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和完整性_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_张成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研究

“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

张成渝,谢凝高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 要:本文阐述了世界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文章指出,“真实性和完整

性”原则是体现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反映自然界演化史两项重要使命的根本保证。因此,它们对于中国的

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双重世界遗产泰山为例,列举了现实中世界遗产地内违章

建筑和新增建筑日益增多对遗产地历史环境风貌的破坏,并因此指出,以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为依据,立足于

当前实际,拆除违章建筑,严格限制新增建设项目,是实现世界遗产的价值世代传承、永续利用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泰山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2-0062-07

收稿日期:2002-06-25

作者简介:张成渝(1976— ),女,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重点研究项目(文物重点150010)资助课题。2002年初,我国世界遗产武陵源因城市化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而遭到联合国“限期整治”的警告。为了拯救风景区,保住其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地位,恢复世界遗产的原貌,当地政府决定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全部拆除。有关方面预计,为此需花费至少十亿元,比由这些建筑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1]2002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等现象,超容量开发和过度利用已经威胁到这些珍贵世界遗产的完整与真实。[2]

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对遗产非遗产建筑拆除的经济意义,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花这笔钱?根据联合国对世界遗产的认定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武陵源申报世界遗产地的时候并不存在上述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那么,如此大量的建筑为什么就在短短几年间(19922001)出现在世界遗产地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明确为什么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U NESC O W orld He ritage Com mitte e )一定要这样要求并促成环境治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衡量已有的世界遗产保护情况的?

简言之,是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世界遗产申报的成功,绝不意味着该原则作用的终止;恰恰相反,该原则作为所有世界遗产地保护的核心精神,在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全程中都将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1.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真实性和完整性(Authenticity and Integrity )是关于世界遗产的非常重要的两个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①

(1977,1980,1997)(简称《行动指南》)中对其有明确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

1.1 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V enice Charter ,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当时主要适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世界遗产领域内关于“真实性”的解释最初见于《行

第40卷第2期

2003年3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2Mar .2003

63

 第2期张成渝等:“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

动指南》,比较详细的解释见于《奈良文件》①(Nara Document,1994)和《行动指南》中。《奈良文件》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某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真实性的保持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3]。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第10版,1997)第24段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至少一项标准和真实性标准”,每项被认定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②。

1.2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意味着未经触动的原始条件,主要用于评价自然遗产,如原始森林或野生生物区等。完整性原则既保证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同时也为遗产的保护划定了原则性范围。《行动指南》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第44段b):

(1)对于表现地球历史主要阶段的重要实证的景点,被描述的区域应该包括在其自然环境中全部或大多数相关要素。例如,一个“冰期”地区,应包括雪地、冰河以及切割图案、沉积物和外来物(例如冰槽、冰碛物、先锋植物等);一个火山地区,应包括完整的岩浆系列、全部或大多数种类的火山岩和喷发物;

(2)对于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动植物群落进化和演变中重大的持续生态和生物过程的重要实证的景点,被描述的区域应该有足够大小的范围,并且包括必要的元素,以展示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保护发挥关键作用的过程。例如一个热带雨林地区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海平面以上的植被、地形和土壤类型的变化、斑块系统和自然再生的斑块;

(3)对于有绝佳的自然现象或是具有特别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的区域,应包括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且包括那些对于保持区域美学价值起着关键作用的相关地区。例如,一个景观价值体现在瀑布的景点,应包括相邻集水区和下游地区,它们是保持景点美学质量不可分割的部分;

(4)对于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自然栖息地,景点应包括对动植物种类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景点的边界应该包括足够的空间距离,以使景点免受人类活动和资源乱用的直接影响。已有的或建议的被保护区域还可以包括一些管理地带,即使该地带不能达到第44段a提出的标准,但它们对于保证被提名景点的完整性起着基础作用。例如,在生物储备景点中,只有核心地区能够达到完整性的标准,但是其他地区(如缓冲地带和转换地带)可能对保证生物储备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着完整性的考虑,也应将之纳入景点范围之内。

不难发现,上述对自然遗产完整性的解释,是以涵盖与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周边空间范围为要旨的。笔者认为,自然遗产完整性的保持,还应该有景点和周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内容不被随意增添或删减的涵义。

2.“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应用与完善

2.1 基本的应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

通过有关文件,尤其是《行动指南》中对“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引用,不难发现两个原则表现在定义上的,与遗产类型的对应关系:真实性原则———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自然遗产。究其原因,这种状况的存在与两原则各自产生的背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行动指南》作为对《世界遗产公约》进行解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W orld Heritage Center)1994年11月在日本召开“世界遗产公约真实性原则奈良

会议”(the Nara Conference on A 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 o rl d H eritage Conventio n)时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