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项医疗核心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d192e4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0.png)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医务科、护理部、输血科、检验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三、职责分工1. 医务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制定临床用血相关制度、组织临床用血培训、监督临床用血行为等。
2. 输血科负责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工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3. 检验科负责血液样本的检测工作,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4. 护理部负责临床用血的护理管理,包括输血前患者的评估、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输血后患者的观察等。
5. 财务科负责临床用血费用的管理,包括血液采购费用的核算、血液使用费用的结算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1.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临床用血指南和标准执行。
2.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2)优先使用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减少异体输血。
(3)合理使用血液制品,避免过度使用。
(4)加强输血后的监测,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3. 临床用血应当遵循以下程序:(1)患者需要输血时,由临床医师提出申请,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
(2)输血科根据申请单进行血液的配制和发放。
(3)护理人员按照医嘱进行输血操作,并做好输血记录。
(4)输血后,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五、血液质量安全管理1.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接收、储存、发放、配制、报废等环节。
2. 输血科应当定期对血液质量进行检查,包括血液的储存温度、有效期等。
3. 输血科应当建立血液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污染的血液进行报废处理。
六、临床用血培训与教育1. 医务科应当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临床医师的临床用血知识和技能。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777d09ba6c30c2258019e02.png)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11)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一、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 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4.以上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如遇急救用血,事后按《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补报审批手续。
(二)临床用血申请审核和用血报批管理1.对临床用血,科室应根据患者治疗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计划,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将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师开具或填写,严格执行《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输血申请单的填写应项目齐全,字迹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对有输血史者要求特别注明:血标本标签的粘贴须规范。
2.《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标本,由经专业培训人员执行(住院患者血标本采集、送检流程》于预定输血日期内送交输血科。
3.输血科工作人员仔细审核《临床输血申请单》和交叉配血标本,并签字或盖章。
(1)输血科应对《临床输血申请单》中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和目的等进行审核。
发现填写内容不正确、不完整,应立即通知临床科室补充或者重新填写。
(2)输血科应审核输血申请是否合理,符合输血指征者方可按《临床输血申请单》备血和发血:不符合输血指征者,应提出合理化建议供经治医师参考。
收到用血申请单和标本以后,要认真检查申请单内容是否完整、准确,审批、签字是否符合要求,标本质量是否达到交叉配血标本的相关规定,用于交叉配血的血标本执行“八不”接收原则:①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不收:②血标本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不收:③血标本量少于3ml不收:④血标本被稀释不收:❺血标本溶血不收(溶血性疾病除外)⑥用肝素治疗者的血标本未标记说明不收:⑦非医护或授权人员送血标本不收:⑧用右旋糖酐,聚乙烯吡咯酮,羟乙基淀粉类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的血标本未做标记说明不收。
18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18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03c9a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08.png)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是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制度,以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该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临床用血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向科室主任或分管临床用血申请: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向科室主任或分管临床用血申请:医生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向科室主任或授权的主管医生提出申请。
申请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诊断、用血理由、申请用血量等信息。
2.审核程序:科室主任或授权的主管医生对临床用血申请进行审核,对符合用血条件的申请进行批准,并指定具有相应资格的医生进行输血。
3.输血治疗知情同意:医生在输血前必须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4.适应证判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并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5.配血和取血:在输血前,医生应进行配血试验,确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匹配后,方可取血。
6.临床输血:在输血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7.输血后管理:输血结束后,医生应记录输血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随访和评估。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是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和合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临床用血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血意识和技能水平。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整理版)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6df916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b.png)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现将各项制度要点整理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对所接诊的病人负责,不得推诿或拒绝病人.2、首诊医师除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己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待明确诊断后,负责转有关科室治疗。
3、首诊医师开具的各种检查单,当班不能出结果者,应交给下班医师或与病人约定时间处理.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6、对己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科者,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负责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3次,查房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查病人.3、查房前医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4、经治医师应将各次查房内容作认真科学的记录,以便记录完整,反映出病程的转归,治疗疗效等动态变化。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cf82d1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c.png)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需要用血的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急诊科、妇产科等。
三、用血指征1. 术前贫血患者,Hb < 70 g/L;2. 大出血患者,急性失血量达全血量的20%以上;3.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出血引起的贫血;4. 其他特殊情况,例如骨髓抑制、溶血性贫血等。
