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三个代表: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3.联系: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4、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而这些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
5、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 2.指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
6、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式
7、内容: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
8、形式: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
9、理性认识: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把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会飞跃和升华到这一高级阶段的认识。这种更深刻、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更有效地
指导行动
10、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参看理性认识
11、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的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1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1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1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2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形态。
哲学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即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依次经历三种形态: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即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包括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克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还从实践出发认实人
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为实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联系是一种特定的关系.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4、简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理性客观:从事科学研究一般不以“神”、“鬼”、“上帝”为前提(一些科学家仍会信仰宗教,但是"科学"本身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一切以客观事实的观察为基础,通常科学家会设计实验并控制各种变因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以及解释理论的能力。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人类其实无法知道一门学问里的理论是否一定正确,但若这门学问有部份有错误时,人们可以严谨明确的证明这部分的错误,的确是错的,那这门学问就算是合乎科学的学问。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例如:广义相对论在微观世界失效,量子理论在宏观世界失效。不过科学家们仍然努力寻找与探索是否有某种理论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现象(至少在物理界,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合并是一至少延续数十年的野心)。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
对象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
6、简述国体和整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指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哪些阶级居于被统治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统治。国体与政体是统一的。任何一种国体都要采用一定的政体才能实现其阶级统治的任务,“没有适当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所以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适应国体、表现国体,为国体服务,并对国体起巩固作用。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与政体相比,国体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对国体决定政体,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同一种类型的国体,由于受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特点、国内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国际环境等的影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
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首先,量变是质变的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讲述“笨人吃饼”的故事,说明:没有一定的量的变化,质变就不会发生。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维持下去,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引起质变,变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最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