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社
会适应性
绪论
1引言
大学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1]。
就目前国内外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
从一些对环境因素的研究调查中发现,通过个体内部因素决定了环境对于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
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环境与个体适应间的中介变量,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等在内的个体内部因素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已被人格研究者所接受,并且逐步成为人格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有的大量研究发现,人格与个体的职务绩效、人际关系等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五因素人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具体地探讨研究。
1.1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但是在人的一生中,这些因素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也没有好坏之分。
“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这句话强调出人格的个别特点,并提出人格以特质的形式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最终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从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特质是人最深层、最本质的特点,所以对其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
1.1.1 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特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
所以,人格类型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人格类型也会比较接近。
人格类型是具有稳定性的,但不是说完全不发生变化的。
童年
期的早期人生经历丰富曲折或者生活条件恶劣,亦或是在成年时期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都会导致人格产生巨大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缓慢的,逐渐的,最终有可能会恢复的。
所以,有人说表面的变化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2 人格特质类型
人格特质会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但动力特征并无所谓好坏之分。
每一种特质类型都有两面性。
例如,抑郁质的人敏感多疑,但是却非常敏锐;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但是却不够细心耐心;粘液质的人做事条理分明,但是却总是缺乏激情;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但精力旺盛、热情豪爽。
特质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所以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要学会发扬自己特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消极方面。
1.1.3 特质类型的作用
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和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例证明。
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黏液质的,果戈里是抑郁质的[2]。
可见,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也不能作为划分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
但是,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工作的需要,考虑适应性的问题。
针对不同特质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多血质的人就不宜从事单调乏味的,需要持久考察耐心的工作,但是粘液质的人就比较适合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这种稳定,不需要太多变化的工作很适合他们的要求,比较得心应手。
但是对于需要经常变动工作环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求反应迅速的工作,多血质的人就比较合适。
如果不考虑特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
1.1.4 特质类型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性格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包含着许多特征。
不同特质类型的人在性格形成时候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例如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热情活泼、机智开朗的性格特征,却难于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
而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坚毅的性格特征,但却难于形成善于克制自己情绪的性格特征。
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对于人的适应能力也是极具挑战和考验的。
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机智灵敏,很容易应付多变的环境,可以合理运用巧妙的方法对付变化的环境;而黏液质的可以忍耐进而适应环境的变化;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突然的环境变化可能引发他的强烈不适和不快,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突变的环境会是他变得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
后两种类型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差。
1.1.5 特质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良好的状态。
心理和身体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和转化的。
一般来说,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力,增强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兴趣及信心;而消极不良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甚至会造成身体器官及其生理过程的异常。
不同特质类型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情绪兴奋性的也强度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
一般来说,较为极端的特质类型情绪兴奋性或太强或太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较差。
总之,了解和科学的运用人格特质理论,清楚人格特质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大学生今后心理健康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社会适应性
1.2.1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奥尔波特研究了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及内部动力组织,总结出“成熟人的模式”;罗杰斯从人本主义的全新视角描述了“机能完善的人”模式。