四、用血管理流程1. 临床医生开具用血申请单,明确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以及用血指征等信息;2. 护士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产品,并在输血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ABO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等;3. 输血前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4. 输血时,护士应根据医嘱,按规定的速度和时间输血,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5. 输血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向医生及时报告。
五、用血注意事项1. 输血前应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血型,避免输错血;2. 输血时应注意输血速度,防止输血过快导致心脏负担过重;3. 输血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4. 输血后应妥善处理输血袋和相关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
六、用血监测和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用血监测系统,对用血情况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2. 医院应建立用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对输血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七、用血质控1. 医院应建立用血质控小组,负责用血管理工作的质量控制和评估;2.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质控评审会议,对用血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改进。
八、用血教育和培训1. 医院应定期开展用血管理培训,包括用血操作技能培训、用血安全知识宣传等;2. 医院应定期组织用血知识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估。
九、附则1.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2.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医院质控部门所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8f8b7d42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7.png)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完整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1版)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息安全管理制度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生产建设.卫生计生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指导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设,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我委制定了《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本辖区的具体细则和施行工作要求,加强解读和宣贯培训,夯实基础医疗质量,筑牢医疗安全底线。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根据要点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配套文件和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18日(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救治过程竣事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办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履行。
(二)基本要求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b561de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5.png)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是指医院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过程的一套制度。
其目的是保证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确保医疗质量。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 临床用血指征的制定:制定详细的用血指征,明确哪些患者需要输血,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需要确定输血的种类和数量。
2. 用血审批程序:规定临床用血的审批程序,确保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请、审批和使用。
3. 血液管理委员会:成立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包括用血指征的更新和审核、用血指导方针的制定和宣传等工作。
4. 用血风险评估和记录:对每一次输血过程进行风险评估,记录输血前后的相关数据,包括患者的病情、血液类型和用血量等。
5. 用血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血液采集、输血设备的检验和维护、血液追溯等,确保用血的质量和安全。
6. 用血教育和培训: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用血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用血的风险意识。
7. 用血监测和评估: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用血指标的达标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及时进行问题的整改和改进措施的推广。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用血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记忆技巧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记忆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cbf4f7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e.png)
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记忆技巧为方便医务人员记忆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现将记忆口诀总结、分享如下:版本一记忆口诀会接新病人,首查三血急。
手术危亡时,药护难安全。
会—会诊制度。
接—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新—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病—病历管理制度。
首—首诊负责制度。
查—查对制度。
三—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血—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急—危急值报告制度。
手—手术分级制度。
术—术前讨论制度。
危—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亡—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药—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护—分级护理制度。
难—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版本二记忆口诀18项医疗核心制度01一病二急三查血,一班二诊三讨论,信息准入三分级,十八核心要牢记。
解释:一病(病历书写与管理)二急(急危重患者抢救、危急值报告)三查(查对、查房、手术安全核查)血(用血审核),一班(值班与交接班)二诊(首诊、会诊)三讨论(术前、疑难、死亡),信息(信息安全管理)准入(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三分级(手术分级、分级护理、抗菌药物分级)。
记忆口诀18项医疗核心制度02一首一会一病,二查二安二危,三讨三分用新交。
注解:一首一会一病:(首诊负责制度)(会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二查二安二危:(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三讨三分用新交:(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记忆口诀18项医疗核心制度03首诊负责很重要,会诊、抢救不能忘。
注解:首诊负责制度、会诊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一报告,二管理,三查、分级和讨论。
注解:一报告:危急值报告制度。
二管理:病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三查:三级查房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三分级:分级护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十九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九项医疗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2f3942127284b73f3425032.png)
医疗核心制度目录(以此为依据,可以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适当修改、补充、完善)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9、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0、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制度21、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
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有哪18项
![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有哪18项](https://img.taocdn.com/s3/m/e3dea95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4a.png)
二十、医疗质量监测与分析制度
4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监测体系,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2.医疗机构应定期分析医疗质量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的精细化。
