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
生物制药技术试题库答案
![生物制药技术试题库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62a407844769eae009edb8.png)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工技术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2.单克隆抗体:单个淋巴细胞针对某一抗原产生的单个抗体。
3.生物技术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工程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知识,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4.生化药物指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物质。
5.生物制品是利用病原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依据免疫学原理制成的用于人类免疫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类制品。
6.贴壁培养:必须让细胞贴附于某种基质上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7.生化分离是指采用适宜的分离、提取、纯化技术,将目标成分从复杂的生物材料(细胞)中分离出来,并获得高纯度的产品的过程。
8.固定化酶: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的酶,具体来说,是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变成不易随水流失即运动受到限制,而又能发挥催化作用的酶制剂。
9.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或除去物料及设备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
10.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特性,通过改变临界压力或临界温度来提取和分种化合物。
11.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蛋白质溶解度逐渐降低,最后形成沉淀。
12.抗生素: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物质。
13.等电点沉淀:当溶液在某个pH值时,大分子因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溶解度最低,发生沉淀。
14.离心分离:利用惯性离心力实现不同颗粒分离的操作。
15.疫苗是典型的免疫类药物。
所谓疫苗,是指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如类毒素),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主动免疫制剂。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修3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290743767f5acfa1c7cd49.png)
选修3知识点复习专题1 基因工程(一)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原理是基因重组,操作水平是分子水平。
优点:打破物种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功能: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3)特点具有专一(特异)性。
(4)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1)两种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和T4-DNA连接酶)的比较:①相同点:都缝合磷酸二酯键。
②区别:E·co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能缝合两种末端,但连接平末端的之间的效率较低。
(2)与DNA聚合酶作用的异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脱氧核苷酸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是连接两个DNA片段的末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1)载体具备的条件:①能够稳定保存并复制;②有一至多个限制酶酶切位点③含有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化学本质是DNA分子。
(3)其它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目的基因的获取1.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
3.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两个条件: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
4.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1)PCR是多聚酶链式反应的缩写,原理DNA双链复制。
(2)过程:第一步变性:加热至90~95℃,DNA解链,不需要解旋酶;第二步复性: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
变性和复性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第三步延伸: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
《单体克隆抗体》名师教案
![《单体克隆抗体》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11f4d190c69ec3d4bb7585.png)
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专题2第2节第2部分内容。
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典型实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其原理还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癌变等知识。
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
整个制备过程既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又具有特定的技术步骤(尤其是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有关内容,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比较相似,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
学生学习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距离学习特异性免疫和细胞癌变等知识的时间比较久,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较多,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起这部分内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2.能力目标:(1)尝试设计实验(2)学会实验过程的分析,尝试解决问题3、情感目标:(1)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2)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2、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
2、学法:学生主要采用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制备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回答问题,总结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图。
(见学案注:第4个问题后,提供一种选择性培养基的资料,让同学们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补充资料: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
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
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
