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合集下载

社会现象经典总结范文

社会现象经典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以当前社会中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为切入点,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总结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正文:一、社会现象概述1. 现象一:网络暴力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不少人在网络上恶意攻击他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 现象二:高房价我国房价持续攀升,使得许多年轻人难以承受,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3. 现象三: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

二、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1. 网络暴力现象背后:道德观念的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网络监管不力。

2. 高房价问题背后: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开发商过度追求利润、金融政策宽松。

3. 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体制僵化。

三、现象产生的原因1. 网络暴力: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使得部分人在网络世界中失去自我约束,滥用言论自由。

2. 高房价:土地资源紧张、房地产开发商过度追求利润,导致房价持续攀升。

3. 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日益扩大。

四、解决措施1. 网络暴力: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民法律意识,倡导文明上网;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道德素养。

2. 高房价: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抑制房地产开发商过度追求利润;加强金融监管,调整金融政策。

3. 教育不公平: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五、总结社会现象是社会的缩影,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发现问题。

面对上述社会现象,我们要从源头上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以期构建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

同时,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络暴力背后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网络暴力背后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网络暴力背后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

然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暴力这一现象也日益凸显,给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伤害。

那么,网络暴力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社会问题呢?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是导致网络暴力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产生一种“无需负责”的心理。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在发表言论时更加无所顾忌,肆意攻击他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会被追究责任。

这种心理的存在,使得网络环境中的言论往往缺乏约束和自律,一些不良言论甚至恶意攻击得以迅速传播。

其次,社会压力的增大也是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业压力等。

当这些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时,网络便成为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一些人通过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情绪,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别人。

这种不健康的宣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再者,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使得网络暴力的影响范围极大。

一条不良信息或恶意言论,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传遍整个网络,引发大量的关注和参与。

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和谣言也容易迅速扩散,从而误导公众,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愤怒。

这种情况下,一些无辜的人可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另外,群体效应也是网络暴力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和行为得到其他人的响应和支持时,就会形成一种群体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影响下,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往往会下降,更容易被群体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加入到网络暴力的行列中。

这种群体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使得网络暴力的规模和危害不断扩大。

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反映出部分人的价值观扭曲。

一些人追求所谓的“热度”和“关注度”,不惜通过恶意攻击他人来吸引眼球。

这种不良的价值取向,使得网络环境变得乌烟瘴气,正常的交流和讨论难以进行。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然而,伴随着网络带来的便捷与自由,网络暴力这一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名誉权以及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网络暴力,通常指的是通过网络对个人或团体进行的言语攻击、人身威胁、隐私侵犯等行为。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快,加之监管难度大,网络暴力一旦发生,其伤害性往往比现实中的暴力更为严重。

受害者可能遭受心理创伤、名誉受损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胁。

对于网络暴力,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积极看待并采取合理措施予以应对。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网民应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泄露可能被用来攻击自己的数据。

同时,面对网络暴力,受害者应勇于发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选择沉默或者自我封闭。

从社会层面来讲,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根本之策。

相关部门应制定出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高的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严格惩处,提高违法成本。

互联网平台运营商也应承担起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及时清除暴力信息,保护用户免受侵害。

教育和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社会各界,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都应当增强网络素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培养网民良好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感。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抵制和谴责网络暴力时,网络空间才能变得更加清朗。

网络暴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网络暴力,既要注重预防和遏制,也要注重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

仅有法律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需要公众的理性参与和文明互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构建一个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能沉默,更不能袖手旁观。

每个人都应成为反对网络暴力的行动者,用我们的善良和正义,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明,让这个虚拟社会同样充满温情和尊重。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网络暴力的定义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恶意攻击和施压行为,其中包括言语侮辱、人身攻击、造谣传谣、恶意扩散、恐吓威胁等各种形式。

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往往不仅局限于个人生活,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的定义不仅包括针对个人的攻击,还包括对特定群体或组织的恶意打压和谩骂。

