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第十一章符号互动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3、初级群体的概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 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与他的初级群体 思想密切相关。他认为,初级群体是人们的自我 观念发展的摇篮,使得个人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 的立场看问题的本领。对他人的态度、评价作出 迅速的反应,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对他 人态度的敏感性只能在初级群体中得到培养。
在此过程中,它们被定义为与上述行为过程相关的东 西。正是在活动过程中,刺激因素获得了意义。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1、心灵 人和动物都有心灵,但动物只有生理性冲动,
人还有反映性理智,二者互动构成人类行为。 (1)心灵能力是理解和运用有意义的姿势(尤其 是语言)的能力。 (2)心灵能力是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 (3)心灵能力是想象性预演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过程。客体我 是社会提出的问题与任务,主体我则回答。个人的外在行 动一般表现为客体我。也就是说,个人按照一定群体中人 们的共同的态度与反应模式计划自己的行动,准备作出适 应他人并符合自己身份的反应。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3、社会
(1)社会是自我与他人互动的产物。他人是“概化他人”,即能使个 人一体化并对个人有影响的结构关系。 (2)社会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符号的总合,他是动态与静态、历史与 现实、个人与集体互动的统一。
西方社会学史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二、托马斯的“情境分析”思想 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自我与社会) 四、符号互动论的三种形式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库利是美国早期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 《社会组织》(1909) 《社会过程》(1918) 《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研究》(1930) 他有两个学术创造: 一是“初级群体”概念及其理论;二是“镜中我”概念及 其理论。它们是当代西方社会学中互动理论的重要支柱。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戈夫曼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社会互动,注重分析互动 时的状况。他的研究涉及到了人际互动中的许多细节,如 问候、寒暄、致贺、道歉等。这是他理论的特点,也标志 着符号互动论已经走上了对社会更为微观的具体细节进行 研究的道路。
戈夫曼根据人际互动发生的场合,将互动分为两种情 况:一是在“社会机构”内,即在一定的界限内发生的经 常性的、持续性的互动;另一种是没有界限的、临时性的 互动,如人们在接头的邂逅相逢。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2、符号互动论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区别
传统的社会学家将社会视为一种结构或组织,认为人 的行为就是这种结构与组织的产物 →宏观的社会结构与 组织在决定人们的活动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布鲁默认为,他的符号互动论与此相反。它注意的是 人们行动的联合,认为社会结构或组织只不过是一个框架, 它们之所以能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它们影响了个人对情 境的定义。人是有主观选择能力的。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2、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 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
①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 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 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 断。 ③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 反映的阶段。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4、米德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当代社会学者的多大兴 趣,关注他的人很少。他的一位学生列举了三个 原因:
(1)社会学者在探讨社会学的心理基础时,最常引用的 是制约学习论,而米德没有提供这种理论; (2)社会学方法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而米德的 概念与理论难以量化; (3)政府需要能够有效操纵和控制大众行为的技术。米 德的观点不如制约学习论那样容易应用于控制大众行为。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6)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
他在《符号互动的方法论立场》一文中,全面说明了 他的方法论原则。布鲁默强调经验主义的方法,他反对西 方流行的、专门技术和严格定量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认 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就是尽力把经验世界作为注意中心, 尽力从经验中、从被研究者的立场上来了解社会现象。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 境因素的理解或解释,这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 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意义也仅仅在这里。他强调主观主义 的客观后果,有明显的缺陷,个人与群体行动都离不开对 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受情境 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 致。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1、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集中研究了在 社会机构内发生的互动。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 为人们都在这里登台表演。由于戈夫曼把人们的活动比作 剧院里的演出,从戏剧的角度研究社会互动,因而,他的 理论被成为“戏剧论”。
戈夫曼认为,在这种表演中,我们都非常关心和试图 控制自己给他人的印象,我们通过言语、姿态、手势等表 现来使他人形成我们所希望的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 为“印象管理”。他认为,在互动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 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4、“共同行动”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行动。在共同行动中,
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 路线协调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共同 的解释和定义为行动者提供了内在的一致性。 5、人们具有以他人的立场,通过移情,从他人的角 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能力。 6、文化、社会系统、社会分层等结构因素只是人们 行动的情景。而情景本身也是互动的产物,并且不 是不变的。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1、库利对符号互动论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 “镜中我”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 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 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 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 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 我’。” (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四、符号互动论的三种形式