教师讲解: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出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补充资料:有限稀释法:通过适当的稀释达到分离单个细胞进行培养的目的。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37392ae87101f69e3195a5.png)
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本专题以抗体为出发点,联系了高中教材中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如免疫、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膜系统及细胞工程、动物代谢知识等。
以该知识点为专题进行复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于培养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知识体系:二、知识解析:(一)抗体的定义:●产生: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性: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具有免疫功能●化学本质:球蛋白(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紫色反应)(二)抗体的结构:组成抗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肽链,抗体是由4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4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再折叠、盘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就是抗体。
(三)抗体的合成与分泌:1.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是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进行的,合成部位是在效应B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与其合成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掌握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其合成及分泌的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分布到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如唾液、泪、尿、乳汁等)中;该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外排作用。
2.抗体的合成要受到相应基因的控制,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为真核细胞基因,其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对编码区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
3.基因控制抗体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场所、原料、条件、过程等)1.定义:由单个B细胞经多次无性繁殖(即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特点)。
2.相关技术手段: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3.制备过程: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注: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中要涉及到两次筛选,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不同的:(1)第一次筛选:B淋巴细胞在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可得到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第一步筛选的目的是从三种融合细胞中把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ELISA知识简介
![ELISA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fb346bea45177232e60a275.png)
图3 甲型肝炎病人血清中IgG抗体和IgM 抗 体出现的时间和水平。
每一系B细胞只产生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如将多 种抗原或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注入机体,将由多系 的B细胞产生相应的多种抗体,这些抗体均存在于免疫血 清中。
第5页/共61页
免疫测定中所用的抗血清一般用抗原免疫兔、羊或马制 得。产生抗体的B细胞可在体外与繁殖力强的肿瘤细胞融 合成杂交瘤细胞。将单个杂交瘤细胞分离,在体内或体外 培养而分泌的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或Mab)。单克隆抗体仅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具 有很高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常用抗原免疫小鼠制备。 将免疫的脾细胞(含产生抗体的B细胞)与小鼠肿瘤细胞 融合,分离杂交瘤细胞,接种于小鼠腹腔,产生的腹水中 含有浓度很高的单克隆抗体。
第7页/共61页
1.3.2 最适比例
在恒定量的抗体中加入递增量的抗原形成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比例最合适的范围,称为等价带(zone of quivalence)。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带和抗原过剩带 。 如果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在免疫测定中 称为带现象(zone nomenon)。抗体过量称为前带( prezone),抗原地过量称为后带(postzone)。在用免疫 学方法测定抗原时,应使反应系统中有足够的抗体量,否则 测得的量会小于实际含量,甚至出现假阴性。
第6页/共61页
1.3 抗原抗体反应
1.3.1 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过程是一种动态 平衡,其反应式为:
Ag+Ab→Ag·Ab
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是抗原抗体间的固有结合力, 可以用平衡常数K表示:K=[Ag·Ab]/[Ag][Ab]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8128c32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f.png)
问题3:经过单一新冠病毒蛋白刺激后,为什么有多种B淋巴细胞被激活?为什么抗体的抗原结合区有差异?
学生活动2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2
资料和图片展示
活动意图说明:
引导学生总结传统抗体制备的方法和缺点,了解抗体的制备不是一蹴而就,是许多代科学家的辛勤付出才有的成果,科学是艰辛而严谨的。
环节三:(任务二)探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环节四:(任务三)探究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教师活动3
(1)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细胞准备:
问题1:如何获取激活的B细胞?
问题2:从脾脏中分离的为何是多种B淋巴细胞?
细胞融合:
问题3:如何诱导细胞融合?
(2)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细胞筛选:
探究1:HAT选择培养基的筛选
探究2:克隆化培养与抗体检测
环节五:单克隆抗体的获取
教师活动4
若要使能产生抗新冠病毒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大量增殖,可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4
学生思考回答
信息技术应用4
图片展示
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勤思乐学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回扣情景案例,升华课堂。