在网络空间中,匿名性和传播速度的特点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加猖獗和恶劣。

受害者往往难以追究施暴者的责任,而施暴者却可以轻易地隐藏在虚假的身份背后,不受法律制约地进行攻击。

网络暴力的范围和危害性日益扩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对于个人来说,遭受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来说,网络暴力可能破坏社会和谐,影响公共秩序。

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与治理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1.2 网络暴力的危害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言论、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羞辱、威胁或侵犯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危害十分严重,首先是对个人的伤害。

受害者可能因为网络暴力遭受到严重的精神压力,导致情绪失控、严重的抑郁症甚至自杀。

网络暴力会破坏社会稳定。

在网络上散布谣言、造谣传谣造成社会恐慌,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网络暴力也会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降低社会道德水平,使人陷入一种以攻击他人为乐的不良心态,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成因网络暴力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心理因素是网络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

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攻击他人时,可能是因为自身存在自卑、嫉妒、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对他人的攻击来转移自己的情绪。

一些人可能对权力、匿名性产生滥用,觉得网络是一个可以无罚的空间,从而肆意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暴力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暴力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论坛发生的频率更高。

网络暴力指的是任何带有敌意的言论或行为的行为,这种行为以骚扰、威胁、侮辱、欺凌、人格攻击和损害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人们在网上也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类天性的群体性和心理需求导致的。

具体来说,网络暴力大多数源自于人类的天性,即在群体中寻找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或知识等心理需求,这种需求驱使着一个人在网上表现出更为激进的想法和行为。

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人们通过分享、评论、点赞等方式积极展示自己,因此对于他人的不同看法,要求他人改变态度或消除工作错误等都会被解读成对自己形象的威胁和攻击,于是就会产生网络暴力现象。

此外,网络暴力还受到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网络上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导致的环境相对冷漠、远离现实,面对比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人们很容易采取暴力行为、攻击或辱骂的方式反击。

另一方面,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网络社区中信息流动速度较快,常见的“评论热度”和“转发量”等指标成为了判定价值的评判依据,这导致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言论有更严格的标准和期待,如果他人没有触发这些标准或没有达到他人希望的水平,也会面临网络暴力的可能。

在探究网络暴力现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预防和减少网络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要逐渐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社区氛围,这个社区应该包括监管机构、平台管理员、活跃用户等多种角色,共同维护网络社区的和谐。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平台的作用,使平台更加开放透明,大量采用人性化的规定和策略,确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监管规章制度,以维护网络的公共利益。

最后,在个人层面,我们也需要逐渐提高人们的自我管控能力,尽可能抵制袭击他人的欲望和补偿不足的情感需求,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和谐、友善的态度面对网络世界。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恶意攻击、辱骂、诽谤、威胁和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当前互联网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新闻传播学旨在研究信息传播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因此在网络暴力的研究中,通过新闻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网络暴力现象1.言行尺度失控。

在网络平台上,个别用户对他人进行谩骂、辱骂、侮辱等言语攻击,且使用恶意言论表达自己对个体或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

2.扩散效果凸显。

网络暴力表现出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一旦有人受到网络暴力攻击,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进而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快速蔓延。

3.信息混淆和虚假报道。

网络暴力往往以虚假信息和恶意谣言为根基,通过其迅速扩散的特点,误导公众对特定个体或群体进行仇视和攻击,扰乱社会秩序。

二、网络暴力现象的传播机制1.网络匿名性。

在网络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化名、匿名等方式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网络匿名机制为进行网络暴力攻击提供了方便。

2.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网络暴力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迅速扩散,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3.传媒相关机构的报道导向。

事实上,新闻媒体通常更加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冲突和争议,这种导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网络暴力的恶意扩散。

三、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对策1.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网络暴力事件暴露了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混乱和缺失,需要建立起针对网络平台用户的网络道德规范,规范用户行为,重视个人的网络伦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网络素养教育。

