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的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成语的活用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熟语,平时在使用时,除了按照它原有的固定意义使用外,有时为了表达和修辞的需要,还可以活用成语,这包括成语的借用、成语语素的易位和改换、成语的扩展、成语的节缩等。
并且成语的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上的种种需要所采用的一种临时性修辞手法。
这样使用起来,不仅可以让语言幽默、谐趣,增强气氛,还可以使文句表达得更具体、更明确,也更能让人充分理解。
因此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成语活用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一、成语的借用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不按成语原有的意义使用,而暂时借用它的另一意义。
诸如,借用其字面“义”,或是望文生义。
在成语的借用中,另一种是借用其字面“义”。
例如:书除了可以当催眠药之外,在睡眠上的另一贡献是,许多客人来访打地铺睡觉时,书可以当枕头。
怪不得近年来,大部头书好卖,因为只要一两本书就够高了,比一大堆小本书更能“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原为“高枕而卧”,语出《战国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该成语的字面义即:垫高枕头毫无顾虑地睡大觉。
比喻无所顾虑,不必担忧。
这段文字不用其比喻义,而是借用其字面义的。
一读颇有讽刺幽默的意味。
二、成语语素的易位
根据表达的需要,将成语语素的排列次序变换,形成一种临时性的变体,因此它不再具备成语的习用性(千百年来长期相沿成习,并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完整性和定型性(即固定性)了。
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语素的易位。
更换的方式有两种:颠倒前后结构或同等成分互换这种用法一般出现在韵文中,主要是为了达到压韵的效果。
除此而外,成语语素易位后的变体还能协调文句中的声律。
像“我小姐与张生好事成就,怕的是到不了偕老白头。
又只见老夫人气冲牛斗,且向前施一礼细问根由。
”这是京戏《红娘》中红娘的一段唱词,其中的第二句“偕老白头”的“头” (tóu),与第一句的“就”(jiù)、第三四句的“斗”(dǒu)、“由”(yóu)都是同韵(ou)相押的,若不将成语“白头偕老”中的语素进行易位变体,而直取其“原装”运用,则“老”就不与后面“就”“斗”“由”等三字押韵了。
三、成语的扩展
为了表达的需要,在遵循原成语内在语法结构规律、了解语素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在原成语的语素间插进别的语词,使原成语的结构放松、形体扩大。
一般来说有这四种类型(为了说明的方便,现将ABCD 分别代表成语中的每个语素):
(一)“AB……CD”型
这种类型的扩展用法最常见,这是在一个成语中间插入别的语素。
根据A B跟C D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同,这种类型又有六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A B与C D之间存在主谓关系。
其特点是主谓关系保持不变,一般是主语不动,谓语部分复杂化。
第二、A B与C D之间存在动宾关系,扩展运用时,又分为宾语复化(常见的是C D前加定语)、动词复化(或加时态助词,或加补语)、或宾语复化动词复化同时出现三种情况。
第三、A B跟C D之间存在连动关系。
此类扩展运用往往有增强语意或表示转折的意思,主要是通过改变后一谓语动词来实现的。
第四、A B跟C D之间存在并列关系。
要注意的是A B和C D的词性,若是“名+名”的并列式成语,扩展运用时A B跟C D语法功能往往相同,要么都作主语,要么都作宾语,要么都作定语;若是“动(或
带宾)+动(或带宾)”的并列式成语,扩展运用时A B和C D多用作谓语。
有时也可以用别的句法成分。
第五、A B跟C D之间存在偏正关系或补充关系。
第六、在A B和C D之间插入一个“而”字。
从语源上看,许多成语就是删去古诗文原句中的“而”字构成的。
既然过去人们可以删去古诗文原句中的“而”字,压缩成四音节的成语,那么今天人们在运用另一些四音节的成语时插入一个“而”字也就感到很自然了。
“A B C D”扩展成“A B而C D”往往可以把A B 跟C D之间的关系表示得更明确。
二者之间有的是转折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偏正关系。
如下(二)“A……B,C……D”型
这一类A B跟C D之间有并列关系。
但A跟B,C跟D之间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
[动宾+动宾]和[主谓+主谓]动宾关系的,扩展后仍保持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的,扩展后也仍保持主谓关系。
第一、在B、D前分别增添定语构成。
第二、通过复化动词(在A、C后边加时态助词,加补语,或采用重叠式)构成的扩展式。
第三、在并列项的双方(主谓式A B和C D)分别于中间插入状语构成。
第四、中间插入否定副词“不”,对原来的成语作反向的表达,这一类跟上一类结构上基本相同。
(三)“A……B C D”型
此种类型又分三种情况。
第一、“(A+宾)+B+C+D”型。
第二、“A+(定+B)+C+D”型。
第三、改单音节A为双音节而形成的“A……B C D”型。
(四)“A B C……D”型
第一、由C的复化而构成的扩展式。
一般是在原式C后增添动态动词“了”或趋向动词等。
第二、在原式D的前边加上一个修饰成分而构成的扩展式。
这一类情况比较少见。
四、节缩
“节缩”是为了使语句简明、节拍协调或其他修辞目的而把一些音节过多的词语加以删节或归并的一种修辞方式。
某些成语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可以采用“节缩”这种修辞方式,突破成语的习用定格而“节缩”成由两个语素构成的类似双音节合成词的语素组合体。
成语“节缩”在特定的语境中,不但可以取代原成语,具有与原成语相同或相近的表意功能,而且表意比原成语更为凝练、含蓄,具有特殊的修辞效果。
成语“节缩”的结构形式是由成语的结构特点和语义特点所决定的。
概括地说,在结构上,汉语成语以“四字格”形式为主,在“四字格”成语中,又以“二二”组合为多;在语义上,汉语成语大都由四个语素构成,四个语素的意义紧密融合在一起,表达一个特定的整体意义。
鉴于上述两个特点,成语“节缩”通常有以下四种结构形式:
第一、ABCD→AB型,“二二”组合的“四字格”成语可分解成前后两个组成部分,使用某些成语时可删节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保留另一组成部分以构成成语“节缩”。
ABCD→AB型是保留前一部分的节缩。
第二、ABCD→CD型,这是保留成语后一部分的节缩。
第三、ABCD→AC型,根据语义的组合原则,从“四字格”成语中选取其中两个语素,或“一三”或“二四”。
ABCD→AC型是选取“一三”语素的节缩。
第四、ABCD→BD型,这是选取成语中“二四”语素的节缩。
成语“节缩”也有组合方式比较特殊的。
有ABCD→BA,有ABCD→CB,还有ABCD→CA等,这些难以归纳为统一的节缩形式,与以上四种形式相比,这种类型应用较少。
综上所述,成语的活用显然应该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熟练地掌握好活用的技巧,不要随心所欲地乱用。
让成语更好的为我们去服务,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