8. 教学流程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详见学案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筛选过程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形成结论的能力,有效解决无法实现动手实践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轮筛选,又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科学史内容“米尔斯坦和科勒的大胆设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研究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韧探索的品质,认识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培养学生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培养健康生活和关爱生命的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判断某人被感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单克隆抗体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单克隆抗体](https://img.taocdn.com/s3/m/48208aaffe4733687f21aa25.png)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1、抗体: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从血清中分离出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3、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血清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名称产生特点血清抗体由B淋巴一般从血清中分离,产量低、纯度低、特异性差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分泌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大量制备知识点拨:1、融合的结果是有很多不符合要求的;如有2个B淋巴细胞融合的细胞等,所以要进行筛选。
2、筛选出能够分泌所需抗体的杂种细胞。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能大量制备。
5、单克隆抗体的作用:作为诊断试剂: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可制成“生物导弹”,也有少量用于治疗其它疾病。
知识拓展: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的筛选:筛选是将未融合的B淋巴细胞、骨髓瘤细胞以及BB融合、瘤瘤融合的细胞通过选择培养基淘汰,筛选出B瘤融合的细胞。
筛选是将产生特定抗体的B瘤细胞通过细胞培养用相应抗原检测的办法筛选出来。
因为从体内取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时取出很多种,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有很多种,所以需筛选出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高中生物:细胞工程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工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03cf3e172ded630a1cb69f.png)
高中生物:细胞工程知识点(一)克隆1.克隆clone:无性繁殖系(只由一个模板分子、母细胞或母体直接形成新一代…)2.克隆技术cloning:从众多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特定类型细胞的操作技术3.内容:(1)分子水平:基因克隆即目的基因的复制(受体细胞的无性繁殖)、分离(特定基因探针选择、钓取目的基因)过程(2)细胞水平: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3)个体水平:不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从一个单一(体)细胞繁殖出生物个体——胚胎细胞克隆以胚胎/卵细胞作为供体、利用核移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个体克隆4.条件:(1)理论条件:细胞全能性/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全套遗传物质(根本原因)(2)基本条件:①具有包含物种完整基因组的细胞核的活细胞②具有能有效调控细胞核发育的细胞质物质 e.g去核卵细胞③完成胚胎发育的必要的环境条件 e.g胚胎早期培养环境/子宫5.非正面影响:丰富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进化,维护生态平衡(二)植物克隆1.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1)受精卵>生殖细胞>胚胎/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体细胞;PS生殖细胞在一定刺激下染色体可加倍;一些动物存在孤雌生殖(2)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低等动物>高等动物PS不同种类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全能性的表达程度大不相同2.植物组织培养(植物克隆的技术基础)(1)理论基础:植物细胞全能性,即植物体的每个生活细胞都具有遗传上的全能性,因而都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2)过程:①离体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外植体)→获得愈伤组织→诱导形成试管苗→新植株PS外植体选取形成层(分生组织)部分易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A.培养条件:首先是离体培养(生物体内细胞中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故无法表现出全能性)半/固体培养基(固体为例)a.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蔗糖、维生素、有机添加剂(氨基酸、琼脂凝固剂等)b.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适当浓度配比诱导分化出芽/根的顶端分生组织/花)——CTK中等量IAA少量诱导脱分化,CTK、IAA比例合适诱导根芽分化c.无菌条件(外植体70%酒精消毒、器械高温蒸汽灭菌)——杂菌争夺产毒d.适宜的pH、温度和渗透压B.光照:若外植体是(带叶)茎段,不经历脱分化再分化,组培全过程均需要光照;若外植体是非光合作用部位(如胡萝卜块根),再分化成芽后光照C.试管苗移栽前需炼苗(草炭土/蛭石,逐渐降湿)D.愈伤组织:排列疏松的高度液泡化的活的薄壁细胞团②外植体→愈伤组织→摇床液体悬浮培养分散成单细胞→胚状体→人工种子PS 单细胞植物克隆,类似受精卵的卵裂、分化、器官发生、形态建成单细胞:细胞质丰富、液泡小、细胞核大(胚性细胞特征)③酶解细胞壁→原生质体培养→新植株(2)用途:微型繁殖、制造人工种子(胚状体阶段)、单倍体育种、作物脱毒(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旺盛病毒极少Cf抗病毒)、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诱发和筛选抗盐植株细胞产物工厂化生产(愈伤组织阶段已可,试管培养苗、细胞培养反应器也可)(3)长期培养后的全能性下降原因:染色体畸变、核变异、非整倍体产生;细胞或组织中激素平衡被打破;细胞对外源生长物质的敏感性改变;形成缺乏成胚性的细胞系——植株在多次继代培养后,会逐渐丧失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3.原生质体融合/植物体细胞杂交(不同植物)获得原生质体:在甘露醇溶液环境(较高渗透压)中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处理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用等渗溶液洗涤;检验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依据渗透作用原理,采用低渗胀破法(见比较表格)4.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植物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借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或通过细胞融合将不同源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通过细胞培养,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植株C细胞工程: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若基因型不同为细胞杂交)——基因定位:利用细胞杂交中染色体丢失与特定基因产物的对应关系(三)动物细胞工程1. 动物细胞培养指明“动物”细胞培养(1)概念: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免疫学检验基础免疫知识