新闻传播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帮助大众提高对网络暴力的辨识力和应对能力,促进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抵制和反击。

3.倡导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下,应当加强网络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向公众传递正能量,增加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警示,促进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4.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社会影响分析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社会影响分析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社会影响分析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使用人身攻击、谩骂、恐吓、散布谣言等不良的言论或行为,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现象呈现出愈演愈烈、深入社会的趋势。

本文将围绕网络暴力现象及其社会影响展开探讨。

1.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暴力、心理暴力和实物暴力三种形式。

语言暴力是最常见的网络暴力形式,指的是在网上进行各种人身攻击、恶意谩骂等不文明用语。

心理暴力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人进行心理上的伤害,如发布不实消息、散布谣言、恶意评论等。

实物暴力则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实际的攻击和伤害,如发布他人隐私资料、骚扰、网络诈骗等。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受害人的尊严和权益,也严重侵犯了社会公序良俗。

2. 网络暴力的社会影响网络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受害人,也会对社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暴力使得网络空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造成对网络的污染和破坏。

其次,网络暴力破坏了人们的良好风气和社交信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

再次,网络暴力会对受害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不安,甚至会导致一些人产生自杀等严重的后果。

最后,网络暴力还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造成不利影响,使得法律体系的缺陷和弱点进一步显露。

3. 对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面对网络暴力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需要加强网络教育和管理,提高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同时,也要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建立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使网络暴力行为受到惩处和制约。

此外,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鼓励宽容、理性和和谐的网络文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总之,网络暴力现象正在对社会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加以应对。

通过加强网络教育和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培养和推广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危害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危害

网络暴力现象及其危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设备的广泛应用,网络暴力问题逐渐凸显,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危害和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现象,就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对他人以及某些事件进行不负责任的攻击和侮辱,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1. 网络暴力现象的定义及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空间进行的粗暴、恶意的言论、行为或者行动。

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侮辱、谩骂、恐吓、散布谣言、人格攻击等。

这些行为并不仅仅是在网络上了事,很多时候还会带来现实的伤害。

2. 网络暴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网络暴力给人们在各个方面带来很多危害,首先它会导致人们感到身心受损。

遭受网络暴力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次,网络暴力给人们的社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当很多人都沉迷于网络暴力的攻击中时,整个社会氛围变得毒化、恶劣。

此外,网络暴力也会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

3. 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要想有效地应对和预防网络暴力,我们需要分析其根源和渠道。

其实,网络暴力的形成和蔓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不力导致的。

政府、企业、社会各界要联手共同维护网络环境,制定相关的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并加强对网络暴力的严厉打击。

此外,个人也应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监管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过度的网络暴力言论会影响自己的人格形象和社交关系,带来后悔和负面影响。

4. 总结网络暴力现象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去处理,这种情况将对社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我们不能让网络暴力泛滥成灾,关注网络社交伦理,保持文明交流,才能真正构建健康网络空间。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

浅析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一个广泛涵盖网络空间的现象,它不仅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出现,也在其它网络环境上发生。

该现象涉及到人们在网络上与其他人互动时采用激烈、攻击性的脾气和行为。

这种网络暴力的行为包括恶意评论、谩骂、恐吓、人身攻击、辱骂、骚扰、暴力威胁、网络霸凌、网络犯罪等等。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网络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从网络暴力的原因、特征和危害三个方面,深入分析网络暴力现象,并探寻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暴力。

一、网络暴力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匿名性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和信息,对网络暴力分子而言,这相当于得到了一张“免罪金牌”。

因为缺乏有效的身份信息,网络暴力分子不用担心被责任追究或涉入法律纷争。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导致网络暴力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人们很容易使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恶意言论和攻击性的言论。

网络的便利性和流行程度使得这种攻击性行为瞬间成为全球性,并且在很短时间内产生远超现实世界的影响力。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种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这些人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关注和关心自己的群体,而网络上的某些社群又是以对其他群体的攻击和声讨为主要内容的,这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中的困境进行报复的途径。

