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教学内容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6ed1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8.png)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aec217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8.png)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思想大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三次思想大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8db9b802b52acfc789ebc985.png)
20世纪三次思想大解放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八十年的光辉旅程。
追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业绩的历史轨迹,发现她,八十年的道路虽不一帆风顺,但在领导自己国家的人民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方面,却创造了举世震撼的人间奇迹。
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带到了已初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中国。
而且正满怀信心地跨入新世纪,进一步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社会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党的八十年的战斗历程,我们会发现四个闪光的大字——思想解放或解放思想紧紧与中国共产党相伴随。
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三次伟大结合,也就没有三次伟大结合的巨大成果,当然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20世纪下半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辉煌成就。
这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基本轨迹:因为思想解放的背后是创新,而创新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然也是一个政党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
那时,中华民族面对的是濒临毁灭的悲惨暗淡的景象。
1902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发出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满腔悲愤的呐喊。
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深渊中的中国人民面对的是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争取人民解放?如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三大历史性难题。
为了求解三大历史性难题,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追求。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1894年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随后又举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大旗,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f03907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2.png)
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近代以来有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9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27549d3fab069dc50220141.png)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作者:姜瑞萍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文化上的表现是出现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为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准备。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学习对象:日本。
原因: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美国叩关后,日本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是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代表人物: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变着,天下之公理”。
论战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运动的高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百日维新的进行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而康有为、梁启超极力维护清朝统治,反对革命。
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保皇派。
阵地:革命派《民报》、保皇派《新民丛报》。
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三、新文化运动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日益黑暗,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继续寻找新出路;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使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却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无法容忍。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993396c0722192e4536f6d5.png)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
赋予一切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 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 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四、从“兴民权”到“民主、科学、启蒙”— —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辛亥革命使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人文主义精 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区别:代表阶级利益、学习内容、根本目的 洋务派:地主阶级、学科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维新派:资产阶级、学科技和政治制度、发展资
本主义
(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1、提出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救国方案相继失败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 断壮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广州起义)
是否要进行维新变法,是否要实行君主立宪、 变革政治制度,是否应进行教育改革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 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康有为披着孔子外衣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原因
(1)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2)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 有软弱性和保守性 (3)与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有关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阶段
内容
代表作
作者
前期 (1915 —1919)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 专制和愚昧、迷信
(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 (前提)
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传播载体)
《敬告青年》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与运动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11c3c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c.png)
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与运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与运动,这些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发展。
它们促使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追求自由和平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其他重要运动等方面探讨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与运动。
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与运动的重要里程碑。
它起源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迅速演变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抗议运动。
五四运动倡导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开始了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与辩论。
这场运动不仅表征着中国人民意识的觉醒,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与运动的又一个重要事件。
这场运动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兴起,旨在推翻旧的文化观念和制度,提倡自由、平等、科学。
新文化运动鼓励思想解放,强调个人主义和民主精神,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界的变革。
该运动促成了一大批文化名人的崛起,对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该运动主要由戊戌政变引发,旨在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戊戌变法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呼吁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然而,尽管变法运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为中国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与发展。
4. 其他重要运动除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中国近代还有一系列其他重要的思想解放与运动。
例如,五卅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大规模抗议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发展。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民族统一战线运动,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壮大。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也在推进中国思想的解放与变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一系列思想解放与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以及其他重要运动都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追求自由、平等和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6cbc14e1998fcc22bcd10dac.png)
(1999上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是谁在 什么书中最早提出的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A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 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 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活动: 洋务运动 (4)结局: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1、(2003上海)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 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管增设天文算学馆, 报名入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2、(2002江苏河南综合)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 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三、提倡思想解放 1、前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2、后期新文化运动
思想特点:宣传马克思主义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有了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上 袁世凯 专权;
③.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但同时,袁 世凯掀起了 尊孔复古 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标志:
•军事工业
京师同文馆 京师 天津武备学堂 天津
旅顺
北洋海军
•民用工业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电报学堂
威海卫
•近代海军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江南制造总局
•近代教育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47f7eaaa76e58fafbb0033e.png)
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990fc0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9.png)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了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3.能够分析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二、教学内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3.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拓展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实际分析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讲述某位思想家的故事,引出今天的主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将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家的思想解放观点等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
3.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或全班,让他们针对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解放观点等进行讨论。
4.案例分析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实际分析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总结教师通过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家的思想解放观点以及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进行回顾。
五、教学评价分析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的表现,评价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否提高,评价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六、教学资料无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何?2.教学方法是否合适?3.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是否提高?4.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计划。
八、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思想解放运动。
2.学生可以参观博物馆或展览,了解历史背景。
3.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研究,拓宽知识视野。