![免疫学检验基础免疫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9cc84ddaef8941ea76e05eb.png)
第一部分免疫学基础绪论一、名词解释1、免疫2、免疫防御3、免疫监视4、适应性免疫二、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 )A、机体抗感染的过程B、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C、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E、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2、牛痘苗的发明者是( )A、德国BehringB、法国PasteurC、德国KochD、澳大利亚BurnetE、英国Jenner3、免疫对机体是( )A、有利的B、有害的C、有利也有害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5、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6、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A、B细胞B、T细胞C、树突状细胞D、红细胞E、自然杀伤细胞三、问答题1、简述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表现。
第一章抗原一、名词解释1、抗原2、完全抗原(免疫原)3、免疫原性4、免疫反应性5、抗原决定基(表位)6、半抗原7、抗原结合价8、异物性9、交叉反应10、共同抗原11、异种抗原12、同种异体抗原13、异嗜性抗原14、类毒素1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16、胸腺依赖性抗原17、超抗原18、免疫佐剂二、单项选择题1、半抗原的特点是( ):A、只能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无免疫原性E、仅能刺激B细胞活化2、TD-Ag( ):A、在胸腺中形成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3、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是( ):A、半抗原B、药物C、免疫原D、抗原E、变应原4、下列哪种物质免疫原性最强( ):A、多糖B、多肽C、蛋白质D、核酸E、类脂5、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A、红细胞B、血浆C、淋巴细胞D、精液E、血小板6、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A、异种抗原B、同种异体抗原C、自身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7、TI-Ag( ):A、大多数是蛋白质B、引起强的IgG 应答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应答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8、抗原表面与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抗原识别受体B、独特型决定基C、抗原结合价D、抗原决定基E、以上均不对9、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D、可减弱毒素的毒性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10、抗原决定基是指( ):A、能与所有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B、仅能被B细胞识别C、与抗原特异性无关D、一个抗原分子上仅有一个抗原决定簇E、并非所有的抗原决定基都能激发免疫应答11、仅与载体结合在一起才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亲和素B、半抗原C、佐剂D、变应原E、TI-Ag12、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完全抗原C、共同抗原D、TD-AgE、TI-Ag13、一种蛋白质分子上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的化学基团是( ):A、载体B、异物C、抗原决定基D、单价抗原E、完全抗原14、决定一种物质只能与某一抗体起反应而不能与其它抗体起反应的物质基础是( ):A、载体B、佐剂C、抗原决定基D、TI-AgE、抗原15、20世纪初,Forssman用豚鼠肝、脾、肾上腺等脏器制备的生理盐水悬液免疫家兔获得的抗体,除能与原来的相应的脏器抗原反应外,还可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 )A.可能绵羊红细胞发生了自身凝集B.脉鼠某些组织与绵羊红细胞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决定簇C.脉鼠与绵羊之间有完全相同的血型抗原D.脉鼠脏器在制备悬液过程中其抗原结构发生了改变E.体外实验中,绵羊红细胞的抗原发生了改变16、抗原特异性取决于( ):A、分子量大小B、物质表面特殊化学基团C、该抗原的来源D、物质内部特殊化学基团E、以上都不是17、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毒素B、微生物C、植物花粉D、生理盐水E、类毒素18、动物免疫血清对人而言是( ):A、既是抗原又抗体B、抗体C、抗原D、既不是抗原又不是抗体E、以上都不是19、佐剂的作用( ):A、具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B、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C、具有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D、具有启动免疫应答的作用E、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1、异物是指(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时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E、自身物质2、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A、高分子量B、异物性程度C、特异性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E、化学结构的复杂性3、异嗜性抗原是指( ):A、不是种属特异性的抗原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C、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相关D、是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E、是不同一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4、佐剂的作用是( ):A、可改变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B、可增加抗原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C、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D、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E、可促进T H细胞的活化,增强体液或细胞免疫功能5、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所谓异物即指异种物质B、抗原不一定是异种物质C、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D、抗原就是免疫原E、大分子抗原常为多价抗原6、下列哪些物质可成为免疫原( ):A、与蛋白质结合的半抗原B、与红细胞结合的青霉素C、氢氧化铝D、类毒素E、马血清蛋白7、与抗原特异性有关的是( ):A、抗原决定基的数目B、抗原决定基的种类C、抗原决定基的性质D、抗原决定基簇的立体构型E、抗原决定基的空间构象8、同种异型抗原的临床意义是( ):A、抗感染免疫B、自身免疫病C、输血反应D、移植排斥反应E、抗肿瘤免疫9、与免疫原性有关的因素是( ):A、分子量大小B、化学成分C、化学结构D、种属亲缘关系D、抗原的特异性10、异嗜性抗原的特点是( ):A、为一种共同抗原B、可致交叉免疫反应C、存在异种生物间D、能引起变态反应E、以上都不是三、问答题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2、抗原决定基的概念,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有什么区别?3、哪些自身物质可作为抗原引起免疫应答?4、简述TD-Ag和TI-Ag的区别。
