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
原文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
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
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
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

李白借助
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
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篇三】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
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
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
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
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
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
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
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
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
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
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
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篇三】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洞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
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
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
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联想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三课荷花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
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
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
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
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
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
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
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作者动用了嗅觉、视觉和想像来感受白荷花美的极致。

文章一开始就未见其形,先闻其香。

挡不住的诱人清香,不禁让“我”循香而去。

接着,来到荷花池边,只见“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挨挨挤挤的”,看似写叶,其意在花:写荷叶之绿,荷叶之盛,其绿之浓,更加衬托出白荷花的亮丽、惹眼。

而形状不一的荷花,却各有各的风韵:初开的有初开的羞涩之美;怒放的有怒放的热
情之美;含苞待放的则争先恐后,不依不饶。

千姿百态,千娇百媚。

如此洁白无瑕,如此清幽淡雅,怎能不令“我”深深地迷恋呢?
于是“看着,看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
的衣裳”随风摇曳,翩翩起舞,在阳光里,亭亭玉立。

动静结合,
虚实合一,更显示出荷花难以抗拒的美。

【设计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美好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师:导语:同学们,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

(出示古诗《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课件)
师:大家想读吗?
(学生自由读)
师:好!尽情地读吧!看看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
(读、交流、板书:荷花)
师:(出示荷花国画的课件)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那,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收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谁第一个来?
生汇报。

老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

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在什么地方。

师小结: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上网查
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很好!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揭题。

师: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课文──荷花。

(读题)
2、检查预习。

师:对于这篇课文你在课前读了几遍?
(询问两名学生)
评价:很好!
(课前是该认真预习!多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3、激发读书兴趣:你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自主选择自然段读就挑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
(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读词)
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评价读书情况:刚才读课文谁读得最好?
4、(激发竞争意识读书)他读得这么好,就没有人能超过他?
师:这么多的同学都想读?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
(学生初谈感受)
三、抓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入情入景,欣赏荷花的美丽,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配乐范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师配乐朗读有关课文,学生闭目体会荷花池的美景)
师:同学们,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各自想象出的画面)
师:(课件出示荷花池的画面)同学们,这里就是作者所看到的一池的白荷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画面再来欣赏一番吧!看的时候可以
随意地赞美,可以随意地做写动作。

师:同学们,看到这一池的荷花,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可见你们显然都已被荷花迷住了!是啊,真美!
师:就让我们把描写白荷花的这两个自然段再美美地读一读吧!
(随机出示相关文字)
(指导有感情地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指导理解内容,手势演示)
师:同学们,刚才你看到了几种姿态的白荷花?
生:3种。

生:多种。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们的双手就能组成一朵
朵美丽的荷花,不信,就试试吧!
(指名试)
师师背诵句子。

生:(演示或生生合作表演)加强对文字的理解。

师:评价──你们真聪明!(指点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同
学们,你们都只看到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师:(指点想象)一池的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根据你的想象
同样用手势表示出来!
师:(见机指导语言表述)
生评价:哇!这么多的荷花,真是各有各的姿态!
2、词语积累。

指两名学生欣赏眼前这手势演示的一池荷花,问:
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千姿百态。

师:(相机板书)
3、再读课文,加深感悟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读课文第二三
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受!
师:(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学生质疑。

师:这两段话你读懂了吗?有疑问吗?
(红线打出句子)
生:“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什么意思?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假设就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觉得怎么样?
小组讨论解疑。

是啊!这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画家是谁?
师:小结──是啊,除了“大自然”这位画家具有这样的魔力外,还会有谁呢?
指导读好这句话。

小结指点学习方法:你们真是学习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问题,又能通过读书、讨论解决问题,真是好样的!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深入情境。

(出示课件)
师:荷花真美!让我们起立,像作者那样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
们!(停顿片刻)课件(画面配老师的动情朗读)“我忽然觉得自己……
我是在看荷花呢!”
2、学生变换角色描述。

师:(请学生坐下)同学们,你现在变成谁了?看到或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对你这朵荷花说些什么?(青蛙……)
3、小结并指导读书。

生:看到这么美的荷花,我们不由得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
师:让我们再来扮演一下这美丽的花仙子,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回归全文,升华感情,丰富积累
师:总结──美的景致总让人流连忘返,美的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叶圣陶老先生用一篇不足400字的短小美丽的文章,写活了一池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荷花的赞叹,对大自然的热爱!
(见机处理:指导学生读书)
(学生运用课前积累的诗文赞美荷花)
同学们,课前你们还积累了许多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吧?请试着用其中的一些内容来赞美一下这眼前的荷花,行吗?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课后请你们:
1、继续阅读积累赞美荷花的诗词或文章,利用班队课开个“赏荷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猜你感兴趣:
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砸缸》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

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么救人的呢?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
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

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

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

书写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