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姓名:马庭田 学号:BX1805003 院系:机电学院(05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我们每个人置身于各种危险的环境中,其中不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和“网络暴力”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分析应当如何降低或消除“网络暴力”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暴力行为,主要通过发布一些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严重危害网络环境。近年来,“网络暴力”主要呈现出“爆发性、盲目性、群体性”等特点,危害程度日益扩大。面对此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约束网络行为的方式降低“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网络暴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信息的交互非常快,每个人都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而每个人会由于阅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观点,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难免会因情绪激动产生人身攻击的行为,从而引发“网络暴力”。典型的“网络暴力”往往产生于某一热点事件,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发表个人看法,随后演变成不可控制的激烈争论,其中掺杂着谩骂、侮辱性质的言论,对当事人进行精神攻击,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事件起源于一段35秒的短视频,视频显示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起初,网络舆论一边倒的在指责男

司机的打人行为,随后有人爆出女司机因多次危险变更车道的路霸行为而遭殴打,舆论又转向女司机,谩骂、侮辱性的言论全部指向女司机,更有甚者开始在网上对女司机进行人肉,先后翻出了她的驾驶违章记录、身份信息、甚至是开房记录等等,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和她完全不相干的一些“吃瓜群众”,由此可见,“网络暴力”是一种群体性事件,某一件小事很容易经过网络的放大和渲染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也是“网络暴力”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网络世界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和行为规范,畅所欲言往往会变成泥沙俱下。有些人会选择网络作为发泄内心不满情绪的垃圾桶,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带到网络中去,施加给同处网络中的其他人,正因为这种行为因为匿名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使得这些人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完全不去考虑后果的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包含很多的未成年人,这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完善,容易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有关。同时,年轻群体容易冲动,对事情欠缺理性的思考,也很容易诱发“网络暴力”。

最后,就是网络监管的缺失是“网络暴力”得不到抑制的关键。目前,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比如将网络造谣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但是网络的监管存在很大的困难,绝不是仅仅出台几项政策就能解决的。

“网络暴力”的层出不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暴力”危害网络环境,容易造成真假混淆现象。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一开始接触网络时便被告知要学会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假优劣。“网络暴力”的侵袭使得原本就很难看清的网络世界变得更加难以辨识。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处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当事人的权益遭受侵犯,同时遭受强大的舆论压力。制造“网络暴力”的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当事人,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将“网络暴力”引入现

实生活,严重危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网络集体暴力中,施暴者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网络暴力”行为除了造成直接的社会影响外,还会影响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完全被忽略,所有观点分为两个完全的对立面,非黑即白。大部分参与者没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只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背道德的事情,而不认为自己有错。这就是一种在网络暴力中呈现出来的扭曲的价值观,因为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将错误的观点当作真理。人在思维上有一种惯性,就是有时会过于坚信某一方面的观点,并通过其他信息的搜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观点。正因为个体已经偏向于某一方面的观点,一旦与自己已有观念不同的观点侵入,则会存在不安全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进而自我欺骗,在搜集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同时加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原先的观点被强化,不再接受其他观点,价值观被扭曲。

从国家层面来说,“网络暴力”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恶化人际关系。大量的“网络暴力”伴随着公民隐私的泄漏,造成公民的恐慌意识,引发人们的不安情绪。“网络暴力”借着表达自由的幌子,对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起挑战,更有甚者还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网络上的发泄情绪所引发的网络暴力,不仅使得社会伦理大厦根基动摇,道德与诚信逐渐沦丧,而且古老的文明传统即将逝去,与现代文明风气也渐行渐远。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共同的努力,“网络暴力”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现实世界的暴力事件。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严重危害,“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络世界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针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对于成年人,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从自身做起,积极抵制“网络暴力”,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辨识能力,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