马斯洛则提出了“自我实现者”
模式;弗兰克认为有“超越自我的人”模式。
纵观以上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中外学者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多偏重通过描述适应社会的行为表现来界定人的心理健康,而较少从决定人的社会适应行为的内在心理机能特性及其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来加以考察。
而这恰恰是社会适应性研究应该加以重视的维度。
1.2.2社会智力与社会适应
纵观前人研究,许多从事智力研究的学者都一致认为,社会智力是一种适应社会生活及与人相处的能力。
社会智力的理论主要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社会认知的内容和认知能力的行为表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认知水平是评价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内容。
社会认知不仅是对自我、对他人的认知,它还包括对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
正确、良好的社会认知是社会适应行为的基础。
1.2.3.社会胜任力与社会适应
英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瑞文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所需的相关能力进行分析,概括出评价个体胜任社会工作的三个主要能力成分。
另外,他还列举了三十七条较为具体的胜任能力成分。
1.2.4.自我监控与社会适应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监控的相关研究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戈夫曼(角色理论)和亚力山大(印象管理理论)等人认为,社会交往要求人们有意识地去探究并了解他人行为的内在含义,愿意使用印象管理技术,并具有维护“面子”需求和拥有自我表现的能力。
这种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有着积极的影响。
1.3 大学生人格特征和适应性的关系
目前有关于社会适应性与人格特质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大学生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上。
一些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倾向越强,则更倾向于心理外控型。
另外,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的特质焦虑和外控倾向可能会对大学生迅
速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以及成功胜任大学生的学生角色和学习职责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学习适应性也越好。
表明大学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并胜任大学阶段的学习。
进一步对学习适应性做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习适应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且其预测力很高。
由此看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关系较为密切。
1.4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走向社会后面临着从学习到生活各个方面的转折,极易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因此,这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突出的一类心理问题。
然而,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除去环境这一客观因素外,本研究着重从个人主观方面即人格特质,来讨论其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和假设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性的测量,探索两者的隐含关系。
研究假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社会适应性存在相关关系。
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应方法。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大学学生,发放问卷,共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2,女生127人,男生162人,主要涉及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教育心理和艺术等7个专业;平均年龄19.6岁。
剔除不合格问卷的标准是:(1)有漏选题目;(2)连续选择同一选项过多等。
2.2 工具
2.2.1五因素人格问卷是由周晖等根据国外大五人格因素问卷编制的适用于我国的人格问卷,经邹泓修订后,其中包含外向性(E)、宜人性(A)、情绪性(N)、谨慎性
(C)和开放性(O)5个维度。
问卷由50个项目组成,从1“一点也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1-5级计分
2.2.2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 量表是由7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
整个量表有60个项目,描述了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适应状况,均采用自陈作答形式,每个自陈式语句后面有5个选项,分别是1=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同意。
适应总分在60~300分之间,标准分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适应状况越好。
该量表间隔2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996,各分量表的信度介于0.955~1.000之间。
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想、区分和同时效度。
2.3 测量过程本研究采用团体测试方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
测试前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打消被试顾虑,鼓励真实作答,以确保学生答卷时的真实性。
调查结果由SPSS 软件包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4 数据统计测试结束后,将青少年五因素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数据通过手工录入计算机,数据统计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将青少年五因素人格问卷,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问卷得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
3.调查结果
3.1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结果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总均分为3.34分(最高为5分),略高于平均分。
以社会适应的各维度均分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作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1,291)=2.736,P<0.01;F(3,289)=2.621,P<0.001),交互作用不显著(F(3,289)=0.858)。
随后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人际关系适应和满意度维度性别差异显著;学习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三个维度年级差异显著。
见表3.1;
3.2;3.3。
表3.1人口学变量与社会适应得分的方差分析