4. 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社交媒体的运营模式也有可能是导致网络暴力的原因之一。

社交媒体通常为了获得更高的用户流量和更多的广告收入,而会在某些情况下鼓励用户发布粗暴的言论。

这些言论可能会促进网站流量的增加,但却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和声誉。

二、网络暴力的特征1. 言辞激烈网络暴力多基于言辞攻击,常包含人身攻击、威胁,以及侮辱个人、家庭、职业等等诸如此类的带有恶意的言辞。

这种行为常常会导致被攻击者心理受创,甚至导致抑郁等问题的发生。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暴力的影响与对策在当今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平台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与分享。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暴力的问题。

网络暴力以其隐蔽性、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特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网络暴力的影响以及应对对策。

一、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对个人或群体实施的恶意攻击行为,包括侮辱、诽谤、威胁及恶性评论等。

这种行为常常在匿名状态下进行,受害者很难辨别攻击者,导致心理和情感上的重创。

网络暴力不仅限于个人,也可以涉及单位、团体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1. 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的体现。

许多受害者往往由于受到恶意攻击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一些人甚至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部分受害者在经历长时间的网络暴力后,会出现自我否定、社交恐惧和孤独感,导致他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 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不仅仅影响个体,更波及到家庭和社会。

受害者因为精神压力而出现情绪波动,可能会与家人产生摩擦,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此外,长期的网络暴力事件还会让周围的人感到恐慌和不安,使整个社会关系变得紧张,对公共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3. 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如果遭遇网络暴力,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学业及心理健康。

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因遭受持续的网络攻击而选择辍学或自残。

更严重的情况是,部分青少年因无法恢复心理创伤而走向极端,自杀事件也频频出现。

4. 对社会风气的侵蚀网络暴力现象的泛滥,还会对社会风气造成危害。

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攻击和背叛时,社会道德底线将被不断挑战,从而导致信任缺失、人际关系疏远,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对策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各国都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从法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暴力

从法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暴力

从法社会学视角看网络暴力一、概述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已逐渐引起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

从法社会学视角来看,网络暴力不仅是个人或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失范行为,更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法律规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

网络暴力体现了网络空间的匿名性、虚拟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网络暴力行为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扩散性,加剧了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言论、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诋毁。

同时,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使得网络暴力行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暴力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权力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可能因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面临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感在网络空间中得到了放大,一些人通过网络暴力行为来宣泄情绪、寻求认同或实现某种利益诉求。

网络空间的道德约束相对较弱,一些人在缺乏现实社会规范制约的情况下,更容易表现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

从法律层面来看,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处罚标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从技术层面来看,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和过滤,及时发现并制止网络暴力行为。

从教育层面来看,需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暴力的社会氛围。

网络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通过法社会学视角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暴力的成因、特点和治理策略,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1. 网络暴力的定义与现象描述网络暴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法社会学视角下呈现出其独特的定义与表现形态。

从法律角度讲,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个体或群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针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威胁、恐吓等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对他人名誉、隐私、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已经成为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网络暴力具有即时性、广泛性和隐蔽性,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由于网络暴力的存在,虽然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但也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本文旨在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以期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应对之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原因1.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人身攻击、谣言传播、群体攻击等。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网民利用匿名性和虚拟身份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辱骂,给被攻击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暴力还表现为散播谣言、造谣生事,给被害者带来名誉损失和不良影响。

2.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出现有多种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一些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暴力行为。

其次,个人隐身和匿名化的特点使一些网民在网上敢言敢做,更容易变成网络暴力的行为者。

再者,一些网民缺乏网络伦理和道德意识,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缺乏尊重,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行为中。

二、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及危害1.对个人的影响网络暴力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威胁,使被害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感。

