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e14a04f12d2af90242e62f.png)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档资料
![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d75ed30c77da26924c5b047.png)
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 学生比较形象、 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 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 算方法, 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 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 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 一上课教 师故作惊奇地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 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 够不着, 他就跳起来很吃 力地够着拿, 还是够不着。 老师微笑着说: “还是让我来拿吧。 ” 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 也拿不到, 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 因为老 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 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 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 老师根据 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 边,再次比高矮, 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总结: 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 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 体现了新理 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 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 情感。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 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例,不断地自 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 识的更新、 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使 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https://img.taocdn.com/s3/m/de994c6133d4b14e852468c1.png)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例谈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应试教育观点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而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今天的知识学习和储备是为今后的社会生活服务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所以我们要认真展开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百分数”是小学数学中学习的一种数,也是我们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数,它最能体现生活于数学之间的鱼水关系。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节课中是如何体现数学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现实情境中体悟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在“百分数的意义”课堂教学中,我在讲台上摆出了伊利酸酸乳、三一牛奶、天友炼乳三种牛奶,然后请两名学生担任超市营业员,我以消费者的身份来购买牛奶,请两名“营业员”给我推荐一种牛奶。
两名“营业员”从价格、数量、口味上给我推荐了伊利酸酸乳。
接着我请两名“营业员”从营养的角度(蛋白质指标)给我推荐牛奶。
两名“营业员”才拿起牛奶,仔细阅读上面各项营养指标。
然后我把三种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写在黑板上:伊利酸酸乳2.5克三一牛奶2.3克天友炼乳4克。
我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在讨论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出示第二组数据。
牛奶总重量:伊利牛奶250克、三一牛奶100克、天友炼乳100克。
数据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很快通过已有的知识求出了各种蛋白质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分数改写成分母为100的分数,最后比较出了三种牛奶营养成分的高低,从而得出应向消费者推荐哪一种牛奶。
生活走进课堂 课堂呈现生活
![生活走进课堂 课堂呈现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6ad8427ed630b1c59eeb554.png)
2 用数 学 眼 光观 察 生活 环 境 .
如一年级 学习认数 时,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几扇窗子 , 每 扇窗子上有几块 玻璃 ,数一数 自己学具的件数 ;四年级学 习了小
数后 ,让学生把 周围的事物用小数表示出来 :六年 级学习轴对称 图形后 ,让学生 观察周 围的事物,说说哪些物体是 轴对称 图形? 我经常这样做 ,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 周围事物 ,有 意识地 用数学 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自觉地把所学 的知识与现实 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要加”的算理 :第二式算起来 最方便 , 体现 了 学生 的直觉思维。 在此实例 中,不仅使学生明白了 “ 多减要加”的道理 ,而且学生 还发现 比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更为方便的方法 , 即遇 到减去一个接 近整十 、整百、整千……的数。也可 以 把被 减数一 分为二 ,一部 分是整十、整 百、整 千……的数 ,用这部 分数减接近整十 、整 百 、整千……的数 ,然后再加 上原来的尾数 , 这种 方法更贴近生
Hale Waihona Puke 3 从 生 活 经验 中学 习数 学知 识 .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 活实际联系起来 .从 学生平时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 , 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 学内容 ,寓数学 知识于喜闻乐见的生活之中 ,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 为载体 ,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 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 为生动有趣 ,达到拓展教材内容 ,活化教材 内容 ,增强学生对数 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 “ 至 t 1 2 各数的认识”时 ,我在课 末用媒体展示 了一个 “ O 六一”儿童节 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 只能投 1 个 ,1 个 1 1 圈分成套入和没有套人两部 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 现 了1 的各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 ,从现实情景中使 1 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 ,需要知道数的组成 ,数学与生活有 密 切 的 联系 ,从 而 激 发 学生 的 学 习 兴趣 。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3ef214650e52ea5518988d.png)
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因此,我们要把生活引进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灵活运用教材,学生活中的数学;结合生活实际,求解数学问题;活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指导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关键词:生活;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01-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这一学科一开始便是从生活中产生的,而他的产生便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为了让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在枯燥无味,我们就要重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显示其数学学习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非常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引入学习。
这就告诉我们,要打破传统数学的封闭性,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呢?一、结合生活情境,引入数学学习“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ad19d363af1ffc4ffe47ac2f.png)