因子自由度 F值 P
值
性别 1 2.736
0.004*
年级 3 2.621
0.000**
性别*年级 3 0.858
0.573
*P<0.01,**P<0.001
表3.2 不同性别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比较(M±SD)因子全体男女
F
n=292 n=165 n=127
人际关系适应 M±SD 3.45±0.66 3.42±0.62 3.52±0.65 3.96*
学习适应 M±SD 3.32±0.65 3.33±0.64 3.30±0.67 0.44
校园生活适应M±SD 3.65±0.67 3.38±0.66 3.31±0.66 1.98
择业适应 M±SD 3.38±0.64 3.37±0.67 3.42±0.64 0.07
情绪适应 M±SD 3.36±0.63 3.34±0.63 3.34±0.63 0.42
自我适应 M±SD 3.52±0.65 3.57±0.62 3.51±0.65 2.59
满意度 M±SD 2.89±0.80 2.96±0.81 2.81±0.81 7.23**
社会适应总分 M±SD 3.34±0.60 3.36±0.52 3.35±0.50 0.35
*P<0.05,**P<0.01
表3.3 不同年级大学生适应性的差异比较(M±SD)因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F
n=96 n=75 n=68 n=53
人际关系适应 3.43±0.62 3.56±0.61 3.44±0.67 3.42±0.62 1.77
学习适应 3.36±0.61d 3.30±0.67 3.37±0.72d 3.22±0.63ac
3.20*
校园生活适应 3.45±0.64 3.37±0.65 3.28±0.67 3.32±0.66 2.47
择业适应 3.35±0.63 3.36±0.67 3.38±0.68 3.44±0.65
0.87
情绪适应 3.44±0.58cd 3.38±0.65d 3.30±0.62a 3.25±0.64ab
4.59**
自我适应 3.57±0.59 3.57±0.68 3.51±0.60 3.47±0.67
1.96
满意度 3.02±0.78bcd 2.86±0.82a 2.85±0.81a 2.76±0.78a
4.82**
社会适应总分 3.42±0.48 3.39±0.52 3.32±0.51 3.32±0.48
1.70
表中数字右上角的a、b、c、d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差异的年级,
其中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P<0.05,**P<0.01。
3.2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的相关
人格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及总分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6~0.57之间,尤其是外向性与人际关系适应,谨慎性与学习适应的相关系数达0.50以上。
见表3.4。
表3.4社会适应各维度标准分、总分标准分和五因素各维度均分的相关分析
因子外向性宜人性情绪性谨慎性
开放性
人际关系适应 0.57** 0.48** -0.31** 0.32**
0.44**
学习适应 0.27** 0.35** -0.19** 0.56**
0.33**
校园生活适应0.41** 0.36** -0.28** 0.32**
0.34**
择业适应 0.35** 0.36** -0.26** 0.41**
0.35**
情绪适应 0.40** 0.37** -0.34** 0.30**
0.38**
自我适应 0.41** 0.37** -0.42** 0.31**
0.39**
满意度 0.28** 0.17** -0.16** 0.27**
0.24**
社会适应总分 0.51** 0.48** -0.37** 0.47**
0.48**
**P<0.01
3.3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的差异
五因素人格特质以不同方式组合成人格类型,能集中反映人格的整体特征。
因此,对人格做快速聚类,综合考虑类间均方与类内误差均方之比及各类别分数特点等因素,得到三类比较合理,类型间差异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的人格类型。
人格各类型的特点和人数比例分别为:和谐型(31.51%):外向、宜人、谨慎、开放性得分高,情绪性得分最低;情绪型(38.36%):情绪性得分最高(最不稳定),其他人格维度得分介于两类之间;退缩型(30.13%):外向、宜人、谨慎性和开放性得分都很低,情绪性介于两类之间。
比较三种人格类型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发现,三者间两两差异显著,和谐型最好,情绪型其次,退缩型最差。
见表3.5。
表3.5 不同人格类型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比较(M±SD)因子和谐型情绪型退缩型
F
n=92 n=112 n=82
人际关系适应 3.90±0.542,3 3.34±0.561,3 2.98±0.491,2
191.37**
学习适应 3.65±0.672,3 3.21±0.601,3 2.96±0.521,2
88.33**
校园生活适应 3.75±0.652,3 3.23±0.571,3 3.02±0.541,2
111.11**
择业适应 3.75±0.582,3 3.27±0.591,3 3.01±0.551,2
106.91**
情绪适应 3.70±0.572,3 3.21±0.551,3 3.02±0.561,2
108.48**
自我适应 3.91±0.582,3 3.37±0.571,3 3.21±0.551,2
116.63**
满意度 3.11±0.792,3 2.81±0.771,3 2.60±0.711,2
25.04**
社会适应总分 3.72±0.422,3 3.24±0.421,3 3.00±0.371,2
216.46**
注:表中数字右上角的1、2、3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差异的人格类型,
其中1:和谐型;2:情绪型;3:退缩型。
4.讨论
4.1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性别和年级特点
在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适应性结果分析中显示,女生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活满意度则显著高于男生。
这也许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社会角色的差异。
鉴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女生会比男生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
②动机定向的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女生倾向于定向于人际关系领域,而男生则主要定向于成就领域[3],这样便直接造成了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
③男女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通常而言,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独立意识会更强,因此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更加直率、明朗。
女生则可能更加内敛,不善于将自己的内心情感活动与他人分享,而将情感掩藏。
对社会适应年级差异的综合考察发现: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会随着年级升高逐渐降低,即大一的适应状况最好,最差的为大四。
这与Christopher等人发现的年级越高社会适应会越好的研究结论不符[4]。
Christopher的纵向研究更多反应了社会适应在个体身上发展特征,本研究中运用的横向调查的方法则更多反应了目前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
大一新生,由于刚刚告别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环境,惯性使他们仍然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习惯,所以更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
与高中相比,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新环境容易对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然而由于大学生活的进行,面对考研、就业环境的日益激烈及未来前途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大三、大四学生在学习、情绪等适应性方面也显得不够好。