二十一、药品和医疗器械合理使用制度
十八、多学科诊疗协作制度
37.医疗机构应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38.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多学科联合查房、病例讨论等活动,提高复杂疾病和疑难病例的诊疗水平。
十九、患者参与管理制度
39.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服务管理,收集患者意见和建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64.医疗机构应通过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增强公众健康意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十二、医疗质量内部审计制度
65.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6.医疗机构应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审计结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三十三、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
33.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4.医疗机构应制定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十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与创新制度
35.医疗机构应持续推进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鼓励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效率。
36.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改进与创新的长效机制,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二十三、医疗质量文化建设制度
47.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质量文化建设,将质量意识融入医务人员的日常行为和医疗服务中。
国家卫计委要求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国家卫计委要求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fd26fceddccda38366baf9a.png)
国家卫计委要求的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 (1)二、三级医师负责制 (1)三、分级护理制度 (2)(一)特级护理 (2)(二)一级护理 (2)(三)二级护理 (2)(四)三级护理 (3)四、查房制度 (3)五、查对制度 (4)(一)临床查对制度 (4)(二)输血查对制度 (4)(三)手术查对制度 (5)(四)发药查对制度 (5)(五)医技检查查对制度 (5)(六)供应室查对制度 (6)六、术前讨论制度 (6)七、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6)八、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 (7)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8)十、交接班制度 (8)(一)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 (8)(二)护理值班、交接班制度 (9)十一、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9)十二、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10)(一)院内会诊制度 (10)(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 (10)(三)应邀外出会诊制度 (11)(四)会诊管理制度 (12)十三、新技术准入制度 (12)十四、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 (13)(一)病历书写规范 (13)(二)病历质量控制 (15)(三)病案管理制度 (15)(四)电子病历规范 (17)十五、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8)十六、危急值管理制度十七、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十八、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1.首诊负责制是指凡到医院就诊的病员,首诊的科室和医师对病员的检查、诊断、治疗和抢救均应承担责任的制度。
2.首诊医师应对所接诊病员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做好病历记录,根据规定履行相应报告制度。
经检诊后,如属本科疾病,首诊医师应负责处理;如诊治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如不属本科疾病,或者同时存在其他专科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除参加会诊的专科同意转科外,首诊医师应负责对病员继续进行处理。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与接班医师做好床头交班,共同检诊病员,并做好记录后方能下班。
4.首诊医师对急、危、重病员,应根据抢救制度立即实施抢救,如不属本科疾病,应一面抢救一面请他科医师会诊。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675e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04.png)
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摘要:一、首诊负责制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四、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五、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六、术前讨论制度七、分级护理制度八、查对制度九、值班、交接班制度十、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十一、医疗会诊管理制度十二、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十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四、新技术准入制度十五、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六、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正文: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18项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的详细解读,以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化运作。
一、首诊负责制:首诊科室及首诊医师要对患者首次就诊负责,进行必要检查、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非本科疾病要及时转至相关科室,危重抢救患者要共同参与抢救。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各级医师要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和内容进行查房,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对疑难、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医疗安全。
四、危重病人抢救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危重病人抢救网络,明确抢救流程,确保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五、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医疗质量。
六、术前讨论制度:对拟实施手术的患者进行讨论,明确手术指征、禁忌症、风险及防范措施等。
七、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风险程度等因素,实行分级护理,确保患者安全。
八、查对制度: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九、值班、交接班制度:明确值班、交接班职责和要求,确保医疗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十、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保障血液制品的安全、有效。
十一、医疗会诊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会诊流程,提高会诊质量。
十二、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规范病历书写,确保病历真实、完整、准确。
十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手术难度、风险程度,实行手术分级管理。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242fe0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9.png)
2024年最新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行业的生命线,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也关系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2024 年推出了最新的医疗安全十八项核心制度,这些制度涵盖了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为医护人员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导。
一、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这一制度确保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能够得到连续、有效的医疗服务,避免了因责任不清而导致的医疗延误。
二、三级查房制度三级查房制度是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施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察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通过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主治医师查房和住院医师查房的三级查房,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的医疗问题,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或医疗机构之间,以保障患者治疗效果为目的,通过多学科或跨科室的协同诊疗活动,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度。
