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介绍和研究进展(2017.3.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棘球蚴病
一、棘球蚴病概况:
棘球蚴,也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又称为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由隶属于带科(Taeniidae)棘球属(Echinococcu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或称包虫)所致的寄生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两种,我国以前者较为常见。
棘球蚴病史
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侵犯肝脏,其次是肺,其他部位也可受罹。
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
1.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Batsch 1786)成虫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
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 hydatid disease, hydatidosis)。
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世界畜牧业的发展而不断扩散,现已成为全球性重要的
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
1.1 成虫细粒棘球绦虫成虫虫体非常小(2~22 mm),由头节(1个)和节片(2~7 个)组成。
头节上有两圈小钩、4个吸盘及一个顶突。
其中,吻钩的数量变化较大,顶突上还具有若干个腺体,称为顶突腺。
雌、雄生殖器官均存在于成熟节片中,其中雄
茎囊呈梨状,睾丸共25~50个,卵巢分为左右两瓣,约有12~15对,内含大量虫卵,
节片侧缘有生殖孔。
1.2 幼虫细粒棘球蚴(中绦期幼虫)的形态特征常常因为其寄生部位的不同而有
所变化,它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肝脏和肺部,偶尔也寄生于骨骼肌、眼部或其他器官。
囊体一般近似球形,内含囊液,为一单室囊肿。
它的囊壁分成两层:外层是角质层,内层是胚层(又叫生发层),具丰富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在空泡化之后所形
成的结构称之为小囊。
囊腔芽生出有囊腔的子囊和数量不等的原头蚴,这种小囊又称
为生发囊或者育囊。
母囊与小囊的生发层在脱落后游离于囊液,这种包含育囊、子囊
以及原头蚴的结构统称为棘球砂。
在人体内部,细粒棘球蚴的包囊能够不断生长,
甚至可以达到数公升的体积。
1.3 生活史棘球绦虫必须依赖两种哺乳动物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经过虫卵,棘
球蚴和成虫三个阶段。
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的小肠内,孕节片或虫卵随粪
便排出;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由有蹄动物中间宿主食入虫卵,从而发育成棘球蚴,随
后棘球蚴在肝、肺和其他脏器中发育生长,直到棘球蚴被终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
育为成虫。
人感染棘球蚴后可在肝、肺等器官形成占位性病灶。
1.4 中间宿主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在家畜中循环,其中间宿主主要为有蹄类家畜(例
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
2.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
多房性包虫病(Echinococcosis multilocular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型棘
球蚴(泡球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又称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多房棘球蚴病(multilocular hydatidosis)。
从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
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泡型与囊型包虫病均有显著不同。
2.1 成虫长1.3~
3.0mm,宽0.28~0.51mm。
节片有四五个。
头节有吸盘四个。
顶突
上有两圈小钩,共13~34个,大小不一。
卵巢分2叶,位于节片后半中部。
子宫弯曲,末端膨大为袋状,或球形,不分侧支,与细粒棘球绦虫妊娠节片内子宫有12~
15分支不同,孕节子宫无侧囊,内含虫卵,平均为300个。
成熟节片中睾丸数26~
36个,较细粒棘球绦虫的睾丸数(45~65个)少。
生殖孔均在中横线前的侧缘,多
为不规则交错开口,也可见一侧性开口。
2.2 幼虫呈球形,为聚集成群的小囊泡,大小形状不一。
囊壁分为内层的生发膜与
外层的匀质层,生发膜富含细胞,增生活跃,产生胚芽与原头节。
匀质层内无细胞,
不含角蛋白,故与细粒棘球蚴角皮层不同。
囊腔内含黏稠胶质样液体,并有许多原头节。
但人是其非适宜宿主,故泡球蚴囊腔内通常不含原头节。
2.3生活史多房棘球绦虫在自然界以狐、野狗、狼等为终宿主,被其捕食的啮齿动
物如田鼠等为中间宿主。
多房棘球绦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内,孕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啮齿动物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感染。
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的作用,鼠类亦可因捕食地
甲虫而受感染。