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
![单克隆抗体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2155dfbcd126fff6050bae.png)
1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单抗药物抗肿瘤能有效地降低传统肿瘤药物治疗的不
良反应。如2005年我国开发出癌症治疗药——重组人 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商品名:泰欣生)。泰欣生
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比单纯放疗的患者提高
30%以上。
2 .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近年来 ,利用抗体药物作为实体器官移植的诱导治疗逐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利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触的那段抗体片段
(互补决定区,CDR)与人的抗体框架嫁接,经亲和力重塑,可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
,同时几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抗体的可变区和恒定区都是人源的,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全人源抗体制备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人杂交瘤技术、EBV 转化 B 淋巴细胞技术、噬 菌体显示技术(phage display)、转基因小鼠抗体制备技术(transgenic mouse)和单个B
——进行SDR移植改良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3.SDR移植抗体(SDR grafted antibody)
在CDR移植抗体的基础上,将异源抗体中与抗原结合密 切相关的SDR等少数残基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进一 步降低了抗体的异源性。通过这种方法,使人源化的抗 体潜在的免疫原性降至最低。
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药物特异性很强,副作用大,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不过由于其代谢比较快,目前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克隆 抗体药物中使用。 第二代:人鼠嵌合性单抗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2.2.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含解析】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三学案:2.2.2-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e3ef3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f.png)
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动物细胞融合技术1.概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2.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3.诱导融合常用的方法:(1)物理:电融合法。
(2)化学:PEG融合法。
(3)生物:灭活病毒诱导法。
4.判一判:基于细胞融合的技术及其应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的融合,也有细胞核的融合过程。
(√)(2)细胞融合突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远缘杂交。
(√)(3)目前细胞融合只能在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进行,不能实现动物和植物的细胞融合。
(×)提示:至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细胞融合也获得了成功。
(4)动物细胞融合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等提供重要的手段。
(√)(5)二倍体动物细胞融合后的杂交细胞仍然是二倍体细胞。
(×)提示:杂交细胞具有4个染色体组,应该是四倍体细胞。
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融合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提示:动物细胞融合能用灭活的病毒进行诱导,植物体细胞杂交融合不能采用此方法。
二、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1.制备原理:(1)B淋巴细胞的特点:一种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B淋巴细胞在体外不能(填“能”或“不能”)无限增殖。
(2)骨髓瘤细胞的特点:能无限增殖。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2.制备过程:填一填:基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A操作注射特定的抗原,目的是可以从小鼠的脾中得到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2)杂交瘤细胞技术选择融合的两种细胞:细胞①多种B淋巴细胞,细胞②骨髓瘤细胞。
(3)过程B和C为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获得的细胞③是多种(填“一种”或“多种”)。
(4)细胞③到细胞④的过程使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只有细胞④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其他细胞不能生长。
(5)细胞⑤来源于细胞④(填数字序号),细胞⑤为抗体检测呈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其分泌的抗体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a05a22964bcf84b8d57b2d.png)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一、基本概念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
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
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
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96e5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2.png)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点彩红细胞:尚未彻低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伤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外形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4、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状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浮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章型,单核细胞型),III(稚嫩型)。
5、ABO血型抗体:分自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
自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全部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血尿:按照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状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全都,囫囵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3、混合性血尿。
