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改革
秦腔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戏曲剧种。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起源并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一带。
秦腔的发展,走过了漫长而坎坷不平的道路,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古今剧目,数以万计。
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一定的地位。
秦腔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是某个天才艺术家一时一地的发明,而是勤劳智慧的西北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共同的创造,是千百年来由许许多多艺术家一点一滴创造积累起来的。
秦腔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
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技巧。
秦腔的不断革新,使新的人物,新的手段出现。
渐渐地形成了新的行当。
一个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革新,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区别各个剧种的主要标志在于其唱腔不同,而各个剧种的发展又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
秦腔也是这样。
例如秦腔的“滚白”,原是元代北曲杂剧中特有的一种唱腔,叫做“滚唱”。
到了明代,秦腔艺人借鉴它并加以改造发展
成唱白兼备的唱腔。
到清代又做了改革,遂成现在的“滚白”,唱白结合,浑然一体。
在秦腔的改革中,秦腔艺人魏长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1774年率其秦班进京演出,因其唱腔单
调不受观众欢迎,回陕后立志改革,他吸收陕西民歌的特点和川腔的优点,还融合昆曲的长处极大地丰富了秦腔。
于1779年第二次率秦班进京演出,轰动京都,使京都的六大戏班大为减色。
辛亥革命后。
陕西的一些进步学者在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以“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除演出秦腔
优秀传统剧本外还编演了大量以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对封建
思想为主题内容的新剧目,如《三回头》《柜中缘》《一字狱》《三滴血》《韩宝英》等有较高水平的剧本,颇受观众欢迎,对于移风易俗、启迪民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还对秦腔的唱腔音乐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使秦腔在音乐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
1942年,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使党所领导的文艺事业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新老戏曲工作者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的历史剧和现代剧。
对秦腔音乐也进行了改革。
使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
解放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更多的秦腔老艺人和
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合作,对秦腔的服装、舞台美术、表演、唱腔等有组织地进行研究和改革,收到了更加显著的成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戏曲艺术形式繁多,就地方戏的发展历史而言,秦腔戏曲艺术是其中发展较早的一个。
但是,秦腔又是一个古老而又比较保守的艺术形式。
它的传统模式,与当今青年人的欣赏情趣距离很远。
加之新创剧目贫乏。
演出场次稀少,艺术质量有所降低等多种因素,也失去了许多历来很喜欢秦腔的中老年观众,以致形成了当前的“戏曲低潮”的局面!
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求内容不断创新。
更需要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
同时以新雅文字注入,使其诗情并茂。
语言绚丽,珠联璧合,雅俗共赏。
振兴秦腔,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内容讲,新创剧目应尽情歌颂我们伟大的党、伟
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呐喊,纵情高歌我们西北各民族同建山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形式方面除剧场的正规演出外,还可搞一些小型多样。
载歌载舞,轻装简便的剧目,便于上山下乡,进校园,进社区,总之。
不拘一格,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保持剧种精华,以及更多观众的欣赏。
(二)启迪人民、教育新一代:爱我中华。
对部分传统优
秀剧目,选其精粹,通过文学手段重撰其传统思维模式,从
内容到形式进行加工整理。
甚或脱胎换骨的创新,使它为新时代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欣赏需求。
(三)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由各门类众多人员组成。
要在有限时间内打造出精品就必须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热爱秦腔艺术的专业团队,其中业务创作班子尤为重要!单就演员队伍而言,一个缺乏文化素质,不懂历史,不懂音律,不涉及诗书画,既不熟悉中国,也不学习外国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够塑造出什么样惊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人类心灵需要理想胜于需要物质”。
愿秦腔戏曲艺术
界的朋友们立足改革,努力学习,以超越的理想、创新的气魄,为当代广大观众开辟新的艺术天地!使古老的秦腔戏曲艺术枯木逢春,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