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院级会诊等多种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医师的优势,为疑难杂症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四、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
护理级别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不同的护理级别对应着不同的护理要求和频次,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恰当的护理服务,促进康复。
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通过值班和交接班机制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等部门,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和工作时间等。
交接班时,应当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和注意事项等,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是指为尽早明确诊断或完善诊疗方案,对诊断或治疗存在疑难问题的病例进行讨论的制度。
十八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八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83f2a7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6.png)
十八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防止血液浪费和滥用而制定的一项核心制度。
该制度对临床用血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管,以确保血液的合理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申请审核: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的规定,认真填写申请单,并经过上级医生审核签字后提交给输血科。
2. 交叉配血:输血科在收到申请后,应按照交叉配血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供、受体的血液匹配。
3. 血液库存管理:输血科应按照血液库存管理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血液的保存期限,科学、合理地管理库存,确保临床用血的供应。
4. 输血实施:临床医生应按照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结合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确定输血的时间、剂量和方式,并通知护士执行输血操作。
5. 输血后监测:在输血后,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6. 记录管理:临床医生和输血科应认真填写临床用血的记录,包括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输血记录等,确保临床用血信息的可追溯性。
7. 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对临床医生和输血科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临床用血意识和技能水平。
8. 质量评估与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对临床用血审核制度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流程,提高临床用血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核心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合理使用血液的重要措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管和管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确保患者安全和血液的有效利用。
17项医疗核心制度
![17项医疗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16c37677fd5360cba1adbe1.png)
十七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4、危重患者抢救制度5、会诊制度6、术前讨论制度7、死亡病例讨论制度8、交接班制度9、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0、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1、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制度12、查对制度13、医患沟通制度14、入院与出院、转科与转院制度15、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6、分级护理制度17、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1、首先接诊病人的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责任人。
2、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接诊病人,检查认真,解答问题耐心。
3、按要求书写病历,开标准处方,严禁大处方及人情方,人情假,人情证明。
4、经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责任人必须请上级医师诊治或提出会诊请求。
5、经三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首诊责任科室必须提出门诊疑难病会诊申请,首诊责任人负责介绍病情并做好记录。
6、急诊病人由分诊台护士签署就诊科室,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程记录和有关检查并给予积极处理,若确属他科情况应请相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署意见后方可转科。
一、急诊首诊负责制度1、一般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经检诊后,如属本科疾病,首诊医师应负责处理;如诊治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对非本科范畴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检,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严禁拒诊或相互推诿。
2、急危重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否则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病情复杂患者,需两个或更多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或职务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十九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九项医疗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387b1b14028915f814dc234.png)
医疗核心制度目录(以此为依据,可以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适当修改、补充、完善)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交接班制10、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14、医疗技术准入制度15、医患沟通制度16、转院转科制度17、特诊特治告知制度18、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9、信息安全管理制度20、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制度21、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凡挂号病人,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
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转科、传染病报告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初步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时,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组织会诊与处理,必要时报告医务部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收治或转入相应科室进行抢救与处理。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因本医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好后,由科主任提出申请报医务部同意,并请示业务副院长批准同意后方可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6、医务部负责首诊负责制的督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通报。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建立我院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15cc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d.png)
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临床用血管理:1.医院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临床用血有关规定。
2.在临床用血全过程中,对与临床用血相关的各项程序和环节进行审核和评估,以保障患者临床用血安全。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完善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急救治疗需要。
3.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院长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制定医院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库存预警、临床合理用血等管理制度,完善临床用血申请、审核、监测、分析、评估、改进等管理制度和具体流程。
