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5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课件 5
2、汉代正统文学观念与先秦儒家的联 系与区别在哪里?
第一,保守性增强与批评性减弱: “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发 乎情,止乎礼义”、→ “述而不作”:都 是为了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统治措施的 批评,必须要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 围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越出封 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 界限,不许越雷池一步。
3、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上有哪些基本方法?
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玄学思想在认识 论上的基本方法。玄学家认为“无”是体, 而“有”是用,“有”并非“无”,但可以 “有”来象征“无”,体会到了“无”以后, 又必须舍弃“有”,而不能拘泥于“有”。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 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其次,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全,不可力强而 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 子弟。”
第三,对文章的价值给予极为崇高的评价。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要求背诵)
第四,对文学批评态度提出了一些中肯意见
再次,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 时代的关系: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固)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 再其次,是提出了文艺创作中的“物感 说”。
3、《礼记· 乐记》是一本 怎么样的书?
《礼记》中的《乐记》是中国古代 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 极为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要的文 学理论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 性文献。
其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 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之研究,对创作的审美特征提出比较 高的要求。
2、玄学思想是怎样兴起的?
儒教衰落、玄学兴起 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的老庄哲 学的变种,偏重于对抽象的本体论的研究, 具有思辨哲学色彩,以“无”为体,以“有” 为用,从思想史的发展来说,是援道入儒, 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提倡名教即自然,以 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 魏晋玄学的雏形是汉末的才性之争。
其文艺思想表现在: 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 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 之乐。 “物→心→声→音→乐”音乐本 源论模式
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凡音者,生人生者也。情动于中,故 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要求背诵) 声——音——乐——心——物的音乐 作用论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 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 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 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 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 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 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 画以尽情,而画以尽情,而画可忘。
第四,情志统一说。
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 也。在心为志,发言为源自文库。”
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 性”的。 其范围是在“礼义”的约束和规 范下的。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有哪些新的 变化?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创作上以 写个人悲欢离合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 喜怒哀乐之情(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文学思想上则是从“言志”到“缘情”的 变化。
变风变雅之说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 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 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第三,“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 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要求 背诵)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 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 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 谓四始,诗之至也。
4、《毛诗大序》是一本怎样的书?
解诗四家:齐、鲁、韩、毛四
家
其主要思想: 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 “温柔敦厚”、“主文谲谏” (以十分委婉的方式进谏);
第二,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 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 戒者著明。(郑玄)
以陶渊明的《饮酒》诗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言外之意、文外之旨) 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以及钟嵘 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曹丕《典论论文》有哪些重要内容?
(从论述建安七子入手)首先提出 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 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 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 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 扬、班俦也。
第三,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 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要求背诵) 关于艺术真实的不同表达:西方论艺术真实注 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 则侧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 情的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内容。
2、汉代正统文学观念与先秦儒家的联 系与区别在哪里?
第一,保守性增强与批评性减弱: “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发 乎情,止乎礼义”、→ “述而不作”:都 是为了强调对上层统治者及其统治措施的 批评,必须要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 围之内。对社会黑暗的揭发,不能越出封 建伦理道德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礼义” 界限,不许越雷池一步。
3、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上有哪些基本方法?
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玄学思想在认识 论上的基本方法。玄学家认为“无”是体, 而“有”是用,“有”并非“无”,但可以 “有”来象征“无”,体会到了“无”以后, 又必须舍弃“有”,而不能拘泥于“有”。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 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其次,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全,不可力强而 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 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 子弟。”
第三,对文章的价值给予极为崇高的评价。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 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要求背诵)
第四,对文学批评态度提出了一些中肯意见
再次,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 时代的关系: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固)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 再其次,是提出了文艺创作中的“物感 说”。
3、《礼记· 乐记》是一本 怎么样的书?
《礼记》中的《乐记》是中国古代 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 极为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要的文 学理论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 性文献。
其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 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之研究,对创作的审美特征提出比较 高的要求。
2、玄学思想是怎样兴起的?
儒教衰落、玄学兴起 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的老庄哲 学的变种,偏重于对抽象的本体论的研究, 具有思辨哲学色彩,以“无”为体,以“有” 为用,从思想史的发展来说,是援道入儒, 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提倡名教即自然,以 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 魏晋玄学的雏形是汉末的才性之争。
其文艺思想表现在: 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 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 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 之乐。 “物→心→声→音→乐”音乐本 源论模式
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凡音者,生人生者也。情动于中,故 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 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要求背诵) 声——音——乐——心——物的音乐 作用论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 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 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 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 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 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 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 画以尽情,而画以尽情,而画可忘。
第四,情志统一说。
它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 也。在心为志,发言为源自文库。”
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 性”的。 其范围是在“礼义”的约束和规 范下的。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一、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有哪些新的 变化?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创作上以 写个人悲欢离合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 喜怒哀乐之情(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文学思想上则是从“言志”到“缘情”的 变化。
变风变雅之说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 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 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 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第三,“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 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要求 背诵)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 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 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 谓四始,诗之至也。
4、《毛诗大序》是一本怎样的书?
解诗四家:齐、鲁、韩、毛四
家
其主要思想: 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 化,移风俗。 “温柔敦厚”、“主文谲谏” (以十分委婉的方式进谏);
第二,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 以匡救其恶。各于其党,则为法者彰显,为 戒者著明。(郑玄)
以陶渊明的《饮酒》诗为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言外之意、文外之旨) 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以及钟嵘 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曹丕《典论论文》有哪些重要内容?
(从论述建安七子入手)首先提出 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 特点之关系: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 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 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 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 扬、班俦也。
第三,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 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要求背诵) 关于艺术真实的不同表达:西方论艺术真实注 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 则侧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 情的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