一些被攻击者因为受不了网络暴力的打击而选择自杀,造成社会的悲剧。

此外,网络暴力也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甚至导致家庭矛盾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2.对社会的危害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危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存在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伤害了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共秩序。

同时,网络暴力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平稳,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网络暴力还使公共舆论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舆论的负面导向,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三、针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对策研究1.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针对网络暴力现象,首先要加强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道德水平。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

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暴力现象也随之而来,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暴力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伤害,更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网络暴力现象,采取有效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网络暴力的现象和整治对策,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暴力现象网络暴力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人身上的攻击和侮辱,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的行为。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言论、网络谣言、网络欺凌等。

这些行为常常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受害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上,容易出现匿名账号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他人造成直接伤害。

而且,网络暴力行为常常在争议事件或者热点话题下集中爆发,煽动极端情绪,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重。

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针对网络暴力的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对策,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一些针对网络暴力的整治对策: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暴力现象,我们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能够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有效的惩处。

还需要提高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加强舆论监督,鼓励受害者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2. 强化网络平台管理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媒介,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我们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规范其内容发布和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平台不成为网络暴力的传播地。

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增强其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面对网络暴力现象,公众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网络暴力行为,避免成为其受害者。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成为了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是指在网络上发表的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对他人造成名誉、权益或精神上的损害。

这种现象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深入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暴力的成因1、匿名性带来的责任缺失在网络环境中,用户往往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觉得无需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从而放纵自己的行为,发表攻击性、侮辱性的言论。

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逃避现实中的法律和道德约束。

2、信息传播的快速与失真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传遍网络。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被误读、夸大或歪曲,从而引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3、群体效应和从众心理当一部分人的言论形成一种主流观点时,其他人往往会受到影响而跟随。

在网络上,这种群体效应更为明显。

一些人可能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看到多数人的言论后,为了获得认同和归属感,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从而使网络暴力的规模不断扩大。

4、现实压力的宣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

网络成为了一些人宣泄压力的渠道。

他们将现实中的不满和愤怒转移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释放。

5、法律监管的不足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不够明确。

这使得一些实施网络暴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6、媒体的不当引导部分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一些事件进行过度炒作和片面报道,误导公众的判断和情绪,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二、网络暴力的危害1、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网络暴力往往会使受害者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探讨及法律规制

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探讨及法律规制

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探讨及法律规制1. 引言1.1 网络暴力现状分析网络暴力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实施言语、图像等形式的攻击和伤害,其形式多样,包括人肉搜索、网络谩骂、网络欺凌等。

据统计,网络暴力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涉及人群广泛,包括青少年、名人、普通网民等。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普及下,网络暴力行为更加难以掩盖,影响力也更为深远。

从个体层面来看,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存在自杀风险;而社会层面上,网络暴力不仅伤害了社会公德,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于当前社会而言,网络暴力的存在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加强法律规制和社会监督。

1.2 社会法治环境下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危害,甚至有些事件发展到了威胁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程度。

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在社会法治环境下的规制将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社会法治环境下,人们将更加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和侵犯。

社会法治环境下,政府和法律部门能够更加有效地监督和惩处网络暴力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社会法治环境下,法律规制的执行将更加严格和有力,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社会风气将更加健康和文明。

建立在社会法治环境下的法律规制对于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分析现行法律对网络暴力的规制情况,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加强法律规制的建议,从而促进社会法治环境下网络暴力问题的有效治理和防范。

通过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关注,推动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为公民权益和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2. 正文2.1 网络暴力的定义及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一种具有攻击性、恶意性的行为,其形式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谩骂、网络恐吓、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视频等。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社会学分析网络语言暴力,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上发布的言语、文字、图片等形式,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歧视、辱骂、恐吓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在网络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还可能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问题、自卑感、焦虑等不良后果。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网络语言暴力的背景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爆炸。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