4.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5.建立临床用血培训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临床用血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培训,将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内容。
新上岗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岗前临床用血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
6.输血科(检验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二、临床用血程序:1输血前评估。
2.适应症判断。
3.输血治疗知情同意。
4.用血申请、审核。
5.配血。
6.取血发血。
7.临床输血。
8.输血中观察。
9.输血后管理等环节。
三、临床用血审核:1.临床用血审核包括但不限于用血申请、输血治疗知情同意、适应证判断、配血、取血发血、临床输血、输血中观察和输血后管理等环节,需要全程记录,保障信息可追溯,健全临床合理用血评估与结果应用制度、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置流程。
2.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输全血、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3.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上级医师审核签名,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检验科)备血。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57fda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4.png)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 前言为了有效管理医院的临床用血工作,提高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制定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临床用血的科室和人员。
2. 目的和原则2.1 目的本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临床用血的管理流程。
2.2 原则•临床用血必须符合医学指南和临床实践的相关规定;•临床用血必须有明确的证据支持;•临床用血必须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临床用血必须确保血液安全性;•临床用血必须进行必要的记录和报告。
3.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3.1 申请与审批•临床用血需由医生提出申请,并明确注明患者基本信息、用血指征和用血量;•临床用血申请需经过科主任或临床科室负责人审批,并确保用血合理性。
3.2 血液配型与定量•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配型与定量检测,以确保血液的相容性和用血安全性;•血型不匹配的患者在无紧急情况下不得使用血液。
3.3 血液需求与调配•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调配系统,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血液调配需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并定期进行库存管理。
3.4 用血过程管理•在用血过程中,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用血的监测和管理;•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用血效果进行实时调整和评估。
3.5 报告与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临床用血记录和报告制度;•临床用血的相关信息需及时记录和报告,以便进行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4. 临床用血安全管理4.1 血液安全监测•医院应定期进行血液安全监测,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监测内容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4.2 质量控制•医院应建立血液质量控制制度,确保血液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对血液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提供的血液符合质量要求。
4.3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时,医院应立即启动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程序;•不良事件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5. 培训与教育•医院应定期进行相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医生和护士等相关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18项医疗核心制度
![18项医疗核心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9606c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c.png)
18项医疗核心制度要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对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的一系列制度。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共18项。
本要点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基本规定。
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核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定义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负责该患者全程诊疗管理的制度。
医疗机构和科室的首诊责任参照医师首诊责任执行。
(二)基本规定1.明确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
2.保障患者诊疗过程中诊疗服务的连续性。
3.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
4.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二、三级查房制度(一)定义指患者住院期间,由不同级别的医师以查房的形式实行患者评估、制定与调整诊疗方案、观测诊疗效果等医疗活动的制度。
(二)基本规定1.医疗机构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
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可以涉及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2.遵循下级医师服从上级医师,所有医师服从科主任的工作原则。
3.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行权限。
4.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明确查房周期。
工作日天天至少查房2次,非工作日天天至少查房1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2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3次。
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24小时内查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项医疗核心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十五项医疗核心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采用血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组织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与培训。
2、输血科负责制定申报全院的临床用血计划,定期检查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并参与与输血相关的疾病诊断、治疗、科研。
3、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从严控制临床用血,积极推行血液成份输血。
各科室成份输血比例,应当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要求(红细胞70%,成份血70%)。
输血是首先考虑输成分血,特殊需要才能适当考虑输全血。
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条件合适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动员亲友献血,医院将上述工作情况作为评价医生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
4、临床输血由医师填写血型交叉单、输血申请单(包括血浆),标明输血适应症,上级医师核准签名,报输血科备血,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用血理由。
平诊输血需提前一天报输血科(急诊、抢救可当天用血)。
输血申请单由输血科存档保管。
临床一次备血用血超过2000毫升或输全血超过1000毫升,须同时填写输血会诊单,经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会诊报输血科主任审批。
(急诊用血可事后补办报批手续)。
输血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兼)应及时会诊,与临床医师共同拟定合理的输血治疗方案。
5、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治医师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经血液途径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6、输血科建立严格的血液收领核查、发放核查、入库登记及冷藏储存制度,保证用血安全。
临床科室应当有专人持配血单领取临床用血,对不符合要求的血液应当拒绝领用。
输血科不得为领血单项目填写不全、未按规定申批的用血发放血液。
7、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给患者输血前,应严格执行核对手续。
由两人床旁核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进行输血,并将输血情况记入护理病历。
如出现输血反应等情况,应详细记入病程录。
8、输血后的血袋统一回交输血科,冷藏一周,以备核查。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