九、结语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思想解放潮流,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0b73dab14e852458fb57e2.png)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2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的转变,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学习西方思想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导语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③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核心考点突破课件:第1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2014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核心考点突破课件:第10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46888313b7360b4c2e3f648c.png)
【点拨思考】新旧三民主义关系
旧三民主 义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 新发展 关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 不反帝→反帝 反对民族压 略,中国民族自求解 (联俄)。 民族 迫,反对满 主义 放。对内:中国境内各 反满→民族平 民族主义是革 洲贵族统治 民族一律平等 等 命的前提(民族 革命);民权主 推翻君主专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由资产阶级掌 制政体,建 义是革命的核 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 握的民权到主 民权 立 国 民 政 心(政治革命); 主义 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 张普遍平等的 府,国民一 民生主义是革 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 律平等 命的补充(社会 革命)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民生 关注工农生 实行“耕者有其田” 平均地权 主义 活,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
提出“自强”“求富”。 (3)特点:“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 治。
3.资产阶级 (1)实践: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北伐战争等。 (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利用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3)特点: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但同时又 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其改革或革命只能是“屡 战屡败”。
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
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解析:B
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
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
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
本主义的发展。
2.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①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②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 (2)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思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https://img.taocdn.com/s3/m/4c8a4de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c.png)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剧烈论战。
这是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重难点突破】一、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1〕都是资产阶级分子用西方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开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开展为根底。
2.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进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根底;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根底;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根底。
本专题所讲述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都是重要的考点。
从历届命题角度来看,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将着眼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分析,并同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和世界形势相结合来命题。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通用3篇)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e5a4f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f.png)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通用3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篇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详细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扬社会进化论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见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扬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熟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见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19xx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青年杂志》从其次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0dd0a62eefdc8d377ee324a.png)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c7cf0e1152d380eb62946dad.png)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中国封建帝国的大门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受尽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凌辱和压迫,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资本家的欺压和剥削。
但是,外国的大炮也惊醒了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他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洋枪洋炮声中思考着,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总是打不过洋人,总是受外国人的欺压。
他们开始探索救亡之道,如何自强的路。
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求,终于找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
这个过程也是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断向外国学习先进的东西,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学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
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过程。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总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
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第一要与那时世界形势联系,那时西方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国早已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俄国到20世纪初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在思想方面,这些国家民主、自由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马克思主义已在广泛传播。
第二,要与国内的政治、经济相联系。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上自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起下至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前后止。
从内容上说:主要讲“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三个目。
“开眼看世界”这目,主要讲三点。
第一,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内危机四伏。
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他们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尤其是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只经常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https://img.taocdn.com/s3/m/f4b77dc8bb4cf7ec4afed094.png)
新文化运动
1915—1919年
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 盛昌华 274200
名称
时间
领导派别
兴起原因
目的
内容
性质影响异同源自维新思想19世纪末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起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使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
B.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
②清末新政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2、主观原因: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
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独立发展的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保皇派之间就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论战。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批判传统思想,倡导民主和科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8157643cb0717fd5370cdc42.png)
二 新文化运动(1915年)
这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分子 的目光转向思想启蒙,唤起国民的觉醒。广大人 民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一种新的主义、 新的信仰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近代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 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 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 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由光绪亲政,实行西方式的君主 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
康有为( 1858~1927)
(一)开始传入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资产阶级 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 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革命派) 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也曾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苏俄对华宣言
( 1919 .7 )
以前俄国历届政
府同中国订立的一
切条约无效,放弃
以前夺取中国的一
切领土和中国境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 的一切俄国租界,
必修Ⅰ: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必修Ⅱ: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先驱者】
林则徐
魏源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专题线索
思想解放的主题(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 习,寻求变革,实现中国现代化 。
一、历程(1840年—1919年)近代前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作用: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带有反帝爱国性质。
戊戌维新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樊篱,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而且付诸实践,维新派最终的主张,是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
2.戊戌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维新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促进。
维新运动对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促进作用。
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阻力,但他们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工作,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种,促使大批知识分子觉醒,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二。
局限性
维新派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反映在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主义的根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
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
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
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
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作用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有号召力的旗帜。
人们不再把自己看做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第三,辛亥革命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发展。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五,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辛亥革命以及其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多次挽救共和努力的失败表明,由于资产阶级
革命派具有与生俱来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指导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启蒙运动,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它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导致了中国思想界革命性的转折。
•它是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现代化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转折点。
•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1. 批判孔学,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 2. 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忽视革命实践,是不可能达到政治目标的。
• 3. 资产阶级的方法和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