一方面,这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也衍生了大量的信息碎片和垃圾信息。

在这种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从而容易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上的言语暴力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社会教育和价值观念的缺失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缺乏健康的心理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从小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和侮辱。

社会上的不良价值观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比如“成功就是一切”的功利主义观念和“得寸进尺”的攻击心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

社会环境和生存压力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这种生存压力不仅反映在物质层面,更多的体现在心理层面。

人们在压力下往往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一部分人在网络上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行为。

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使一些人感到不满和愤怒,从而通过网络语言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

除了上述原因外,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还受到了网络匿名性和社会更迭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通讯的匿名性,使得人们更容易产生攻击和侮辱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现实生活中可能带来的后果。

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变性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他人的态度也更加复杂多变。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网络语言暴力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一定的滋生和发展。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研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暴力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实体暴力,而且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大,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更加难以挽回。

那么,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探讨其背后的一些社会学的原因和影响。

一、网络暴力的特点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实体暴力的网络版。

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网络暴力的匿名性。

网络上许多网民使用的是虚假身份,甚至是匿名状态,这使得网络暴力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和危险性。

2.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极快。

网络暴力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蔓延,信息的扩散和影响范围都非常广泛。

3.网络暴力的范围不受地域限制。

网络暴力所具有的跨越地域的特性,使得其扩散范围更广,受影响的人群更多。

4.网络暴力的难以追踪。

由于网络是虚拟的空间,网络暴力的行为很难被追踪和取证,使得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二、网络暴力的社会学解释网络暴力的爆发和流行,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现象。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社会结构的变化。

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社交的方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由于人们在虚拟社交中通常不用面对面地交往,他们可能更加咄咄逼人,更容易对别人进行网络暴力。

2.社交媒体的兴起。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人们渐渐习惯了在线上与他人进行互动。

但是,这种互动过程中,人们容易因为言语不当而采取攻击性行为,从而触发网络暴力。

此外,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的私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从而使得其成为网络暴力的对象。

3.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是网络暴力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例如,在一个价值观与道德观相对混乱的社会中,网络暴力可能会更加普遍,更加严重。

这是因为,不同的社区和个人可能会采纳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可能存在冲突,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等问题的发生。

三、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暴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人的伤害,还包括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在当今社会中逐渐凸显出其严重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以口头、文字或图像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谩骂、威胁或诽谤等言行的行为。

它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评论区等平台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并可能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人身攻击和辱骂:通过网络对个人进行侮辱、羞辱、挑衅等行为,伴随着粗口和恶言的使用。

2. 威胁和恐吓:以文字、图片或视频来威胁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等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3. 网络骚扰和追踪:通过不断发送信息、电话或者不断跟踪他人的行踪,对其进行骚扰和侵犯个人空间的行为。

4. 群体围攻和谩骂:在社交媒体或论坛上,通过集体行动对特定对象进行恶意谩骂和攻击,形成网上骂战等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与社会、个体和网络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紧密相关。

1. 社会因素: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道德价值观念缺失,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缺乏法律法规约束,对网络暴力行为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等。

2. 个体因素:心理素质薄弱,情绪容易受到影响;自我意识欠缺,过度依赖网络;缺乏担当和责任感,无法正确评估自己言行的后果等。

3. 网络环境因素:匿名性和虚拟性给予网络暴力行为者遮蔽和逃避责任的机会;信息交流频繁,传播速度快,不良信息流动范围广,助长网络暴力行为等。

三、网络暴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 个人层面:受害者可能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等严重后果。

2. 社会层面:网络暴力产生了恶性循环,助长了道德沦丧、言论混乱的社会风气;对社会公序良俗形成一定冲击,使社会和谐受到威胁。

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调研报告

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报告旨在深入分析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政府、企业及个人提供参考。

二、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概述社交媒体网络暴力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个人或群体通过发表、传播具有侮辱、诽谤、威胁、恶意举报等不良信息的行为,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网络生态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名誉、隐私和心理健康,还影响了社交媒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成因分析1. 匿名性:社交媒体平台的匿名性使得部分用户敢于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2. 群体极化:社交媒体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容易导致极端观点和行为的产生,进而演变为网络暴力。