让数学教学走近生活、回归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其基本理念是: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并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善于挖掘教材,让数学凸显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教师出示玩具店一角挂图说:“玩具店又新进了一批玩具,如果你有钱你最想买什么?”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聪聪跟你一样想买这辆36元的赛车,可只有8元,他还要攒多少钱才能买?谁来帮帮聪聪。
生:我来帮聪聪,他可以用“36-8”就知道还要攒多少钱。
师:到底还要攒多少钱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棒来摆一摆,可同桌交流。
学生都摆开了,与同桌交流了自己的摆法,通过自己动脑筋汇报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
在帮助聪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体会到了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扎根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我们往往对生活中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在生活中感受过的,那种想了解它的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生活数学”情境,为学生展现生活化的课堂,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1.模拟生活假设情境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也就是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空间。
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
![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be1d1929bcd126fff7050b98.png)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让数学回归生活摘要: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关键词:建构新知;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生活;联系生活;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特别提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化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用数学的眼光在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们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标理论下如何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
一、课前收集有关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建构新知创造条件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小学生自身累计的生活经历有限,所处家庭、社会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存在差异。
对于有些新的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前去体验、熟悉一些生活原形,为建构数学新知创设必要条件。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进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338975ccaa00b52acfc7ca57.png)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加工改造教材,激发探索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加工改造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出现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
我认为,对课本例(习)题进行“生活化”处理,不失为既“经济”又“实用”的好办法,以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工程问题”为例,在例题的教学并进行了适量的巩固练习后,我设计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李敏同学买文具,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5支,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2支,现在她先买了2支钢笔,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铅笔?通过对该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9dd788254b73f242336c5fbd.png)
、
么发现? 学 生 自然 会 发 现 所 做 的 三角 形 又 能 够 完 全 重合 。 此 时 教 师 启 发 学 生 总 结 出“ 角边角 ” 这个条件 , 通 过 让 学 生 动 手 操 作, 既 活 跃 了课 堂 气 氛 , 又 激 发 了 学 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使 抽 象 的 数学知识蕴含于简单实验中 . 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 . 加 深 了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解 和构 建 。 四、 注重 应 用 过 程 。 让 数 学 回归 生 活 生 活本 身 就 是 一 个 广 阔 的 数 学课 堂 ,生 活 中存 在 大 量 的 数学现象。捕捉生活现象 , 精选生活素材 。 巧 妙 地 把 数 学 知 识 和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紧 密 地 联 系 起来 ,用 生 活 经 验 和 熟 悉 素 材 在 数 学 知识 和 学 生 之 间 架 起 一 座 沟 通 的 桥梁 ,让 学 生 沿 着 这 座 桥 学 习数 学 知识 , 掌握数学方法 , 感 受 数 学 学 习 的意 义 , 体 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 从 而使 枯 燥 的数 学 内 容焕 发 出 生 命 活 力 。 例如 : 学 习了“ 直角三角形 ” 后, 鼓励学生说 出测量 山高 、 河 宽 的方法和步骤 ; 学 习了圆的知识后 , 让学生 想办法找 出盆底 、 锅盖 等物体 的圆心等 ; 学 习 了“ 垂线 段最短 ” 后, 利 用 体 育 活 动 时 间让 学 生 跳 远 , 并 测 出 自 己跳 远 的 成 绩 : 学 了“ 相 似 三 角 形” 后, 把 学生带到操场上 , 让 学 生 测 量 旗 杆 的 高 度 等 。通 过 这些实践活动 , 学 生不 仅 增 长 了 知识 , 而 且 锻 炼 了能 力 。从 而 激 发 起 学 生 的 学 生 兴 趣 ,更 好 地 使 学 生 理 解 和 掌 握 所 学 的 知识 。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e3ab00bb68a98271fefa2f.png)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捕捉生活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数学可以说无处不在.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估算是生活中最常用的,开学学校要发书本,自己要买文具、教辅用书等,知道单价和数量,可以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总价;妈妈买菜,知道带的钱和单价,估算买多少菜,等等. 把生活中学生形成的估算技巧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把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二、精选生活素材,获取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 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识,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三、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一本书有36页,还剩15页没看,求这本书有多少页”时,学生要通过逆向思维,然后用加法来解决.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析想象、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在交流中适时进行“生活化”的点拨:“随手拿出一本书,边一页一页地翻阅,边说已经看了36页,捏着剩下的部分说还剩15页没看,怎么能知道这本书有多少页呢?”稍停片刻,用强调的稍带夸张的动作把看过的和剩下的两部分页数合拢成整本书. 这一简单的动作演示展现了生活画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顿悟,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四、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等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学生学了“有余数除法”后,我们开展“亲子营”活动,要求本班每名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 班级将为大家准备一份点心:“每人一袋牛奶、一盒面包(爸爸妈妈吃大面包,大面包每盒4块装;小朋友吃小面包,小面包每盒5块装). 请大家算一算,自己所在的小组(各组学生数在14人到16人之间)至少要买几盒大面包?几盒小面包?几袋牛奶?”学生对于这一仿真性的探究任务倍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了解本组人数;根据大、小面包的不同包装标准,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每组须买面包的盒数;对不能整除时所出现的商几余几作出合乎生活实际的灵活处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五、学会运用数学,享受生活乐趣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现代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与简单的数据分析”知识以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学校各年级的人数和总人数,也可以统计班上同学的爱好、喜欢什么东西、喜欢什么颜色、喜欢看什么电视;还可以统计家里每月的用水、电的情况. 