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促进个性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必须是充满创新的活力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
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
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上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相关理论都说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个性是每个教师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个性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
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同发展。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发展学生的个性,我认为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正确认识学生差异,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学生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之间有生活经验的差异、思维水平的差
异、原有学习基础的差异等等。
这就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承认这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选择最近发展区,灵活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多元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可高一些,让他们多下功夫,能达到目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内容。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激活学生个体的思维
小学生因年龄、知识水平等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感知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的有趣的规律性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
以激发学生需要的火花,激起认知内驱力。
每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自尊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民主和谐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维、不同的解答结果。
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发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引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表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例如,如: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巩固练习阶段,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的空地上设计一块面积为30平方米的花坛。
这样设计,看似相同的活动要求,事实上对学生而言,却包含着丰富
而有差异的智力要求。
结果,有的学生只设计出一些简单的长方形,而有些学生却设计出了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更有一些学生设计组合图形时,还兼顾了图案的审美性。
这样既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实践和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营造良好的数学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数学素质。
三、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
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
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世界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试想,如果当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没有大胆质疑“为什么苹果不会飞到天上去而落在了地上”,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判断问题,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见解。
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其创新欲望。
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法:先让学生简单复习有关旧知,而后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并要求:想想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自己画下来,并提出来。
讨论时,对学生已懂的内容,让学生简略地讲讲,重点抓住“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同时扩大整十,整百倍……,能否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两个质疑题,挑
起了学生之间思维上的矛盾,引发了一场“学生斗学生”的大辨论,结果,学生在辨论中学会了新知,明白了算理,在辨论中萌发了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教学的主旋律。
数学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源泉。
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抛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情引趣,鼓励学生创新。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各抒己见、坚持己见,才会有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针对学生的需求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将小学数学教学推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