3. 缺乏有效监管: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对于不良信息的监管不力,为网络暴力提供了滋生土壤。

四、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影响分析1. 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暴力可能导致受害者名誉受损、心理压抑、社交障碍等严重后果。

2. 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网络暴力破坏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良好氛围,降低了用户体验,影响了平台的长期发展。

3. 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暴力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破坏了网络生态,甚至可能引发线下暴力事件。

五、应对策略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法律威慑力。

2. 强化平台监管责任: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建立有效的举报和处罚机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3. 提升公众素养:通过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暴力行为的辨识能力和抵制意识。

4.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在网络暴力治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击跨国网络暴力行为。

六、结论与展望本报告对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管的持续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交媒体网络暴力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空间将更加清朗。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浅析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网络暴力是指通过网络等数字化平台进行的恶意行为,包括辱骂、侮辱、恐吓、威胁、人肉搜索等行为。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带来威胁,也会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本文就网络暴力的危害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1.匿名性在网络空间中,个人可以选择隐匿自身身份,使用假名或匿名等方式进行言论发表。

与现实生活中的言行相比,网络暴力可能会更加肆意,更难追溯。

这种匿名性的存在会使部分网民产生暴力情绪,对别人进行伤害与辱骂行为。

2.言辞暴力的传播社交媒体可以迅速传播信息,一次网络暴力事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言辞暴力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并扩大影响范围,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与精神上的伤害与压力。

3.浅薄的网络素养网络日新月异,优缺点并存。

一方面,网络为信息传达带来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网络也方便了各类网络暴力行为的发生。

由于缺少足够的网络素养,一些用户可能对社交媒体所允许的行为界限不够清晰,无法正确认识不当言论对他人的伤害性和影响性。

缺乏网络素养的人可能更容易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攻击性和侵权行为。

4.对自身情绪控制能力的依赖网络暴力不少源于情绪的失控,例如宣泄不满、发泄愤怒等等。

很多争论型话题的热度,会动辄跨越多天,炒作对立情绪。

情绪控制的缺失会加剧语言暴力,导致网络暴力日益严峻。

二、对策1.提高网络素养提高网络素养非常重要,对个人而言,深入了解网络环境特性、学习网络差错语言技巧,有利于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增强辨析能力,避免受网络暴力损害。

对于社会而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使人们形成更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

2.法律法规的约束对于恶意网络暴力行为,可以依赖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的社群维护力量,通过举报等方式削弱其存在空间;重要的是诉诸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要加强互联网执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和网络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暴力”社会现象 姓名:马庭田 学号:BX1805003 院系:机电学院(05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将我们每个人置身于各种危险的环境中,其中不乏“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和“网络暴力”等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暴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分析应当如何降低或消除“网络暴力”的影响。

“网络暴力”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暴力行为,主要通过发布一些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或视频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严重危害网络环境。

近年来,“网络暴力”主要呈现出“爆发性、盲目性、群体性”等特点,危害程度日益扩大。

面对此类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约束网络行为的方式降低“网络暴力”现象的发生。

“网络暴力”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信息的交互非常快,每个人都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发表个人的看法,而每个人会由于阅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观点,持有不同观点的双方难免会因情绪激动产生人身攻击的行为,从而引发“网络暴力”。

