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历代辑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十九首》历代辑评
一、南朝·梁
1﹑钟嵘在《诗品》称《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2、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
①“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
”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3、李善《昭明文选》
①“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诗云,‘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
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
”
②“结根于山阿,喻妇人托身于君子也。
”诚是。
二、唐代
皎然《诗式》云“《古诗十九首》辞精为炳,婉而成章,始见作用之功”,又云“诗人之思初发,取境编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天予真性,发言自高。
”
三、宋代
1、张戒《岁寒堂诗话》“《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
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
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
”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入我用,流光正徘徊’之类,诗皆思深远而有余意,各有尽而意无穷也。
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
四、元代
陈绎《诗谱》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五、明代
1﹑谢榛在《四溟诗话》说其“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
”
2﹑胡应麟在《诗薮》“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在《诗薮内编》中称“十九首乃千古元气,钟孕一时”。
还称赞为“质而不鄙,浅而能深”,“随语成韵,随韵成趣”。
3﹑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
4、陆时庸《古诗镜论》在“(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还称赞说“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5、吴淇《选诗定论》“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
6、王世懋《艺圃撷余》“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
”
7、钟惺《古诗归》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
”
8、徐祯卿《谈艺录》“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
”
9、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古诗无定体,似句任笔为之,不知自有天然不可越之榘矱——所谓榘矱者,意不枝,词不荡,曲折而无痕,戍削而不兢之谓”。
四、明代→清代(跨两个朝代)
1、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不出于一手,作于一时,要皆臣不得于君则托于夫妇朋友,深合风人之首,后世作者,皆不出其范围”。
2、李因笃在《汉诗音注》中称“《三百篇》后,定以《十九首》为的传箕裘,无妙不备,却又浑含蕴藉,元气盎然……”
3、王士祯(王渔洋)称“十九首之妙,如无缝之衣,后之作者顾求之针缕襞织之间,非愚则妄。
”《渔洋诗话》云:“风雅后有楚骚,楚骚后有十九首,风会变迁,非缘人力,然其源流则一而已矣。
”
五、清代
1﹑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称“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2﹑方东树《昭昧詹言》“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处”。
3﹑张庚《古诗解》
①﹑组语《风》《骚》,钩平文质,合和平之旨。
②、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动其人之亲爱于我,必先自正其容仪……以希感到佳人也”
③、义理声歌,两用其极,故能绍已亡之,《风》《雅》,垂万祀之规模。
4、饶学斌《月午楼古诗十九首详解》“夫日者,君象也,浮云蔽日所谓公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正也,谗毁之蔽明也”。
5、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因而古人说,诗有了‘兴’,则‘诗这神理全具’”。
6、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①、“仙不可学,愈知愚费之不可惜矣”
②、“神情在‘徘徊’二字。
”
7、沈德潜
①、《说诗晬语》“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
②、《古诗源》
《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中间或寓言,或显言,反复低徊,抑扬不尽,使读者悲感无端,油然善入,此《国风》之遗也。
10、朱乾《乐府正义》称“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
11、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对《明月皎夜光》“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和,便顿觉波澜跌宕”。
六、近代
1、王康在《古诗十九首绎后序》中“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
2、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何不策高足,立登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可谓淫鄙之尤。
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
’”
3、张中行认为,古诗十九首写“一般人的境遇以及各种感受,用平铺直叙之笔,情深而不夸饰,但能于静中见动,淡中见浓,家常中见永恒“。
4、刘琦从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认为它“真实的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示了他们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
5、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中“《十九首》可以说是我们最古老的五言诗,是我们诗的古典之一。
所谓‘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作风,“一百篇”之外。
‘十九首’是最重要的代表作。
直到六朝,五言诗都以这一类古诗为标准;而从六朝以来的诗论,还都以这一类诗为正宗。
‘十九首’影响之大,由此可知。
”
6、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说“十九首之价值,全在意内言外,使人心醉,其真义所在。
苟非确知其‘本事’,则无从索解,但就令不解,而优饫涵讽,已移我情。
”
7、王利锁分析了《古诗十九首》的哲学内涵,它作为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蕴藉了丰厚而深沉的哲学精神和对人生的宏深看法,它表现出的深层心理意识即深沉的忧患意识,对人生短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是你这一哲学精神的核心。
8、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中谈及《涉江采芙蓉》,称《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另附《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赏析
一.《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
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此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
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此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无怪乎钟嵘《诗品》要说“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了。
(清)吴淇:“妙在‘已晚’上着一‘忽’字。
比衣带之缓曰‘日已’,逐日抚髀,苦处在渐;岁月之晚曰‘忽已’,陡然惊心,苦处在顿感。
”
二.《青青陵上柏》
关于结尾,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
“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如有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
“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三.《涉江采芙蓉》
许多读者以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四.《明月皎夜光》
“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张玉谷《古诗赏析》)抒写这样的伤痛和悲哀,本来只用数语即可说尽。
此诗却偏从秋夜之景写起,初看似与词旨全无关涉,其实均与后文的情感抒发脉络相连:月光笼盖悲情,为全诗敷上了凄清的底色;促织鸣于东壁,给幽寂增添了几多哀音;“玉衡指孟”点明夜半不眠之时辰,“众星何历历”暗伏箕、斗、牵牛之奇思;然后从草露、蝉鸣中,引出时光流驶之感,触动同门相弃之痛;眼看到了愤极“直落”、难以控驭的地步,“妙在忽蒙上文‘众星历历’,借箕、斗、牵牛有名无实,凭空作比,然后拍合,便顿觉波澜跌宕”(张玉谷
《古诗赏析》)。
这就是《明月皎夜光》写景抒愤上的妙处,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五.《冉冉孤生竹》
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张玉谷说:“代揣彼心,自安己分。
”诚然。
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
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则不必怨伤。
六.《迢迢牵牛星》
明代钟惺《古诗归》里曾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
”此言不虚也。
七.《去者日以疏》
这正是唐代诗僧皎然说的:“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
(《诗式》)
八.《生年不满百》
被后世诗论家叹为“奇情奇想,笔势峥嵘”的开篇四句(方东树《昭昧詹言》)。
它们一反一正,把终生忧虑与放情游乐的人生态度,鲜明地对立起来。
正如方廷所说: “直以一杯冷水,浇财奴之背”(《文选集成》)。
其嘲讽辞气之尖刻,确有对愚者的“唤醒醉梦”之力。
清代朱筠《古诗十九首说》指出的:“仙不可学,愈知愚费之不可惜矣”。
只轻轻一击,即使慕仙者为之颈凉,又照应了前文“为乐当及时”之意:收结也依然是旷达而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