(一)布鲁默及芝加哥学派 布鲁默(1900—), 他的主要著作有:
《工业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 《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布鲁默的社会观
(1)即不同意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心灵的产物。也不同意 把现实世界看作是外部于人,固定于某中静态的形式。认 为现实世界是人与人互动的结果。 (2)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刺激——反映过程, 人们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对出解释和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 作出反映,这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 (3)社会科学研究应回到经验世界。它包括个人的活动、 众多个人之间交错的活动。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最基本假定是:心智、自我与社会 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米德认为,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 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实现的。同时,他把 人际沟通过程加入“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公式。
米德认为人们根据环境中的客体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环境中的这些客体通过在人们行为中发挥功能而成为刺激 因素。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他将芝加哥学派符号互动论、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整 理,全面、系统地论证了这一理论,并且明确地提出了 “符号互动论”这个名称。因此,人们也常常把完成符号 互动理论体系的功劳归之于布鲁默。 1、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看社会。
1962年,布鲁默发表了《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的重要 论文,全面探讨了社会中的符号互动现象。人具有创造与 运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大家都懂得的、表达共同意义的。 人对符号作出反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才考虑人体的需要。因而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
托马斯认为,社会学的任务就在与分析人们的行为, 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程中出现的那些 行为。而情景定义恰恰居于客观环境(情境)与行为反应之 间,它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托马斯认为主观因素在人 类生活中具有重大作用。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2、对所处环境的反应依据对所处环境的主观定义。
托马斯强调了情境定义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们把一种 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 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人类有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 通过某些手势、姿势进行沟通。在社会个体间的互动过程中,人们运用 象征符号和姿态来表达思想意愿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这种方式,社会 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合作,从而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有意义的姿 势是人际沟通中的象征符号。人类用于沟通的象征符号不仅仅限于身体 姿势,还包括语词,即具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人类使用有 声符号的能力,使人类沟通不只局限于直接沟通,还可以进行间接沟通, 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
布鲁默不愧为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符号互动论发 展到他这里,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从基本概 念到基本命题以至研究方法都比较齐备了。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拟剧分析 框架)
戈夫曼(1922-1982) 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9)
《公共场合中的行为》(1963) 《相遇》(19660 《策略性互动》(1969) 《公共中的关系》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二、托马斯的“情境分析”思想
托马斯(1863-1947),他与弗洛里安.茨纳涅茨基合 著的《欧洲与美国的波兰农民》(1958),在西方影响很 大。他对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情境定义、 情境分析的思想。 1、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造成的,是个人或群体 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1)社会即舞台
“心灵是行动,是使用符号去指导符号通向 自我的行动”。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2、自我
(1)自我是客我与主我互动的统一体 ----主我:主我是非反思的、自生的、冲动的自我,是
对情景刺激的直接回答,它赋予个人自由感和创造性。 ----客我:客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把自身视为客体,
从他人的角度评价自身的行为,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 (2)自我的形成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3、关于符号互动论基本思想的归纳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方法》(1969)中,比较全面 地归纳了符号互动理论。他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有三个基 本前提: 第一、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行动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为基 础。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也各不相同。 第二、人们赋予事物的这种意义产生于人们与其同伴的社 会互动之中。即人们的态度、观点总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第三、当人们在处理所遇到的事物时,通过解释过程,事 物的意义被运用和修改。
----自我的形成依赖心灵的能力。 ----人们从每一个互动场合中的具体他人那形成关于自 我的观念,最终结晶为相对稳定、把自己归属于某一类客 体的自我观念。 ----儿童自我形成二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 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 构,产生于人的社会经历。他区分了“主体我” (I)、 “客体我”(ME)→主体我也称作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 能的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是人类经验 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体我也称社会我,是经过社会化的 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十一章 符号互动论
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自我与社会)
符号互动的思想到了米德这里,才开始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他被称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
他生前只发表了很少一些文章,主要著作都是在他去 世以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的。
他的代表作是: 《当代哲学》(1932) 《心智、自我与社会》(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 《行动哲学》(19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