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及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高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堂改革的推进,高考命题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为有效考查学生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并取得看显著成效。
对于高考命题者来说,全力为高校选拔新生服务,注重考查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已成为命题工作不可动摇的理念。
在命题专家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命题范围,试题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随机性,还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性。
因此,探索高考历史试题的规律性,不断总结试题特点,并切实提出教学应对策略,已经成为历史教师重要工作内容。
本文就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紧跟高考命题改革步伐,正确把握命题规律,把应考复习引领到科学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特点;教学应对策略
一、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
(一)以主干知识为中心,突出能力立意
知识是能力的依托,能力是知识的运作。
离开知识,能力是空洞和没有意义的。
目前高考阅卷普遍是采点不采意的办法,高考试题无论如何选材,落脚点还是教材主干知识。
教材主干知识掌握不好,即使审题准确,也难得高分。
“能力立意”是永恒不变的高考原则。
新课程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迁移辨别;“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阐述历史;“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论证问题。
(二)转变史学观念,充满时代气息
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的高考命题,主要体现了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是检验历史、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特色。
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则体现了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
高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通过试题内涵领悟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时代性原则,试卷充满时代气息。
历史学科的本质功能有两个,一是资政,二是修身。
历史要发挥史鉴的社会功能,它总是要考查社会热点,新课改尤其如此。
(三)渗透人文价值观,凸显地域特色
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主要从六个方面考查。
逐步加重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引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同时增加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认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地域色彩不断凸显,题目要确定符合本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命题指导思想,命制的试题具有较强的指向性。
能够根据本省教育、教学和考生实际以及当年招生计划结构和生源结构情况,把握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针对本省教育、教学的特点,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查.在试题的内容和选材上能体现出当地历史、地理、文化
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
(四)淡化题型特点,引入研究性学习
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的界限已经消失。
材料式选择题已经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
本质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重视史料作用,考查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的解读能力,发展趋势是让历史教学、历史学习回归史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历史教学应对策略探讨
针对高考历史试题的新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坚持以下总体策略:落实好课标和考纲的区别与联系;贯穿好新的史学观念教学与练习;认真研究新高考材料与时政;按规律进行教学创新,注重实效性。
(一)调整历史复习方法,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
1,“基于教材、立足考纲”教学法
教学要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通过知识落实和能力培养,达到课标和考纲要求。
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单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
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
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以考带练,以练促考。
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
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2,“基于考纲,重整教材”教学法
建立基于考纲和课标的整体搬家式的通史复习架构。
即按考纲的内容时序体系,将按课程标准所设专题编写的教材知识整体分配到这一复习体系中,不作大的改动,保证原有教材的完整性,但又使学生能够有一些通史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标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扎扎实实、逐专题逐课地复习;知识求面、求广暂不求深;求基础暂不求知识的纵横联系和综合;线索求大暂不求细;同时注重学生识记、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注重对能力培养
用新的史学观念统筹复习内容,比把历史内容分为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
同时要用全新的学习观念贯穿整个历史复习过程,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以学生为本为宗旨;争取从课本单调的内容中解脱出来,从新整理属于自己的课本;把握细节内容,杜绝浮于表面;最后要积极关注热点,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
针对历史新课程高考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四项基本能力。
获取和发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将有效信息提炼成完整、准确、
合理的观点。
其次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现象和事实。
提高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全面、客观、清晰地叙述历史事物、现象的能力。
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观点、自己看法的能力。
(三)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它是教学系统的深层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估三个基本环节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多个影响因素。
改革必须坚持观念的不断更新,发挥教学内容优化的核心作用,正确推动教学评估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教学观念的转变,必须树立一种“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能,学习是人的天性”的理念,只要教学方法有吸引力,所有学生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次,教师要富有创新性思维和批判精神,不能迷信于传统和权威教学方法,要始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最后,要坚持具体学生具体对待的方法,由于学生的个性和资质以及学习习惯不同,改变“填鸭式”、“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方式,不是学生适应老师,而是老师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结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历史试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为了那学生从死记硬背和题海中摆脱出来,必须不断革新历史教学方法,探索试题规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更新观念迎接新试题,
注重对能力培养;反思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
参考文献:
[1] 朱继军.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海娇.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功能[j].文教资
料.2011(20)
[3] 鸡泽县风正乡中学.王顺宣.深化阶段特征、创新历史教学[n].邯郸日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