人因误食含虫卵的蔬菜或生水而感染。
虫卵在小肠内孵六钩蚴,后者
通过血运侵入肝脏,发育为泡球蚴。
在本病流行区,受感染的鼠类被狐或野狗等捕食,泡球蚴囊腔中原头节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2.4 中间宿主主要寄生在野生啮齿类动物如田鼠、麝鼠、仓鼠、大沙鼠、棉鼠以及
褐家鼠体内。
在我国见于报道的还有黄鼠、鼢鼠、长爪沙鼠、小家鼠、鼠兔以及牦牛、绵羊等,寄生部位主要是肝。
3.加拿大棘球绦虫(Echinococcosis canadensis)
由于地理分布上的差别和对宿主适应性的不同,细粒棘球绦虫在长期的进化过
程中,其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和进化。
细粒棘球绦虫种内变异现象突出,其分类和
命名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一些新的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先前命名的
细粒棘球绦虫虫株或基因型(如 G1-G10)中的一些必须被单独视为物种。
造成这种
分类与命名变化的原因除了遗传距离上的差异以外,主要是在同一地区这些类群保
持着遗传稳定性和宿主特异性方面的差异。
研究人员通过对分离株样品线粒体细胞
色素c氧化酶亚基1(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x1)和NADH脱氢酶亚基1(NADH dehydrorgenase subunit 1,nad1)以及核糖体 RNA基因(rDNA)的部分片
段序列、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mt genome)序列等分子遗传标记
特征,成功地对细粒棘球绦虫不同虫株进行了基因分型、进化关系分析、重新分类等。
有学者建议将细粒棘球绦虫G1-G3基因型定名为细粒棘球绦虫狭义种(其中G1
就是常见的绵羊株)而G4-G10型定名为细粒棘球绦虫广义种,其中G4定名为马棘
球绦虫(E.equinus),G5定名为奥氏棘球绦虫(E.ortleppi),G6-G10 定名为加
拿大棘球绦虫(E.canadensis)。
这种依据寄生虫的基因型特征的分类与命名对明
确其在包括人在内的中间宿主之间的传播方式与开展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上非常重要。
4.研究现状
4.1疫苗研究进展我国是棘球蚴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棘球蚴病每年给我国畜
牧业和畜产品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青藏高原地区尤为严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已先后研究出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但只有细粒棘球绦虫羊株( G1) 的Eg95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生产中应用,许多疫苗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我们期待更多的疫苗尽快完成临床试验和田间试验,应用到棘球蚴病的防治中。
4.2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中间宿主- 棘球蚴感染的诊断。
(1)生前诊断:免疫学方法:皮试、血清学
方法(ELISA 和IHA)。
(2)剖检法屠宰后使用。
2. 终末宿主- 棘球绦虫感染的诊断。
(1)生前诊断:槟榔碱泻下法(抽样调
查)、粪DNA 检测法、粪抗原ELISA 方法。
(2)剖检法抽样调查。
4.3 治疗对于人间包虫病,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对有手术指征、包虫囊肿较大、
有严重药物副反应或药物禁忌症者,可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和继发感染常有发生。
无论是否手术,均应进行药物治疗。
目前,甲苯咪唑、阿苯哒唑(又名丙硫咪唑)是治疗包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由于牛羊等中间宿主感染包虫病后症状不明显,又不会引起明显死亡,故畜主对牛羊等一般不实施治疗。
对于终宿主犬类,一般也不实施治疗,但常用吡喹酮药物驱虫,并对犬粪集中处理,主要目的是切断包虫的循环链。
4.4包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1. 终末宿主。
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控策略仍然是“月月驱虫、犬犬投药”,使用
的驱虫药物是吡喹酮。
2.中间宿主。
包虫病患畜:防疫部门要求屠宰后脏器集中销毁。
包虫病高度流行
区的家畜动物没有全面开展免疫预防。
3. 包虫病人。
药物治疗或手术。
高危人群没有免疫预防。
4.5 流行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分布的主要是细粒棘
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
前者的幼虫会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囊型包虫病,病例数占所有病例的90%以上;后者的幼虫会引起多房棘球蚴病,又称泡型包虫病。
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病程多在1~5 年,患者多为20~40 岁的轻壮年,常见的泡球蚴多侵犯肝脏,常被误诊为肝癌或肝硬化,其对人体危害更为严重,又称“虫癌”。
2004 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表明,包虫病流行区人间患病率为0.5%~6.5%,人群平均患病率为1.08%,病人约38 万。
2004—2008 年全国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包虫病病例的报告,98.2% 的报告病例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7 个省、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