ABD=30°,所以在Rt △AGB 中,。

又∠DAG=∠DAB -∠GAB=75°-60°=15°,且∠DAC=90°-75°=15°,
而AD=AD ,所以Rt △AGD ≌Rt △AHD (AAS ),所以

因为DH 为AC 的垂直平分线,所以AD=DC 。

六、利用两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必等高,等高必等底证明 例6、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证明:如图6,在等腰△ABC 中,作BD ⊥AC 于D ,CE ⊥AB 于E , 因为S △ABC =BD ·AC/2=CE ·AB/2 而AB=AC ,所以BD=CE ,命题得证。

证明2:也可以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七、利用等量公理:证明它们等于同一线段或分别等于两条相等线段 例7、如图7,锐角△ABC 中,∠B=2∠C ,AD ⊥BC 于D ,延长AB 到E ,BE=BD ,连结ED 并延长交AC 于F 。

求证:AF=FC 。

证明:因为BE=BD ,所以∠E=∠1,
而∠ABC=∠E+∠1=2∠E ,又∠ABC=2∠C ,所以∠C=∠E 。

因为∠1=∠2,所以∠2=∠C ,所以FC=FD 。

另外,∠2+∠3=∠C+∠4=90°,所以∠3=∠4,所以FD=AF ,故AF=FC 。

八、利用中心对称证明
例8、如图8,已知AT 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M 为BC 中点, ME ∥AT ,交AB 、AC 或其延长线于D 、E , 求证:BD=CE 。

思路:设法把已知量待求量转化到一个完形中(这里:同一个三
角形,转化为等腰△问题)。

证明:以M 为对称中心,则B 、C 互为对称点,取D 关于M 的对称点R ,连CR , 则CR ∥BD ,且相等,所以∠R=∠3=∠2=∠1=∠E ,所以CE=CR=BD 。

九、利用勾股定理证明
例9、如图9,已知:M 为△ABC 内一点,MD 、ME 、MF 分别和BC 、CA 、AB 垂直,BF=BD ,CD=CE 。

求证:AE=AF 。

证明:根据勾股定理及题设可知:
AF 2=FG 2+AM 2-GM 2=AM 2+ FG 2-(BM 2-BG 2)=AM 2-BM 2+(FG 2+BG 2)=AM 2-BM 2+BF 2
=AM 2-BM 2+BD 2=AM 2-(BH 2+MH 2)+(BH 2+DH 2)=AM 2+DH 2-MH 2=AM 2+CD 2-CH 2-(CM 2-CH 2) =AM 2+CD 2-CM 2
同理,可得AE 2= AM 2+CD 2-CM 2 所以AF 2= AE 2,所以AF=AE
十、利用比例证明
例10、如图10,已知△ABC 中,中线BE 与角平分线AD 交于点K ,BL ∥KC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L ,求证:LC=AB 。

证明:因为BL ∥KC ,所以
, ①
因为AD 平分∠BAC ,所以
, ②
所以由①、②得。

又因为CE=AE ,所以LC=AB 。

十一、利用圆幂定理证明
例11、如图11,已知:PA 是圆O 的切线,A 为切点,PBD 是圆O 的割线,弦DE
∥AP,PE的延长线交圆O于C,CB的延长线交PA于F。

求证:PF=FA。

证明:因为DE∥AP,
所以∠APD=∠D=∠C,
所以FP是圆PBC的切线(弦切角定理的逆定理),
所以FP2=FB·FC(切割线定理)。

又FA2=FB·FC(切割线定理),
所以FP2=FA2,所以PF=FA。

十二、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证明
例12、如图12,已知Rt△ABC锐角C的平分线交AB于E,交高线AD于O,过O 引BC的平行线交AB于F,求证:AE=BF。

证明:因为CE平分∠C,
所以∠2=90°∠C,
∠3=90°∠C,
所以∠3=∠2=∠1,
从而AE=AO,作EK⊥BC,连OK,
则EK=AE=AO,
又AO∥EK,故AOKE是平行四边形,AE∥OK,且AE=OK,
而OKBF也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F=KO=AE。

十三、利用三角知识证明
例13、如图13,已知四边形ABCD内接于⊙O,且AC、BD垂直相交于G,又E、F 分别是AB、CD的中点。

求证:OF=GE。

证明:设⊙O的半径为R,因为F是弦CD的中点,所以OF⊥CD。

所以在Rt△OFD中,
OF=ODsin∠1=Rsin∠1。


又GE=AB(因为E是Rt△AGB的斜边AB的中点),而由正弦定理知
AB=2Rsin∠2,所以GE=Rsin∠2。


因为OF⊥CD,所以∠DOF==∠DAC,
于是∠1=90°-∠DOF=90°-∠DAC=∠2,③
由①、②、③知:OF=GE。

练习题:
1、在Rt△ABC中,∠A=90°,∠B的平分线和AC交于D,BC边上的高AF和BD 交于E。

求证:AD=AE。

(提示:应用两角互余及三角形外角定理证∠ADB=∠AED)
2、在△ABC中,AB=AC,在底边BC两端分别向腰和腰的延长线上截取BE=CD,连结D、E交BC于G,求证:EG=DG。

(提示:过E作EF∥AD交BC于F,证△EFG≌△DCG,或在△DGC和△BEG中用正弦定理证)
3、△ABC中,D、E为BC上的任意两点,DD
1⊥AB,DD
2
⊥AC,EE
1
⊥AB,EE
2
⊥AC,
且DD
1+DD
2
=EE
1
+EE
2
,求证:AB=AC。

(提示:S
△ABD +S
△ADC
=S
△ABE
+S
△AEC

4、已知AD是△ABC的∠BAC的平分线,E是DC上的一点,DE=BD,EF∥CA,和AD交于F。

求证:EF=AB。

(提示:)
5、如图,已知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
是AD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于F。

求证:AF=EF。

6、如图,△ABC中,∠C为直角,∠A=30°,分别
以AB、AC为边在△ABC的外侧作正△ABE与正△ACD,
DE与AB交于F。

求证:EF=FD。

7、如图,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EC和DF相交于G,连接AG,求证:AG=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