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通俗文学在乾隆时期的辉煌——以吴敬梓、曹雪芹与陈端生为代表
1.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在嬗变期较明显地体现出嬗变特色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堕落;《红楼梦》反映了环境对个性的扼杀以及个性被压抑的痛苦。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不是冷漠地反映,而是充满着悲愤或忧伤。
(二)其他
乾隆时期的其他小说除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外,均不足称;但弹词《再生缘》却为独绝之作。
二、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一)吴敬梓其人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又号粒民。不满于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愤世嫉俗,性喜豪华,晚年生活贫困。其著作除《儒林外史》外,存世者尚有《文木山房集》四卷和《诗说》。
(二)《儒林外史》的成书年代和版本
1.成书年代
《儒林外史》的写成当至早于乾隆十一年,至迟于乾隆十四年。
2.版本
(1)现在所能见到的《儒林外史》版本,以嘉庆八年卧闲草堂本为最早,共五十六回,其后的刊本皆从此本出,但五十六回本存在后加的痕迹。
(2)另有六十回本,不可信据。
(3)金和为群玉斋活字本《儒林外史》所作的《跋》中说《儒林外史》原文为五十五回,也不可信。
《儒林外史》原书当为五十回。至于后加的六回,主要为五十六回本写萧云仙、汤镇台父子故事的部分和第五十六回整回,另外还有一些零星的事件。
(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并不只是讽刺,还有不少出于衷心的赞美。它写的是一个可怕的时代以及在这时代里的人的堕落和反拨,最后宣布了更广大与深沉的黑暗的到来。显示了写实主义成分在中国小说史上的进一步增长。
1.一个可怕的时代
《儒林外史》写的是在一个可怕的时代里的故事。必须显示出这一时代的特色,人物的活动才有其依据和意义。《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的基点就在于揭示了时代的可怕。
(1)人物活动的时代
《儒林外史》虽打着明代的某些印记,在基本点上却与两个时代,即明代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相通。
(2)时代特征
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看不到曙光的时代。在“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第一回里,作者把其所写的全书的环境概括为以下三点:
①地方官员“酷虐小民,无所不为”;
②皇帝的专制独裁已发展到极端,生杀予夺全凭一人的好恶,读书人动辄会遭灭顶之灾;
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尺,既钳制思想、束缚性灵,又把读书人引导到只求通过八股文以“荣身”而完全不顾“文行出处”的道路上去。
(3)文人的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一代文人有厄”,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人性的沉沦,但也还有少数人在坚守,另有一些人在沉沦中仍有自己的底线。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宣告了维护文运的努力的失败,更广袤和浓重的黑暗覆盖了整个社会。
2.人性的沉沦和守护
《儒林外史》通过对那个时代“儒林”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性的沉沦以及个别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人性的守护,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人性沉沦的原因。这是《儒林外史》艺术成就的主要所在。
(1)人性的沉沦和守护
《儒林外史》里的读书人大致可分三类:顺应时代而堕落的;反抗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抗时代而坚持自我的;虽不反抗而仍有所操持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品显示出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扼杀。
①顺应时代而堕落的
属于这一类的有周进、范进、鲁编修、高翰林乃至卫体善、随岑庵等。
a.共同点
除做八股文外别无才学,品格卑污不堪。但在以八股文作为入仕的唯一正路的社会里,他们却成了社会的栋梁,即使考不取进士,做不了官,也可像卫体善、随岑庵那样以八股文选家的身份进入社会名流的行列。
b.代表人物
作者在写这些人时,用笔多少虽有所不同,但都能深刻显示出他们可笑可鄙的所在。以范进为例:
第一,范进是个在生活上一无所能的穷儒,在学问上又不学无知。如他连苏轼是宋朝的著名文学家都不知道;对明初的史事一无所知,却敢于公然撒谎以抬高自己。
第二,范进一考上举人,就投入了黑暗、腐朽势力的怀抱。贪婪、收受贿赂,在那个社会里春风得意。
②反抗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抗时代而坚持自我的
这一类以杜少卿为最突出的代表。虞博士、庄绍光虽都与他在精神上相通,但也都有其顺应环境的一面,不如杜少卿的勇敢与坚决:
a.挥金如土、愤世嫉俗的阔公子
杜少卿的言行是对其所处的环境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与对自我的尊重联系在一起的:他弃富贵如敝屣;我行我素,无视流俗的毁誉。从中体现了他既不屈己就人,又不迫于世俗的压力而辜负别人对自己的“仰慕”的为人准则。他是以对自我的尊重来抗击这恶俗的环境的,这种精神跟新文学里的尊重自我者有相通之处。
b.以古代来作为否定现实的依据
杜少卿看似对古人很向往,然而他不但不受朱熹和“诸儒”等“前人”的束缚,而且要与他们立异。他并不是真的迷恋古代,而只是对现实已经绝望,却又没有可藉以否定现实的思想武器,便以古代包括“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来作为否定现实的依据。这与康有为等人的“托古改制”有相通之处。
正因杜少卿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最后不仅生活贫困,而且遭到流俗的极端鄙薄。
③虽不反抗而仍有所操持的
属于这一类的有马二先生、杜慎卿、季苇萧等。他们的人性已处于沉沦的过程中,但仍各自守着不同的底线,因而各各有其可爱之处。以马二先生为例:
a.不反抗的一面
马二先生衷心拥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他把做官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认为统治集团要求怎样取得官位就怎样去做,跟做官无关的一切不要去“讲究”。这是一种可怕的、堕落的人生态度,至少是使人丧失独立的人格,也失尽了灵气。
b.有所操持的一面
马二先生听到蘧公孙即将遭到“杀头充军”的大祸时,倾其所有来救他,而且事先不跟公孙说,事后也不要他还。公孙真的不还,弄得他差点流落异乡。体现了马二先生的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2)人性沉沦的原因
作品所触及的人性的堕落原因,有两个侧翼:一是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一是礼教,这与八股文的指导思想程朱理学也有联系。
①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a.杜少卿和范进
从杜少卿和范进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理解到范进完全是环境的产物而杜少卿是其与环境相抗的结果,范进的堕落是环境使然。
b.蘧公孙
第一,在接受蘧太守的教育,过“乐天知命”的生活时,他慷慨不群,如对一个素不相识并受朝廷缉捕的人,一出手就送二百两银子;
第二,后来受到妻子的影响,改变了生活道路,如对为自己付了九十二两银子的恩人、生活拮据的马二先生却以二两银子来搪塞,其刻薄实在令人憎恶、愤怒。这是人在环境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