在学习了两、三位数的加、减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超市去帮妈妈买点东西,算一算用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在学习了“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出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课桌的面积、卡片的面积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至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养成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8b9e014602d276a201292e71.png)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摘要:数学即生活,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才能使孩子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数学课程课标数学家H.Freudenthal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如:储蓄、邮政编码、自行车原理、节约用水等,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和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着的”,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基于以上认识,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一、在具体情境中亲近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周围的事物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在自主探究中创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他们自主探索的欲望十分强烈。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
那不是破坏,那是研究与探索,那是求知的欲望与胆略。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ee78b1de80eb6294dd886c7d.png)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教学;情境化;兴趣【中图分类号】g642.421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数学教师,始终考虑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捕捉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
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再如教《厘米的认识》一课,首先以阿福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指明有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认识一厘米,让学生自己估一估2厘米、3厘米......,到最后估一估自己的一拃是多少厘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后学生见了一个物体,可以自己估计一下到底是多少。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c5ce8e1210a6f524ccbf852a.png)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
师: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
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
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会活学活用
![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会活学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8809331b6c175f0e7cd1378b.png)
数学家 波利亚 曾说 :数学教师 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 “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 ,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 联系生 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 , 不是我们的根本 目标。 学以致用 , 应用所 学 的知识去发现 、 分析 , 直至解决生活 中的问题 , 才是我们最终的
目标 。 学 源 于生 活 , 应 应用 于 生 活 。如 , 教 学 三年 级 上册 数 更 我在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 活 本 身是 一 个 巨 大 的数 学课 堂 , 在 着 大量 有 价 值 的数 学 存 现象 。 教师 应 鼓 励学 生 大 胆 地去 挖 掘 , 于提 出生 活 中 的问 题 。 善 我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 日记 , 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
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整理房间。学生兴趣高涨 , 一下子就进入了 角色 , 知道 了应该把 同样 的物体放在一起 , 不仅感受 到了分类 的 概念 , 同时也体验到了分类 的价值。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人新课 ,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激发学生求知 的内驱力 , 而且可使 所要 学习的数学 问题具体 化、 形象化 。在新知的教学时 , 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 日常生活 , 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 隋况 , 就能引导学生通 过 联想 、 比, 类 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 , 加深对新 知 的理 解 。因 此 , 教 学 中如 何 使 学 生 领 悟 出“ 学 知识 源 于 生 在 数
王庆 辉 一 河北 省青 龙 县 八道 河总校
它源 于 生 活 , 又用 于生 活 。生 活 中处 处充 满 数 学 ,为 生 活 而 学 数 学 是 最 有价值 的。因此教学 中我们要努力 让生 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数学 回归 生活的大课堂 。在新课程 的数学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a80c0eaef8941ea66e05a0.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
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3.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
回归现实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回归现实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e0724d33687e21af45a9bf.png)
浅谈回归现实生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才会更有激情。
一、创设实际情境,激活数学热情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教学中应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研究的对象,用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银行进行参观、调查,特别要注意的是银行利率,将自己的压岁钱进行储蓄,亲身体验一下储蓄、取钱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问题自然而然就来了,“利率是什么啊”?“怎样计算利息”?“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
上课时,再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学生会把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互相交流。
这些成果来自于学生的实践,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生就会感觉到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同在!二、积累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在课的开头设计了“向老师介绍你自己”这样一个感兴趣且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参与的欲望,使他们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知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以及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
谈如何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
![谈如何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75f3b0254b73f242336c5f9e.png)
二、 让 数 学 学 习 的 内 容也 做 到 生 活 化
次课程改革都无法让学生一 劳永逸。 终
身学 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 它摒弃 了把学 生视作 装知识 的容器 , 强调 了学 生的 自主 发展 。 数学学 习理应走 出课 堂 , 融入生活。