典型的“网络暴力”往往产生于某一热点事件,一开始只是简单的发表个人看法,随后演变成不可控制的激烈争论,其中掺杂着谩骂、侮辱性质的言论,对当事人进行精神攻击,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事件起源于一段35秒的短视频,视频显示在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起初,网络舆论一边倒的在指责男
司机的打人行为,随后有人爆出女司机因多次危险变更车道的路霸行为而遭殴打,舆论又转向女司机,谩骂、侮辱性的言论全部指向女司机,更有甚者开始在网上对女司机进行人肉,先后翻出了她的驾驶违章记录、身份信息、甚至是开房记录等等,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竟然是和她完全不相干的一些“吃瓜群众”,由此可见,“网络暴力”是一种群体性事件,某一件小事很容易经过网络的放大和渲染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性也是“网络暴力”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网络世界中,摆脱了现实社会的道德束缚和行为规范,畅所欲言往往会变成泥沙俱下。

有些人会选择网络作为发泄内心不满情绪的垃圾桶,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带到网络中去,施加给同处网络中的其他人,正因为这种行为因为匿名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使得这些人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完全不去考虑后果的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研究表明,“网络暴力”的参与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包含很多的未成年人,这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完善,容易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有关。

同时,年轻群体容易冲动,对事情欠缺理性的思考,也很容易诱发“网络暴力”。

最后,就是网络监管的缺失是“网络暴力”得不到抑制的关键。

目前,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比如将网络造谣行为纳入刑法处罚范围,但是网络的监管存在很大的困难,绝不是仅仅出台几项政策就能解决的。

“网络暴力”的层出不穷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暴力”危害网络环境,容易造成真假混淆现象。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一开始接触网络时便被告知要学会区分网络信息的真假优劣。

“网络暴力”的侵袭使得原本就很难看清的网络世界变得更加难以辨识。

通常,对真理的曲解并不在于信息源本身,而在于真理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歪曲混淆,网络暴力事件,往往是真理被曲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混淆了对与错,真假难辨。

处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当事人的权益遭受侵犯,同时遭受强大的舆论压力。

制造“网络暴力”的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当事人,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侵犯当事人的隐私,将“网络暴力”引入现
实生活,严重危害当事人的正常生活。

网络集体暴力中,施暴者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

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网络暴力”行为除了造成直接的社会影响外,还会影响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美好和谐社会得以构建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网络暴力冲击人自身的防卫系统,原本符合社会伦理、符合道德意识的价值观在网络暴力的冲击下会被扭曲。

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完全被忽略,所有观点分为两个完全的对立面,非黑即白。

大部分参与者没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只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背道德的事情,而不认为自己有错。

这就是一种在网络暴力中呈现出来的扭曲的价值观,因为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将错误的观点当作真理。

人在思维上有一种惯性,就是有时会过于坚信某一方面的观点,并通过其他信息的搜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观点。

正因为个体已经偏向于某一方面的观点,一旦与自己已有观念不同的观点侵入,则会存在不安全感,尽其所能的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进而自我欺骗,在搜集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同时加上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原先的观点被强化,不再接受其他观点,价值观被扭曲。

从国家层面来说,“网络暴力”还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恶化人际关系。

大量的“网络暴力”伴随着公民隐私的泄漏,造成公民的恐慌意识,引发人们的不安情绪。

“网络暴力”借着表达自由的幌子,对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起挑战,更有甚者还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

网络上的发泄情绪所引发的网络暴力,不仅使得社会伦理大厦根基动摇,道德与诚信逐渐沦丧,而且古老的文明传统即将逝去,与现代文明风气也渐行渐远。

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共同的努力,“网络暴力”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引发现实世界的暴力事件。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严重危害,“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络世界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针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思考的能力。

对于成年人,应当加强自身修养,从自身做起,积极抵制“网络暴力”,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辨识能力,杜
绝跟风。

在“网络暴力”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舆论的导向作用,舆论往往掌控在媒体手里,他们通过报道的形式掌控舆论走向,以不明争相的群众的语言暴力作为攻击武器,实施“网络暴力”。

因此,媒体应当受到严格监督,按照行业规范如实报道热点事件,尽快让人们知道时间的真相,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争论,减少“网络暴力”事件。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利用技术手段找到“网络暴力”的根源,给予严厉的惩罚。

与之相应的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加大依法惩治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