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觉红细胞数>3个/HP。
8、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亮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碎后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浮现蛋白。
普通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牢靠指标。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e687fcaf45b307e9719769.png)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卷3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3/A4型题 3. B1型题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A.结合抗原B.激活补体C.亲细胞作用D.调理作用E.预防遗传病的作用正确答案:E解析:A。
D都是免疫球蛋白的功能,但它不具有预防遗传病的作用。
2.关于佐剂增强免疫应答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改变抗原物理性状B.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延长C.是特异性免疫增强剂D.刺激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细胞因子调节和增强淋巴细胞的应答能力E.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分化,从而增强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正确答案:C解析:佐剂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3.关于内分泌系统的最佳描述是A.区别于外分泌腺的系统B.由内分泌腺及全身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C.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的腺体D.分泌物通过体液传递信息的系统E.都通过下丘脑.腺垂体.内分泌腺(细胞)一激素系统的反馈调节正确答案:B解析: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及全身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4.关于试管凝集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己知抗原作为诊断菌液来检测未知抗体B.以产生凝集现象的最低血清稀释倍数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C.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原因,可引起假阳性反应D.必须设立以稀释液代替标本的对照组E.该法为半定量试验方法正确答案:B解析:试管凝集试验是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常用已知抗原检测受检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将待检血清进行倍比稀释,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本试验为半定量试验,敏感性不高,如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可产生假阳性。
5.不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B.新生儿溶血症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E.输血反应正确答案:A解析:过敏性休克是I型超敏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组危急综合征,多见于再次注射药物或抗血清后数秒至数分钟之内发生,若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第2章 第2节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
![第2章 第2节 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bd3fe3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2.png)
第2课时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动物细胞融合是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手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2.概述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重要技术。
1.生命观念:以细胞结构与功能为基础,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内涵。
2.科学思维:结合具体实例,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3.社会责任:说明单克隆抗体的特点及应用。
一、动物细胞融合技术1.概念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2.诱导原理和结果(1)诱导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2)诱导结果:形成杂交细胞。
3.诱导方法:PEG融合法、电融合法和灭活病毒诱导法等。
4.意义: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5.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应用(1)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等的重要手段。
(2)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1.制备原理(1)B淋巴细胞特点:一种B淋巴细胞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2)骨髓瘤细胞特点:能在体外大量增殖。
(3)杂交瘤细胞特点: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大量特定抗体。
2.制备过程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2)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既有细胞膜融合也有核的融合。
(√) 2.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 提示: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诱导因素为灭活的病毒。
3.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从小鼠脾脏中只能得到一种B淋巴细胞。
(×) 提示:免疫后的小鼠从脾脏中获取的是多种B淋巴细胞。
4.单克隆抗体是单个B淋巴细胞增殖并产生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应用》课件
![《单克隆抗体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8afd5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a.png)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总结词
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由于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因此它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够与特 定的抗原结合。此外,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是高度控制的,因此其质量和 性能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02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领域
生物医学研究
抗体标记技术
利用单克隆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 合特性,对生物样本中的抗原进 行标记,用于检测、定位和追踪 抗原的表达和分布。