4.2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五因素人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间关系密切,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如Costa和McCrae的研究表明:人格的五因素与主观幸福感间均存在显著相关[5];毛晋平等人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谨慎性、宜人性和情绪性能有效预测其学习适应性[6];马煊等人发现,五因素人格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是明显的,神经质与消极应
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7]。
五因素人格中的情绪性表现为容易冲动、脆弱等,通常被作为人格中的脆性因素而加以关注。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性与个体的消极适应间关系密切[6]高情绪性的个体对外界刺激敏感,经常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面对压力时情绪波动明显,甚至因冲动而出现不理智行为,这与本研究发现情绪性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社会适应状况也是一致的。
作为人格五因素的特定组合,人格类型能集中反映个体的整体特点,和谐型主要表现为外向,与人交往融洽,遵从规范,情绪稳定等,是最为健康的人格类型,因而社会适应的状况最好;而情绪型人格的个体突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任性,脆弱或容易冲动、暴躁等,社会适应的状况较差;退缩型则羞怯、胆小、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过分焦虑、自卑、性格孤僻、对人对事感情冷漠、遇事尽量逃避,因而社会适应最差。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社会适应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
其中,外向性与人际关系适应,谨慎性与学习适应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值得注意。
当然,社会适应性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并不是某一两个因素单一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社会、家庭的多方努力下,针对不同大学生的特点,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完善人格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J].2000,2:
81-87
[2] 吉红,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恋爱交际择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6:45.
[3] 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J].1995,2:180-182
[4] Christopher AL, Nancy C.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constraint: When making friends is
har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1989,56(4):649-661
[5] Costa PT, McCrae RR.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1980,38:668-678
[6] 毛晋平,何炎芬.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J].2008,16(2):200-201
[7] 马煊.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应激水平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04,12
(1):48-55
[8] 卢大振,华蕾蕾.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66.
[9] 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32.
[10]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26.
[11] 艾森克.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册[M].阎巩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5:68.
[12] 迈尔斯.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7.
[13]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5.
[14]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
[15]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
[16]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
[17] 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6.
[18] 王玲.心理卫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47.
[19] Hannum JW, Dvorak DM. Effects of conflict, divorce, and attachment patterns on th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Development,2004,45(1):27-42
[20] Van den Oord, Van Rossem R. Differences in first graders’school adjustment:The role
of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 and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group.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2,40(5):371-394
[21] Buhs ES, Ladd GW. Peer rejection as an antecedent of you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 Development
Psychology,2001,37(4):550-560
[22] Jüri Allik, PhD.PERSONALITY DIMENSIONS ACROSS CULTUR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2005.
附录A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二)
学校________院系_________专业_______年级_____性别____年龄____
附录B
“大五”人格问卷
姓名:性别:年龄:年级:
指导语:在以下的每个数字号表中,指出你一般最想描述的点。
假使态度中等,就将记号打在中点。
1.迫切的 5432 1 冷静的
2.群居的 5432 1 独处的
3.爱幻想的 5432 1 现实
4.礼貌的5432 1 粗鲁的
5.整洁的 5432 1 混乱的
6. 谨慎的 5432 1 自信的
7. 乐观的 5432 1 悲观的
8. 理论的 5432 1 实践的
9. 大方的 5432 1 自私的
10.果断的 5432 1 开放的
11.泄气的 5432 1 乐观的
12.外显的 5432 1 内隐的
13.跟从想像的 5432 1 服从权威的
14.热情的 5432 1 冷漠的
15.自制的 5432 1 易受干扰的
16.易难堪的 5432 1 老练的
17.开朗的 5432 1 冷淡的
18.追求新奇的 5432 1 追求常规的19.合作的 5432 1 独立的
20.喜欢次序的 5432 1 适应喧闹的21.易分心的5432 1 镇静的
22.保守的5432 1 有思想的
23.适于模棱两可的54321适于轮廓清楚的24.信任的54321怀疑的
25.守时的54321拖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