知识 , 让学 生感 到 自然 、 亲切 、 明白 , 并 引
与圆的位置 关系” 。 从 学生 主动 学 习、 主动思 考 、 发表自
己的看法 这一系列 的表现可 以看 出, 学生
1 、 数学不是简单的回归, 而是更高层
次上的整合。
我们赞成数学世界 借鉴生 活世界 , 以
更好理解世界 , 但这并不 等于 数学世界 简
喜欢这 样的课堂 . 个个沉浸 在探 求知识 的
如何 在 实际 的数 学教 学 中得 以实施 和体 活 动 , 对 于数 学教 学来说 : 我们 要 教给 学 贴近 生活 。 更要超越生活 。 一 句话 , 不是简
、
创 设 生 活 情 境 激 活数 学 课 堂
《 数 学课 程标 准》 中指 出 : “ 数学 教学 要 密切联 系学生 的生活实 际, 成功 的一节
也能 尽快 有效 地 使学 生投 入到 课堂 学 习
中去。
络及时拓展 。 并让他们在 网上试 寻找一组 数据并绘制 出自己喜欢 的统计 图。 一 个更
加广 阔的世 界展现在学 生的面前 , 激 发学 生 了解统计 、 概率 知识 的兴 趣。在 学习 中
观 察太 湖美 景 、 钓鱼 等等 。 回学校 以 在“ 教学直 线与 圆的位置关 系” 时, 我 筝 、 采用 了这样一个 引入 的方式 : 极 富感情 的 段太 阳从 海平面 升起 的 F L A S H动画 。再 启发 提 问 : 如果 把 太 阳看作 圆 , 海平 面 看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9d7db28e83d049649b665872.png)
浅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是一种实用工具,如果不将它还原于生活,那它最终免不了渐渐被人所遗弃的命运。
显然,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人的生活实践是离不开数学的。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少不了学习,也少不了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可见,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于现实世界中的,离开了现实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显然,教育者如果能和学生一同走近生活,去体验学习、去体会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把数学变成枯燥的运算,冷冰冰的数字。
这样,学生会更热爱数学,更愿意去探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那么,数学也就会因走进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了。
一、数学就在身边,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
”而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的强烈。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灵活地驾驭课堂,而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老师要做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要善于从生活中去采撷数学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1、巧寻素材。
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或熟知的事物。
那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从而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
学习“数据的代表”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
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
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魅力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9aef5f1d55270722192ef7f0.png)
如 : 习《 时 , 学 圆》 出示一幅颜色鲜艳 的用 正方形做 轮子 的 自行车 , 问同学们这 自行 车漂亮 吗?喜 不喜欢 ( 不喜
欢 )为什么 ( , 虽漂亮但踩不动 )老师把正方形 车轮换成 ,
主要方法 : 利用 阳光下 的影子 ; ① ②利用标杆 ; ③利用镜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 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
于现实生活 中 , 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 界 , 并 才能切 实体 会到数学 的应用价值 。” 学习数学知识 , 是为 了便 于更
好地去服务生活 。学生 只有 亲身体验 的知识 才能真正
理解和灵活运用 , 而且通 过开展实践活动 , 可 以拓展 还
三、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知识— —感受数学魅 力
满个性与灵气 , 才能使数学的教与学更加丰 富多彩 !使 学生感受 到我们生活 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
从 而更加 热爱生活 , 热爱数学 , 真正使数学生活化 、 生活
数 学化 。
参 考文 献 : f 数 学课 程 标 准解 读 [ .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1 ] M】 北京
“ 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 的
数学问题 , 在教学 中, 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 出发 , 利用学 生感兴趣 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下怎样测旗杆 的高 。怎样 利用相似j 角形 或投影 的
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大家先集 中讨论方 案 , 再分 散实际操作 , 最后集 中总结交流 。 作业布置下去后 , 学生 汇报测 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 总结 出了七八种科 学合理
一
一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d1b69431376baf1ffc4fad86.png)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数学的特点,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生活情景生活实例生活空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之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通过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使学生感知聪明的乌鸦之所以能喝到瓶中之水,那是因为石子占据一定的空间使水面上升了,从而初步产生所有物体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大小,激发学生探究体积意义的强烈欲望。
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酒店里的饭桌一般是什么形状?设计这种形状的饭桌有何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其中的关于“平等”“公平”“方便”等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都相等”和“圆心(中心)”的理解。
二、采撷“生活实例”,培养应用意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
但遗憾的是,教师往往不注意对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分析,导致所教学生拥有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引入鲜活题材,调整重组生活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在华地百货看中了一双标价295.00元的女式皮鞋,因嫌贵当时没买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发表时间:2014-08-27T08:49:55.090Z 来源:《教育学》2014年6月第6期(总第67期)供稿作者:钟云山[导读]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钟云山江西省于都县马安中心小学342300
摘要;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有联系,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教好数学回归生活增加实际体验
一、让数学进入生活,加强课本的实用性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
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
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
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
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
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
”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
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
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地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
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和面容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
”“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
”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
“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
”“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