利用单克隆抗体标记的免疫细胞对肿瘤进行攻击,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存率。
03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发
肿瘤免疫治疗
利用单克隆抗体作为肿瘤免疫治 疗的靶点,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
疗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 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单克隆 抗体可以抑制免疫反应,缓解症 状。
《单克隆抗体应用》ppt课件
CONTENTS
• 单克隆抗体的基础知识 •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领域 •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单克隆抗体的挑战与前景 • 单克隆抗体的未来展望
01
单克隆抗体的基础知识
单克隆抗体的定义
总结词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
详细描述
单克隆抗体是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这种细胞是由免疫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 合而成。这种杂交瘤细胞能够大量繁殖,并且只产生一种类型的抗体。
免疫疗法
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免疫疗法结合,通过调节免疫 反应来增强抗肿瘤效果。
基因治疗
通过将基因导入单克隆抗体,可以实现更精确的 靶向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临床检验技术士《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士《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https://img.taocdn.com/s3/m/eafe47c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7f.png)
临床检验技术士《基础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A.增强抗凝血(江南博哥)酶Ⅲ活性B.抑制因子Ⅹ的激活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E.抑制血小板聚集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肝素可以加强抗凝血酶(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掌握“抗凝剂选择1,3”知识点。
[单选题]2.正常成年人红细胞生成的部位在A.肝脏B.脾脏C.卵黄囊D.骨髓E.胸腺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破坏。
掌握“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1,2”知识点。
[单选题]3.米泔样便主要见于A.急性胃肠炎B.霍乱C.上消化道出血D.急性细菌性痢疾E.阿米巴痢疾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米泔样便呈乳白色淘米水样,多见于霍乱、副霍乱。
掌握“粪便的理化检查3,4”知识点。
[单选题]5.下列哪种物质被公认为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A.血红蛋白B.白蛋白C.纤维蛋白原D.三酰甘油E.胆固醇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血浆中的一些大分子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尤其是长链状结构的纤维蛋白原对红细胞有显著的桥连作用,易使红细胞聚集成缗钱状。
掌握“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1,3”知识点。
[单选题]6.ApoB100的生理功能叙述正确的是A.参与合成装配和分泌富含胆固醇的VLDLB.是VLDL的结构蛋白C.是LDL受体的配体D.不能调节LDL从血浆中的清除速率E.可作为HDL受体的配体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poB100参与合成装配和分泌富含甘油三酯的VLDL,是LDL的结构蛋白,是LDL受体的配体,能调节LDL从血浆中的清除速率。
掌握“第三章脂代谢及高脂血症的检查4”知识点。
[单选题]7.鳞状上皮细胞表面覆盖大量下列哪种细菌称为线索细胞A.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C.军团菌D.加德纳菌E.变形杆菌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线索细胞为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后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个CDR
嵌合抗体
人源化抗体
3.SDR移植抗体(SDR grafted antibody)
在CDR移植抗体的基础上,将异源抗体中与抗原结 合密切相关的SDR等少数残基移植到人抗体相应位置上, 进一步降低了抗体的异源性。通过这种方法,使人源化 的抗体潜在的免疫原性降至最低。
4.全人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eantibody)
基因重组 噬菌体重组DNA 克隆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 噬菌体DNA中有抗体基因 外壳表面有抗体分子的表达 构建 噬菌体抗体库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筛选所需抗体并进行克隆扩增 表达
获得可溶性抗体片段
局限性
1.在噬菌体展示过程中涉及细菌转化、噬菌体包装、展示 跨膜分泌,这就大大限制了所建库的容量噬菌体中获得很好的表达,因为 有些蛋白质功能的实现需要折叠、转运、膜插入和络合, 导致在体内系统依赖于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所以一 些对细胞有毒性的分子(如生物毒素分子)很难得到有效表 达和展示。
1.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
用人源基因代替鼠源单抗的恒定区,即该单抗由鼠的 可变区和人的恒定区组成的嵌合抗体。 缺点 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V)约占整个抗体的30%,鼠源 性抗体V区中的框架区(FR)仍残留一定的免疫原性,可 诱导HAMA反应。 解决方案
灵长目源抗体也是 一类嵌合抗体,通过免 疫短尾猿猴产生。由于 其抗体的可变区与人可 变区无差异,不至于发 生抗体反应。
鼠抗体人源化就是通过基因改造,使其和人体内的抗体 分子具有极其相似的轮廓,从而逃避人免疫系统的识别,避 免诱导HAMA(人抗鼠抗体)反应。 遵守两个原则 首先,要保持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其次,要降低或消除抗体的免疫原性。
解决方案:
(1)用人脾细胞与鼠骨髓瘤细胞杂交; (2)用EB病毒转化人的B淋巴细胞; (3)用基因工程法制备嵌合抗体等。 效果不强
获得特异性的、高亲和力的抗体
优势
传统的筛选技术的限制,降低了文 库筛选效率。 核糖体展示技术由于在体外无细胞翻译体系中进行, 用mRNA的可复制性,使靶基因(蛋白)得到有效富集,且能够增加表达的蛋白质的溶 解度。
4.3.微胞杂交干细胞技术
——日本学者Ishida等首先提出 技术要点: 首先将抗G418的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的A9细胞融 合,通过筛选,得到抗G418的小鼠A9细胞,再运用 PCR或原位荧光杂交方法筛选,先筛选出的细胞用秋 水仙素处理48h,然后用细胞松弛素B处理并高速离心, 分离出含2号、14号、22号染色体的小鼠。 人源抗体在这种转基因小鼠的产量还比较低。
2015/10/20
4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现有的研究表明 ,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牛皮癣、 多发性硬化、 硬皮 病、 溃疡性结肠炎等疗效较好。 5 . 在抗病毒感染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 ,在 HBV、HCV、 HIV 等 病毒感染性疾病中 ,人源化抗体显示了较好的应用 前景。如:商品名为 SynagisTM的抗呼吸道病毒 感染的抗体在美国已经上市 ,为人源化的基因工程 抗体。
4.4.其他方法
XTL生物制药公司使用一种类似于人骨髓移植的方法, 用放射线破坏动物骨髓,然后注入人抗体生成细胞。该公 司已用此法生产出一种全人单抗。
人源化抗体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 ,人源化抗体和人抗体的出现为临床应 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前正处于临床研究的多 种抗体中 , 嵌合抗体和 人 源 化 抗 体 所 占 比 例 大 于70 %。目前的人源化抗体 ,主要用于 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以及抗移植排斥反应和抗病毒感染等方面。
