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语篇连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与语篇连贯浅析

摘要:现代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语篇的连贯主要包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隐喻在语篇连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语篇应具备理解该隐喻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能力,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应将语言和文化并重。

关键词:隐喻语篇连贯文化第二语言

隐喻在我国最早是作为修辞的一种来研究的,《汉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将隐喻解释为不用比喻词而是用“变为”、“就是”等相关词把一事物比拟为另一事物,也可称暗喻。《诗经》中所用“赋比兴”艺术手法之“比”即包含着隐喻,例如《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一句中“维”意为“是”,即用隐喻的说法来指出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尹太师手中。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多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明隐喻所表达的语义内容,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从本质上来说不应该算作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机制和思维方式,是大脑的认知活动。因此,隐喻在人们通过大脑的认知来理解话语和书面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连贯的语篇,除了在形式上是一个结构紧凑的整体之外,在语义内容上的连贯性也必须符合逻辑的要求。隐喻即是实现这种连贯性的方式,只有符合逻辑人们才能理解语篇所要表达的内涵。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与语篇连贯的相关性。

一篇连贯的语篇,不只是平铺直叙,往往采用一些“意内言外”的方式来达到某种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效果,这通过隐喻即可达到。韩礼德何哈桑认为“在认知模式框架中,语篇操作中的语境涉及信息输入和语言系统的输入,语篇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语篇接受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语篇的连贯是一种推理关系。”人们在理解语篇时运用认知世界中的经验将语句中有关信息进行推理,不断地创造出理解语篇的连贯性。胡壮粼(2004)提到隐喻的使用可以扩大人们认识一些尚无名称或尚不知晓的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据语句中不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推理、建立起理解语篇的信息。《诗经·邶风·式微》第一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与第二章“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互为对偶,作者并没有将愤恨之情直接抒发,而是采用“微”、“泥”、“露”等词来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主客观作用的结果,在获取语义真假值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的主观看法和心理因素。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着表面上的逻辑与内在隐含意义

互不吻合的现象,如“闻说双溪,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痛苦”是无法承载的,但是词句中,作者将自己的愁苦抑郁之情赋予重量,从而使读能更深切的体会到其所要传达的情感。人们理解语篇时必须从表层的含义通过大脑的认知、联想来达到对内在意蕴的把握,进而将一个看起来不连贯的语篇达到内在的连贯性,这就是隐喻的作用。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人们常选取

熟知且清晰、具体的经验来构建复杂、抽象概念的,表现出跨域映射这一现象。因此,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在语篇的构建中作用重要的手段。廖美珍将语篇中的隐喻映射分为平衡连续型、平行推进型和倾向型三类,类似这种的分类能够使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复杂与简单的对应关系,并且使语篇在连贯性上更加紧实。王松鹤,于广(2009)认为隐喻使语篇形成一个内在的整体,对语篇内部的各种构成要素具有约束力,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统规形式的功能。隐喻具有言简意赅、避免重复的作用,这就让读者在理解语篇的同时充分发挥已有的想象力,将语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通过认知联系起来。

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隐喻现象,每个民族在构建自己的隐喻时都会打上其所特有的烙印。比如,英语中的生气往往用“火”来隐喻,“spitting fire”即为“非常生气”之意。汉语中也有“火冒三丈”的说法,只不过没有用“吐火”来表示非常生气之意。语言民族性使得语篇往往含有作者所属民族的语言特色,一些俗言俚语和隐喻的使用,就使得外民族的读者在不了解该民族的特有文化内涵时,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语句背后的真实内容。在语篇中对隐喻的理解要将语言与现实中所存在的概念与认知这一层次把握住才能更好地接近现实。因此,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将语言和文化并重。语言的最终形态是归于应用,应用就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语言又是一种文化,书面语篇是语言记录文化的

一种方式和手段,因此,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要把握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理解该文化所具有的概念隐喻体系。

综上,隐喻是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修辞。语篇的表达者总是在语言的使用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其所熟知的文化,理解一篇语篇要读懂其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实际上就是对隐喻的理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和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联系起来,只有在文化支撑下才能理解该民族的隐喻体系所要传达的真实意义。因为由语言构成的语篇是一种文化的表达,理解了隐喻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语篇,而语篇也因此才能真正被解读。

参考文献:

[1]胡壮粼.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丽江.《语篇与语境—一种社会认知视角》评介[j].现代外语(季刊)2010

[3]王松鹤于广.语篇的形和神—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9

[4] 裴霜霜周榕.以自然语篇和语料库为基础的隐喻研究—《语篇中的隐喻》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5]张玮马涛.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理论回顾与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作者简介:柳宏亚(1988-),汉族,河北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