抗体是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球蛋白
抗体的作用机制: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及补体依赖 性细胞溶解作用
抗体结构图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式: 1 传统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2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3未来单克隆抗体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单抗制备方法
研究背景
单克隆抗体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成为解决生物学和 医学等许多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上述应用的单抗 属于鼠源性,鼠源性单抗应用于人类的临床应用结果反映
2015/10/20
1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单抗药物抗肿瘤能有效地降低传统肿瘤药物治疗的 不良反应。如2005年我国开发出癌症治疗药——重组人 源化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商品名:泰欣生)。 泰欣生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完全缓解率比单纯放疗的 患者提高30%以上。 2 .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近年来 ,利用抗体药物作为实体器官移植的诱导治疗 逐渐增加。如1986年批准进入美国市场的治疗性抗体类 药物抗 CD3单抗即被用于肾、 心脏、 肝脏移植排斥的逆 转。 3 .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美国 FDA 于 1994 年批准了第一个人-鼠嵌合 Fab 抗体的上市,该抗体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治疗 ,主要用于预防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再狭窄。
4.1.抗体库筛选技术
4.1.1.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 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 克隆噬菌体抗体。 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 的优越性。
鼠源抗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完全人源化抗体
基本原理和程序
人免疫细胞基因组 PCR技术扩增 整套的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
单克隆抗体知识
抗体的基本知识
抗体是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活性的球蛋白
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 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 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轻链有κ和λ两种,重 链有μ、δ、γ、ε和α五种。
2015/10/20
4.1.2.核糖体展示技术 基本原理和程序
人免疫细胞基因组 体外转录、翻译、偶联 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 构建
基因型和表型联系
RT- PCR核糖体展示的蛋白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 筛选所需抗体复合体 EDTA解离 获得特异m物存在的一些问题 :
(1) 鼠源性单抗容易容易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 ,在体内 作为异源蛋白被清除掉,从而削弱其治疗的有效性 。 (2) 鼠源性单抗在人体内生物活性降低,不能有效地激活 人体的生物效应。
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人源性抗体的研究。
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构建的基本思路
(4)最新方法:——抗体库筛选技术和转基因鼠技术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提取、扩增编码源抗体, 具有建库简单、抗体表达稳定等特点。迄今已有 多种抗体产生。可以预见,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发 展和应用前景。
2002年,的世界首个药物——阿达木单抗上市。人源 化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于副作用小,在体内停留时间长, 更有利于治疗。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鼠杂交瘤单克隆抗体主要是将来源于免疫接种过的小鼠的B 细 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继而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抗体的鼠杂交融合细胞, 进而进行筛选、抗体制备和抗体纯化。 嵌合性单克隆抗体:指用人的恒定区取代小鼠的恒定区,保留鼠单抗的可变区序列, 形成一个人-鼠杂合的抗体。其研制程序快,可大幅度降低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却 几乎保持亲本鼠单抗全部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另外,它还具有人抗体的效应功能, 如补体固定、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等。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利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 触的那段抗体片段(互补决定区,CDR)与人的抗体框架嫁接,经亲和力重塑,可 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同时几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抗体的可变区和恒定区都是人源的,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 用。全人源抗体制备的相关技术主要有:人杂交瘤技术、EBV 转化 B 淋巴细胞技术、 噬菌体显示技术(phage display)、转基因小鼠抗体制备技术(transgenic mouse) 和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等。
鼠源抗体
嵌合抗体
2.CDR移植抗体(CDR grafted antibody)
真正意义上的抗体人源化。抗体中除了3个互补决定区 (CDR)是鼠源的外,其余全部是人源结构,人源化程度可 达到95%以上,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毒性。
不足 有时异基因的CDR人源化抗体可能引起抗个体基因型 反应。 改良方案 ——进行SDR移植改良
2015/10/20
目前上市的单抗情况
未来抗体的发展方向
谢谢
2015/10/20
4.2.转基因小鼠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使小鼠自身的基因失活,并导 入新基因,创造出携带人抗体重轻基因簇的转基因小 鼠。这种人抗体基因小鼠所携带的人DNA片段具有完善 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同型转换和亲和力成熟。任 何靶抗原均可被用来免疫该小鼠,使其产生高亲和力 的人抗体。
案例: 日本麒麟公司用基因工程技术,使小鼠携带完整的 人14号染色体,该染色体包含全部人抗体产生基因。 但迄今尚无该技术生产的制品问世。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史
第一代:鼠源性单抗 药物特异性很强,副作用大,现在已经渐渐退出市场。 不过由于其代谢比较快,目前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克 隆抗体药物中使用。 第二代:人鼠嵌合性单抗 进行人源化改造,使其人源化程度达到70%左右。 第三代:CDR移植抗体和SDR移植抗体 人源化程度达到95%左右,大大降低了毒副作用。 第四代:全人源化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